《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396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docx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docx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

《学记》中蕴含的经典教育思想

《学记》是先秦儒家典籍《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相传为孟子学生乐正克所作,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关于教育教学的论文。

全文只有1200多字,言简意赅,是对我国先秦时期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凝练。

《学记》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

《学记》论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作用与目的:

《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

《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

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

《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有很大影响。

在学校管理方面,《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要达到的标准中都规定了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3、教育教学原则:

《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

第一,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要成的。

第二,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

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第三,藏息相辅。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

第四,豫时孙摩。

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出的重要规律,包含四条原则。

“豫”是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施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如果“杂施而不孙”,其效果将适得其反;“摩”指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妯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但在观摩学习中要防止“燕朋”、“燕辟”,燕朋指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燕辟即轻慢邪辟的言行。

第五,启发诱导。

《学记》对启发式原则的实质以及方法作了较全面的理论阐述。

第六,长善救失。

《学记》认为: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狭窄、自满自足、畏难不前。

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全面掌握,如果教法得当,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

4、教学方法:

第一,问答法。

发问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答问要注意深浅适宜,详略得当。

第二,讲解法。

教师的讲解要简明扼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富于启发性。

第三,练习法。

《学记》以铁匠、弓匠之子与小马学驾车为例,说明必须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功夫练习起,打好基础。

第四,类比法。

通过类比,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具有“触类旁通”的能力。

《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学的雏形”。

《学记》重视教育的政治教化功能,把教育作为国家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用“化民成俗”“建国君民”来阐述教育在国家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第一位的作用,指出: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因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这就把教育教学与个人发展和国家社会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治理功能。

《学记》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教学体系构想,编制出了中国最古老的教学计划,并佐以严格的管理制度:

社会每一层级都有学校教育机构。

“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在教育步骤方面,人们每年入学校学习,隔一年考核一次,每次考核有不同标准,其中能够触类旁通和有独立见解且不违反教师所传授内容的人,即为“学业大成”,可以胜任“化民易俗”职责,使“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学记》主张的教学内容是:

入学时,要进行“释菜礼”祭典先贤,之后通过学习《诗经·小雅》的三首诗,树立致仕为官的志向。

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教学的内在品格,也要注重外在仪式,以使学生恭敬对待自己的学业;既包含和风细雨、谆谆善诱的教化,也包括考核、批评、处罚、惩戒和整顿等硬性措施。

《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重要命题。

人通过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之处;知道不足,方能反省自己;知道困顿之处,然后能自强不息,提升自我。

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即为“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先秦儒家对以往教学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教学规律的正确揭示,并成为中国教育的重要原则。

《学记》明确提出了鼓励学生倾听体悟、独立思考的教育方法。

它看重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认为教师应当激励学生的独立钻研精神,所以应该时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但不轻易开口解说。

相应地,它也不主张学生随时发问,而认为应该存疑于心,观摩聆听年长的学生发问,独立思考。

显然,从教学规律来说,倾听体悟、独立观察、静心思考这样一种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育方法有其合理性。

思考重在内心体悟、领会,而发问在于寻求师友的帮助。

两者相得益彰,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记》继承了孔子问题教学法的传统,并对善于提问的学生予以赞许。

善于学习的学生,老师教起来可以事半功倍,同时有助于老师的水平提升。

教师对所学内容的解说,有不同的方法,可以在学生提问后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说,也可以在学生的学识和能力不足以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加以解析。

教师对问题的解说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些问题经过解说后,学生仍不能理解的,可以暂且搁置。

《学记》对学生如何学习提出了下列要求:

一是要树立远大志向。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具有大德行的人不拘泥于一官之任,掌握真理的人不偏于一器之用,恪守信用的人无须订立盟约,把握关键时机的人不要求一切行动都整齐划一。

简言之,为学就是要学习和掌握做人做事的大道理、大智慧。

二是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要善于提问,从容易处着手,抓住主干,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方能增进学识。

三是要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

应当常怀学习之志,不断进取,无论身处学校,还是休憩游玩时,都不忘学习,“退息必有居学”。

恭敬对待学问,时刻不忘学习,将学过的道理努力付诸实践,学业就会取得成功。

《学记》总结了先秦时期学校教育方面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概括为“四兴六废”。

教育的成功经验在于“四兴”。

即防范于未然,及时进行教育,循序渐进而不揠苗助长,博采众长以借鉴、补正。

这四点是教育兴盛的成功之道。

与此同时,需要避免亡羊补牢、学习起步时间过晚、教学进程杂乱、教学秩序不好,闭门自学而不相互切磋,不尊重朋友而违背师教、闲逛而荒废学业,“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学记》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

一是要具有深厚的学养。

能够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阐释。

仅靠“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二是明确“长善救失”的职责。

作为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经常容易犯的四种过失,即失于贪多,失于过狭,失于见异思迁,失于浅尝辄止。

犯这四种过失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只有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帮助他们改正过失。

从事教育的人,就应当善于发扬学生的长处,纠正其过失。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三是要善于引导、鼓励和启发学生。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而不要强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进取而不抑制他们的主动性,开导学生而不把话说满。

能使学生无抵触情绪,易于接受教诲而又勤于思索,这就称得上善于教育了。

四是要善于表达,语言精当。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善于教育的人,能够使人继承他的治学志向。

教师的语言简约而明白顺达,含蓄而精妙,不用什么比喻就能使道理令人明白易晓,这样就会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学记》提出了慎重择师的问题。

指出为师是为官、为君的基础,能为人师表,方能主政一方,乃至治国安邦。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君子知道进入学问之途的深浅难易,而又了解学生天资的高低差异,然后能广泛地因材施教,然后能胜任教师一职,然后能胜任官吏,然后能为君治国。

所以学生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

这或许也是后世将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称“天地君亲师”的重要原因。

尊敬教师是《学记》强调的一项重要原则。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凡从师学习的原则,尊敬教师是最难做到的。

教师被尊敬,然后道术才会被尊重;道术被尊重,然后人们才会严肃认真地对待学习。

因为按照大学的礼,即使向天子讲授,教师也不面朝北,以此来体现尊敬教师。

在先秦儒家看来,既然至高无上的天子对待教师尚且如此尊重,那么整个社会也都要尊重教师。

教师受到尊重,教师解说的道德和学术也就会受到尊重,学生就会去认真学习道德和学术,进而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

请输入标题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

“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

“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

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

“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

【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

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

【原文】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

“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译文】这样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来归,这就是大学施教的过程。

古书上说:

“小蚂蚁总是跟着大蚂蚁走”,岂不正好说明了这层道理吗!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踖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译文】大学开学的时候,官吏要穿着礼服,备办祭菜,举行祭祀,为的是表示尊师重道的意思。

学生常常再三诵习小雅,为的是使他们从开头就培养做官的兴趣。

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为的是使他们重视学业。

大学里备有教鞭,为的是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

教官不到夏祭以后不去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得以按照自己的志趣从容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常加以检查指点,但不叨唠灌输,为的是培养学生自己用心思考的习惯。

年幼的学生只听不问,为的是使他们循序渐进地而不越级地学习。

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

【原文】记曰: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书上说:

“在教育这件事上,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大学之教也: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

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办法是:

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休息的时候也有种种课外作业。

因为,课外不习杂曲,课内就学不好琴瑟;课外不习歌咏,课内就学不好诗;课外不习洒扫、应对、进退等杂事,课内就学不好礼仪。

总之,如果不提倡课外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

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努力进修,休息的时候尽兴玩弄杂艺。

这样,他们才能搞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师友也就不会违反师友的教诲了。

【原文】兑命曰:

“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文】《尚书·兑命篇》说:

“唯有重视学业,按部就班,及时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意思!

【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译文】现在的教师呢,只知道朗读课文,大量灌输,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

他们不考虑学生的内心的要求,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

他们进行教学的办法既不合理,提出的要求也不符合实际。

以致,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师长,只感到学习的困苦,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即使勉强结业,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教育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原文】大学之法: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译文】大学进行教育的原则是这样的:

事情没有发生就先防止,这叫做预防;抓住时机,进行教育,这叫做及时;循序地而不越级地进行教育,这叫做顺应自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叫做观摩。

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因素。

【原文】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以后才去禁止,就要遭到阻力,不易纠正了;如果时机错过以后才去学习,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不易有成就了。

如果不知顺应自然,胡乱施教,教育工作就会陷入混乱的境地,不能获得成效。

如果孤独地学,没有朋友,见解就会狭隘,见闻就会不广。

如果交友不慎,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如果三朋四友,尽谈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

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

所以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

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起来才会感到安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

师生融洽,学习安易,学生又能独立思考,就是善于诱导的结果。

【原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译文】学生的缺点有四种类型,教师不可以不知道。

在学习中,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狭隘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轻率勇为,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止。

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性不同之故。

【原文】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译文】必须了解学生的心性,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优秀的歌手能使听众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

他的讲解,扼要而又透彻,精微而又妥善,举例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跟着他学了。

【原文】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教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

“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译文】教师知道学生的程度有深浅,资质有好坏之分,然后才能多方诱导。

只有善于多方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

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所以教师是一种可以从他学习统治权术的人。

可见选择师资是不可不慎重从事的。

古书上说:

“从前三王四代的时候最重视师资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在教育工作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

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

所以,君王在两种情形之下是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

当臣子在祭礼中扮演受祭者的时候,不以对待臣子在态度对待他;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

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给君王讲书是不行君臣之礼的,就是尊师之意。

【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双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译文】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不多而收效很大,对于教师又能表示感戴之忱。

不善学习的人,教师花的精力很多而收效很少,反而会埋怨教师。

善于发问的人,[发问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砍的地方砍起,随后才砍木材的关节;久而久之,关节随手就可以砍开了。

不善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

【原文】善待问者如撞钟:

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撞得轻就响得小,撞得重就响得大;从容地撞,从容地响。

不善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

这都是有关进行教学工作的一些方法。

【原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

力不能问,然后语之。

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译文】单凭一点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是没有资格当教师的,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讲解才行。

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

如果讲了不懂,就不必讲下去了。

【原文】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译文】优秀的冶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皮子镶嵌成衣;优秀的弓匠的儿子,一定先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箕;小马初学驾车相反,它是跟在车子后面的。

人们懂得这三层道理,就懂得怎样做学问了。

【原文】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译文】鼓并不等于五声,但若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古时候做学问的人,善于从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

水并不等于五色,但若没有水,五色就不鲜明;学习并不等于五官,但若不学习,五官就不能发挥作用;教师不在五服之列,但若没有教师,五服之间的关系就不亲密。

【原文】君子曰: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译文】所以说:

德行最高的人不限于担任某一官职;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最守时刻的人无须划一就能守时。

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懂得做学问要从根本着手了。

【原文】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

此之谓务本。

【译文】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就因河是本源,海是归宿。

这就是重视根本的意思。

转载:

财智商学责编:

冬日阳光美编:

阿雯视频:

显辉校对:

小辉外联:

阿美审核:

智仁|征|集|原|创|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