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435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docx

八年下重点文言文复习教师专用

《送东阳马生序》训练套题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无从致书以观没有门路或找不到头绪

2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3 弗之怠不

4 走送之跑

5 不敢稍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6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

7 无硕师名人与游大

8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请教

9 先达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10 未尝稍降辞色言语和脸色

11 援疑质理引、提出;询问

12 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

13 礼愈至周到

14 俟其欣悦等待

15 负箧曳屣书箱;鞋子

16 穷冬烈风隆冬

17 足肤皲裂而不知皮肤因干冷干燥而开裂

18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19 媵人持汤沃灌热水;浇洗

20 以衾拥覆被子

21 寓逆旅旅店

22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23 腰白玉之环腰佩

24 又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25 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的样子

26 缊袍敝衣旧絮;破

2.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余幼时即嗜学”,这句话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

统领全文,奠定全文的写作基调。

3.文章为什么要详写老师的严厉?

答:

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

4.作者“褞袍敝衣”处在“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对此你有何评价?

答: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有对高尚精神竟境界的追求。

不羡慕别人的衣食条件优越,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5.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的情景。

答:

我站在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恭恭敬敬请教。

6.本文是作者写给东阳马生的一篇赠序,但实际所写的都是自己的求学经历,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现身说法,让马生从自己的经历中懂得刻苦求学的道理。

7.阅读此文,我们为作者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请概括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自己求学的艰辛。

答:

借书难(致书),从师难(叩问),旅途艰,生活苦四个方面。

8.“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是作者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获得的感受。

那么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

注重精神追求,自觉抵制物质诱惑。

9.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简要概括文中有哪些对比之处,并举例说明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答:

学习条件与学习态度对比;富家子弟的豪华与作者自己的贫寒对比;老师严厉与自己谦逊对比。

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鲜明且有说服力,更能突出在生活贫寒的条件下,勤奋刻苦,坚韧不拔的读书精神和虔诚求学的可贵。

10.在这篇赠序中,作者作为长辈、尊者、饱学之士,详写了自己年轻时艰苦的求学情景。

有人认为作者在此有自我炫耀之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作者无炫耀之意。

主要是想让马生从中得到启发,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11.与作者相比,我们拥有求学的最好条件。

请写出文中叙写作者衣着打扮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求学信念。

答: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感受学习的乐趣,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而不追求物质享乐。

12.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

凡学有所成者,都积累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学习方法。

你从作者苦中求学的经历中,能悟出哪些学习秘诀?

请分条列举。

答:

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送东阳马生序》训练套题二

1.文章是怎样从侧面描写先达有学问、德高望重的?

答:

门人弟子填其室。

2.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写作此文赠送给马生的目的是什么?

答:

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努力,学有所成。

3.作者写幼时读书,“手自笔录”,“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品质?

答:

勤奋刻苦的优秀品质。

4.当老师发怒时,作者是怎样对待的?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求学态度?

答: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恭敬、谦逊、虔诚的求学态度。

5.“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一句中从“走”“稍”这两个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答:

“走送之”,亲自去借,又亲自去送,而且赶紧送去。

“不敢稍逾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绝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

表现了作者勤奋和守信的品质。

6.从最初的“无从致书以观”,到后来却“遍观群书”,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能够如此呢?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

从“无从致书以观”到“遍观群书”,这中间的原因,表面看来,是“不敢稍逾约”,实际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

7.“加冠”是什么意思?

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到类似的用法吗?

试举一例。

(1)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进入成年。

(2)及笄之年:

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

8.本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但没有板起面孔说教,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怎样阐明道理的?

答:

作者诚挚恳切,循循善诱。

作者勉励马生,语重心长,寓理于事,其事一为己事,一为人事,叙己事,娓娓动听,叙人事,头头是道,将自己的求学之难与同舍生优越的求学条件进行对比,情真理足。

9.从文章的多处描写中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作者读书的刻苦勤奋,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是如何勤奋读书的。

答:

“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

接着用“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这样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突出了这种刻苦精神。

“弗之怠”,是说不懈怠、不偷懒。

这是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

10.作者在写自己的求学经历时,为什么总是以冬天为例?

答:

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代表性作用。

11.成年后求师,“常趋百里外”,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精神?

答:

“百里”,是说路程远,显示了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彰显了作者勤奋好学的精神。

12.文中写道: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你对这样的“先达”有什么看法?

你理想中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子的?

答:

示例1:

可取,他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更负责的尊重,因为严师出高徒,这样可以教育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尊重师长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示例2:

不可取,师生关系应是平等民主的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教学相长,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13.你还知道哪些与勤学有关的诗句?

列举两例诗句来勉励自己。

答: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14.简要概括一下宋濂成功的因素。

答:

(1)有坚定的求学信念

(2)坚韧不拔的毅力(3)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15.简要概括本文在写作技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答:

(1)对比鲜明,说服力强。

(2)叙议结合,突出中心。

16.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像作者那样艰苦的读书条件也很少再见到。

学习条件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已经十分优越,可为什么条件好了,有的人学习用功的劲头反而不如古人?

谈谈你的见解。

答: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17.作者求教时的态度是“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你对作者的这种求教态度有什么看法?

答:

作者虚心求教的求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但“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如果“先达”有错误,也应该大胆质疑。

18.由作者的勤奋刻苦,你想到了古代哪些人勤奋苦读的故事?

(不少于两个)

答:

苏秦悬梁刺股;孙康映雪读书;匡衡凿壁借光。

19.作者自述求学经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今天,这些经历对于我们还有没有借鉴的必要?

答:

虽然时代不同,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于贫贱、不慕富贵的精神以及对年轻人热情关怀,谆谆教导的态度也是值得肯定的。

20.这是一篇辞文并茂、情理兼备的劝学篇。

文章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现身说法,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显得情真意切,语义深长。

请你针对逆境成才这个话题谈谈理解。

答:

贫穷也是一种财富,困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而坚强的意志是成功和成才的关键。

21.有人形容本文是“文若惊雷,振聋发聩”,它引起我们多方面的思考,如精神享受与物质追求;师道尊严与师生关系;修身立业与志存高远等,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感受。

答:

结合其中一个方面自圆其说即可。

22.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

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

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

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答:

吕蒙,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不能因为事务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要善于学习,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23.根据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为下面上联拟对下联。

上联:

名闻天下,文称海内,缘于心无旁骛;

下联: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只因养尊处优。

《小石潭记》训练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水尤清冽

2 为坻

3 为嵁为岩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5 日光下澈

6 影布石上

7 佁然不动

8 俶尔远逝

9 往来翕忽

10 斗折蛇行

11 犬牙差互

12 悄怆幽邃

13 以其境过清

14 隶而从者

2.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伐竹取道”,寻找到小石潭的?

答: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清脆悦耳的流水声使作者“心乐之”循声而往,一窥究竟。

3.在第一段,作者重点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答:

水清,整块石头为底,四周有各种形态的石头突出水面以及环境幽美。

4.文章第一段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以及小石潭的特点、环境。

表现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之情和对小石潭的赞美之情。

5.第二段进一步写潭水的清澈,作者在写水的清澈时,其写法有什么特点?

答:

运用侧面描写,只写鱼不写水,通过写鱼来衬托水的清澈。

6.请从第三段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分别指出本体和喻体。

(1)“斗折蛇行”,用北斗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比喻小溪的曲折蜿蜒。

(2)“其岸势犬牙差互”,用狗的牙齿来比喻小溪岸势的参差不齐。

7.作者写景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的,第三段是从哪个角度写景的?

写的是怎样的景物?

答:

从望的角度写景的,写的是远望中的景物。

8.作者发现小石潭后,为什么没有先写潭水的来源?

答:

因为潭水的来源不在潭东,而在潭西南,作者从潭东走来,立刻被石潭本身的景物所吸引,于是先写小潭,在饱赏石潭奇景之后,这才朝西南而望,发现了小溪。

9.第四段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幽深冷寂的气氛。

孤寂苦闷的心情。

10.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

“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怎样的境界?

答:

自由自在,活泼天真,物我同一。

乐而忘我,乐而忘形的境界。

11.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游览到最后,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我们怎样理解?

答:

愉悦之情;愁苦之情,萧索的景色,触发了作者内心的隐痛,以致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由暂时的解脱而跌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1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气氛,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情,是点睛之笔。

1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此句写出了潭水的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受贬谪的处境来理解,作者这样写有怎样的寄寓?

答:

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恰如这“不可知其源”的小溪,令人迷茫,看不到尽头。

14.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独特之处,试分析作者为它作记的缘由。

答:

小石潭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故作解脱的闲情逸趣和谐一致。

这正是作者为小石潭作记的原因。

15.大自然的千变万化,钟灵毓秀昭示着人生的丰富内涵,自古文人墨客多吟咏山水来传情达意。

柳宗元借游览小石潭抒发凄苦孤寂的心境,请联系《岳阳楼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中的一篇,根据所给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

柳宗元游小石潭抒迁客意;

下联:

范仲淹记岳阳楼表贤臣心;陶渊明绘桃花源寻隐士踪;欧阳修乐醉翁亭叙太守情。

16.“一切景语皆情语”,似这种因景而生情,反之又以景写情的文章我们曾学过哪篇?

并写出作者。

答: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朱自清《荷塘月色》。

17.文章运用骈散结合的语句描绘出优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找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并作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

答:

18.小石潭的景色幽静,在作者的精彩描述中,一个个优美的镜头闪现在我们的眼前。

假如你是政府官员,你将如何去开发这一资源?

答:

假如我是官员,我就要颁布一条法令,禁止任何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向小石潭的源头,让它永葆青春的美。

19.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岳阳楼记》或李白《行路难》中的相关名句。

答:

示例1:

柳先生,您好!

苦难对弱者来说是一种悲哀,而对强者来说,则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不要为此时的困苦而忧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不向苦难低头,就一定能够成为生活的强者,品味到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示例2:

柳先生,您好!

逆境虽然让人痛苦,但经受挫折失败,可以增加人生的“财富”,磨难的同时也是磨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有在生活的征途上不畏险阻、不怕困难的斗士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0.贬官永州,弃置十年,这是作者人生的一大转折,而这一转折却造就了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

他的永州奇文也为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

由此,你有哪些感悟?

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答:

对弱者来说苦难是一种悲哀,而对强者来说,则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多少大起大落的遭遇都化作云烟飘逝了,留下的难道仅仅是永无止境的悲哀吗?

一盏孤灯之下,司马迁虽身受宫刑,却能走出困境,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写成千古绝唱——《史记》;一方书案上,孙膑虽双脚致残,但仍能走出困境,呕心沥血地用手中的一笔一纸写出了传颂至今的《孙膑兵法》。

是的,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永远顶礼膜拜的精魂。

他们在困境之中保持着坚韧和顽强,最终走出了困境,迎来了成功。

只要不向困难低头,积极进取,就一定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品味到历经苦难之后的甘甜和芬芳。

《岳阳楼记》训练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政通人和

2 百废具兴

3 属予作文以记之

4 予观夫巴陵胜状

5 岳阳楼之大观也

6 前人之述备矣

7 南极潇湘

8 览物之情

9 淫雨霏霏

10 连月不开

11 山岳潜形

12 樯倾楫摧

13 薄暮冥冥

14 登斯楼也

15 去国怀乡

16 忧谗畏讥

17 春和景明

18 波澜不惊

19 沙鸥翔集

20 锦鳞游泳

21 岸芷汀兰

22 静影沉璧

23 宠辱偕忘

24 把酒临风

25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6 不以物喜

27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8 微斯人

29 吾谁与归

30 长烟一空

2.第一段写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并重修岳阳楼,特意强调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有什么目的?

答:

作者写此段的目的有二:

一是交代作记的缘由;二是规劝好友滕子京能像古仁人一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第二段从哪几个角度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象?

突出了它怎样的景象?

答:

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的景象。

空间上,突出洞庭湖的广大;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的多变。

4.作者在这里为什么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

答:

第一,作者言明“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

所以,概述以后就用“然则”一转,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5.“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这一设问句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用设问句引出两种不同的景物以及“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

6.作者赞美古仁人的目的是什么?

答:

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7.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斯人”指什么人?

就全文来看,结尾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答:

“斯人”指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8.“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政治抱负和思想品德?

答: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品德。

9.“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你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

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10.范仲淹是一位古圣仁人,他放下自己来写天下,有一种超脱的济世情怀。

古往今来,像范仲淹这样的人不胜枚举,请至少列举出两位。

答:

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心中为百姓考虑。

屈原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忧国忧民,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的时候,几十年仍手持汉朝旌节。

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抱负。

明朝顾炎武忧虑国事,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

孙中山为了让中华民族摆脱封建王朝的统治,奔走呼号,呕心沥血,英年早逝。

11.读罢本文,面对人生中难以避免的失意与痛苦,你认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胸襟?

答:

包容四海,以大局为重。

1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景象。

答:

湖水接着远山,吞吐长江,浩瀚宽阔,无边无际。

13.九百多年前,作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曾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

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答:

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奋发有为,奉献社会。

14.请谈谈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列举历史上的具体例子谈谈其对国家对百姓有什么益处?

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以天下为己任的古代仁人志士都具有的宽广的胸怀。

如屈原、文天祥等。

他们这样做,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国家,并由此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1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

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答:

提示:

观点明确,言之成理,阐述清楚即可。

《醉翁亭记》训练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环滁皆山也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 名之者谁

5 饮少辄醉

6 醉翁之意不在酒

7 太守乐其乐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 日出而林霏开

10 云归而岩穴暝

11 晦明变化者

12 野芳发而幽香

13 佳木秀而繁阴

14 负者歌于途

15 后者应

16 伛偻提携

17 山肴野蔌

18 杂然而前陈者

19 宴酣之乐

20 弈者胜

21 觥筹交错

22 苍颜白发

23 颓然乎其间者

24 树林阴翳

25 鸣声上下

26 太守谓谁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

作者在第一段描绘了几幅画面?

写景的顺序怎样?

答:

作者利用空间变换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

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3.第二段描写了山间早晚和四时之景物,分别是什么?

写景时有什么特点?

答:

朝景、暮景、春景、夏景、秋景、冬景。

作者在写景时抓住不同时令、不同季节景物的典型特点,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

4.第三段文字主要写了百姓与太守出游,这其中共描绘了几幅图画?

分别是什么?

其核心是什么?

答:

四幅。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其核心是太守醉。

5.作者在第三段描绘的几幅图画中,为什么把“滁人游”放在首位?

答: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和宾客,还有滁州一州的人,这说明滁州政治清明,为突出文章“与民同乐”的主旨作铺垫。

6.第四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

答:

衬托太守之乐。

7.“渔”、“酒”、“肴”、“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山间野味,取之当地。

揭示宴酣之乐取之山水之间。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第四句是第二段的小结,抒发了作者被美景陶醉的心情。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的“乐其乐”是指什么?

有什么含义?

“山水之乐”和“与民同乐”,宾客并不知道太守真正乐什么,太守常常和宾客宴饮于山水美景中,虽排遣了心中的抑郁,但太守的感情只有他自己才理解。

10.文章最后一段写出了三种情形的“乐”,这三种乐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答:

禽鸟之乐在于游人散去后可尽情飞鸣,游人之乐在于随太守游览山水的情趣;太守之乐则在于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

11.写作本文时,正值作者被贬滁州,但体现在本文中的却处处是“醉”与“乐”,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被贬难免有郁闷之情,但本文意在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写“醉”是为了写“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醉”与“乐”是统一的。

都是“与民同乐”的表现。

12.本文除了表达作者寄情山水排遣抑郁心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外,还表现了什么?

答:

不因遭受打击而垂头丧气,反而旷达自适,表现了泱泱君子的坦荡胸襟。

13.“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随太守出游的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答:

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

14.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

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

15.通过文章的阅读,体会《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和本文的醉翁同是醉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答:

(1)五柳先生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

(忘怀得失)

(2)醉翁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6.儒家说: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所谓济天下者,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通过阅读你一定被作者博大胸襟所打动。

请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答:

欧阳修虽被贬,但他却并没有“独善其身”,而是奋发有为,为人民谋福祉,在我们眼前呈现的与民同乐的政治清明图景,是他励精图治而获得成功的外在表现。

他堪称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17.“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

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示例1:

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示例2:

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示例3:

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18.在我国古代,像欧阳修这样的忧国忧民却常被贬而不得志,有抱负不能施展的人还大有人在,如:

屈原、范仲淹、苏轼等,然而他们却矢志不渝,从这些人身上,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答:

这些人虽遭贬谪却矢志不改,奋发有为。

我们应像他们一样,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心系天下,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大业。

《马说》训练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