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480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金融史答案.docx

中国金融史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典质:

典质是产生于南北朝的专门经营放款的金融机构。

典质由寺庙经营,办理抵押放款和质押放款。

2、称提之术:

宋朝政府对纸币发行和流通的管理办法叫称提之术。

3、钱庄:

明代,由于金、银、钱、纸币兑换的需要,于是便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钱币兑换的人,以此为业,开起钱铺来,这就是最早的钱庄。

到了明末,钱庄已成为重要的信用机关,不仅从事金、银、钱、纸币间的兑换,还办理放款、存款和汇兑。

4、票号:

票号是清代重要的信用机构,初始以汇兑为主。

五、简答(每题7分,共28分)

1、我国古代货币形成的条件。

答:

商品交换中产生的,它的出现是以商品交换的发展为前提的。

(1)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2)商品交换的发展,促使古代货币的产生。

2、信用产生的条件。

答:

(1)有了私有财产;

(2)社会出现两极分化,贫穷的氏族因某种需要,向富裕的氏族借贷,信用就发生了。

3、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

答:

(1)货币的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

(2)统一有利于各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3)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

(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4、明朝纸币制度的特点。

答:

(1)朝在统治中国的200多年时间里,只发行过一种钞票,即大明宝钞,币面只印洪武年号,最大面额为1贯,即使后来的通货膨胀,也没有发行过大钞。

(2)明宝钞不设发行准备,又不分界发行,而是长期流通过,于是,行用不久,就开始膨胀贬值。

六、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元朝的纸币管理制度。

答:

元朝初年,政府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纸币管理制度,并由政府在法律方面作出规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纸币条例。

关于发行方面的规定:

(1)交钞、宝钞为法偿货币,严禁金、银、铜钱的流通和使用。

(2)设立发行准备金。

(3)中统钞、至元钞均分为不同面额、两种钞票并用。

(4)百姓随时可以用旧钞换新钞,用破钞换好钞,并收取一定手续费;有阻碍和刁难者,定罪。

关于流通方面的规定有:

(1)交钞、宝钞不限年月,通行流转。

(2)各地设立平准行用库,负责买卖金银,平准钞法,维持钞值。

(3)严禁私自买卖金银,违者治罪,告发者赏。

(4)严禁伪造交钞宝钞,伪造者死,告发者重赏。

2评价汉武帝的币制改革.

答:

1.公元前118年(武帝元狩五年),铸造五铢钱,每枚重5铢,钱面铸“五铢”二字,周边有轮廓。

公元前113年(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对钱币制度进行整顿,采取两条措施:

一是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铸钱,此前郡国所铸之钱一律销毁,并将铜材运交上林三官;二是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三官钱不许使用。

2.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推行五铢钱,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中国货币史上又一件大事。

这次钱币改革为中国古代货币开辟了一个新阶段,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

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其重量又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才确立,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媒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直到唐初,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

这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第一章

1,P114-30行

2,P3(很好找到)

3,P5-P6

4,P64-9行

第二章

1,P9

2,P10倒数第二行P11第四行起

3,P12两汉的放款市场

第三章

1,P16倒数第八段

2,P17-18

3,P1813段起

4,朝政府对纸币发行和流通的管理办法叫称提之术。

其内容主要是3年一界,界满收回旧交子,发行新交子;设置发行准备;限制最高发行额。

(概要)

★南宋时期,将纸币发行与管理称为“称提之术”,是一种特殊的纸币理论。

“称提之术”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如何稳定纸币币值,主要有:

第一,分界发行,以三年为一界,到期以新换旧。

所谓三年,是三个日历年,实际只有两年

第二,限制纸币发行量。

南宋孝宗朝会子的币值比较稳定:

“会子与见钱等”,正是“不复增印”的结果。

第三,当纸币贬值时采取补救措施,主要有:

1,用金,银,钱币及度牒、官诰、货物等收回楮币,以减少楮币的流通量,提高楮币的购买力。

2,以新会子按一定比例收回旧会子,实际上是打折扣收回旧会子的方法,亦即贬值法。

3,允许百姓以铜钱搭配纸币纳税。

搭配比例有钱会各半,钱三会七,钱七会三等,一般会子所占比例越大,则回笼会子越多。

4,视“节用”为称提。

所谓培植国计,撙节用度,经费之外痛加裁抑,日积月累后会有盈余,暗销会子之数,是会见效果的。

此虽老生常谈,却切实可行。

5,令商人在用盐钞买盐时品搭会子,也被看作是称提。

5,有鉴于宋、金纸币流通之弊,元政府在其纸币发行的初始阶段,制定和采取了以维护纸币法定通货地位为目的,以金银储备为纸币发行的基本保障,以设置纸币管理机构、控制纸币流通量、制定纸钞防伪办法为主要措施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与法规。

(一)维护纸币法定通货地位的基本措施

一是停止使用蒙古旧钞、南宋交会,以旧换新。

二是禁止铜钱流通。

三是规定一切赋税、经费收支、公私交易收付均使用钞币。

(二)制定纸币发行准备制度

威力确保纸币的权威性和信誉,元初政府制定纸币发行准备金制度,以保证纸币发行有足够的“钞本”,不至滥发。

(三)设立专门纸币管理机构

为了保证纸币的正常发行和流通,元代从中央到地方均设立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四)颁布纸钞管理条例

元政府以诏令形式颁布的纸钞管理条例甚多,只要以两个“条画”和若干具体法令规定构成。

两个“条画”是至元十九年中书省颁布的《整治钞法条画》和至元二十四年由尚书省颁布的《至元宝钞通行条画》

(五)制定纸钞防伪措施

1.严禁伪造,凡印造伪钞之人,一律处以死刑。

2严禁挖补纸钞,以真作伪。

3制定伪造坐罪例,要求管钞官员共同防范印制伪钞者,否则一体治罪。

(六)制定管钞官员管理制度

制定惩治钞库官员徇私舞弊办法。

定期检查管理钞库的官员。

实行地方官员监管制。

6,P21-23

7,P24倒数11段(宋朝)

P22倒数第一段起(唐朝)

第四章:

1、P26最后一段

2、P27第二部分第一段。

(2)P28第二段

3、第二节大标题。

(2)每个部分的第二段

 

第五章:

1、P41第二部分的第一段

(2)分三个阶段,分别在P45最后一段、P47中间,P48倒数第二段

(3)P49前两段

2、P57第二部分的小标题

3、第三节大标题

4、P58上面两段

5、P37四的上面,这是一个总结,大家可以看前面找细节

6、P64第四节第一部分,

(2)P68

7、P52,上面两段是评价

 

第六章:

1京钞风潮----1916年5月12日段祺瑞内阁宣布中国、交通两行暂行停止兑现,禁止提取现款,两行的现金准备一律封存。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经理宋汉章、副经理张嘉决定抵制停兑令,由此在北京、天津、济南等地,发生了“京钞风潮”。

背景和原因: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后,北洋政府的财政几乎已是山穷水尽。

面对财政状况的竭蹶,袁世凯仍旧以“增税、借债、发行纸币”老三样来应付,但效果并不理想。

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政府控制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大量垫款和发钞充作军费,但因为缺乏必需的准备金,时间一长,导致两行实力虚弱,信用受损,京、津、浙江、广东、山东等地的中国、交通两行,相继发生提存挤兑的风潮,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尤在京津地区,货币贬值,物价腾贵,给百姓生活带来巨大损害。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扩张----

1917年日本给段祺瑞政府大规模贷款,总金额高达1.45亿日元,这就是所谓的“西原贷款”,从1914年到1926年,日本在中国共设立28行75个分支机构。

日本在华创立这样的银行,打着各种各样的招牌,但当对东北输出资本、掠夺资源、把东北营建成日本殖民地的职能。

1912年6月,六国银团正式成立,日本参加银行的银行是横滨正金银行。

3简述五国银行对中国财政的控制-----

1913年4月,袁世凯想五国银行团签署了“善后大借款”合同,规定借款金额2500万英镑,年息5厘,折扣84、期限47年,用途为偿还指定的贷款、借款、垫款、赔款和军政费用。

五国银行通过这笔贷款获得的利益是巨大的。

借款到期的利息大大超过本金,他们实际支付给袁世凯的金额只占总金额的40%,剩下的60%都作为折扣,佣金先期的借款、垫款以及赔付他们攫取了中国关税的保管权以后,又通过这笔钱攫取了中国盐税收入的保管权,盐税稽核所的洋会办,实际上是同海关的总税务司处于同等性质的地位,控制中国的盐务。

4P63三国银团演变成四国

P74-75四国银团演变成五国

 

5P76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发展

P78-81页民族资本银行和钱庄的发展

第七章:

1P91-96倒数第一行

2P98废两改元:

倒数第二段

法币政策:

P99-101

3P101-106大标题下以及各个说明原因段

4P105每段开头扩展叙述

5P106正数第三段

6P88-89

7P89-91

 

第八章:

1.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金融业有什么特点?

(110)

后方金融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银行分布仍然不平衡。

造成这种不平衡,一方面是由于四川和重庆在当时的后方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所决定,由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所决定;另一方面,是官僚资本以四川和重庆为中心进行兼并和投机活动分不开。

第二,居统治中心地位的已不是外国在华银行,而是官僚资本银行。

第三,银行业务的投机性更大;第四,银行资本渗入农村的比重逐渐上升。

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对金融实行管制?

(111)

为制止挤提和紧缩汇市购买力,1937年8月15日,国民政府财政部颁布了《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7条。

1938年4月国民政府颁布《改善地方金融机构办法刚要》,对地方银行加以管制。

1939年9月8日,又颁布《巩固金融办法纲要》1940年8月又颁布《非常时期管理银行暂行办法》。

1942年又接连公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分支行处办法》、《管理银行信用放款办法》、《管理银行抵押放款办法》等法令、政策,对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和放款业务全面加以管制。

3.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战时金融管制?

抗日战争开始,人心惶惶,纷纷挤兑提存,逐鹿外汇,逃往国外,银行、钱庄和外汇市场面临巨大压力。

为制止势头,1937年8月15日,国民政府财政部颁布了《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7条。

《办法》一经颁布,金融趋于稳定,但办法限制过严,提现困难,工商企业周转发生困难,同时管制是治标不治本,管制大大加强额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4.国民政府采取了那些措施强化中央银行的职能?

1.改革币制,把原先的银元币制单位,改为纸钞为主的法币。

2。

没收原北洋军阀时期的银行,并入中央四大银行,增加银行的在全国的覆盖率。

3。

鼓励开矿,修建铁路,大量向民营企业货款和投资。

4。

大量通过银行发行国债。

5如何评价国民政府强化中央银行职能的诸种措施?

正面意义:

这些措施强化了中央银行职能,使其处于金融的核心地位。

一般说来,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之管理机关,必须有绝对权威和强有力的职能,否则无以履行其监管的职责。

以此而论,上述诸种措施并无不妥。

负面意义:

由于中央银行控制在官僚资本手里,它的垄断权也就成了官僚资本谋利的工具。

6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一直通货膨胀的措施为什么失败?

政府错过了财政改革的良好时机,开源节流,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最终导致政府开支还是要依靠通货膨胀税(铸币税的极端情况)。

7.如何评价四联总处的联合贴放?

8.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哪些手段掠夺沦陷区?

在占领区建立大批日伪银行;瓜分其他外国银行的势力范围利用、排挤法币实行通货膨胀对占领区人民大肆掠夺。

一,思考贾谊、贾山的垄断铸币权论

货币既然是商品交换中自发的产物,那么最初的铸币便是私人铸造的。

铸币权的归属成为公开争议的问题,是从西汉初开始的。

秦朝在统一铸币形制时便实行了由国家掌握铸币权,汉初在是否允许民间铸币上有过数次变化。

汉文帝五年(前175)废除《盗铸钱令》,再次允许民间铸钱时,贾谊和贾山表示反对,首先提出了由国家垄断铸币权的理论和主张。

贾谊不仅力主禁止私铸,而且力主将铜收为国有以防止盗铸,把国家掌握铸币权和利用货币调节物价、调控国民经济联系起来了。

国家掌握铸币权和纸币发行权,也会发生政府利用铸币贬损和滥发纸币搜括民财等弊端,但与任民私铸相比,国家垄断铸币权和纸币发行权,却更便于实现货币的统一,因而也更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二、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有何启示和积极意义

《史记·货殖列传》重视社会生产活动,认为政治上的治乱兴衰与社会经济情况密切相联;社会经济活动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主张发展工商业,倾向于经济放任改革,反对人为干涉。

太史公认为,自然界的物产是极其丰富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商业发展和经济都市的出现是自然趋势,人们没有不追求富足的。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所以,他主张应根据实际情况,任商人自由发展,引导他们积极进行生产与交换,国家不必强行干涉,更不要同他们争利。

这集中反映了他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农工商虞并重,强调工商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其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肯定工商业者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突出物质财富的占有量最终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地位,而经济的发展则关乎到国家盛衰等经济思想和物质观。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司马迁就能注意社会的经济生活,并认识到生产交易和物质财富的重要性,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寺院经济与质库作为信用机构有何必然原因?

1、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战事频繁,大量流民为寺院提供大量劳动力。

首先政治动荡,战事频繁,其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大量的流民。

其次乱世期间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安置如此巨额的流民。

在而由于大批士族地主南迁,封建庄园也无法起到吸收流民的作用。

同时,一些地方性政权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异常残酷的剥削他们所控制的那部分农民,也使其民加入流民的行列。

2、佛教盛行,上层社会的佞佛施舍之风使寺院形成强大的财力机构。

当时社会中存在着普遍的佞佛之风气,上层社会贵族官僚的施舍,也是寺院财富的来源。

3、寺院享受经济特权,寺院与政府有着特殊关系,独立于国家编户之外,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其特权主要表现在:

一、它的依附民制度合法化,政府也为寺院的收息行为提供了保障;二、寺院可以豁免赋役。

4、佛教就与商贸活动密切相关,寺院自身参与商贸活动。

丝绸之路也是佛教借以传播之路。

而丝绸之路主要是商业贸易往来的通道,在早期佛教传播过程中,就带有某种商业性质院参与商贸活动,而在由于寺院当时过分的投入经贸活动,使其越来越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越来越富裕。

四、为什么唐代会产生飞钱、便换?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飞钱发展的原因是唐代货币经济发展的结果。

货币经济的发展促使远距离间钱货输送量的增大,从而促使飞钱的发达。

其次在中晚唐藩镇割据的历史背景下,钱货运送携带既不方便而且十分困难,既有运费很高,所需时日很长,又有盗掠的危险以及中央政权对现钱运送出境的限制等等,因此也导致了飞钱的发展。

飞钱始于唐宪宗元和初年,有两种形式:

一是官办,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诸军、诸使或诸道设于京城的“进奏院’,携券到其它地区的指定地方取钱;二是私办,大商人在各道或主要城市有联号或交易往来,代营“便换”,以次牟利。

这种汇兑方式一方面减低了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同时商人前往各到进行贸易活动时,亦减轻了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

五、宋代纸币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哪些经济原因促成的?

(1)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使得市场不但需要更多的货币,而且需要更轻便的货币。

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市场容纳纸币的流通创造了条件。

在铜钱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白银产量不高加上人们多用金银制造器皿或用于财富的贮藏,故进入货币流通的白银数量有限。

在金银尚未取代铜钱、铁钱的情况下,纸币的产生遂呼之欲出。

(2)防止铜钱的外流。

自五代以来,中国形成许多货币区,不同的货币区用的钱也不同,而且禁止运钱出境,使用纸币可以起防止铜钱外流的作用。

有许多区域使用笨重值小的铁钱,携带十分不便。

(3)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军事上的威胁和侵略。

不得不供养庞大的军队,军费开支巨大,财政非常困难,经常靠发行纸币来弥补开支。

(4)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达,为纸业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六、元代纸币的管理措施有哪些?

1、以纸币为法币。

停止使用蒙古旧钞,以旧换新。

用中统钞兑换南宋纸币。

金、银、铜钱不得参与流通,违者治罪。

规定一切赋税征收都可使用纸币。

2、纸币的发行有足够的金银储备作保证。

3、严格控制纸币数量。

4、设立纸币管理机构中央由户部统领,以户部尚书掌贡赋出纳之经,金币精通之法。

5、对参与管理纸钞的官吏有一整套的约束制度,严惩官吏的腐败失职行为。

6、颁发纸钞管理条例

7、积极制定纸钞防伪措施。

七、为什么明代时白银实现货币化?

试加以述评。

①明代白银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经历了自下而上的发展历程。

没有货币的流通,就不可能有活跃的市场,贵金属货币流通、循环,注入人们全部社会经济生活,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

1567,明穆宗颁令:

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这是明朝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为合法货币,而且是用法权形式把白银作为主币的货币形态固定了下来。

②明代是中国历史上货币发展最为复杂、变动也最大的时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白银由民间社会自发崛起。

中国社会内部产生的这一白银货币化进程,形成了强劲的发展趋势,不仅完成了货币体系的转变,而且渗透到全社会,引发了社会巨变。

以贵金属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相联系,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

白银货币化过程,是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市场经济萌发的过程。

③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白银货币化是转型变革中的中国与正在形成中的整体世界相联系的产物,也即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的产物。

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初步奠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

八、清代票号发展如何?

1、它起源于汇兑,为不同地区间的资金调拨服务,起着促进商品流通的作用。

早期的票号主要在黄河流域和北方各省,以北京为中心。

当业务有了发展之后,它的业务也从专业汇兑发展到全面经营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成为完整的金融组织。

2、专业的票号产生后,在组织和经营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组织形式上,它又独自经营,也有合资经营,均负无限责任。

3、鸦片战争前,票号产生的最初阶段。

票号以不同资力,在若干城市设立分号;并且在互相吊接金融的情况下,构成了一个以汇兑为主,以存款和放款为辅的金融体系。

4、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战争爆发,票号开始为清政府汇兑官款。

清代后期,官职败坏,票号和地方当权者在互相利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正因为票号与晚清官场联系非常密切,所以,它在封建性的表现上就较钱庄为浓厚。

5、票号在经历了19世纪60-90年代的大发展后,进入本世纪初,它又戏剧性表现为大起大落,到二十世纪初叶完全消亡。

(1)、二十世纪的头十年:

大起大落。

1900义和团;京津破坏;严守信用;大发展;区域扩大:

除东南富庶之地外,西北、东北边陲之地也到达。

有的则设到香港、仁川、日本的东京、神户都有分号。

票号的汇兑在量上也有明显的增加。

票号积累大量的资本,需要运营,这样票号就开始初通过钱庄贷款外,还自行放款。

(2)、票号的衰落就在票号向生产领域试探时,遇到了新式金融实力的有力竞争。

首先是现代银行。

1897年成立中国通商银行,以后陆续成立官办和商办银行多家。

这些机构的运营,促使票号的衰落。

1.试述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特点.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大变革时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对流通货币的大量的需求,而金属铸造技术也日渐成熟,为大量铸造金属货币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这一时期货币的最大特点是货币铸造的种类繁多,币制混乱。

由于当时周王朝的势力渐弱,列国均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体系,所以各国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

这一时期的货币从形状和分布上分为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鬼脸钱)四种

第一,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

这时期的货币,虽无主币、辅币的区别,人们也还没有这个观念,但显然已经把货币单位分成等级,无论布币、刀币或是环钱,都有等级之分。

布币虽然种类繁多,但无论何种布币,都有大小之分,战国末期流通的三孔布更有“一两”、“十二朱”字样以表明其价值。

刀币、环钱也有大小之分,后者也有用文字标明不同价值的。

有的布币、刀币和环钱上有“半”字,就是可能指相当于该种货币的一半,这也许就是古代货币思想中的“子母相权”。

第二,没有统一的货币铸造制度。

无论布、刀、环钱还是爱金,大都铸有地名,这说明货币是由各地分散铸造,各诸侯国政府还没有统一铸币权,各种货币形制的混乱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

多种货币同时并存。

我们虽然只介绍了铜铸币和黄金,但同时也有珠、玉、布帛等实物作为货币。

这种多种货币同时并存的局面,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开始改变。

2.简述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

汉武帝币制改革指中国西汉武帝统治时期进行的币制改革。

故汉武帝即位后,为了中央政府在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汉高帝下放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

内容:

第一次币制改革汉武帝于建元元年(前140年)春二月行三铢钱。

第二次币制改革汉武帝于建元五年(前136年)春“罢三铢钱,行半两钱。

”第三次币制改革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又下令重新铸造三铢钱,并造白鹿皮币和白金三品。

为了抑制盗铸,汉武帝还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

第四次币制改革改革内容是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

五铢钱的制造由于郡守的偷工减料,汉武帝进行了第五次币制改革,统一铸造五铢钱。

公元前113年(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对钱币制度进行第六次改革,他采取两条措施:

一是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铸钱,此前郡国所铸之钱一律销毁,并将钢材运交上林三官;二是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三官钱不许使用。

由于采取了这样强有力的措施,三官钱在全国得以推行,钱币得到统一。

这种五铢钱铸造技术要求较高,一般人要盗铸则得不偿失,因此盗铸之风很快得到遏制。

意义:

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推行五铢钱,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以后中国货币史上又一件大事。

这次钱币改革为中国古代货币开辟了一个新阶段,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

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其重量又经过了数十年的探索才确立,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的媒介。

自公元前118年开始,在汉朝的300多年历史上,五铢钱的形式没有大的变动,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

5铢这个重量,成为以后历代统治者铸钱的标准重量,凡企图更改这个重量的都遭到失败,这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这有利于货币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3.王莽的货币政策有哪些失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