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607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docx

高考调研二轮复习语文单元卷5

综合能力测试(五)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慢城:

让城市脚步慢下来

2010年11月,名不见经传的南京高淳县桠溪镇,因被世界慢城组织授予了“慢城”称号,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慢城”运动于1999年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小镇奥维亚托是世界上第一个“慢城”。

顾名思义,“慢城”必然是一个生活节奏缓慢的地方,然而如果以为仅把日常生活放慢就能称之为“慢城”,那就误解了“慢城”的真正内涵。

欧洲“慢城”的基本要求为:

人口不能超过5万,城内不能行车,只有行人徒步区;城内不能卖速食,包括麦当劳、星巴克等连锁店和超市都应禁止;城内也没有霓虹灯,且周四和周日店面都不营业……以上这些要求,在适应了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眼里,几乎是不可理解的。

然而,奥维亚托却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慢城”的优越性。

奥维亚托的“慢城”主义者别具匠心地对观光产业、农业、商业等经营方式进行了改造,使整个小镇回归欧洲中古世纪的生活速度,同时却保留了现代文明的特色,结果尽管车不入城,人流反增,小镇的观光客增多,店铺生意越来越好。

“慢城”运动的兴起,不是城市化的倒退,更不是城市管理者为了吸引游客而想出的营销策略,而是对工业革命以来二百多年发展道路的反思。

工业革命虽然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城市被越来越多的工厂、高楼大厦包围,原本平衡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殆尽,城市的拥挤不堪使人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狭小,效率优先的分配制度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太多传统的文化被现代化的元素代替,城市正变得越来越缺乏个性,人和人之间正变得越来越冷漠。

人们根本无法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慢城”的出现,使得现代人从紧张、喧嚣的都市生活中解脱出来,找回了原始悠闲生活的感觉,实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释放。

“慢城”运动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世界“慢城”组织通过采取减少噪音与交通流量、增加绿地与徒步区、奖励环保科技、保护当地美学与美食传统、培养热情好客与敦亲睦邻的精神等措施,建立起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提倡的是一种融入自然的享受,而绝非将个人快乐建立在大量物质基础之上的纯粹享乐。

客观来说,与西方国家已经有的很多“慢城”相比,高淳县桠溪镇——中国的第一个“慢城”,还有很大差距。

比如道路,“慢城”组织的要求是柏油路,桠溪镇现在却是水泥路。

还有一些还体现了意识问题,如“慢城”里的休闲设施,按要求应尽量保留原生态面貌,像石子路、亲水栈道等,但桠溪镇却弄成了大理石、花岗岩、钢板,这些都需要一一改造。

除了硬件,还要注意控制人口,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素质。

且不管中国的“慢城”是不是够格,无法否认的是,“慢城”概念已经俘获了国人的心。

就在桠溪镇被评为“慢城”的同时,拥有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的四川省乐山市也宣称要打造“国际慢城”,而烟台市更在尝试打造城市街区“慢行系统”。

一时之间,谁与争锋试比“慢”成了时尚。

长久被“城市病”折磨的现代人,几乎看到了心目中的桃花源。

但“慢城”是否真能承担国人的厚望?

(选自《书摘》,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面关于“慢城”运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慢城”运动采用适度改变经营方式、生活方式等措施,让城市脚步慢下来,让人们找回悠闲生活的感觉,享受生活的美好。

B.“慢城”运动能将现代人从紧张、喧嚣的都市生活中解脱出来,远离现代文明,实现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释放。

C.“慢城”运动强调城市生活的和谐,注重培养居民热情好客与敦亲睦邻的精神,倡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D.“慢城”运动提倡的是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融入自然的享受,而不是那些建立在大量物质基础之上的纯粹享乐。

答案B

解析从第三段奥维亚托“同时却保留了现代文明的特色”一句可以看出,“慢城”运动并不是要“远离现代文明”。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奥维亚托用实践证明了“慢城”最大的优越性是能吸引观光客,让店铺生意越来越好,使旅游经济得到发展。

B.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城市被工厂、高楼包围着,拥挤不堪的环境压缩了人们的活动空间,也直接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C.与西方的“慢城”相比,桠溪镇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那些用大理石、花岗岩、钢板建造的建筑设施都需要改造。

D.“慢城”概念已经俘获了国人的心,它几乎成了现代人心目中的桃花源,但不一定能治愈长久折磨国人的“都市病”。

答案D

解析A项,对“最大的优越性”的理解有误。

B项,张冠李戴。

从第四段中可以看出,“直接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的是“效率优先的分配制度”。

C项,范围扩大。

从原文第六段中可以看出需要改造的是“休闲设施”,而不是“建筑设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欧洲的“慢城”内不能行车,只有行人徒步区,这提醒人们从外地前往“慢城”时,不能开车,应选用步行的方式。

B.工业革命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让人们根本无法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得不偿失。

C.世界“慢城”组织采取那些减少噪音、保护当地美学与美食传统的措施,有助于保护每个“慢城”的文化个性。

D.国内一些城市正在进行“慢城”建设的尝试,受现有国情的影响,我国的“慢城”未必能达到欧洲“慢城”的水平。

答案D

解析A项,欧洲的“慢城”只是要求车不入城。

B项,“得不偿失”于文无据。

C项,“减少噪音”不一定能“保护每个‘慢城’的文化个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柳敬亭传

黄宗羲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

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

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

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

“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

”于是谓之曰:

“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

生曰:

“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①矣。

”又期月,生曰:

“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

”又期月,生喟然曰: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华堂旅会,闲亭独坐。

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②南下。

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

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

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

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

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

“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欲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注】①欢咍嗢噱:

欢笑不止的样子。

②宁南:

即宁南侯左良玉,南明重臣。

4.下列画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必句性情勾画

B.无不当于心称善也适合,满足

C.争延之使奏其技迎接

D.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操持

答案C

解析延:

邀请

5.下列全都表现柳敬亭说书技艺出众的一组是(3分)()

①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②使人慷慨涕泣矣

③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④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

⑤且五方土音,乡欲好尚,习见习闻

⑥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A.①②⑤B.②③⑥

C.①④⑥D.③④⑤

答案B

解析①是莫后光的劝勉,④不是说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敬亭本来是泰州人,少年时因蛮横凶悍犯法,逃脱刑罚后开始说书,辗转多处,终于成就了说书名声,为人们所称赞。

B.柳敬亭能“名达于缙绅”是因为他说书技艺高超,而他能使“宰执以下”诸多官吏对其毕恭毕敬则是因为宁南侯的权势强盛。

C.国家的变故,人生的起伏,经历的丰富,这些都为柳敬亭说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即使在宁南侯府的经历也成了他说书的重要内容。

D.柳敬亭很有说书天赋,在莫后光指点之前就能使听众佩服感动,经过莫后光指点后,他刻苦练习,终于达到了说书技艺的巅峰。

答案D

解析柳敬亭说书技艺的巅峰是在南明亡国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全部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

(2)部下文人立意谋篇,炼字炼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的公文,左良玉都不满意。

【参考译文】

我读了《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书,(知道)两宋说书艺人多达数十人。

从那以后,说书艺人的姓名,就不为人们所知了。

只是近几年来,人们才异口同声称赞柳敬亭的说书技艺。

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姓曹。

十五岁时,(因为)蛮横凶悍,刁钻不讲道理,触犯刑法,应当处死刑。

(因此他)改姓柳。

逃到盱眙城里,给人们说书。

那时(他说书)已经能使市民佩服、感动。

很久以后,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

“这人机智灵活,可以让他用他的演技出名。

”于是对柳敬亭说:

“说书虽是低微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方的风土人情,要像春秋时楚国优孟那样以隐言和唱歌讽谏,而后才能达到目的。

”柳敬亭回到家里,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用心练习,反复推求。

过去一个月,(他)前往莫后光处,莫(对他)说:

“你说书,能够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

”又过了一个月。

莫(对他)说:

“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

”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不禁赞叹地)说:

“你说书,还没有开口,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全部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你)说书的技艺达到了精妙的程度。

”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去说书),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

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之上,在悠闲亭榭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表演得好的。

宁南侯左良玉渡江南下时,安徽提督杜宏域想结交左良玉,介绍柳敬亭到(左良玉的)府署。

左良玉惋惜与柳敬亭相见太晚,让柳敬亭参与决定重要秘密军务。

军中官员也不敢以说书人的身份来看待柳敬亭。

左良玉没有读过书,所有公文,都是部下文人立意谋篇,炼字炼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可是)左良玉都不满意。

而柳敬亭耳朵经常听到的,口里经常说的,从僻陋里巷俗语常谈中得来的,没有不合左良玉之意的。

(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当时南明朝中群臣都敬畏左良玉,听说他派人来,上下没有谁不以恭敬之礼接待(他),宰相以下的官吏都让柳敬亭坐在向南的尊位上,称呼他为柳将军,柳敬亭也没有什么不安的表现。

那些街市上往日和柳敬亭亲近的你我相称的人,在路边私下说:

“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这样飞黄腾达了!

不久,南明朝廷覆灭,左良玉也死了。

柳敬亭的资财差不多花光,又像昔日一样贫困,于是又开始走上街头,重操旧业。

柳敬亭已经在军队里的时间很长了,那些蛮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杀人犯法、逃亡在外的人,流离失所、悲欢离合、国破家亡的事,(他)都亲眼见过,而且各地的方言,大众的爱好和崇尚,都是他所熟悉的。

(因此他)每讲一词一语,让人听起来,有的像刀枪剑戟碰撞,带甲骑兵突然冲出,飒飒作响,腾空而起;有的像狂风怒号,苦雨泣诉;有的像鸟鹊悲鸣,群兽惊骇,使人立即产生亡国之恨,听不清伴奏的乐声。

(他的艺术造诣)已大大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

汪元亨

闲来无妄想,静里多情况。

物情螳捕蝉,世态蛇吞象。

直志定行藏,屈指数兴亡。

湖海襟怀阔,山林兴味长。

壶觞,夜月松花酿。

轩窗,秋风桂子香。

8.请简要概括曲中归隐的原因?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世情险恶,危机四伏。

②世人贪得无厌。

③自己刚直不阿。

(每点2分)

9.曲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抨击世态污浊,(2分)②赞美隐居生活恬静、闲适。

(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__________,__________,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2)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

(1)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2)天街小雨润如酥绝胜烟柳满皇都

(3)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念想儿

陈力娇

生活不易,矛盾也就更多了。

杨栋站在自家三十平米大的房厅里,举着徐菁菁陪嫁时带过来的元朝青花瓷瓶就要摔。

徐菁菁不甘示弱,指着杨栋,大声喊道:

“你摔,你若不摔就不是男子汉!

今天这个瓷瓶摔了,咱就别过了!

”杨栋的吼声比徐菁菁还高:

“我怕你?

我跟你早就过够了,你若不是孩子的亲妈,我在乎你?

”说着手举瓶落,一声巨响,一地碎瓷。

徐菁菁惊住了,她先是发愣,后是心疼,再后就牙一咬,脚一跺:

“看我怎么收拾你!

分道扬镳!

”一纸诉状把杨栋告上了法庭。

按说夫妻分手也不一定要惊动法院。

到街道办事处心平气和的处理也不是不行的。

但是他们已经吵了三年,差点儿动真格的也有几次,都是到关键时候杨栋退步了,杨栋一退步,徐菁菁就心软了,主心骨就成了柴草棍了。

不过这次不一样了。

这一次杨栋摔了徐菁菁的青花瓷瓶,那是徐菁菁祖上多少代传下来的,现在断送在她这里,徐菁菁就觉得心都散了,魂都断了,真没法过了。

法院下传票给杨栋时,杨栋正在古玩市场转悠,他想买一个青花瓷瓶赔给徐菁菁,虽买不到元朝的,晚清的还是能买到,再说谁也不能证明徐菁菁的那个就是元朝的。

他正这么想着,单位的文书来电话,说法院传他。

杨栋立即傻了,他明白徐菁菁这回是铁了心了。

杨栋往法院赶时,徐菁菁正坐在车上胡思乱想,她是去律师那里。

车子在高速路上行驶,黑色帕萨特,黑鸟一样钻来摆去。

一行四人,一上车就开玩笑,只有徐菁菁抑郁寡欢。

可能是玩笑分散了注意力,那辆二十吨的大卡车贴上来他们都没注意,等到注意了,那卡车已经像老鹰一样把他们深深地夹在腋下。

徐菁菁刚好坐在车的右侧,一面大幕蒙了过来,顿时遮黑了视线,接着是董小杜硬邦邦的胳膊肘儿,钉子一样插进她的肋骨。

董小杜胖,一百九十斤,她当时就晕了过去。

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夜里,是在医院,惨白的灯光下,杨栋坐在她床前的凳子上打盹。

杨栋睡得沉,头猛力一垂时醒来了,看到她睁开了眼睛,有些惊喜,说:

“可醒来了!

”徐菁菁不理他,重又闭上眼睛,肋下疼痛,臂膊骨折,一条腿打着牵引,一动都不能动。

看自己这副惨相,泪水就顺着眼角流了下来。

杨栋也蔫蔫的,摔青花瓷瓶的劲儿早没了。

他替她擦去眼泪,说:

“你就挺好了,四个人死了两个。

”徐菁菁睁开眼睛,干涩着嗓音问:

“谁?

”杨栋没说谁,只说:

“你和董小杜命大。

”徐菁菁的心一阵冰凉,顿时头晕目眩。

徐菁菁昏了一天一夜,手机就关了一天一夜,它总叫,杨栋只好把它关掉。

这会儿他见徐菁菁醒来,就说,“手机我给你充好电了,你想开机吗?

”徐菁菁不能动,开机也不能接,但她却想开,想知道里面的内容,特别是她委托的律师的消息。

见徐菁菁不语,杨栋就把手机打开了,给她调了振动放在了她的枕边。

不一会儿,那绿色的手机就像只小蛤蟆一样不停地蹦了起来,看样子积存了四五条短信。

徐菁菁让杨栋念给她听,杨栋迟疑了一下,只有念。

第一条短信是徐菁菁母亲的,说孩子在她那里很好,让他们别挂念,暑假她会带他回来住一个月。

徐菁菁想,上哪住呀,那时这个家早四分五裂了,孩子怕是要爹没爹要妈没妈了。

徐菁菁想到这儿,禁不住又哭了,泪水要进到耳朵里时,杨栋给她擦了。

第二条短信是董小杜的,写道,“姐姐,你不醒,我不等你了,明年春天我回来看你,我去闯世界了。

”这回徐菁菁没有哭,她想起董小杜,那个比她小七八岁的孩子,一直不敢出去找工作,在她的劝导下,终于去了,临走却给她留下了纪念。

第三条短信就是律师的,律师的话很短,只有一句,二十四号开庭。

杨栋念到这句时,和徐菁菁一样,心里一紧,瞬时像有一枚苦胆爆裂了,浓汁所到之处,无不苦涩。

但杨栋是男人,继续往下念……

第五条短信太长了,杨栋念了半天也没有念完的意思,徐菁菁有生以来也没见过这么长的短信,尽管她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署名,但还是得一句一句往下听。

杨栋念了足足有一分钟。

“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要开窗子,二楼的阳台很容易爬进人;家里的钱不能都存进银行,柜子里要常放几千元,盗贼闯入不能什么也得不到,那样会丢了性命;出门时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人参片每天泡水喝,连续一个月就行,不能多吃,吃多会上火,鼻子会出血;你挣的工资少,美容就别做了……”

这是什么短信。

徐菁菁越听越糊涂。

然而最后一句还是帮她把谜底揭开:

青花瓷瓶不是我有意摔的,那会儿我那只木手痛了一下。

徐菁菁这才想起,杨栋有一只手麻木,有一年了。

医生说,它什么时候知道痛了,就是要好了。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通过很生活化的语言,到位的叙事和巧妙的构思,展示了生活中许多婚姻的真实现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B.小说中的车祸情节,使故事跌宕起伏,又使面临瓦解的夫妻关系出现转机,更让读者认识到:

一旦与死神擦肩而过,人们对生活往往会有新的认识。

C.车祸中幸存下来的董小杜,是小说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起到了衬托徐菁菁的形象的作用。

D.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透过这对夫妻的吵架可以看出,他们都脾气急躁,这是他们的婚姻走到尽头的唯一原因。

E.生活要大度一些,婚姻要洒脱一些,与生命相比一切都显得苍白,所以要珍惜生命。

这是小说主旨所在。

答案选E得3分,D得2分,C得1分。

解析C项,“不可或缺”太绝对。

D项,“语言描写”不是本文主要运用的人物塑造方法,“脾气急躁”也不是婚姻走到尽头的“唯一”原因。

E项,小说的主旨并不在于“珍惜生命”。

(2)作者曾说“结尾的重量,等于全文的重量”,请简要分析结尾的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点提示内容上:

揭示小说主旨。

“什么时候知道痛了,就是要好了”,经历了磨难,付出了代价的婚姻,最终可能保全。

在人生中,疼痛与麻木之间,我们还是选择疼痛,疼痛要比麻木好。

结构上:

与第一段的吵架首尾呼应。

使结尾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3)文章中有许多细节都可以说明这对夫妻之间,有着岁月积淀下来的真情,试举三例分析一下。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些典型的细节有:

①徐菁菁吵架时“牙一咬,脚一跺”一纸诉状把杨栋告上法庭;②传票下来时,杨栋正在古玩市场转悠,想买一个青花瓷瓶赔给徐菁菁;③杨栋替她打开手机,给她调了震动放在枕边;④徐菁菁想到这,禁不住又哭,泪水要进到耳朵里时,杨栋给她擦了;⑤杨栋念到这句时,和徐菁菁一样,心里一紧,瞬时像有一枚苦胆爆裂了,浓汁所到之处,无不苦涩。

(关于细节的分析,能紧扣文本、主旨和人物性格,自圆其说即可)

(4)面对即将瓦解的婚姻,杨栋在做最后的努力,他设计这么一条短信就是为给徐菁菁留个“念想儿”。

其实不止婚姻,生活中,很多时候也总是需要些念想儿的。

请说说你对“念想儿”的理解。

联系小说和生活,说说这些“念想儿”对生活的作用和影响。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要点:

“念想儿”是带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纪念物。

①小说中董小杜留给徐菁菁的短信,是一个念想儿,让人对徐菁菁的为人多一份了解,对董小杜的前途有一份祝福;杨栋的短信是一个念想儿,体贴、细致、温和,足以挽救一段有了裂痕的婚姻;②读过小说我们思考,只有付出代价,或者经过辛勤探索之后,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最重要,什么最应该珍惜,婚姻大概也不例外;③只是我们付出的代价,探索的过程还是不要太大、太辛苦才好。

这是作品带给我们的“念想儿”;④生活中,“念想儿”让我们懂得亲情,珍惜友情;生命长河中,“念想儿”也许是理想,也许是信仰,教我们懂得生命的真谛,更睿智、更聪明。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2013·辽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吴良镛:

筑梦人生

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

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

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