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609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docx

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改

第一章项目简介

1、项目名称

萍乡金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项目

2、组建单位法人概括

2.1申报单位:

萍乡市湘东区生产力促进中心

2.2法人代表:

何志红

2.3法定地址:

湘东区陶瓷产业基地管委会大院内

2.4经营范围:

工业、农业技术推广,科技中介服务,其它科技服务。

3、发展领域及发展战略和计划

3.1发展领域

本项目的发展领域主要是为工业陶瓷生产企业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服务,使萍乡湘东区工业陶瓷产业保持持续的发展动力。

3.2发展战略

本项目实施后,力争每年成功研制3-6种工业陶瓷新产品和生产新技术,使之成为江南地区具有较强技术力量,可形成集聚效应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3.3发展计划

本项目实施后,计划聚集50余名具有陶瓷产品方面高级职称的博士、硕士进驻,成立3-5个科研小组,为每年成功研制3-6种工业陶瓷新产品和生产新技术提供软件上的保障,同时还成立1-2个新技术推广小组,推广新技术,培训技术人才,使得新产品新技术研制成功后,能尽快的转化为生产力和成果。

4、建设内容、规模、方案和地点

4.1项目建设内容

①新建研发中心办公用房800平方米;

②新建技术平台1000平方米;

③新建中试生产车间1200平方米;

④新建检测车间400平方米;

⑤新建信息平台及局域网管理系统100平方米;

⑥新建学术研讨培训中心400平方米;

⑦配套设施建设100平方米

⑧购置办公设备、科研设备、检测设备等

⑨完善中心道路、绿化、给排水、供电工程(其中道路工程2000平方米,绿化工程2400平方米)。

4.2项目建设规模

本项目新征土地20亩,总建筑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主要包括研发中心办公、试验研究、技术平台、中试生产车间、安全性评价平台、信息平台及局域网管理系统、学术研讨培训中心等硬件场所及其配套设施。

4.3项目建设地点

湘东区陶瓷产业基地

5、主要建设条件

5.1气候条件

项目所在地属于亚热带湿润型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霜期短,霜日一般在17天左右,对农业发展条件较为优越。

历年平均气温17.3℃,夏季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28.7℃,历年最高气温40.1℃。

冬季最冷月(1月)月平均气温4.8℃,历年最低气温—8.6℃。

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567毫米左右,以1962年降水量最多为2083.4毫米,1971年最少为1086.4毫米,历年上半年平均降水量为10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尤其是4-6月降水量集中,多为大到暴雨,三个月雨量达7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44%。

日最大降水量出现在麻田乡,达到255.6毫米。

全市降水量分布地域性差异较大,南面多于北面,东面多于西面,山区多于平原。

5.2水文地质条件

市域境内主要河流有五条,即袁水、萍水、栗水、草水、琴水。

袁水发源于武功山北麓,自南向北再东折流入赣江。

萍水发源于武功山与罗霄山之间,草水发源于广寒寨北麓。

两河最终均注入湘江。

栗水源出于宜春西部,经上栗和湖南醴陵向西流入湘江。

琴水河发源于武功山,向南流入禾水,汇入赣江。

5.3工程地质条件

项目坐在地地层出露比较齐全,出露良好。

区域褶皱基底为泥砂质碎屑岩山碎屑岩——喷发熔岩。

根据钻探揭露及现场地质调查,自上而下为:

素填土:

棕红色,主要成份为强风化泥岩,成份单一。

淤泥质土:

灰褐色,软塑,压缩性大,为池塘淤积而成。

耕植土:

浅棕一灰褐色,软塑,含水饱和,含植物根茎等腐殖质。

该层由于松软,含腐殖质等原因,路基在施工过程中应予以置换。

砂砾土:

黄色、中密、颗粒较均匀,其成分主要为石英燧石等。

粉砂岩、石灰岩:

前4公里为粉砂岩,棕红色,强、中风化,遇水易泥化,硬塑,具粘性,该层全区域发育,系白垩系紫红色粉砂岩强风化而成。

该层泥岩不处在水浸的状况下其稳定性较好。

后2.15公里为石灰岩,灰白色,中风化,强度较高,节理较发育。

5.4公用设施依托条件

项目依托的外部条件为萍乡陶瓷产业基地基础设施

5.4.1供水

萍乡陶瓷产业基地配套的3万吨饮水工程已经竣工,可充分保证陶瓷区内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萍乡陶瓷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负责引水至化工项目红线,保证项目生产期供水和建设期用水需要。

5.4.2排污

萍乡陶瓷产业基地内设计日处理污水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研究中心对污水初级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

5.4.3供电

园区内有一座110千伏变电所,将为陶瓷区的企业提供充足的电力。

电力线路送至厂区红线。

5.4.4通讯

移动通讯,国际互联网业务等已连接萍乡陶瓷产业基地。

5.5施工条件

5.5.1现场条件

项目建设地块基础设施完善,周边交通状况良好,交通顺畅,能充分保障施工期间水电供应、材料运输。

5.5.2建筑材料及施工队伍

工程主要建筑材料,如:

钢材、水泥、木材等在本地区有诸多的生产加工厂家提供货源。

需要在国内、国际选购的材料、设备等物资,可经由陆、空运至项目所在地。

萍乡市建筑业的设计单位众多,设计水平高,施工队伍很多,技术力量雄厚,项目的施工可以在本市招标解决。

5.6交通运输条件

项目区交通便利,东临浙赣铁路,三二0国道经区中心贯通东西,北靠沪瑞高速并设立挂线与至相连。

境内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6、项目总投资、投资构成及资金筹措方案

6.1项目总投资

经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为950.85万元,其中建筑工程421.00万元,安装工程50.41万元,设备购置293.40万元,其它费用186.05万元,其中基本预备费40.52万元,流动资金100.00万元。

6.2投资构成

本项目总投资950.85万元,其中建设投资850.85万元,流动资金100万元。

6.3资金筹措方案

萍乡金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力促进中心自筹450.85万元(全部由萍乡金刚科技有限公司出资),申请上级扶持资金450万元。

7、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

7.1问题

7.1.1缺乏对技术研究中心协调管理。

以往各级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的系统研究和统筹规划不够,缺乏顶层设计,造成重复建设、力量分散。

7.1.2缺乏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多年来,各方面投入到企业研发中心的科技资源,缺乏联合研发、集成创新的机制,条块分割、部门封闭、仪器设备重复购置问题的依旧存在,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有效科技资源尚未发挥最大的效益。

7.1.3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开发能力较弱、研发效率较低、创新产出效益有待提高等问题在陶瓷生产企业普遍存在。

7.1.4投资渠道单一和资金不足。

尚未形成全社会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在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上,政府财政投入没有形成专门的投入渠道。

在经费使用和运行方面,“重有形,轻无形”、“重建设,轻运行”等问题仍然存在。

7.1.5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7.2建议

7.2.1加强统筹规划,创新科技共享体系。

要强化研发中心建设的总体协调与管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监管责任。

研究制定激励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展的考核措施。

建立企业之间有效的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单位重大问题的协调。

加快科技资源共享政策研究,把科技资源共享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破除条块分割,合理配置社会和企业的科研资源。

7.2.2依托优势产业,创新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运营模式。

依托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围绕我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发电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领域,积极探索建立以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标准制定、品牌运营和市场共享为纽带的新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对产业的支撑与提升。

7.2.3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创新投入支持方式。

积极促进科技与金融以及民间资本的结合。

按照突出有限目标,集中使用的原则,改变财政投入分散、总量不足局面。

积极探索按比例报销科研经费、按年度分批划拨、贷款担保贴息等方式兑现资金支持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7.2.4加强人才建设,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尝试多渠道、多形式用好现有人才、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鼓励以团队形式开展创新活动,加强各类人才计划、科技计划对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支持力度;鼓励依托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与高校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形成以人才凝聚为核心、项目研发为纽带的创新联盟;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管理体制、分配机制和奖励政策等,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第二章建设背景及意义

1、本领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工业陶瓷是应用于工业技术各领域中的各种陶瓷的总称,它包括组成和性能调整后的应用于工业领域的传统陶瓷材料和以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为原料采用现代材料工艺制备的具有独特和优异性能的新型陶瓷材料。

工业陶瓷在不同场合也被称为工程陶瓷、特种陶瓷、新型陶瓷、高性能陶瓷、高技术陶瓷和精细陶瓷等。

工业陶瓷属新材料领域,是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的项目。

在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和国家重点新产品推广计划中都有不少工业陶瓷的项目和产品。

新型材料是发展高新技术的物质基础,也是改造传统产业的必备条件,因此材料科学被列为对世纪六大高科技领域(生物、信息、能源、材料、空间技术和海洋工程)之一。

工业陶瓷是新材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其他材料所没有的各种优良性能,例如:

耐高温、高强度、重量轻、耐磨、耐腐蚀、优异的电、磁、声、光、热学件能等,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机械、化工、冶金、环保、电子信息、能源、航天航空、生物医学等领域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各工业技术特别是尖端技术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

除此之外,在当今世界各国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问题来考虑时,以环境保护、生活优化为背景的环境净化功能陶瓷的研究与开发也必然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工业陶瓷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2、国内、外技术发展状况、产业发展状况与市场分析

工业陶瓷出现于19世纪未,在20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对新型陶瓷材料的应用需求不断扩大而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2000年,全球工业陶瓷的产量为300多亿美元,且平均每年以15~20%的速度增长。

据预测,到2010年,世界工业陶瓷市场的销售额可望达到1500亿美元。

美国和日本在工业陶瓷方面的研究与开发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其工业陶瓷的销售量也逐年增加。

1980年美国工业陶瓷市场规模仅为5.56亿美元,1990年达到了22亿美元,2000年上升到51亿美元,20年间增长了近10倍。

日本是世界上工业陶瓷最大的生产国,日本的工业陶瓷市场同样得到了飞速发展,1980年为695亿日元,1990年达2500亿日元,2000年高达6100亿日元,20年间增长了近9倍。

2000年,日本工业陶瓷约占陶瓷总产量的42%,而到2005年,工业陶瓷占到陶瓷总产量的74%。

2003年我国工业陶瓷产品销售额为67亿元人民币,到2006年达到185亿元,专家预计,2010年我国工业陶瓷产值将达到400亿元,市场需求巨大。

工业陶瓷首先是为适应电力、冶金(钢铁)、化工等基础产业的发展而开发的,如制造高压输变电用的绝缘子、炼钢炉中的高级耐火材料和化学工业的耐腐蚀材料等,然后逐步向新兴科学领域如电子信息、航天航空、新能源、生物医学等发展,用于制造电子元器件、光导纤维、航天航空材料、先进电池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等。

目前工业陶瓷的应用不仅已渗透到工业技术的各领域,而且也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陶瓷表壳和表链、陶瓷餐刀、陶瓷首饰、装有陶瓷滚珠的圆珠笔等。

日本是全球工业陶瓷的第一生产大国,从事陶瓷研发和生产的公司有500多家,在电子陶瓷、光导纤维、高韧性陶瓷等精细陶瓷材料方面,日本均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为世界工业陶瓷的第二生产大国,从事工业陶瓷生产的公司有300多家,从事高技术陶瓷的研发机构有40多家,用于高技术陶瓷的研发经费投入年均达12亿美元。

在美国能源部的先进燃汽轮机计划、先进材料与工艺技术计划和国防关键技术计划中,均把高温结构陶瓷及其复合材料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我国的工业陶瓷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支撑“两弹一星”的研制而发展起来的。

通过国家从“六五”到“十五”的科技攻关,以及“863”计划、“973”计划的重点支持,工业陶瓷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和应用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陶瓷基片、陶瓷电容器、陶瓷滤波器、压电陶瓷、敏感陶瓷、磁性陶瓷、环保陶瓷、生物陶瓷等等,都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产业化。

目前工业陶瓷已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新材料产业。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共有规模以上工业陶瓷制造企业39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85亿元,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江西、湖南、上海、广东等省市。

3、本领域当前急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为确保实现萍乡工业瓷产业技术领先,品种齐全,规模最大,绿色洁净目标,当前急待解决以下关键技术:

(1)耐强碱、耐氢氟酸、耐磷酸等陶瓷制品的研发

传统的普通陶瓷均不耐强碱、氢氟酸、磷酸等,限制了其用途,而现代化工生产越来越频繁使用强碱、氢氟酸、磷酸等介质,故有必要研发新型材质(如铝、锆、镁质)耐腐蚀陶瓷。

(2)工业废渣资源化利用技术攻关

利用湘东境内堆积如山的粉煤灰、煤矸石、冶金渣等生产陶瓷,此技术在萍乡有一定基础,我市大规模生产的焦化用轻质陶瓷填料,就用了50%的粉煤灰,市硅酸盐研究所也用粉煤灰研发出泡沫玻璃。

今后研究的重点是:

煤矸石、冶金渣在工业瓷、建筑陶瓷中的利用。

(3)工业与建筑卫生陶瓷的低温快烧技术和清洁高效生产工艺技术的开发

(4)超高强度和大规格尺寸工程陶瓷的开发和产业化

(5)提高耐磨陶瓷抗磨性和抗冲击性的研究,以及高韧性陶瓷(含晶体形状和尺寸控制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在原有耐磨陶瓷产业的规模、知名度和技术经验积淀优势基础上,进行上述专项研究,开发矿山、机械、运输等行业用的工程陶瓷,如替代破碎、磨细设备上的金属部件、机械加工用切削车刀、轴承、托辊等。

(6)高孔隙率和高强度微孔陶瓷的研发(为陶瓷膜、催化剂提供担体及制造其他高效能环保陶瓷,)

(7)陶瓷超滤膜的研究及产业化

(8)节能用高蓄热(尤其是相变蓄热)陶瓷的研发

(9)高温和超高温(高于1650摄氏度)泡沫陶瓷的研究及产业化

(10)以萍乡工业瓷为基准的行业性乃至全国性、国际性标准的制定

(11)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陶瓷产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企业管理、产品流通等上的应用;

4、本领域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萍乡现有工业陶瓷企业大多产品擂同,主要为耐酸陶瓷、化工填料、矾土质中铝研磨球等,属于技术含量不高的中低档产品。

企业分工不明晰,存在无序竞争,没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企业人才匮乏,生产工艺落后,装备技术水平低;科研、检测设施不足,技术软、硬件不足以保障和引领产业科技进步,创新能力弱化,高技术陶瓷尚处在萌芽状态;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小而全现象严重;企业运营机制还不完善,管理落后。

显然不能很和地应对上述需求结构的变化。

而与此同时,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全球化,国外资本和技术向国内转移,如美国的摩根公司,日本的京瓷公司,德国的福赛特公司等都先后在中国上海、山东、唐山等地设厂生产工业陶瓷,将我国技术装备和产业基础还相对落后的工业陶瓷产业推到了与世界500强企业同台竞争的位置,这无疑是对我国工业陶瓷产业的严峻考验。

面对国际强手的挑战,我们唯有加快技术进步和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性价比,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大力培养各类人才,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将我国工业陶瓷产业做大做强。

5、建设萍乡金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意义与作用

(1)建设萍乡金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意义

该中心将作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的公共平台,面向基地内企业和全行业提供优质便捷的新产品研发、技术培训、产品检测和性能评价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高基地内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基地整体的持续创新能力。

中心是一个开放式的创新平台,可接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到萍乡金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园区企业开展合作研究,或自带项目成果到中心孵化,然后在园区进行产业化。

萍乡金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力促进中心将按现代企业模式管理和运行,通过承担国家、省市科研计划和企业委托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技术成果的有偿转让、科技信息的有偿服务、技术培训、产品检测等实现萍乡金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赢利机制。

(2)建设萍乡金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作用

1)提供工业陶瓷产品的设计、新产品开发和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服务;

2)为工业陶瓷企业出现的各种生产工艺技术问题和产品质量问题进行技术诊断;

3)为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4)开展工业陶瓷产品的质量检测和质量监管服务;

5)承担国家和省市有关工业陶瓷的科技攻关任务和企业委托的新产品开发;

6)接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到中心开展合作研究,促进工业陶瓷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7)为基地内企业和全行业培训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生产操作和质量检验等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

8)积极参加国家有关工业陶瓷标准的起草、制订和修订工作。

第三章申报单位情况

1、申报单位及各参建单位概况

1.1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本项目申报单位为萍乡市湘东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该中心是由湘东区人民政府牵头成立的,是以萍乡市金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致力于为湘东陶瓷产业基地提供新技术服务的工业陶瓷技术研发中心。

目前该中心已承担了8项陶瓷科研项目研究,获得了6项省部级奖项,并参与制定了研磨瓷球的国家标准。

1.2项目参建单位概况:

本项目参建单位主要为萍乡金刚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全国一流陶瓷科研机构——佛山陶瓷研究所与长虹公司合作兴建的企业。

公司以打造高新技术企业为定位,通过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管理经验,建设高铝球生产线和陶瓷辊棒生产线,主要生产、研发、销售α氧化铝粉、高铝耐磨陶瓷及陶瓷辊棒。

2、拟工程化、产业化的重要科研成果及其水平

2.1化学工业陶瓷

化工陶瓷要求具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不与酸碱和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也不被它们所溶解。

化工陶瓷已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中的过滤、分离、催化等工艺过程,包括各种无机化工填料、耐酸陶瓷、多孔质陶瓷(蜂窝陶瓷、陶粒、泡沫陶瓷)、微孔陶瓷膜等。

硅酸盐陶瓷具有很好的耐酸性,可满足大多数化工应用的要求。

如硫酸工业用耐酸瓷,其二氧化硅含量达到70%以上。

对于碱性应用环境,则应选用氧化铝或氧化镁等以中性或碱性氧化物为主要成份的陶瓷。

近年来,随着石油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石油化工用陶瓷的需求量增长较快。

特别是一些高附加值的工业陶瓷,如氧化铝陶瓷、氧化锆陶瓷等已作为石化行业的内衬、管道、阀门、柱塞等获得广泛应用。

化工陶瓷目前国内的年需求量为30-35亿元,并且每年以10-15%的速度增长。

2.2冶金工业陶瓷

冶金工业陶瓷要求具有耐高温、耐熔融金属侵蚀、抗热震性好等特点,主要用作冶金炉中的烧嘴、风管和连铸连轧的水口,有色金属和特种金属熔炼的坩埚、升液管、过滤器等。

目前在冶金工业获得应用的陶瓷包括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锆等耐高温陶瓷;钛酸铝、堇青石等低膨胀陶瓷;碳化硅、氮化硅等非氧化物陶瓷。

随着高炉的大型化和冶炼强度的进一步提高,高炉内衬的工作条件越来越恶化,因此对高炉内所使用的材料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性能优越的陶瓷材料不仅能提高所炼钢铁产品的质量,同时由于延长了高炉内材料的更换周期,无疑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钢铁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目前冶金工业陶瓷(包括高级耐火材料)的国内市场规模约为6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2-15%。

2.3环保工业陶瓷

环保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较快,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应用于环保方面的陶瓷主要是多孔陶瓷,由陶瓷构成三维立体网络骨架,具有均匀分布的连通孔隙和高的比表面积,气孔率可达95%,加上陶瓷材料本身独有的耐高温、耐腐蚀等优异特性,使多孔陶瓷在有害气体和液体选择性吸附、过滤、催化、分离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在吸声降噪方面,多孔陶瓷也大显身手。

环保陶瓷应用最多的是用多孔陶瓷制作的催化剂载体,用于有机和无机化工中有毒、恶臭等有害气体的处理和汽车尾气净化等方面。

将多孔陶瓷尾气催化净化器安装在汽车排气管中,可以使汽车排出的CO、HC、HO2等有害气体转化成CO2、H2O、N2,转化率高达90%以上。

汽车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2007年全球汽车总产量超过7300万辆,保有量在5亿台以上。

2007年我国汽车产量达888.25万辆,居日本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位,汽车保有量达到5697万辆,另有摩托车8710万台,每年新增和需更换的尾气催化净化器达到2000万台以上,以每只净化器用蜂窝陶瓷的平均价值100元计,就有20亿元的市场。

而我国目前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用蜂窝陶瓷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而且质量与国外产品比差距较大,汽车用蜂窝陶瓷产品国产比例不到30%,绝大部分仍依靠进口,存在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在环保的其他领域,如废水处理和饮用水净化方面,多孔陶瓷过滤器因具有安全可靠、再生方便、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而成为最受欢迎的过滤材料,正不断取代其他的过滤材料而赢得越来越广阔的市场。

由于多孔陶瓷特殊的结构,当滤液通过时,其中的悬浮物、胶体物和微生物等污染物质被阻截在过滤介质表面或内部,同时附着在污染物上的病毒等也一起被截留。

该过程是吸附、表面过滤和深层过滤相结合的过程,且以深层过滤为主。

由于它具有发达的孔结构,使其比表面积较大,能够吸附水中微小的悬浮物。

表面过滤主要发生在过滤介质的表面,大于孔径的颗粒被截留,被截留的颗粒在过滤介质表面产生架桥现象,形成了一层滤膜。

该层滤膜也能起到重要的过滤作用,可防止杂质进入过滤层内部将微孔很快堵塞。

深层过滤发生在多孔陶瓷内部,由于多孔陶瓷孔道的迂回,加上流体介质在颗粒表面形成的拱桥效应,惯性冲撞如布朗运动的影响,因此,其过滤精度比本身孔径小得多,对液体介质约为多孔陶瓷孔径的1/5~1/10,对气体介质约为孔径的1/10~1/20。

按材质的不同,多孔陶瓷主要有以下几类:

高硅质硅酸盐材料:

它主要以硬质瓷渣、耐酸陶瓷渣及其他耐酸的陶瓷颗粒为骨料,具有良好的耐水和耐酸性,使用温度达700℃。

铝硅酸盐材料:

它以耐火粘土熟料、铝矾土、硅线石和合成莫来石颗粒为骨料,具有耐酸和耐弱碱性,使用温度1000℃。

精陶质材料:

它以多种粘土熟料颗粒与粘土等混合烧结,得到微孔陶瓷材料。

硅藻土质材料:

它主要以精选硅藻土为原料,加粘土烧结而成,用于精滤水和酸性介质。

纯炭质材料:

它以低灰分煤或石油沥青焦颗粒为原料,或加入部分石墨,用稀焦油粘结烧制而成,用于耐水、冷热强酸、冷热强碱介质以及空气的消毒和过滤等。

刚玉和碳化硅材料:

它以不同型号的电熔刚玉和碳化硅颗粒为骨料,具有耐强酸、耐高温的特性,使用温度可达1600℃。

堇青石、钛酸铝材料:

其特点是热膨胀系数小,因而广泛用于热冲击环境。

2.4机械耐磨陶瓷

机械耐磨陶瓷要求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韧性、耐磨损等机械性能,主要产品包括陶瓷刀具、阀片、轴承、柱塞、机械密封件、研磨体和内衬等。

机械耐磨陶瓷的材料体系主要有氧化铝、氧化锆、碳化硅、氮化硅等。

部分稳定氧化锆(PSZ)陶瓷因具有高达2000MPa的弯曲强度和大于15MPa.m1/2的断裂韧性,其机械性能指标与中碳钢相当,被誉为“陶瓷钢”。

用PSZ制造的陶瓷球阀、柱塞、轴承、拉线轮、研磨体、光纤接头等已获得广泛应用。

用氧化锆增韧的氧化铝(ZTA)陶瓷同样具有很高的强度和韧性,硬度比PSZ陶瓷高,但价格比PSZ陶瓷低,因而在很多场合可替代PSZ应用,如用作纺织机械零件、陶瓷柱塞泵的柱塞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