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619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公共行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

一、经济学理论的介入:

介入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领域并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经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M·布坎南和道格拉斯·C·诺思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布坎南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其相关代表作有《公共选择理论:

经济学在政治方面的运用》、《政治活动的经济学》、《自由、市场和国家:

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等。

从书名可看出,布坎南学说的特点是以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这也是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之一。

布坎南着重研究政治决策过程及政治决策者和选民在此过程中的行为选择,他认为:

政府的政策制定者(政治家、政府官员等)和作为选民的公民都是理性经济人,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政治过程中,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并对经济和公共物品分配产生影响;和“市场失灵”一样,存在着“政府失灵”问题,其表现在公共决策失误、效率低下、自我扩张、寻租活动等多个方面;政府失灵是由政府自身内在缺陷造成的;主张限制政府权力,减少国家干预,尽量发挥市场作用。

二、新公共管理和政府再造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政府管理中暴露的各种弊端和民众的不满情绪,英国、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政府改革或政府再造运动。

政府为何出现问题,政府如何高效运转,如何克服“政府失灵”问题,如何进行政府变革以及如何推动变革,等等,在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无法解答这些现实问题的时候,公共行政领域出现了一批理论的“探索者”。

在此期间,一个最重要的理论动向就是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

三、其他代表性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外,还有其他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提出质疑和挑战,代表公共行政领域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同发展趋势。

戴尔·S·赖特:

《80年代政府间关系》、史蒂文·科恩和罗纳德·布兰德:

《政府全面质量管理》、帕特里夏·基利:

《公共部门标杆管理》、B·盖伊·彼得斯:

《政府未来的管理模式》

2.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

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岗位设置、权责关系、规章制度、物质因素、人员构成、组织文化

3.组织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一、古典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又叫传统的组织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公共行政学的早期研究时期。

古典组织理论主要可分为科学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和官僚制理论三种学派。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是泰罗(职能管理、例外原理)、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和莉·吉尔布雷斯等人;行政管理理论有时也被称为一般管理理论,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亨利·法约尔(5种职能14原则)等;官僚制理论(结构、程序及过程)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

古典理论强调等级、命令和服从,忽视人的因素。

二、新古典组织理论:

新古典组织理论的提法是在对早期组织理论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这一派理论的主要代表是玛丽·帕克·福莱特、埃尔顿·梅奥、弗里茨·罗特利斯伯格和切斯特·巴纳德。

新古典组织理论是以古典组织理论为基础的,他们承认等级制的存在,研究权力关系和权威问题,追求组织效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但是他们从社会心理方面研究了人的因素和行为对组织及效率的影响,把单向服从的权力关系看做一种双向协作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新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成为传统的管理理论向发展中的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过渡的纽带和环节。

三、人道主义组织理论:

人道主义组织理论也叫人本主义组织理论,是以社会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的理论和研究为主要依据的,它把组织中人的社会心理因素、行为动机、工作者个人的工作生活质量、激励方法及效果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激励——保健因素)、道格拉斯·M·麦格雷戈等,其学说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

四、现代组织理论:

权变组织理论、系统组织理论、组织发展理论

4.几种典型的组织结构形式

(一)直线结构形式:

直线结构是一种垂直领导的结构形式。

各级机构或人员沿一条垂直线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上,每一个机构或人员都只有一个直接上司,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指挥和服从、命令和执行的关系,同一层次之间的机构或人员之间不发生任何领导关系,上级人员在其管辖范围内全权处理各种事务,有关信息沿着垂直线上下传递。

(二)参谋结构(职能)结构形式:

参谋(职能)结构形式是一种水平领导的形式。

各部门或机构在水平方向按不同职能进行分工,分别指挥和监督下级部门或人员的工作。

各参谋机构(或称职能部门)沿一条水平线处于同一层次上,它们分别具有计划、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职权,并在其职能范围内对其他机构有指挥、协调、监督的作用,但是,这种指挥和服从、命令和执行的关系是有限的,在其职能范围之外,它们对其他市政机构不存在领导关系,有关信息按职能范围内的权责关系传递。

(三)直线—参谋(职能)结构形式:

直线—参谋(职能)结构形式是一种垂直领导和水平领导有机结合的结构形式。

各级机构既有纵向(实线表示)的垂直领导隶属关系和权责关系,又有横向的水平领导隶属关系和权责关系。

在直线—参谋(职能)结构形式中,直线结构形式是基础,直线管理者各有其单一的直接领导者,有独立的指挥权,但在决策、监督和有关的职能工作方面受到参谋机构的帮助、指导和限制。

(四)矩阵结构形式:

矩阵结构形式是在直线—参谋结构形式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结构形式。

“矩阵”是借用数学上的概念,矩阵结构有时也称为方格结构。

矩阵结构形式把按职能划分的参谋机构(如计划、财务、人事等)和按产品或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其成员同时受到双重领导,既接受项目组负责人的指挥,又接受参谋机构的指挥。

项目组负责人制定该产品或项目的工作计划,决定应当做什么、怎样去做、什么时候完成等。

5.领导情景理论

领导情境理论也叫情景理论、因地制宜理论等。

这种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行为应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因为任何领导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领导者通过与被领导者的交互作用,去完成某个特定目标的行为。

情境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它可用下列公式来表达:

领导的有效性= 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 上式告诉我们,领导的有效与否,要根据领导者本身的条件、被领导者的情况和环境(包括工作任务)条件,以及上述三者的相互关系而定。

(1)领导者方面的条件。

包括领导者的职位类别、年龄和经验;他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他对下属的信任程度;他的领导个性(是倾向于专制的,还是倾向于民主的);对于不确定情况的安全感等。

(2)被领导者的情况 。

包括被领导者的文化期望和独立性需要程度;他们的责任感;他们对有关问题的关心程度;他们对不确定情况的安全感;他们对组织目标是否理解;他们在参与决策方面的知识、经验、能力等。

(3)组织环境方面的条件。

包括组织的历史、规模;组织的价值标准和传统;工作要求,作业集体的协作经验;决策所需的时间及可利用的时间;社会环境及社会压力等。

情境理论可有两方面的应用:

一方面,领导者要分析情境要素的不同状况,采取不同的领导行为,才能激励下属,实现有效管理。

比如,在军队中,领导者有较高的权力,有严格的组织纪侓约束和高涨的士气,有效的领导方式就是层层发布命令使下属明确任务目标。

而在一个合作式的组织团体当中,以命令下达工作任务的方式就不一定奏效,领导者应注重与下属的沟通与协商一致,以保持良好的合作气氛。

另一方面,组织绩效的提高,不仅有赖于领导者一方的努力,还要力争培育一个使领导能顺利工作的环境,比如,给领导者以相应的职权,进行必要的信息沟通,对决策时间的保证等。

领导情境理论比领导特性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复杂得多,考虑的因素也多。

但其共同特点在于:

它们把领导看做一种发生于特定情境中的动态过程,认为领导的有效行为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情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着重考虑如何取得最好的领导效果和如何选择最佳的领导行为。

提出了提高领导效果的基本方法。

领导情境理论大多数是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对领导行为和情境因素的概括有一定的局限性。

6.领导体制的类型

一、个人专权制:

个人专权制也叫个人独裁制,是一个人独自掌握最高领导权力的一种极端形式。

在个人专权制的条件下,最高领导者个人是组织系统最高权力的化身,他凌驾于整个组织系统的全体成员和所有机构之上。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个人专权制长期成为一种普遍的领导体制。

个人专权制的特点在于最高领导者个人的地位和权限在组织系统的至高无上性,他的权力和意志不受组织系统中的任何成员或任何机构的牵制、束缚或监督。

二、个人负责制:

个人负责制又可称为一长制、首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领导者在限定的权限范围内起领导作用的一种形式。

在个人专权制的条件下,最高领导者的个人权力不受任何限制,不对任何人负责,而在个人负责制的条件下,最高领导者的权力受到某种限制,并要对最高权力的代表或机构负责。

三、集体负责制:

集体负责制又称委员会制或合议制。

集体负责制则是由两个人以上的群体执掌权力,整个组织系统的权力和责任不是集中于或主要集中于一个人身上,而是由两个以上的地位平等的人共同分享。

同时,这些位居组织最高层的领导者根据一定程序和规定组成一个进行决策、指挥、监督的群体,一切涉及整个组织系统的重大决策,都不能由个人单独做出,必须由整个群体成员集中讨论决定,亦即是集体领导、集体决策、集体负责。

四、分权负责制:

分权负责制包括多元制和复合制两种类型,实际上是进行领导的一种制衡机制。

在多元制的条件下,整个组织系统的最高领导权分属于两个以上的、互相制约的个人或群体。

其相互之间的领导权限界限分明,分别代表组织行使不同的领导职权。

单纯的个人专权制、个人负责制和集体负责制都是一元的领导体制,即组织的最高领导层只有一个头,而实行多元制的组织,其最高领导层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头,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时是平行的、无隶属关系,但是相互制约;有时有明确的隶属关系,但是职权范围不同,这种隶属关系不是纵向的,而是横向或斜向的。

五、领导体制类型连续统:

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在个人专权制和集体负责制之间不仅存在着个人负责制的中间形态,而且也存在着二者制约的分权负责制的形态。

个人专权制是一种最高领导者有至高无上权力的领导体制,当个人权力受到一定限制时,则由个人专权制转为个人负责制,反之,大权独揽的领导人很容易演变为独裁者或个人专权者。

在个人负责制的条件下,当领导者个人有几名副手协助时,已经存在着集体领导的潜在形式,当领导者个人的决策权逐步受到群体决策的限制时,集体负责制的特点越来越突出。

7.领导体制和政府间关系

一、集权制和分权制:

集权制指组织系统的决策权、指挥权、监督权等集中于最高层或最高领导中心,每一层次之间都是指挥和服从、命令和执行的关系,组织系统内的一切事务都严格控制于最高层的领导之下,各级领导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必须层层按照最高层的政策、决定、指令或意图办事。

分权制一方面是横向分权,形成一种制衡关系,另一方面相对于集权制来说,是纵向分权,最高领导层允许下级机关或领导层在其管辖范围内有一定的自主权,对其计划、决策和工作,一般不加以干涉。

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一)单一制和复合制:

单一制国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统一的主权国家,它具有统一的宪法、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中央政府是代表国家主权的唯一主体,对地方政权机关实行集中统一领导,一般多实行中央集权制。

复合制的国家是指由若干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联合组成的国家联盟,根据其联合程度又可分为联邦制和邦联制两种形式。

(二)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过法律程序或行使法定权力将国家领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域并设置相应的地方行政机关进行管理。

行政区划是一种传统的、历史悠久并得到普遍应用的行政方法。

三、权责关系和领导责任感:

权力和任务的关系、权力和义务的关系、权责关系与责任感

8.公共行政的职能

一、私人行政和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和私人行政主要区别是:

公共行政和私人行政的区别首先是由组织的性质,即执行行政活动的主体的性质决定的。

(政府和企业)、管辖和处理的具体事务不同。

(公共事务和私人事务)、行政目的和绩效标准。

(社会福利和利润)、社会监督。

(主动和被动)、具体的或特殊的行政职能不同。

(公共行政有经济活动以外的职能)

二、公共行政的一般职能:

(一)计划:

确实目标制定程序制定预算、

(二)组织:

组织结构权责关系目标分解任务分派、(三)指挥:

1.贯彻领导意图2.提供指导意见和行为准责3.约束下级机构和人员、(四)协调:

1.组织中的各机构、各项工作有适当的比例和次序。

2.调整关系和工作联系。

3加强纵向和横向沟通,保持各机构和人员的合作。

4.最佳效果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五)控制:

资源、活动和结果控制、(六)一般职能的综合运用

三、公共行政的特殊职能:

其特殊职能分为两种:

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公共行政的对外职能具体可分为下列两种:

第一,防卫职能(国家安全和国防事务管理;第二,外交职能(外交事务管理。

公共行政的对内职能具体可分为下列五种:

军事职能(军事事务管理)、治安职能(监察和公安事务管理)、经济职能(经济事务管理)、文教职能(文教事务管理)、社会保障职能(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务管理)。

9.行政职权的内容

行政职权的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

第一,明确的法律规定,此种规定多涉及具体的国家行政组织或行政主体;第二,理论上的分析,从行政权力的整体作用或行政行为的模式划分行政职权的内容。

1.立法提案权:

2.行政规范权:

制定、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权力

3.行政许可权:

批准某种权利和资格的权力4.行政确认权:

以证明、公证等形式认可或否定某种法律事实或关系5.行政命令权:

6.行政实施权:

以行政措施管理公共事务7.行政强制权8.行政奖惩权9.行政合同权10.行政求助权11.行政检查权12.行政司法权:

行政机关在处理民事纠纷、行政行为合法性争议等事项过程中依法解释、复议、裁决的权力13.行政委托权:

行政机关将权限内的事项委托其它行政主体或行政相对人代其处理的权力。

10.公共政策的合法化途径

一、政策法律化:

政策法律化是使公共政策取得法律形式,具有法律效力的过程。

它主要是在国家立法机关的权力和活动范围内进行的。

(一)政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二)政策法律化的基本程序:

第一,提出议案、第二,审议议案、第三,表决和通过议案、第四,公布法律。

二、政策法规化:

政策法规化是使公共政策成为具有某种法律效力的社会规范的过程,它主要是在政府的活动范围内而不是在立法机关的活动范围内进行的。

政策法规化的过程是政府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推行各种政策,进行管理的过程。

(一)行政法规、

(二)授权立法或委任立法、(三)职权立法、(四)政策法规化的基本形式、(五)政策法规化的基本程序。

三、政策社会化:

政策社会化是公共政策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非法律化的社会规范的过程。

在一个法制化的社会中,约束人们行为的并不仅仅是法律规范,思想文化、伦理道德方面的规范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同样存在着这种现象。

除了法律和行政法规外,有许多非法律化的政策规定或社会规范在起作用,其中有着巨大感召力的政治团体——特别是执政党——所制定的政策规定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11.公共政策的合理化

一、政策分析:

(一)政策分析的重要性:

由于政策具有导向性、规定性、权威性等的性质和作用,政策出现偏差会带来十分有害的影响。

在错误政策的合法性越强、政府的效率越高、执行得越得力时,这种有害的影响就越大。

在缺乏政策分析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只注意按某种既定目标制定正式政策,很少对该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认真的分析,其结果是在这项政策的有害影响十分明显时才意识到应对该政策进行彻底的纠正。

(二)政策分析的方法:

政策分析所运用的方法包括线性和非线性规划、决策论、博弈论、排队论、回归分析、成本—效益分析、马尔可夫模型、贴现率分析、系统分析、计算机模拟等,必须通过政策制定者、专门的政策分析人员和各种专家的联合努力才能完成。

政策分析的过程一般包括六个阶段:

第一,确认政策问题;第二,选择政策目标;第三,确定政策方案;第四,确定政策标准;第五,预测政策效果;第六,建立分析模型。

(三)如何提高政策分析水平:

政策分析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确定适当的政策目标及实现此目标的适当的备择方案。

政策分析面对的是一些极为复杂的、难以用经验的或直观的方法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其合理性和准确性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这些因素造成了政策分析的困难。

二、政策制定:

政策制定是在政策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和审查备择方案并使之最后形成正式政策的过程。

由于政策分析主要运用于一些较大的并且较复杂的政策研究,在大量的公共政策方面尚缺乏先进的分析方法和设备,政策分析和政策制定的阶段界限并不明显。

一般来说,前者偏重于政策问题、政策目标和备择方案的选择,后者偏重于备择方案的审议和政策的正式形成;前者主要与专门的政策分析机构和政策分析人员的活动有关,后者主要与政策制定者、最高决策者或立法者的活动有关。

三、政策评估:

(一)政策评估的内容:

政策评估主要包括下列三方面内容:

政策目标和政策计划实际实现的程度、影响政策目标和政策计划实现的因素、政策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和效果。

(二)政策效果的评估:

对政策效果的评估包括下列四个方面:

第一,政治效果、第二,经济效果、第三,社会心理效果、第四,其他社会效果。

(三)政策评估的方法和作用:

政策评估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对具体政策执行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基本要求是:

确定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确定评估目的和评估任务、确定评估标准、确定可靠的评估信息和资料、确定适当的评估方法、提出评估结论及政策修改或取舍建议。

12.行政立法、行政执法与行政司法的内容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二、行政立法:

关于行政立法的含义,基本上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1)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行政法律的活动;

(2)指国家行政组织依据宪法和法律授予的权力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活动;(3)指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行政组织在内的制定行政法律的活动。

这里讲的行政立法采用第二种解释。

三、行政执法:

行政执法指国家行政组织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具体事件或具体对象进行处理并直接影响相对方权利义务的活动或行为。

行政执法的内容十分广泛,一般可分为下面六类:

第一,行政命令;第二,行政决定;第三,行政检查;第四,行政处置;第五,行政强制执行;第六,行政合同行为。

四、行政司法:

行政司法指有关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按照准司法程序以调解、裁决、仲裁等方式处理法律规定的特定种类的案件及争议的活动。

行政司法是国家行政组织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实施的准司法行为,它有如下一些特点:

(1)不同于行政执法。

(2)不同于法院的普通司法。

行政司法解决行政争议的具体方法一般有下列四种形式:

行政调解、行政复议、行政仲裁、行政裁判。

13.中央机关和省级及基层政府的行政执行活动内容

(一)中央机关的行政执行活动:

各国中央机关在专业管理或行业管理的行政执行活动方面,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纯粹的中央政府职能部门、第二,起主体作用的专业或行业管理部门、第三,单一的专业或行业管理部门。

(二)省级政府的行政执行活动:

1.执行国家法律、中央政府法规和主管部门规章。

2.执行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三)中央机关和省级政府的关系:

1.条条关系2.块块关系2.中央机关所属企事业单位

14.行政执行易出现的问题

一、行政执行的原则要求:

(一)忠实执行国家政策和法律,依法行政、

(二)保证中央政府的行政领导地位、(三)加强宏观调控能力,简政放权、(四)令出必行,及时高效

二、行政执行易出现的问题:

(一)政策失调、

(二)目标转移、(三)自定政策、(四)腐败行为、(五)结构紊乱、(六)控制不当、(七)机制失衡、(八)执行不力、(九)角色错位

三、控制行政执行过程的方法:

无论是确定行政执行的原则要求,还是分析行政执行活动易出现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对行政执行过程的认识,制定有效控制行政执行过程的机制和方法,保证公共行政组织的协调运行及其行政效果和行政效率。

可从下列几个方面控制行政执行过程:

(一)过程和效果评估、

(二)问题诊断、(三)完善体制

15.影响行政决策的因素

(一)政策和法律因素、

(二)问题性质、(三)外界压力、(四)信息来源、(五)个人素质、(六)决策体制、(七)决策手段、(八)决策时机

16.完全理性决策和有限理性决策

在决策理论中,这种理想化的、完美无缺的决策模式被称为“完全理性决策”或“纯理性决策”,它所遵循的是“最大化或最佳原则”。

这种决策模式的基本前提是,在决策之前,应该:

(1)掌握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2)拟订全部可能的备择方案;(3)考察每一方案所导致的全部复杂后果;(4)具有决策的全部知识;(5)在全部备择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

显然,在实际的行政决策过程中,这些基本前提很难达到。

17.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政治原则一般偏重于公务员制度的内容方面,而管理原则一般偏重于公务员制度的形式方面。

因此,包括我国在内,各国公务员制度在管理原则方面共性较多一些。

管理原则一般包括下列方面:

(一)公开原则、

(二)平等原则、(三)竞争原则、(四)择优原则、(五)功绩原则、(六)效能原则、(七)法制原则

18.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

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基本要求是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建立符合国家行政组织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

公务员的分类管理一般包含两层不同的含义:

(1)政务类公务员(亦即政务官或民选官员、政治任命官员)与业务类公务员(亦即事务官或常任文官)的划分,通常称为管辖划分,其分类管理的办法一般是政务类公务员依法实行任期制,业务类公务员依法实行常任制;

(2)对业务类公务员进行分类管理,一般有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两种类型,形成两种不同的公务员分类制度。

19.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政治原则、特点和内容

(一)政治原则:

建立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它决定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政治原则的实质内容。

第一,法治原则、第二,党管干部原则、第三,德才兼备原则。

(二)特点:

与传统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不同,我国公务员制度主要有下列一些特点:

第一,体现了分类管理的特点、第二,具有科学的激励竞争机制、第三,具有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第四,具有勤政廉政的保障机制、第五,在法制化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制度。

(三)内容:

第一,“进口”环节。

按较宽范围包括:

(1)职位分类制度;

(2)录用制度。

第二,“内部管理”环节。

具体内容包括:

(1)考核制度;

(2)职务任免制度;(3)职务升降制度;(4)奖励制度;(5)惩戒制度;(6)培训制度;(7)交流与回避制度;(8)工资福利保险制度。

第三,“出口”环节。

主要内容包括:

(1)辞职辞退制度;

(2)退休制度。

20.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含义比较

国家决算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它与国家预算处于执行过程的两端,一个反映了预算执行过程的起点和根据,一个反映了预算执行过程的终点和结果。

国家预算是国家各种政策的集中体现,是对预算年度收支规模、结构和各种比例关系的总的估算,国家决算则是国家各种政策和国家预算执行后真实效果和真实规模的集中反映,并且是重新制定国家财经政策和国家预算的重要依据。

国家决算的编制与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21.如何理解财政管理体制和分税制

财政管理体制是规定国家财政管理原则和财政运行机制,明确划分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国家与企事业单位之间收支范围及权限的一系列制度。

它的实质是社会分配体制和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运行机制。

一方面,它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是政府履行财务行政职能的制度保证。

22.财政管理体制的宏观调控作用

财政管理体制在宏观调控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控制国民收入的分配、控制国家预算收支平衡、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影响国家和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强弱、强化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