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172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docx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精典教学设计11页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一部分:

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

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我市初中历史采取开卷考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

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

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

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

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

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

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

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

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

⑵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

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

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⑶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

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

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⑷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

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

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⑸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

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

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考试内容与要求:

了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学习要求:

了解俄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等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体会列宁为社会进步、人类幸福而积极探索的精神。

重点:

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过程。

难点:

认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了解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原因,对《四月提纲》中列宁提出的当前形势的特点和革命无产阶级的任务的认识;区分二月革命后成立的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工农苏维埃政府对待一战的态度为何不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让学生预习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状况和主要特点的相关内容,使之了解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进一步提高他们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使学生养成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分组设计预习提纲和预习方案,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然后提出预习成果,设计预习问题。

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教师应注重整体学习环节的把握,了解不同程度的学生个体的认知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问题的精神。

由于本课知识理解在难度上较大,教师还应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增强其主动学习的自信心,克服个别学生消极、自卑的情绪。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它的胜利,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行起到了启示和推动作用。

要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要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学流程】

播放:

《国际歌》作为背景音乐;一组反映无产阶级革命历程的画面、视频

1848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来临。

23年后,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是工人阶级争取建立理想社会的一种尝试,虽然失败了,但是革命精神却被传承下来。

46年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则通过武装斗争,向世界宣告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无论是对俄国历史,还是对世界历史,十月革命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但是,对十月革命,也有不同的声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49“史学争鸣”。

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偶然”现象吗?

十月革命是“少数人搞的阴谋”吗?

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的“悲剧”吗?

十月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对俄国乃至世界历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究这场曾经改变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的革命。

(板书)一、为什么革命?

投影:

材料一 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

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

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第九集“风云新途”解说词

材料二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请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如何才能成功?

〖“发达国家”、“文明国家”说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还需要具备“同时发生”的条件。

投影:

马恩:

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前提下在全世界同时发生。

当时俄国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受列宁尊敬的普列汉诺夫也认为——

投影:

普列汉诺夫:

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

然而,现实却是——

投影:

1917年3月8日,彼得格勒工人示威游行;

八天后……

3月15日,沙皇退位,统治三百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八个月后……

11月7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二大,苏俄建立。

列宁以实际行动证明——

投影:

列宁:

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资本主义链条薄弱环节,一国首先发生。

伟人马克思恩格斯居然也会判断出错?

  沙皇政权为什么会“轰然倒塌”?

基础不牢固、结构不合理和外力的撞击都可能导致大厦的坍塌。

罗曼诺夫王朝的社会基础是否坚实呢?

其制度是否存在不可弥补的缺陷?

导致帝国覆灭、皇冠落地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1861年农奴制改革以来,俄国迈上了艰难的现代化历程。

20世纪初,俄国工业总产值已占世界第五位、欧洲第四位。

苏联解体后一些史家据此断言,如果不发生十月革命,俄国社会也将走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道路”和“现代文明的康庄大道”。

事实果真如此吗?

按照公认的标准,现代化进程除经济指标外,至少还包括社会结构、生活质量、人口素质等各个方面一系列综合指标。

20世纪初,俄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状况如何呢?

投影:

表1 1913年俄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国别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

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

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重 %

每千居民受过普通教育人数

婴儿死亡率(‰,注:

越小越好)

俄国

18

16

0.18

5.5

66.5

260

美国

45.7

36.9

1.44

35.8

197

162

德国

64.8

24.8

0.5

15.7

157.4

207

英国

75.8

——

——

14.0

142.3

145

法国

44.1

28.8

0.5

6.4

176

149

日本

18.1

25.8

0.78

——

143.6

151

——吴恩远《十月革命:

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世界历史》1997年第5期

问:

这组数据说明了俄国的什么状况?

答:

在现代化进程中俄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几乎每项指标都居末位。

投影:

材料三 全俄罗斯皇帝是专制的、无限的君主。

……未经沙皇亲笔签署,任何法律均无效。

——摘编自1892年《国家根本法》

材料四 1906年通过的《俄罗斯帝国基本法》规定:

最高专制政权属于全俄皇帝,沙皇和以前一样总揽行政、军事和对外政策大权及批准法律之权。

请思考:

材料三、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

俄国加强沙皇专制。

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俄国:

一方面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努力追赶西方,另一方面又在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现代化进程与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之间必然要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就决定了俄国现代化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决定了俄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也导致了俄国国内各种矛盾非常尖锐,关于这一点,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46第二段。

俄国要发展,应该怎么办?

答:

……

俄国要发展,就必须要进行一场更为彻底的变革——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1914年,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投影:

《帮助战争中的受害者》海报

这是1914年俄国对德宣战后不久出现的一张海报,上写:

“帮助战争中的受害者”。

据……画家利奥尼·帕斯捷尔纳克的回忆:

“许多人围在海报的面前,一些老年的妇女在哭泣。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10期封面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147“帝国大厦的坍塌”一目的第一段,思考:

俄国人为什么关注这张海报,又是为何而哭泣?

〖学生阅读、思考。

答:

……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俄国军队的兵源主要是广大的贫苦农民,而长期的战争带来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这就使广大农民备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和煎熬。

而与此相伴的则是战争也将农民推向了生活的绝境。

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被征发前线和人员伤亡,导致劳动力匮乏→田园荒芜→食品短缺→物价飞涨→经济崩溃→人民饥寒交迫→社会动荡。

课本P.147“帝国大厦的坍塌”一目的第一段最后写道:

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反战、反饥饿、反沙皇专制的革命浪潮。

反战,就是渴望——

答:

和平。

反饥饿,就是要求——

答:

……

对农民而言,就是渴望土地,对工人和市民而言,就是渴望面包。

要实现和平、土地和面包,就要——

答: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投影:

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然而,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而是从温和的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右派那里,特别是从保安局的报告中显示出来的……一些著名的杜马(注:

议会)领袖在革命前夕的讲话中就已提出了警告:

国家很快就会发生动乱,必将陷入深渊。

——摘编自德·阿宁《克伦斯基等目睹的俄国1917年革命》

请思考: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是坚决要求推翻沙皇统治的;“温和的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右派”虽然对沙皇专制统治不满,但未必急于推翻沙皇统治;“保安局”则是沙皇的鹰犬和爪牙。

他们都认识到了:

沙皇统治濒于崩溃。

答:

说明当时俄国局势极不稳定,革命一触即发。

理解非常准确。

所以列宁有一句精辟的论述,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49“学习思考”。

投影:

1917年3月8日,彼得格勒工人示威游行;

八天后……

3月15日,沙皇退位,统治三百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仅仅8天时间,几乎没有经过严重的流血事件,一个貌似强大的专制政权迅速垮台。

历史上称之为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结束了沙皇统治,在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47倒数第二段。

那么在这种形势下,俄国向哪里去?

(板书)一、为什么革命?

二、继续革命?

临时政府建立后,继续参加一战。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47“学习思考”。

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答:

……

投影:

临时政府……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绝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和平和土地。

……坚持认为,土地重新分配这样的重大改革,必须等到能真正代表人民并有权决定这一基本问题的立宪会议召开才能进行。

同样,政府也不愿结束战争……这些观点……在政治上却是自杀式的。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临时政府不知道从人民迫切需要的“和平”与“土地”问题入手解决社会问题,无异于“政治自杀”。

俄国需要继续革命吗?

答:

要。

那么,谁能继续领导俄国革命呢?

答:

列宁;布尔什维克党。

可是你们知道吗——

投影:

(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尚是一个仅有20000多名党员的默默无闻的小党,其影响主要限于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大城市,而在中小城市尤其是在农村则基本不为人知……党的主要领导人列宁……等人或在国外、或尚在流放之中……

——摘编自张在虎:

《再论农民与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中的关系》,《俄罗斯研究》2007年第4期

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党”,究竟凭借着什么,在八个月的时间内迅速发展,最后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板书)一、为什么革命?

二、继续革命?

三、为什么是布尔什维克?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46最后一段,思考:

布尔什维克党能够夺取政权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答:

列宁主义。

有了列宁主义的指导,当它的领导人和党员迅速从流放地和国外返回后,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性和战斗力具有其他党派无可比拟的优势。

这一优势在政治失序、社会混乱、权威缺失的特殊时期尤显可贵。

(板书)一、为什么革命?

二、继续革命?

三、为什么是布尔什维克?

⒈列宁主义→战斗力

1917年4月,列宁回到俄国,冷静分析了俄国形势,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制订策略。

这里有个小插曲——

投影:

列宁提出《四月提纲》的时候,孟什维克的代表A.波格丹诺夫当场向列宁大声地叫喊:

“这是精神病人热昏的胡话!

——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上册)》

当时,不但孟什维克嘲笑列宁的主张,布尔什维克党内也有人感到“惊讶和不知所措”,大部分同志都反对列宁的观点。

列宁没有气馁,和党内同志反复沟通,尤其是深入基层工人和士兵,做深入细致的说服工作,耐心解释自己的观点。

投影:

《四月提纲》

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

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

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

直接任务不是“实行”社会主义,而是立即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请思考:

⒈列宁的主张为什么被广大人民接受?

答:

因为《四月提纲》中提出要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点和广大人民的愿望是一致的。

⒉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时的直接任务不是“实行”社会主义,这又是为什么?

答:

因为当时布尔什维克党还是一个小党,党的影响力还不够大。

所以,如果提出“实行”社会主义,不可能得到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人民的主要愿望是“和平”。

列宁很务实,也很讲策略,抓住核心问题“退出战争”,因为这最能满足俄国人民的愿望,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投影:

到1917年8月底布尔什维克提出的口号主要有:

“立即结束战争”——“缔结普遍民主和约!

“给农民土地”——“无偿地废除地主的土地私有制,……把土地交给农民委员会管理!

“把工厂给工人”——“在全国范围对生产和分配实行工人监督!

——摘编自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上册)》

“结束战争”、“给农民土地”、“把工厂给工人”,说明布尔什维克党把当时俄国各个阶层普遍关注的“和平、土地、面包”的问题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之上,把俄国最迫切、最尖锐的社会问题同社会主义革命联系在一起,在1917年俄国各派政治力量的大博弈中向俄国社会提供了最具吸引力的解决方案,从而赢得了广大民众的信从。

所以说列宁不是教条主义者,很有政治智慧。

(板书)一、为什么革命?

二、继续革命?

三、为什么是布尔什维克?

⒈列宁主义→战斗力

⒉策略灵活,纲领务实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曾提出争取以“和平方式”夺取政权,布尔什维克有可能“和平方式”夺取政权吗?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P.148的照片,这幅照片提供了哪些信息?

答:

……

这一事件被称为七月流血事件。

临时政府下令通缉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

七月流血事件表明:

必须用武力结束临时政府的统治,才能使俄国摆脱战争,列宁“和平方式”夺取政权的想法是无法实现的。

投影:

  (公历11月6日)列宁秘密地来到了起义指挥中心斯莫尔尼宫。

……“列宁在一个小房间里不断地走来走去,像是一头笼中的狮子。

他需要的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把冬宫,这个通向政权之路上的最后一个卡子夺取到手……伊里奇(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笔名)在骂人,在吼叫,说是要把我们这些人都毙了。

——摘编自闻一《十月革命——阵痛与震荡》

看到这个场景,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列宁夺取政权的急迫心情。

为什么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敢于做出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决策?

因为此时的布尔什维克党已今非昔比了。

投影:

布尔什维克党实力变化

二月革命后,2万多名党员的默默无闻的小党;

4月底,10万名党员;

七八月间,24万党员;

8月底9月初,掌握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苏维埃的领导权;

十月革命时,党员激增至35万人。

资料来源——张在虎:

《再论农民与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中的关系》;李永全:

《俄国政党史》;陆南泉等主编:

《苏联兴亡史论(修订版)》

布尔什维克党争取群众的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不到八个月时间,就从一个势单力孤、主要在地下状态从事秘密革命活动的小党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举足轻重的大党,夺取政权实已成为唾手可得之事。

初高中的课本上,都描述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激烈场景。

然而,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并没有遇到激烈的抵抗。

投影:

当赤卫队再次涌向冬宫大门时,是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亲自打开宫门,并把他们带到了临时部长正在开会的地方。

后来调查说当晚共有6人伤亡,并非“未流一滴血”,但是可以说几乎没有流血。

据第二天就到冬宫观看现场情况的著名画家、导演伯努瓦记述说:

“熟悉的景象依然如同昔日,看不到任何战斗的痕迹。

”次日记者拍摄的冬宫正面,只有一扇窗户的玻璃被打碎。

一直反对暴动的温和派布尔什维克党人卢那察尔斯基在当时的家信中也不无宽慰地记道:

“事变竟轻易实现……暂时牺牲极少,暂时。

”显然,这场“暴力革命”几乎是波澜不惊地就成功了。

……米高扬在苏共20大时坦言:

“事实上,十月革命几乎是和平完成的。

”现在俄罗斯的教科书中“十月革命”更多地被称为“十月转变”。

——金雁《历史教学中的十月革命问题》,《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年第2期

问: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没有遇到激烈的抵抗,说明了什么?

答:

……

〖从二月到十月,革命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但是列宁作为党的灵魂,他对于革命的方向和信心是无比坚定的。

布尔什维克党根据形势的变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政策,口号就是他们宣传和发动群众的重要办法。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暴力性”是有限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的那一发炮弹,其实只是个空弹,主要是为了威胁和警告临时政府的官员;而“攻占冬宫图”则是电影《十月》根据斯大林的政治需要而虚构的一个场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其实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胜利。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49倒数第三段,了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新政权发布《土地法令》:

宣布把土地分配给农民;颁布《和平法令》,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真正满足了人民对和平和土地的迫切愿望。

十月革命对俄国、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板书)一、为什么革命?

二、继续革命?

三、为什么是布尔什维克?

⒈列宁主义→战斗力

⒉策略灵活,纲领务实

四、新纪元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俄罗斯民族的基本诉求,但一直没有实现。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工业化水平落后。

十月革命后呢?

投影:

材料六 列宁在驳斥一些人认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时曾提出一个著名论点:

为什么不可以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革命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人民呢?

——摘编自《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42卷

材料七 1929年到1933年,全球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摘编自《大国崛起》第九集“风云新途”解说词

请思考:

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答:

……

投影:

表2 1940年前后苏联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状况比较

国别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

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

每千居民受过普通教育人数

婴儿死亡率(‰,注:

越小越好)

俄国(1913)

18

16

0.18

66.5

260

苏联

33

23

0.8

245

81

美国

56.5

51.8

1.33

220

33

德国

75

34.3

0.69

133.7

55

英国

80.4

42.7

0.42

122

33

法国

52.0

35.0

0.68

131.7

53

日本

37.9

29.8

0.9

166.1

60

——吴恩远《十月革命:

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世界历史》1997年第5期

问:

跟前面的表1相比较,表2数据说明了什么?

答:

……

与1913年俄国社会发展各方面指标全面落后相比,在识字率和医疗保障方面苏联已跃居前列。

说明不仅在工业生产方面,在其他社会指标发展方面苏联也取得某些令人注目的成绩。

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答:

……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

正是因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摆脱了长期以来依赖西方的发展道路,俄国开始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了工业化。

列宁的开创的道路无疑是一种选择,而且成功的实现了俄罗斯民族的强大。

十月革命开辟了一条独特的俄国工业化发展之路。

从这一点来讲,十月革命是有意义的。

(板书)一、为什么革命?

二、继续革命?

三、为什么是布尔什维克?

⒈列宁主义→战斗力

⒉策略灵活,纲领务实

四、新纪元

⒈对俄:

现代化前提

在翻阅课本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与大家一起分享:

P.149第二段第四行“彼得格勒造船厂的华工赤卫队也参加了攻打冬宫的战斗”,他们是一战期间在东线服役的数万华工的代表。

在十月革命和之后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不乏中国人的身影。

投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最先“撞上”的红军战士,就是一位“胸前交束着机枪子弹带,双手紧握手榴弹,毫无惧色勇猛向前”的中国人。

若非亲身经历且印象深刻,作家是写不出这一生动场景的。

1919年在红军、游击队和契卡中服役的华人超过4万人。

列宁卫队选拔了70余名中国战士,占卫队总兵力三分之一。

——摘编自徐杰《海外华人征战启示录》,《世界军事》2012年第18期

  这些来自遥远异乡的中国人,是什么让他们为了俄罗斯的民族解放和强盛,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答:

……

十月革命的胜利,也促使中国人开始思考:

如何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投影: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