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378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模拟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模拟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模拟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模拟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模拟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模拟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模拟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模拟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模拟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模拟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模拟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模拟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模拟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模拟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模拟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docx

《高考模拟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模拟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模拟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docx

高考模拟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

高考作文全程导练5---记叙类文章的立意2

四、格调高尚,情趣高雅

——立意要高

知识导学

立意的基本要求是切合题意,而更高一些的要求是高远深刻、新颖独到。

其中的一项是“高远”。

韩愈曾提出写文章要“深探力取”,鲁迅曾题:

“挥笔应书民心愿,凝神当思国前程。

”这些都说明立意要高:

既有高格调的思想,也有高水平的认识。

高远的立意从哪里来?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过:

“苦思才能剥茧抽丝,鞭辟入里,处处从深一层着想,才能沉着委婉。

”“苦思”强调要付出努力;“从深一层着想”指出了思维方式:

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还需要更进一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思想认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获得的。

高考的作文训练,就要重视训练思想,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重视训练思维素质和认识水平,拓宽视野,扩大阅读面,学会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学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会培养高尚的情操,涵养美好的情趣。

知行一致,言如其行;知而获智,文如其人。

有做人的品位,才有作文的品位。

那么,就中学生作文来说,何谓立意高远呢?

写记叙文。

能洞察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揭示素材所蕴涵的积极意义,以点滴小事折射时代和社会的影子,文中充溢着高尚的情趣;写议论文,能正确、全面、深刻、辩证地议事说理。

以两篇同题作文《我的第一桶金》为例,题材都是常见的学生假期外出打工赚钱,所叙故事都曲折生动,应该说选材和行文都在伯仲之间。

但是,一篇结尾是:

“当我手里攥着刚领到的几张百元大钞时,我心头一阵狂喜:

我还从来没有拿过这么多钱啊,而且是我的第一桶金啊,够我花一阵子的了。

刚出来时,我只对父母说和同学一起开展活动。

今天,我要给他们一个惊喜!

也好让他们在邻居面前长长脸!

”另一篇结尾是:

“手里攥着刚领到的薪水,尽管是有限的几张,可我却感到这第一桶金是那么的沉,这是我一个假期的血汗换来的啊!

现在我才深深体会到了父母挣钱供我们读书是多么不容易!

我为自己昔日的大手大脚感到深深的惭愧;同时我的心底也涌出了一份从未有过的自豪和欣喜——艰苦的劳动,锻炼了我的体魄和意志,我长大了!

”仅仅透过结尾的一段话,立意高下可见:

前者没有深刻揭示材料本身所蕴涵的积极意义,所表现的情感也许真实,但缺乏提炼,显得平庸,因而立意不高,后者在结尾部分画龙点睛,而且体验深刻,善于“深探力取”,能给人以启迪,纵横对比升华了主题,激活了全篇,立意的深邃使文章品位陡然上升。

可见,立意的高下直接决定文章的优劣。

方法导引

 一、记叙类文章立意重在表现“真善美”。

记叙类文章立意高远,无非是表现爱国心、父母恩、师生情、同学谊、奋斗志、英雄气等。

既可弘扬真善美,也可鞭挞假恶丑。

但鉴于学生年龄特点、考场限时限篇等因素,提倡着重写前者。

社会的阴暗面虽然也可以写,但中学生知识面窄,人生阅历浅,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分析问题时往往缺少理性,容易片面化。

对写阴暗面大都难以把握其分寸,应深思慎取。

 二、供材料作文立意重在提炼“情理哲”。

供材料作文有其特殊性,即文章的立意受材料的限制。

这就要舍得在立意上下功夫,应做到“袖手于前,疾书于后”,也就是说要认真研读原材料,仔细揣摩出题人的意图,准确把握材料的内涵。

从中提炼出“人情”“物理”和“哲学思想”,经过选择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三、掌握几种基本的立意思维方式。

对于怎样立意,有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几十种具体方法,实际上立意的过程就是一个分析、判断、比较、筛选的思维过程。

因此立意的方法,最根本的就是思维的方法。

思维的方法很多,但作文(特别是供料作文)立意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是辩证分析、类比联想、推理想象、综合比较等几种。

基本的立意思维方式有四种。

①辩证分析法。

运用辩证的观点对所供材料和自选素材(事物、事理)进行分析思考。

历年高考作文实际上都蕴涵着某种哲学命题,如果不懂得运用辩证分析法,就有可能在思维上走弯路甚至走错路,也就不可能有准确深刻的立意。

②类比联想法。

就是由此(具体的自然的现象)及彼(普遍的社会的本质)的类比思考。

这种寻找“此”与“彼”的内在联系并通过类比联想确定主题的过程,就是立意中的类比思考过程。

③推理想象法。

想象是在熟知所供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想象进行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一种思维方法。

在“作文思维”中,想象一定要依据原材料的暗示合乎情理地进行。

④综合比较法。

由于可以采取不同的思维形式(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顺向思维或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或聚合思维),立意时可能出现多角度多层面的角度或结论,综合比较即是对多种立意进行分析、筛选而确定最佳立意的思维活动。

四、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

需要指出的是,立意是否高远,除思维能力外,还决定于思想境界、认识水平和思想方法。

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在平时加强思想修养,提高认识水平,有超越一般的眼光,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有深邃的历史洞察力,能透析事理升华哲理,从独特的角度揭示事物的特征和内在规律,透过表层现象抓到本质,当然还要有探索创新的胆识,敢于标新立异。

佳作导读

雨润万物,馨香满天

北京一考生

初春时节,绵绵的细雨纷纷扬扬地散落人间,飘零的花瓣也悄然地零落成泥。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这一切真的归于沉寂了吗?

君不见细雨过后滋润万物,一片生机盎然;君不见闲花飘零馨香满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起笔以描述的笔调再现出命题中“细雨”“闲花”两句诗的意境。

用词细腻,动态地刻画出了“雨”“花”的情态,极富生活情味)

时间的巨轮隆隆辗过,在历史的厚重中留下了一行行车辙。

我于那泥土微湿的痕迹中看到了那泥水化成的细雨,滋润万物;又于那浸润清香的泥土上看到一行娇小的脚印,记录有人穿着秀美的花鞋从这里走过。

(由上段描述、发问、抒情的笔触转向本段关于时间、历史的联想,用“隆隆辗过”“秀美的花鞋”巧妙点出,一声一色,一时间一人物,极富创意)

你“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然而“永贞革新”的失败使你身败名裂,辘辘南行的车轮辗碎了你峨冠博带的梦。

(笔锋陡转,由物而史而人而事,简言政治背景,宕开一笔,又生新意,耐人深思)

然而,岭南的瘴疫并不能将你击倒,你化身那绵绵的细雨,尽自己微薄之力造福永州百姓。

你打了井,办了学,放了奴婢,在这片蛮荒之地营造出一片绮丽的风景。

(追叙往事,将人物的品行、作为与“细雨”滋润万物的作用融合,然后简记人物功勋,将其点化为“绮丽的风景”,意蕴又生)

你以一戴罪之身,化身为绵绵细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岭南万物。

在你身后是一个但求无愧于心的灵魂,是祖国边陲的一抹绿意,细雨湿衣看不见,浸润万物显芳华。

(评述人物,以“戴罪”化身”“滋润”等文辞,不断敲击读者心扉)

“一纸诏书,汉匈和亲,令多少后宫佳丽听此凋朱颜,只有你——柔弱而美丽的昭君,毅然担起了保家卫国的重担。

别长安,出潼关,江南再难见。

站在明月初升的祁连山上,你无怨无悔地将抱着琵琶的如花身影投向大漠,许下誓言:

愿保汉匈百年好,直至“独留青冢向黄昏”。

你将韶华容颜,化身为飘零的花瓣,散落于大漠沙尘中,以宽容的大爱庇护着天下苍生,在你身后是一片手足和睦,国泰民安,是大漠中一曲旷远的胡笳音,闲花落地听无声,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上三节引述历史事件、古人诗句,再现王昭君撼动古今的壮丽之举。

末尾两句以“闲花”喻人,同第5节末尾对“细雨”人物柳宗元的赞辞遥相呼应,既是对材料中原诗句的巧妙化用,又是作者情动于中的抒写,感人肺腑)

世间万物便是在这种循环往复中生生不息,繁衍万代。

片言居要,百意烛照。

细雨虽然渺小而无形,但它在滋润万物的过程中被吸引,得到了永生;繁花在落地之后虽淡去了雍容华贵,但却在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中得到了重生。

(文辞简练,顺理成章,揭示哲理,意蕴无穷。

两个转折关系复句,将细雨“闲花”的美好品质和奉献精神扼要评述,热情讴歌它永恒的魅力,又与上文对人物的描写合拍,构成一唱三叹之韵味)

愿生命的大河生生不息,愿人生的鲜花长开不败。

【简评】本文可取之处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标题鲜亮,视觉冲击力强;二是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又巧妙融合了议论、抒情;三是立意高远,第9节的精彩表述将全文主旨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四是文句优美,抒情感人;五是结构精巧,天衣无缝。

误区导诊

1.立意跑调。

不注意观点或主旨的提炼和正确表述,造减主要观点错误;不注意从正确的角度认识事物,造成对事物的认识片面化;不注意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造成“跑调”。

2.以摆代论。

不少考生作文存在着严重的以摆出问题代替分析问题的现象。

如果摆问题不是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那就变成了发牢骚,最后导致整个作文思想倾向偏斜。

3.简单再现。

作文里写生活若追求单纯客观地再现生话,会导致事与愿违,认识不到生活的本质甚至歪曲了生活的滇相。

如有学生盲目模仿别人,写中学生谈恋爱的现象,甚至以自己为主人公写感受,至于中学生该不该谈恋爱则不置可否。

若没能表达出自己正确态度,只能视为作者的态度是欣赏或赞同。

4.虚构倾向。

考场中有一种虚构倾向,动不动就写小说,而且其题材远离中学生的生活,趋向成人化、文艺化。

高考作文可以写小说,但最好不要写那种脱离自身视野、生活积累和认知特点的世俗小说。

牢记叶圣陶的话:

“作文应该把经验范圈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下来。

5.格调低俗。

有的立意在追求新奇中流于浅薄:

一味追求选材、手法和语言的新、奇、特,而忽略对主题的提炼,“将一些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

”(鲁迅批评一些文学青年的话)如1999年全国卷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的考生作起了白日梦。

说记忆如果真的可以移植,“我”就不用学习了,可以如何如何享受等等。

2000年全国卷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考生写的是,为袁世凯这个盖棺论定的卖国贼“平反”并歌功颂德。

有的考生为了论证“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写道: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照我看,只要对自己有利就都有理。

”这样的观点起码是庸俗的。

最近国内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社曾组织了一次想象作文大赛,参赛作品普遍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想象力贫弱,二是立意不高。

有的学生写自己发明了智能机器人,让它叫自己起床,替自己做值日,完成作业,陪自己打游戏”……文章所流露出的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低俗格调,让评委们大皱眉头。

五、与时俱进,适应潮流

——立意要活

知识导学

千古文章意为高。

那么怎样才能使立意“高”起来呢?

这里探讨一个方法——求活。

立意的“活”,就是灵活、鲜活,翻新传统,打破常规,融进时代气息,赋予文本以生气和活力。

活的立意如幽谷中淙淙作响的山泉,如冰天雪地上绽放的红梅,如严冬后唤醒万物的春风,也如一切活泼可爱的新生命……它们总能带给人积极向上的感奋和生命灵动的力量。

白居易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说明诗文立意都要与时俱进,适应潮流,立于时代的潮头,奏响时代的强音。

立意活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因活而高,因活而深,因活而新。

老调重弹,老生常谈,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都不能引起阅卷者的阅读兴趣。

例如,同以北宋末年水泊梁山农民起义为题材,具有进步思想的明初作家施耐庵艺术地再现历史,热情讴歌农民起义,反映了时代的真实面貌,立意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使《水浒传》成为影响深远的千古名著,以至后来出现不少续书和数十种国外译书;而反动作家俞万春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恶毒攻击农民起义,歪曲历史事实,其立意违逆时代潮流,结果他的《续水浒传》(《荡寇志》)为一切进步人士所不齿。

两者相较,前者立意因活而高。

再如,写送别的诗歌古今不计其数.但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特别为人所称道,原因就在于这首诗的立意一改送别诗的缠绵伤感,而代之以激昂的情调、豪迈的风格,阐释了对离别的哲理性认识.抒发了独特的情感体验,最值一提的是画龙点睛的一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心里装着四海之内的知己,就算远在天涯也如同近邻:

高尚的志趣超出流俗常情,广阔的胸襟可以囊括世界!

其立意的高远使其他送别诗黯然失色。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写岳阳楼的众多诗文中独领风骚,固然因有出色的景物描写,而真正使它名满天下的还是它的立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两句话鲜明地表现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伟大抱负,铭刻在千万读者的心中。

此两者立意因活而深。

又如,同样写蜜蜂酿蜜,一首诗写道:

“衔脂窃粉笑蜂忙,只为微躯急聚粮。

念到蜜成无己份,何如花底剩余香!

”站在利己的立场嘲笑蜜蜂,立意平淡;晚唐罗隐在《蜂》一诗中写道: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表现了对蜜蜂的同情和对劳动者的歌颂,立意较前一首好,但也一般化;现代作家杨朔在散文《荔枝蜜》中对蜜蜂唱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赞歌: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不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

”读者从中悟出:

人应当像蜜蜂一样生活,对人无所求。

而给予人的却是美好的东西。

这是因活而新。

2002年全国卷佳作《凭心灵选择》扣住“心灵”二字,聚焦于“心灵的痛苦”,从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生选择中凸显一代哲人风骨,到联系社会转型期对人文精神的召唤,坦陈自己无悔的选择——以“人文科学为我终生的事业”。

因为此立意切中时代的脉搏,以灵活的方式升华主题,文章境界全新。

方法导引

要做到立意“与时俱进,适应潮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融进时代气息。

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关心生活,顺应时势,把握时代的主旋律,写出有针对性、有启发性的文章。

因为只有生活才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二、挖掘深层含义。

新颖的话题固然引人注目,但古老的话题,诸如时间生命、伦理道德、名利食色、社稷家园,似乎无新意可言,其实,只要我们善于思考,独具慧眼,深入挖掘,照样能使文章有新意。

三、学会辩证分析。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事物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往往有多种联系,如:

对立统一、矛盾转化、原因结果、片面全面、内因外因、静止运动、内容形式、模仿创新、主观客观、量变质变、现象本质等等。

应根据所学唯物辩证法,认识世界,分析见闻,使文章立意巧,观点新。

四、力求平中见奇。

李渔在《窥词管见》中说过:

“所谓异新者,非于寻常闻见之外,别有所闻所见,而后谓之新也。

”苏轼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文章家看来,未必有新意,但就诗言,以花比美人者常见,而以美人比湖泊者不多见,这便是苏氏匠心独运之处。

陆游笔下的梅花饱受摧残,孤芳自赏,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敢于斗争,品格高尚。

除了作者世界观差异外,不能说与毛泽东标新立异无关。

因此,打破思维定势,道他人所未道,发他人所未发,是使文章立意“因活而新”的方法之一。

五、运用发散思维。

如2002年全国卷满分作文《<小重山)后的选择》,作者遵从历史上广大人民的意愿——岳飞以“爱国”作为最终选择,但假想性地重新创造了历史,让岳飞选择了“进军”!

立意新而奇。

这样写,虽然违背了历史真实。

却体现出一种艺术的真实、心灵的真实。

思路是:

沿着话题作多向发散思考,对与话题有关的事、情、理展开联想,以期更多更新的角度,然后多中选活,活中选优,优中选深。

佳作导读

如果死去的是我

如果死去的是我……

又一次地躺在床上看《三国演义》,这样很好,我可以让自己也融入金戈铁马,让自己的思绪飞到那我早已向往的年代。

(“融入”一词显示作者立意之活,行文之巧)

一阵风吹了进来,我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梦乡。

我是赵云,潜意识告诉我。

(“潜意识”术语运用准确。

无懈可击)

天下大势,早已被三分。

一分曹操,他虎踞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分孙权,他龙盘江东,恃天险而望中原;一分刘备,他至德至贤,天下之民无不竞相称颂。

我的主公就是刘备。

虽然他文武不及曹操,身世不及孙权,但他为人忠厚,从不因为和某人关系密切而改变他对事物正误的看法,我看中的正是这一点,想当年在当阳长阪坡的时候,我奋力救出太子阿斗,几乎被曹操所害,他居然把亲生儿子摔于地上,说:

“为此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虽然天下三分.但最有机会一统中原的是我的主公。

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上将。

要不了多久,只要坚持诸葛亮的联吴抗曹政策,中原唾手可得。

可惜的是,一次意外,让主公对事物的认知发生了偏差。

(文章在立意上最可取的是:

宽题窄作,不偏不倚,立意准确.在纷繁的三国历史中,截取“关羽之死”这一节,做活了只属于“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方面的文章)

关羽死了,是被吴国吕蒙害死的。

关羽、张飞和主公曾经义结金兰,三人情同手足,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为此,主公大怒,兴起百万大军,不灭吴不罢休。

我想劝说主公,因为关羽的死可以说是他自己造成的。

他狂妄自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就连诸葛亮军师的联吴抗曹政策都抛于脑后。

我告诉主公,千万不要因为关羽的死而改变对整个局势的认知,死了关羽不要紧,只要坚持军师政策,很快就可以实现主公多年的心愿。

我天真地认为。

主公会冷静下来。

正确地对待这件事。

可惜主公已然失去了理智,听不进一点劝告.反而对我深为不满。

许多朋友都说我笨,主公和关羽的关系难道我不知道?

我只是以为主公会把感情和整个局势分开。

唉……

后来,主公御驾亲征。

亲征的结果是,托孤白帝城。

我很伤心,我多么想死去的是我而不是主公的兄弟,那样的话,也不会导致今天的结果。

一阵冷风吹了进来,原来只是南柯一梦。

(立意很活,巧借“梦乡”之境,化现实中的“自己”为历史上的“赵云”。

以亲临者的身份参与“三国”之事)

我却发现我早已泪流满面。

只是希望所有人正确地对待感情……

【简评】这是一篇2003年全国卷以“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的考场佳作。

此文最大的特点是活,借梦境写古事,以“亲临”的名义参与“三国”斗争,如此既便于事件的叙述,又宜于心理描写。

更易凸显主旨,显示了作者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上的较高水平。

叙述援例精当,言简而“事”明,心理剖析到位,虽主观情感浓烈却道存理显,文章主旨于结尾处一句刹住,醒明豁亮,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误区导诊

一、不联系实际,空发议论。

这类文章囿于材料中的一个观点,一味地反复强调,或将之扩大,不联系现实生活,不解决实际问题,无现实意义,从而使立意没有了针对性。

二、不提炼观点,就事论事。

这类文章虽然联系了生活实际,但未提炼观点,只将类似的事实简单地叠加,发散。

至于用这些事实来证明什么,则不清楚,不追究。

三、不与时俱进,无时代感。

这类文章往往先入为主,为某个“意”所束,或局限于旧材料、旧观点,远离当前现实,无时代感。

时代感是指文章立意能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

如党的现行方针政策,改革开放的现实,当前的生活实际,尤其是一些热点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

一般来说,考场上那些有着过人的提炼观点能力的考生的文章,那些立意深刻、思想活跃的文章,大多敢于大胆地触及重大的社会题材或历史题材,洒脱地面对社会热点问题。

如2003年全国卷一位考生想到当时美国哥伦比亚号飞机爆炸的新闻,写成佳作《哥伦比亚号我为你哭泣》,表达了用理智客观公正地认知飞机爆炸、宇航员遇难事件的观点,令阅卷者拍案叫好。

四、不走出小我,立意狭隘。

一般地说,考场作文会为学生准备一个广阔的写作平台。

立意时应该走出小我,开放思维,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在多彩的生活背景下多角度地感悟人生。

任何一个作文题目,我们都可以将它置入时代的大潮和人文背景下去审视、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就需要我们经常接近传媒,关注时事热点。

2005年四川一考生站在时代的高度,写就《请您不要忘记》这样的满分作文。

他在文中疾声呼吁:

“请您不要忘记,城市的繁荣背后,是无数任劳任怨的农民工的汗与泪”“请您不要忘记世间最美丽的人一一农民工,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请您不要忘记,南京的三十万冤魂”“请您不要忘记,东条英机、松井石根这些杀人的魔王,在那个叫做靖国神社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地被日本首相小泉参拜”……一句句振聋发聩的呐喊,直击现实热点。

考场导练

1.阅读下面关于犹太人与书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

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

这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

书本是甜的。

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放有书本,据说是因为“在夜深人静时,死者会出来看书的”。

当然,这种做法也有一些象征意义,即生命总有结束的时候,求知却永无止境。

犹太人家庭有一个世代不变的传统:

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视为是对书的不敬而被禁止。

犹太人勤读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人均每月读一本书。

全国有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一千多所。

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

在只有450万人口的以色列,持有借书证的人就有100万。

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出版社和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为世界之最。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

犹太人不焚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

实际上,世界之大,不仅仅犹太人需要书和热爱书,在生活中,你有关于书的故事、对书的认识与评价吗?

请以“人与书”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参考素材】  

托尔斯泰: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歌德: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往往能充实一个人的心胸,能改变一个人的困境,能高雅一个人的一生,书与人的关系实在密切。

2.请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素材】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

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

在当时,12.5美元是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

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男孩为难地说:

“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

”父亲拿出12.5美元说:

“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

”从此,男孩开始艰苦的打工生活。

经过半年努力,终于挣够了12.5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

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青年跋山涉水去寻找勇气。

用了三个月时间,他找到智者居住的木屋。

他前去敲门:

“我不远万里而来,想寻找勇气。

”智者说:

“现在太晚了,你明天再来吧!

”第二天一早,他又来到木屋。

智者说:

“现在太早了,我还没到起床的时候,你明天再来吧!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青年均被智者以不同的理由打发走了。

第六天青年去敲门,智者说:

“我要休息了,您明天再来吧!

”青年怒从心起,大声说:

“每次我来你都这样推三阻四,我何时才能找到勇气?

”说完他踢开了智者的门,直冲进木屋。

智者笑眯眯地看着怒发冲冠的青年说:

“这不,你已经找到了勇气!

原来,勇气就是敢于行动。

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最大的区别不在智力强与弱,能力大小,而在于是否有自信,是否敢冒险,敢于为自己的判断付出果断的行动。

请以“勇的智慧”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孟子)日: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

‘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

‘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梁惠王上》

要求:

联系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以“不为与不能”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800字以上。

5.一杯茶,一盏灯,一本书,一支笔,一束花,一弯月……每当你从喧嚣繁忙中回到自己的小屋,每当你在为一个生活目标而挑灯夜战时,每当你面对周围的人各自不同的生活状态时,总是这样一些无言的朋友陪伴着你,你对它有什么感受呢?

请以“无言的朋友”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05年lO月,清华博士生王垠因为不适应该校的教学体制,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