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487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docx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

社会保障概论

第一章导论

社会保障制度:

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的内涵

1、责任主体——国家或政府

2、物质基础——国民收入再分配(来转移支付提供物质基础,主要是提供钱与服

务。

3、目标——基本生活[社会保险](最低生活[社会救济])

4、保证(依据)——社会立法

社会保障的外延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主要介绍)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次要介绍)

社会保险:

是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属在其工伤、年老、疾病发生时而给予参保人及其收益人一定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障制度。

体现权利——义务对等关系。

社会救济:

由国家、政府按法定标准在公民无法满足最低生活水准时而给予其最低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

(只享有权利)

社会福利:

最不好下定义

①一种为:

实现个人潜力的各种服务

广义:

一切改善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种公共措施。

狭义:

集体福利(单位福利)

社会福利——面向全体公民(医院、图书馆、体育馆、公园)

——面向特殊人群(孤儿、无依无靠老人)

②一种为:

为了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社会政策总称。

是社会保障最高层次,对象是全体公民,涉及范围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国家之间有很大差别。

优抚安置:

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上的特殊公民为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而做出贡献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退伍官兵所给予的优待和抚恤。

社会保障的特征:

公平特征、社会化特征、福利性特征、法制规范性特征、多样性特征、刚性发展特征

社会保障的功能:

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的特点:

社会安全为目标、社会立法为手段、社会公平为原则(政府行为)

人道主义为本色(社会互助)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1601年,英国《济贫法》的颁布——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社会救济/助)

规定:

济贫是教区的义务,向地方征收济贫税(在教区范围内每家人应该缴钱),成立全国范围内济贫机构,设立监察人员。

作用:

把孤儿抚养成人,成立教养院,贫民习艺所。

1883年,德国《疾病保险法》——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社会保险)

德国与英国走的不同的道路,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最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社会保险制度由此产生,并逐渐普及到其他国家。

为什么会在德国率先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呢?

原因与目的有:

①为满足政治斗争需要

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需要

促使建立的条件是:

①出于政治稳定和国家扩张的需要,普法战争的胜利从法国获得大批赔款。

②工人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社会主义政党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③新历史学派的影响。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标志

1948年,英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成熟

新加坡的个人帐户制度——对东南亚一些国家有影响。

智利的私人养老金——对南美洲国家有影响。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

1、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反社会救济思想

该学派认为,贫穷是耻辱的事。

贫穷与懒惰有关,社会对贫穷的责任应该让位于社会对穷人的压制。

救贫不是使穷者富,反而使富者贫,会制造一个贫穷的世界,人人会懒惰与贫穷以及无责任心。

2、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思想

它与旧的区别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①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与责任。

②国家观。

传统经济学认为国家的职责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

改良派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目的“文化和福利的目的”,主张兴办一些公共事业改善国民的生活,并且间接地对收入实行再分配。

3、庇古的“经济福利”思想

福利是个人获得的某种效率与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效率与满足的总和就是社会福利。

其中用货币计量的是经济福利,经济福利的高低取决于国民收入增长程度与国民收入平均分配的情况。

一个基本论点之一:

社会经济收入均等化倾向,一个人的收入越多货币边际效率越小;反之,一个人的收入越低货币边际效率越大。

通过税收(向富人征税补给穷人,如失业保险、医药保险、房屋补给、养老金、免费教育)的调节,实行收入转移。

它的理论为“福利国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提出福利措施不以损害经济发展(资本增值,资本积累)为宗旨。

否则旧减少经济福利,自愿转移比强制转移好。

②无论是实行自愿转移收入还是强制转移收入,都要防止懒惰与浪费。

③反对实行无条件的福利。

能够激励和促进其工作。

4、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和“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思想”

“有效需求不足”解释就业与失业的理论,总就业的量取于有效需求量,能够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量就是有效需求,达不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就应该由国家出面干预,国家通过税收与社会福利创造需求,增加消费倾向(扩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刺激需求增长,实现充分就业)。

为什么凯恩斯的理论对社会福利影响这么大呢?

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不仅要政府干预,而且从技术上论证了政府如何干预,干预到什么程度。

②以往从理论上说明建立社会福利的必要性,凯恩斯基于经济危机,市场机制不足的原因出发,必须由政府出面,也就是说更直接。

以往是从伦理制度转移到社会制度的生存问题,而凯恩斯的是从现存制度的生存性、危机性推断出国家干预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保障公民的安全,更是保障社会制度的生存,国家的安全。

(但到70年代的滞胀情况下,就不适用)

5、贝弗里奇报告中的“福利国家”思想

福利体系的四个原则:

①普遍性原则。

所有公民都纳入到福利制度之中,而不是选择性的仅仅针对穷人而言。

②满足最低需求原则。

宗旨在于维护生活保障,防止贫困。

③充分就业原则。

维持充分就业防止大规模失业。

④费用共担原则。

雇员、雇主、财政共同承担的原则。

福利国家的内容:

满足基本要求的社会保险、对特殊情况的社会救济(公民救助)、作为基本补充的自愿保险

具体包括七个项目:

养老、疾病、残疾、死亡、工伤、失业、家庭津贴。

6、社会福利分类理论(国际社会保障评论InternationalSocialSecurityReview)

①剩余型的福利(residualwelfaremodel):

选择性(selectivity)

②制度型的福利(institutionalwelfaremodel):

普遍性(universality)

①剩余型的福利集中解决遗留在机制之外的问题,主张社会福利集中在少数需求者的身上,会把有限的资源使用的更有效。

②制度型的福利主张把公共资源用于社会建设上,为公民提供高水平的社会福利,追求公平、有效的、人人都受惠的社会,使资本主义社会更合理化,人性化。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原则与发展趋势

发展原则

社会保障水平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原则

管理体制和政策相统一原则

政事分开和执行监督分设的原则

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

发展趋势

社会保障地位将逐步提高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将多元化:

社会保障税、地方财政、企业出资比重逐渐加大、各种形式的捐赠资金、个人出资比重逐步提高

社会保障制度将法制化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将统一化

社会保障结构将多元化

社会保障覆盖面将全面化

社会保障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养老问题

●家庭小型化趋势加强

●步入老年化社会

难点是失业问题

●失业是诸多问题中最敏感、最棘手的问题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增加和自动化普及,就业岗位少

●失业大军是最难调控的社会群体,最易影响社会稳定

第二章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在年老、失业、疾病等危险事故发生时,给予这些劳动者一定程度的收入补偿,使之能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险的意义

①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一种权利,是一种权利的承认

②使丧失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劳动者维持其基本生活,保证社会稳定

③社会保险是有效的经济补偿手段

社会保险的属性

1、强制性:

国家立法强制实施

2、保障性:

保障其基本生活

3、公益性:

不以赢利为目的

4、普遍性:

保障范围广泛

5、互济性:

互助互济的作用,风险分摊

6、储备性:

经济补偿需要基金作为物质基础的,作为养老的部分,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延期支付,是作为社会的储备基金。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相同点:

都是分散危险的机制

①以风险存在为前提

②以大法则和概率论作为制定保险费率的数理基础

③以建立基金提供物质保障为基础

④(与寿险相比而言)都以人身要素为标的。

不同点:

①行为依据不同(也即产生与存在基础不一样)

社会保险以政策立法保障其实施,而商业保险是建立在合同基础上的契约行为。

②实施方式不同

社会保险是强制实施的,商业保险贯彻自愿的原则。

③强调的原则不同

社会保险强调社会公平,商业保险强调个人公平。

④保险费的负担不同

社会保险是政府、企业、个人三者负担,而商业保险是个人负担。

⑤保障的目的与功能不同

社会的保障是被保险人的基本生活,而商业保险是在责任范围内给予经济补偿。

⑥经营管理体制不同

社会保险由政府管理,或以政府指定的经营机构来管理,带有垄断性。

商业保险是纯粹的商业行为,是最大限度追求利润且要纳税。

社会保险的几种模式

西方比较流行的有(以政策为导向)

法团主义:

(保守共责)ConservationalCorporatistRegimes——德、法,在夕阳行业保持高就业率。

自由主义:

LiberalCountries——英、美,开放劳动力市场,降低工资

社会民主主义:

SocialDemocraticStates——北欧,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

社会保险的另外一种分类模式

传统保险模式:

德国为代表,强调共责,是政府、企业、个人三者承担

福利国家模式:

社会民主主义,强调普遍性、全面性的原则

强制储蓄模式:

新加坡、智利,实行个人帐户制度

国家保险模式:

现在基本上没有了,中国建国初期对城市劳动者实行高福利

第三章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

国家对劳动者或社会成员依法建立的老年生活保障制度。

即劳动者或社会成员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领域后由社会提供养老金或退休金,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险制度。

定义中3个要点:

对象——劳动者和社会成员

基金——退休金、养老金、企业年金

条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领域

基金筹集模式

现收现付、完全积累、部分积累

现收现付:

一般按较短时期内收支平衡原则决定收费率来筹集保险基金,即本预算期内的社会保险收入仅仅满足于本预算期支出需要,不为以后时期积累基金。

优点:

可以避免经济波动、社会灾难对基金的

影响。

缺点:

A、费率会随时间推移逐渐上升。

B、人口结构变化对它的影响特别大

完全积累:

根据长期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收费率,即在预测未来时期社会保险支出需要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在相当长时期内收支平衡而且相对稳定的总收费率,并据次此筹集社会保险基金。

优点:

避开了老年化,若经营好的话,基金会增值。

与现收现付相比,它是纵向平衡,自己年轻养自己老年,而现收现付是横向平衡,同代年轻人养同代老年人。

部分积累:

根据两方面收支平衡原则即当期筹集资金一部分支付已退休者养老金,另一部分为现在就业者预留下来,用于今后的养老,来确定收费率,满足一定时期前提下,留有一定积累基金。

特点:

此模式吸收了两模式的特点,试图从两方面平衡。

中国被认为是部分积累制,但存在隐性债务、空账、转制成本。

养老保险金隐性债务问题的解决方法

养老金转嫁,提高缴费水平

政府进行财政补贴或由企业支付

养老金隐性债务是指一项养老金计划对职工和养老保险金领取者所作的津贴承诺

徐州市社会保险缴费比例

养老保险:

单位22%,个人8%

医疗保险:

单位7%,个人2%

失业保险:

单位2%,个人1%

住房公积金:

单位8%,个人8%

生育保险:

单位0.6%

工伤保险:

单位0.5%

解决养老金资金缺口的方法:

①将部分城镇土地使用交易税转入到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

②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实行住房商品化,把原来的国有住房卖给私人,所获得的收入转入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

③国有股减持,将减持的资金用于充实社会保险统筹基金。

④破产企业资产出售收入首先要用来满足支付职工养老保险债务的需要。

⑤出售中小型国有企业,将出售收入转入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

降低养老金费用问题

提高退休年龄

降低工资替代率

●工资替代率高达80%~90%

●今后应降至工资税后净工资额的60%

养老金指数化调整

●目前做法养老金按工资进行指数化调整

●今后方法是养老金按消费价格指数进行调整

养老金确定与给付

给付确定制DB:

由计划主办者承诺,按一个特定的公式确定养老金的收益。

即按预先确定的替代率(养老收入水平与缴费率的平衡)支付养老金收益。

缴费确定制DC:

按一个公式决定每个人的缴费率,然后设立个人帐户,根据帐户记录来决定计发养老金。

也即经过预测确定一个缴费率(投保率),据此筹集养老金。

养老保险的类型

普遍养老保险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

普遍养老保险:

福利国家实施的养老计划。

为每个老人提供均一水平的养老金,保障其最低生活的保障制度。

特点:

实施范围广泛、与个人收入没有关系、基金来自国家的税收。

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

西欧大陆国家普遍采用的养老计划。

其对象是参加经济活动的雇佣劳动者,费用由国家、雇主、个人三者承担,通过保险机制为雇佣劳动者提供的退休保险计划。

养老金构成

公共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

公共年金:

政府通过立法,一般采取税收或工资税的形式,建立基金,用DB方式给付,基金由政府实行公共管理。

职业年金:

由企业创办或雇主建立的,通过劳资双方谈判建立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

个人储蓄:

纯粹是一种自愿形式。

公共年金

1、社会保险计划:

它是一种收入关联的养老金计划。

主要代表国家是德国和美国。

德国有三种形式:

法定义务保险:

所有达到最低工资的雇员必须参加

自愿保险:

自由职业者可参加此保险

公务员保险:

自有一套优厚的计划

美国的养老保险:

包括老、遗、残、健(OASDHI)此体制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的保险(现延至67岁),缴费率15.3%(雇主7.65%、雇员7.65%),其中1.45%用于医疗保险,6.2%用于养老与遗属。

优点:

缴费少于他们所得年金,且计划是长期的,缴费与年金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增加了效率因素,对于资深的员工有利。

缺点:

●没有职业与收入的人员无法享有这种老年保障计划

●人口结构变化会造成缴费率上升

●造成工人逃税、非正规就业、人员流动

●需要比较大的公共投资

2、普遍社会救助计划(生活状况调查津贴)

通过了解生活状况、财产状况等来决定养老金水平的一种制度。

优点:

成本比较低,效果比较好,对缓解贫困状况比较好。

分配比较合理,把有限资金集中在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不能使富人通过转移支付获得年金。

缺点:

管理成本比较高,名声不好(暴露生活状况),缺乏鼓励个人储蓄和努力工作的动机,会导致年金费用扩张。

例如:

澳大利亚

3、普遍养老金计划(全民平均津贴)

主要的福利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均采用(英国、北欧、新西兰、日本)的一种养老制度。

此计划与个人收入、经历没有关系,达到法定年龄就可以领到相同水平的年金,覆盖面广。

优点:

为所有老人提供了生活保障,水平比较低,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20%,体现了老年保障的功能,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人人获益。

缺点:

成本高,容易引起高收入者不满,不是一个合理分配计划,资金来源比较单一,政府负担比较重。

4、多重组合公共年金计划

许多国家不是单一使用一种,而是多种组合,有上面提到的3+1的计划,2+1计划,社会保险计划国家都有1+2计划。

5、公共年金计划的评价

特点:

●资金来自于工资税或一般税收,且规定上限与下限

●采取现收现付资金筹集模式

●养老金的属性上是社会权益,而不是资金所有权

●养老金分配上都采用DB模式

●养老金给付上都强调指数化的调整机制

●公共年金的管理都由政府实施公共管理

优点:

●公共年金给付水平较稳定,有助与实现保障基础生活需要的目标。

●公共年金具有明显收入再分配功能,有助于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符合传统的社会伦理

●由政府公共机构来管理基金,有助于保障基金安全,保持整个保障体系稳定

缺点:

●人口结构的转变向传统的公共年金制度提出了挑战

●对劳动力市场的负面影响

●公共年金计划过分强调社会互助和代际赡养,忽略个人的自我保障责任,容易助长过分依赖政府倾向

职业年金

(1)内容:

1、制度类型

按主体:

●单个企业(通用汽车公司)

●行业(丹麦)

供款:

●个人缴费

●个人不缴费

决定因素:

●强制性(法国、瑞士、丹麦)

●自愿性

●集体谈判(瑞典)

缴费与收益的关系:

DB、DC

筹资方式:

●积累

●现收现付(法国)

2、覆盖范围

取决于两个因素:

政府是否强制,企业是否有足够实力。

英国50%~60%,美国55%

3、运作方式

DB:

雇主向雇员承诺会得到多少,由推算师进行计算

DC:

确定一个缴费率,每个人建一个帐户,按记录计发

4、基金管理与运营

职业年金是累积制,它就要保值增值,因而要投资与运营,投资方式是委托保管,大的公司自己管理。

5、政府的作用

政府主要从宏观政策方面进行调控,具体而言是立法、监督、政策。

立法

政府通过立法,保证雇员与雇主之间的信息公开,保障雇员的利益。

具体的条例有:

机会均等、享有权期限、信息公开化、公共担保、可转移性。

监督

政府部门直接监督资金投资是否安全,雇主执行年金情况等。

税收政策

通过对年金缴费部分减免税收,鼓励雇主实施职业年金计划。

雇员也是免交所得税,或延期纳税。

(2)美国职业年金计划(401K)

美国企业为员工设定固定的401K帐户,员工从工资中拿出不超过工资总额的25%存入此帐户,企业雇主也按一定比例配套存入此帐户,企业向其提供3-4种投资组合方案,由雇员选择一种投资形式,员工退休后选择支取方式。

(3)评价

职业年金是市场行为,是企业HRM的一部分,在工业化国家有50%的企业向雇员提供,而在北欧国家则达到100%。

优点

●是公共年金计划的重要补充与扩大,分散了老年收入的风险,提高了保障功能,建立在效率的基础上,灵活性强,可能得到的水平比较高。

●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主要手段。

●对资本市场运作有积极的影响。

缺陷

●风险大,收益不确定

●覆盖范围不普遍,不全面

发展趋势

●由自愿向强制发展

●职业年金进一步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鼓励

●由给付确定制向缴费确定制转变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

制度内涵:

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主、雇员,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公积金局缴费,中央公积金局负责为每一个会员建立帐户,并专户储蓄,将来养老金就从此帐户中支付。

特征

●对于这部分资金,国家不征税,并提供担保,但是缴费率逐年上升。

●帐户分为三类:

普通帐户、保健帐户、特别帐户

●公积金投资:

大部分是政府债券,少数投资金融市场、信托公司、股票。

投资回报率采用固定利率。

基金运营良好的原因:

政府清廉、执法严明

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的作用:

●丰富了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

●保障居民生活

●减少了资金供给

●抑制了通货膨胀

智利私有化年金制度

1、目前养老金制度框架:

●以强制个人储蓄的新制为主,同时并存社会养老保险旧制,政府监管。

●建立个人帐户,由AFP管理,利息按年计息;帐户用来支付养老金,也可用来作为抵押申请住房贷款。

●养老金由私营公司经营,私营公司的性质是股份制公司

●养老金给付形式:

计划提款、终身年金、计划提款+终身年金形式

2、旧制

实施对象:

全部老人与20%的中人。

具体实施方式:

个人缴费,雇主不缴费,缴费率是个人工资的15%,不建立个人帐户,社会统筹,实行社会救济。

旧制一夜颠覆的原因:

●实行国有化引起中产阶级不满,73年彼诺切特军政府独裁统治,奉行私有化

●制度本身需要改革:

a)实行现收现付的基金筹集模式时,政府公共管理人口比例应为就业人口:

老年人口=12:

1,当时为2.3:

1

b)领取养老金间隔长

3、政府监管机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主管政策和法规制定

养老金管理公司总监署(SAFP):

专门管理私营公司

风险鉴定委员会:

专管新制资金的投资

社会保障总监署:

管理旧制

养老金规范化协会:

管理旧制养老金公司

4、政府的责任

●负责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负责中人的“认可券”

●缴费已达到20年,若达不到最低养老金标准,政府负责支付不足部分

●AFP破产后,负责最低养老金及不足部分差额的75%。

5、存在的问题

●AFP竞争垄断,对社会经济影响大,会左右政府行为。

●AFP的管理成本太高

●整个体系对大多数工人来说不太理解,造成选择基金公司困难

●制度分配不合理

●非雇有劳动者的养老金问题

香港强制公积金制度

香港没有社会保险计划,仅有社会援助计划,但有很好的医疗计划、住房计划、教育计划。

2000年12月,实行了年金计划,但老人不包括在内。

纯粹的养老保险计划,规定年薪满2万港币的,必须交纳,存入个人帐户。

政府角色:

不直接参与,有21家民营信托公司进行养老金经营,对于投资地点不限制,此计划不是唯一的手段,可有替代计划。

特点:

●采用完全储备积累的个人账户制

●低标准,广覆盖,强制性

●基金交由私人机构运作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经历的时期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大体上经历了四个时期:

创建时期、破坏时期、恢复时

期、改革发展时期。

1、养老保险制度创建时期(1951~1966年)

政务院于1951年2月26日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1953年1月2日,修正了该条例,在养老保险方面扩大了实施范围。

规定实行《劳动条例》的企业,必须交纳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30%作为社会保险基金。

其中30%上交中华全国总工会作为社会总基金,70%存于企业工会委员会,作为保险基金,用于退休退职专用;

1955年12月29日,颁布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方法》;

1958年2月9日,颁布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国家对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实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当时的养老保障水平高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

此体制的特点:

●由工会负责,条例规定企业基层工会收发养老金,省市一级工会管理监督,资金转给全国总工会,劳动部只负责监督。

●只覆盖100人以上的企业,到1957年,参保单位2860个,人口320万,只占工作人口28%。

●筹资模式:

现收现付,按企业工资总额30%缴纳保险基金,30%上交全国总工会,70%留在企业作为养老金及福利支出。

●养老金给付水平,男满60周岁,工龄25年(本厂工龄5年),女满50岁,工龄20年(本厂工龄5年)可退休,按工龄长短可得本人工资的35%~60%不等,1953年,条例改变,扩大了实施范围,提高待遇水平为50%~80%不等。

2、养老保险制度遭受破坏时期(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工作无法进行,运行良好的养老保险制度遭到干扰破坏,社会保险机构被撤消,社会保险基金统一征集、管理、支付的制度难以继续执行。

1969年2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