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5课 北伐战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617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5课 北伐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5课 北伐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5课 北伐战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5课 北伐战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5课 北伐战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5课 北伐战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5课 北伐战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5课 北伐战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5课 北伐战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5课 北伐战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5课 北伐战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5课 北伐战争.docx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5课 北伐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5课 北伐战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5课 北伐战争.docx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15课北伐战争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5课 北伐战争

【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收集、讲述北伐战争的小故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展示自我的意识;识读《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掌握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史实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文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了解北伐战争胜利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史实,使学生对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意志

【重点难点】

重点:

北伐胜利进军。

难点:

1.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

2.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3.国民革命的失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国民革命歌》

打倒列强!

打倒列强!

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

努力国民革命!

齐奋斗,齐奋斗!

打倒列强!

打倒列强!

除军阀,除军阀!

国民革命成功,

国民革命成功!

齐欢唱,齐欢唱!

20世纪20年代来自欧洲的儿歌《两只老虎》传入中国,立刻被云涌而起的北伐战争改换了身份,以不变的旋律为仁人志士填入宣扬北伐宗旨的歌词。

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北伐战争成为国民革命洪流中的最强音。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新课探究】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的兴起:

(1)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

【材料链接】

材料一 1922年2月6日,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在华盛顿签字。

公约虚伪地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但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反对中国人民,进一步瓜分中国的又一次勾结。

毛泽东指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时期内给了日本帝国主义独霸中国的机会。

……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王春良、祝明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在‘二七’以前的工人运动是在勃兴时期,我党同志当时都抱乐观态度,以为可以不经过国民革命而无产阶级的革命可以马上成功。

……但‘二七’失败却不同了,马上在工人阶级中引起失望,特别是京汉铁路的工人,因此影响到党内的思想发生变化,发生悲剧,对劳动运动怀疑,这是坏的思想。

但还有好的,就是‘二七’失败后得到教训,工人阶级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而还要有各阶级的援助。

——蔡和森

材料三 “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

——《中共对时局的主张》(1922年)

材料四 孙中山几经挫折,深深感到国民党……应当加以改组。

……在失望里遇到了中国共产党,并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共产党合作。

——《中国近现代史》

【问题探究】阅读上面的材料,归纳国共能够实现合作的原因。

答案提示:

华盛顿会议后,中国的民族灾难更加沉重;“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

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单凭工人阶级无法战胜敌人,必须联合其他阶级;国民党符合同共产党合作的条件并愿意同共产党合作;苏联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决定等。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的兴起。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失败后,希望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在国共两党的共同领导下,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了。

2.黄埔军校

【材料链接】

材料一 黄埔军校校门对联

  材料二 孙中山讲话节选

“中国和俄国革命的结果不同,推求当中原因,便是我们的一个大教训。

……这个教训是什么呢?

就是俄国发生革命的时候……因为有了革命军做革命党的后援,继续去奋斗,所以就是遇到了多大障碍,还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大告成功。

……由于我们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便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

“今天在这地方开这个军校,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使学生“不仅知道枪是怎样放法,而且要知道要向什么人放”。

  “……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心一意地来革命。

【总结归纳】从上面材料来看,孙中山创办军校的目的是创建革命武装,以武力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挽救国家危亡。

这也是军校的办学宗旨。

黄埔军校的最大特点:

把政治教育提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位置,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1)学校介绍。

  【具体解读】黄埔军校自1924年5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共计有41386人。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后来大部分成为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

在此后20余年的岁月中他们曾经并力克敌,内驱军阀、外抗强敌。

也曾因为各自的理想与追求不同而争锋沙场、角逐民心,最后由历史和人民在他们中间作出抉择。

国民党中出身黄埔的上将就有近40人;而共产党十大元帅就有4人(林彪、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出自黄埔军校。

而最让人注目的是黄埔系中“黄金二期”——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生,600名学员中就产生了325名将军。

将军成长率高达50%以上,这在世界军校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因此,黄埔军校是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2)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材料链接】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会上说:

“……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合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

答案提示:

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4年创立黄埔军校;1924年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

二、北伐胜利进军

1.北伐的目的

【材料链接】

材料一 中国“名为共和国,实际上仍旧由军阀掌握政权……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结……在这样状况之下的中国……简直没有发展的希望”。

——《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

材料二 《国民会议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

第一点就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

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孙中山

材料三 帝国主义者及其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建设永无希望,而中华民国唯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且有被帝国主义者及其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

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宣言(摘录)

【总结归纳】以上材料非常明确地阐明了此次北伐的目的,那就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由于北洋军阀政府代表大买办和大地主阶级利益,并且是帝国主义列强支配和控制中国的代理人,所以依据北伐战争的目的,可知北伐战争的性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

  【名词解释】

北洋军阀:

是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

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

许多军阀本身就是大地主,并直接经营一些官僚资本企业。

  2.北伐的对象

【材料链接】

【总结归纳】北洋军阀分裂,各派军阀纷纷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

他们对外依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和各种权益,充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代理人”。

对内,为了争夺地盘和扩充势力,连年混战,民不聊生。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拥兵自重,统治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因此是北伐的首要对象。

3.北伐的战略方针

国民革命军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

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入,迅速消灭北洋军阀中最薄弱的一环——吴佩孚的主力,争取占据北方的张作霖和盘踞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的孙传芳两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中立;待两湖战场取得胜利后,再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部;最后北上解决实力最强的张作霖部。

  4.北伐的胜利进军

(1)通过《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了解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过程。

  

(2)叶挺独立团

材料一

在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不怕牺牲。

独立团一营的官兵在接受攻打武昌的任务时,抱着视死如归的精神,纷纷留下遗书遗物,为国家为人民奋勇杀敌。

正是这种出色的表现,为他们所在的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叶挺被公认为当时的北伐名将。

材料二 独立团的由来:

独立团的前身,是周恩来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中抽调的部分共产党员,和从各地调来的工人、农民建立的铁甲车队。

后发展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独立团,叶挺任团长。

(3)胜利进军的原因

【材料链接】

北伐军占领湖南后,农村革命运动进一步深入发展。

1926年12月,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长沙召开。

参加大会的有52个县、两个特别区的代表170人,代表有统计的农会会员130万人、工农群众20万人参加了开幕典礼。

毛泽东应邀在会上作了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和关于革命联合战线的报告。

大会通过了宣言和减租减息、铲除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建立农民政权、组织农民自卫武装等决议案。

最后选举了湖南省农民协会委员会,并建议成立全国农民协会。

这次大会加速了湖南农村大革命前进的步伐。

到1927年1月,湖南全省已有50多个县组织了农民协会,会员激增到200万人,能直接领导的群众达1000万人。

此外,湖北、江西、河南、福建、浙江等地的农民运动都有相当大的发展。

到1927年3月中旬,全国各地农会会员达到500万人左右。

农民运动有力地支援了北伐的胜利进军,农民在战争中帮助北伐军抬担架、救护伤员、送情报、送粮食,有力地推动了北伐的进行。

北伐战争开始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在7月25日发表《对国民政府出师宣言》,指出:

“这次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与失败,就是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与中国民众的痛苦的解除有极大的关系”,号召全国工人“站在一切民众之前,引导一切民众援助国民革命军,使之得到胜利”。

要求国民革命军在所到之处,拥护人民的利益,赞助人民的自由,帮助工农阶级的组织,扶助一切民众运动的发展。

同时,总工会派出许多特派员,到全国各地去大力发展工会组织。

在北伐战争军事胜利的同时,全国工会组织有了迅速的发展,到1927年二三月间,全国工会会员由原北伐前的120万增加到200万。

工人组织起来后,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洪流中。

工人运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许多地方,工人运动已由罢工发展到武装斗争,直接支援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问题探究】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

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材料链接】

材料一 蒋介石在阴谋迁都的同时,一方面在江西、安徽镇压革命运动,另一方面迅速与日、英、美等帝国主义及各种反动势力相勾结,加紧准备反革命政变。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以后,蒋介石来到上海,立即与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上海流氓头子等举行一系列会谈。

帝国主义列强鼓励他迅速而果断地行动起来,江浙财阀答应给他巨额财政资助,上海流氓青红帮头子保证解除上海工人纠察队武装。

蒋介石还与汪精卫密谈“分共”,汪精卫同意开会讨论“分共”问题。

经过一系列活动,蒋介石完成了发动反革命政变的准备。

材料二 当蒋介石在紧锣密鼓地采取措施准备镇压共产党人之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对此却没有足够的重视。

而且在1927年3月下旬,陈独秀致信中共上海区委,提出要缓和反蒋,4月5日,陈独秀和刚从海外归国的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把“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人与工人纠察队”说成是“谣言”,要求大家“不信任何谣言”。

这个宣言的发表,使一部分共产党员放松了警惕,误以为局势已经缓和下来。

材料三 

【问题探究】在北伐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也宣告破裂了。

请结合上面材料,分析一下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从中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答案提示:

失败原因:

从客观上来看,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破坏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采取突然袭击。

从主观上来看,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使党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关键时刻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经验教训:

中国共产党必须要掌握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革命武装的绝对控制权。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7年4月,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之后,中国当时存在着三个并立的政权:

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张作霖)、武汉国民政府(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

1927年下半年,宁汉合流,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张作霖退往东北,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抗战初期,南京国民政府曾经迁都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抗战胜利后,又迁回南京。

1949年,解放战争中南京被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政府垮台,结束了其在大陆长达22年的黑暗统治。

【课堂小结】

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共同创办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和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

1926年北伐的胜利进军是国民革命的高潮,通过这次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