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分类鉴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670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分类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诗分类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诗分类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诗分类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诗分类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古诗分类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古诗分类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古诗分类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古诗分类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古诗分类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古诗分类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古诗分类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古诗分类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古诗分类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古诗分类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古诗分类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古诗分类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古诗分类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古诗分类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古诗分类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分类鉴赏.docx

《古诗分类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分类鉴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分类鉴赏.docx

古诗分类鉴赏

诗歌分类鉴赏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

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

常识集锦:

按古诗词题材的不同,可以将古诗词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送别贬谪诗、爱情怨女诗、思乡怀人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准确把握这些类别的特点,对我们分析鉴赏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及思想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赏要点:

一、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一般指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

其中往往不仅是叙古事,而且会融入作者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或借古讽今,曲折的反映作者对现实的思考。

正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

代表作品有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其中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此类诗的典范。

其思想内容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慕评价古人,自伤身世,抒发胸怀抱负.如李商隐《贾生》全诗一方面为才华横溢的贾谊叫屈,怀才不遇.另一方面晚唐许多皇帝崇佛媚道不顾民生不任贤才.想到自己怀才不遇.深感悲叹.怜贾生实亦自怜.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或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感慨。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仰慕古人成就,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杜甫《蜀相》

3.在昔盛今衰(今非昔比)的对比中,抒发国家之悲,世事无常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

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古今变化的感慨。

刘禹锡《石头城》、姜夔《扬州慢》、杜牧《泊秦淮》

4、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发表政治见解.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如杜牧《赤壁》借史事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同时提出统治者应顺应民情,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取胜的政治见解.杜牧《题乌江亭》

咏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⑵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

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表现手法:

借古讽今借古喻今用典抒情

常用历史典故及思想感情:

神话类:

七夕、鹊桥、星桥——男女爱情的忠贞

天狼——战事化鹤、归鹤——人生变幻,消极出世

烂柯——离家日久,时光易逝,世事变迁,人物非昔

折桂——登科第桂魄、蟾桂——月亮

历史故事:

燕然、燕然勒石——对将军武功的推崇,建功立业的雄心

廉颇——老骥伏枥、尚思立功报国

封侯——报效国家、立功边疆的豪情壮志

新丰客——怀才不遇的感喟,希冀能被明主任用

楚狂、接舆——不满现实,佯狂处世的隐士,用来抒发牢骚,或表示甘于隐匿的思想。

南冠、楚囚——被羁縻的正义之士,或诗人身陷囹圄

前人语句:

冰心——高洁的品质王孙——高人隐士

五柳、五柳先生——高人隐士或隐居之地

采薇——隐退之志,以示高洁

式微——表示国势或门祚衰落,或自己政治上不得意,打算归隐田园

不系舟——漂泊不定的生活,也指活跃的思想,不羁的性格

新亭泪、新亭风景——国势衰颓,山河变色的感伤,寄寓爱国忧时的情怀。

后庭花——淫靡之音、亡国之音

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二)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三)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

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

“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

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四)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

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

”(《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

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鉴赏实例:

与诸子登岘首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

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在襄阳很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纪念。

这首诗的首联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分析:

首联写到了什么事物?

——人事、时间(往来),有何特点?

——不断变迁(代谢),不停流逝(古今)

尾联写到了什么事物?

作者的感情表现?

——羊公碑,羊祜曾于此建立政绩,为人铭记,“尚”字与首联形成照应;泪沾襟——伤感

参考答案: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诗,首联即抒发一种人事变迁、时光流逝的感慨,富含哲理。

尾联中一“尚”字十分有力,既有对时光流转中羊公碑依然屹立,令人敬仰的感慨,又包含了作者至今无所作为,死后湮没无闻的伤感。

解题指导:

分析诗词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结合诗人自身的处境与遭遇,体会作者旧事重提的意图,把握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咏物抒怀诗

花草鱼虫皆有品,一花一草皆关情.咏物诗是通过描绘自然之物,寄托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其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抒怀诗是通过某事而引发诗人某种感慨的诗歌,其主要特点是“即事抒怀”。

咏物抒怀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

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思想内容及感情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

如虞世南《蝉》

2、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

如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一)》

3、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引发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王之焕《登鹳雀楼》。

咏物言志诗鉴赏要点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③表现手法:

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例如《苔》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未小,也学牡丹开.

(1)全诗的表现手法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白描手法

(2)诗人通过写苔不为环境所限,依然青春焕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苔不为自己弱小而自暴自弃,敢于争先奋发向上的品格.寄托了诗人自适其乐,不甘示弱,高雅俊洁的人格精神.

常见物象及象征意义:

岁寒三友、菊花——高洁的品格桃花——美人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

芳草——怀念朋友、故国,抒写离别乡思

精卫——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的志士

鸾鸟、凤凰——忠诚的贤士鸿鹄——志向远大的人

杜鹃——忠贞、归家之念鸢——争名逐利的小人

乌鸦——荒凉、凄惨鹧鸪——劝人不要远行,并以此表达思乡之情

鉴赏实例:

(05全国卷1)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两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问题分析:

要求从情、景入手分析,诗中所写之景比较明了:

草、水、树、花、山、鸟,关键是由景入情,诗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有:

萋萋、自、空,凄凉、伤感之情不言自明。

参考答案: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一句一景,但本诗又并非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花自落”、“鸟空啼”皆表达出伤春,凄凉之情。

解题指导:

咏物诗有一个特点:

不即不离,读咏物诗就是要通过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神韵,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或的寄寓美好理想,或隐含的生活道理;抒怀诗中要了解事情与诗人的关系怎样?

诗人对事情的态度观点是什么?

通过这种关联来把握思想感情及人生感悟。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抱负、恨别、怀远、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主要表现手法有比兴、象征、联想等。

代表作品有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这类诗用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

例如同是怀乡思亲:

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

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

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二)赏析“事”与“怀”的结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三)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

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诗人于吟咏寻常的事情之中,潜伏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

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

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

前两句是当年上流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忆。

后两句是说四十多年后,这两位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和艺术家又在流落长沙时不期而遇,不胜感慨。

短短的四句,时间跨度四十多年,何等概括。

这两句不仅点明了重逢的时节,而且是乐景写哀,“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与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衬;下句“落花时节”则另有寄托:

国势日衰,盛年已过,流水落花,好景难再,不禁凄然相问,潸然泪下。

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三、送别贬谪诗

古诗中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古人送别的习俗①折柳送别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

送别贬谪诗一般是抒发临别依恋,贬谪漂泊情感的诗歌。

思想内容及感情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离愁别绪、依依难舍之情,多迷恋、伤感。

如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柳永《雨霖铃》依恋,惜别,思念.感情真挚,情深意切.

2、表达深情厚谊,情深意长的勉励。

多赞美、留恋。

如李白《赠汪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

如高适《别董大》。

4、坦陈心志的告白,表达自己的志向、节操。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

孟浩然《宿建德江》流露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6、表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百姓,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表现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如王维《竹里馆》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学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雨霖铃》(柳永)等。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如长亭、短亭、南浦、灞桥、劳劳亭、杨柳、美酒,此外又如:

残阳、西风、画角、鹧鹄、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秋蝉、兰舟等。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

“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贬谪诗的分析要注意把握序和注释的提示以及诗中的景物描写

鉴赏实例: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

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自己的这种“寂寞”之情的?

问题分析:

“寂寞”往往源于孤独,诗人被贬偏远之地,自然孤独愁苦,而“将何言”则指无人理解之意,寂寞更深。

而情感的表达无外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两种方式,分析本诗的中间两联不难发现,诗人通过“月”“竹”“泉”“鸟”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寞的意境,从而表达出寂寞之感。

参考答案:

“寂寞”的原因是自己谪居偏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这首诗主要通过营造一种凄清寂寞的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

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

离歌:

离别之歌。

关城:

潼关、函谷关。

御苑:

皇家的宫苑。

砧声:

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

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

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解题指导:

贬谪诗的情感分析一般从作者的处境与诗作的表达方式两个方面入手,注意景物特点。

四、爱情闺怨诗

爱情怨女诗可分为爱情诗、宫怨诗和闺怨诗。

其中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后宫的与世隔绝的大量女性的精神痛苦;闺怨诗多是抒写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或独居闺中的孤独等情感的诗歌。

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思想内容及感情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爱情的坚定执著或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如汉乐府《上邪》

2、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和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如王昌龄《闺怨》

3、对时光虚度、青春流逝的哀怨,或被丈夫抛弃之后的怨情。

如秦韬玉《贫女》

4、借男女之依恋来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或借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常用比喻与象征。

如李白《玉壶吟》

思乡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思想情感:

(1)妇女对在外为商为官或在外戍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怨恨兵役和战争的残酷.

(3)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鉴赏实例:

瑶瑟怨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

冰簟,凉席之美称潇湘:

水名,在今湖南省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本诗的思想感情?

问题分析:

要求通过分析写景来把握情感,自然首先要明白所写之景,诗中描写了冰簟、银床、碧天、轻云、雁声、潇湘、十二楼、明月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孤寂凄凉的图画,为“梦不成”作了传神的注解,虽无“怨”字,然怨自生,含蓄委婉。

参考答案:

全诗通过冰簟、银床、碧天、轻云、雁声、潇湘、十二楼、明月等景物,绘成一幅凄凉的秋夜图,来表现女子别离的悲怨之情。

解题指导:

爱情怨女诗思想内容的评价,主要通过诗歌塑造的形象,描写的景物,表达技巧等,分析把握其思想感情。

五、思乡怀人诗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

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思乡怀人诗一般是古人因各种原因长期在外,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的一种诗歌。

其思想内容及感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羁旅愁思:

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枫桥夜泊》孟浩然《宿建德江》。

2、思念亲友: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

杜甫《月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范仲淹《渔家傲》。

4、征人思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

乡愁

鉴赏实例:

(20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问题分析:

诗的第一句即点明地点“驿里”和时间“冬至”,旅居之思油然而生,次句中“影伴身”一语点破孤寂之态。

三四句不直写自己思家,却说家人在谈论自己,构思巧妙,思家之情更显别致、突出。

参考答案: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勒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主要通过想象,冬至夜深,家人灯前围坐,谈论着自己,借此来表现“思家”之情;

解题指导:

思乡怀人诗的鉴赏分析主要结合诗中景物(环境)描写,人物动作、表情、心理等方面来分析把握。

明确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羁旅诗。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杜甫的《旅夜抒怀》(见《鉴赏手册》92页)、马致远的《秋思》(见《鉴赏手册》242页),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表思乡怀亲之情时常用意象:

明月、鸿雁、家书、梦境等,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节日。

六、边塞征戍诗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又称为“高岑诗派”。

边塞征戍诗多以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内容。

内容: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生活艰苦、报国豪情)

家乡友人(思乡念亲、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思想情感:

戍边的艰辛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思乡念亲;对友人惜别感伤;英勇杀敌建功立业的报国豪情;壮别感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精神。

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

气魄沉雄、慷慨悲凉。

盛唐时期尤为多见。

如王翰《凉州词》王昌龄《从军行》。

2、揭露战争的激烈残酷、非正义性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征人思念故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在中、晚唐及宋朝,国势衰微,不少诗中夹杂悲壮、悲伤。

如李益《从军北征》杜甫《兵车行》、范仲淹《渔家傲》

3、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

如陆游《书愤》

4、描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体现边塞风光的自然之美。

如王维《使至塞上》。

风格——雄壮豪迈.

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边塞诗常见意象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常用词语: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豪迈豪气豪情

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赏析方法

1.词句分析法2.形象分析法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