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4137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哲学原理 各章概论 选择题 重点看.docx

马克思哲学原理各章概论选择题重点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解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解答】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解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解答】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

【解答】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派别

【解答】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3、物质概念的定义

【解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解答】马克思主义物质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5、实践的涵义和基本特征

【解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基本特征。

6、社会实践基本形式

【解答】社会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

即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7、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现实基础

【解答】在实践活动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人在实践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自然界,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着自然界。

因此,实践既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

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及其主要体现

【解答】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9、联系的普遍性

【解答】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10、发展的实质

【解答】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解答】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即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1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解答】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对立面的转化,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3、矛盾普遍性的涵义

【解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14、矛盾特殊性的涵义

【解答】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不同事物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1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解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16、辩证思维方法

【解答】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17、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解答】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

这些方法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18、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主要表现

【解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主要表现有: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活动能够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活动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9、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解答】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社会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主要表现

【解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主要表现为: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区别

【解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具有形象性和直接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在整理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解答】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4、认识过程第二次能动飞跃的意义

【解答】第一,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5、认识过程第二次能动飞跃的条件

【解答】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通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

6、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解答】认识的发展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一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7、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解答】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成果,但人类的认识过程并没有因此结束。

8、真理绝对性的含义

【解答】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9、真理相对性的含义

【解答】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受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有待进一步拓展;第二,真理反映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10、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解答】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通过相对表现出来。

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于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过程中。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其次,实践是人们履行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够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最高权威。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解答】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解答】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三,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解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解答】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5、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

【解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解答】(同第7题)

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解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从内容上看,这一规律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合,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新的相对稳定。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不断走向高级阶段。

8、经济基础的内涵

【解答】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科学内涵包括两点:

第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第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一般说来,经济体制是经济基础的具体实现形式。

9、上层建筑的构成

【解答】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个部分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组织设施。

其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

10、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解答】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其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最后,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11、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反作用

【解答】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1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解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一般说来,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其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是对抗性的。

1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解答】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的方向;其次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14、社会形态的内涵

【解答】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5、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解答】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16、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答】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7、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解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8、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解答】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展发生重大变化。

其中,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重大的促进作用,反动人物对历史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受客观规律制约,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的二因素

【解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解答】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解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4、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

【解答】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有: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自发调节必然会产生消极后果,导致垄断的发生和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资源浪费等。

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解答】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没有任何实现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解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解答】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生产相对过剩(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解答】与自由竞争相比,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具有新的特点:

第一,在竞争目的上,垄断竞争的目的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第二,在竞争手段上,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第三,在竞争范围上,竞争不仅在国内市场和经济领域,而且扩大到国际市场和其他领域。

总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解答】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最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解答】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其次,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第三,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存在着一定的历史联系;最后,社会主义民主的完善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2、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解答】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作了如下四点概括: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建立人民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解答】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解答】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它的基本特征有: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精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爱因斯坦说:

“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2.“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唯物论和辩证法相脱离

  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4.“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

”这是()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5.“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跟感觉相近的特性”的观点,是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6.“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主义的观点

  7.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定了()

  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问题D.科学的实践观

  8.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9.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

  10.“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11.哲学的党性是指()

  A.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为一定阶级服务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D.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12.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本质意义上是使人()

  A.提供认识社会的一个选择模式

  B.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正确认识社会现象

  C.正确掌握一切科学文化知识

  D.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1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14.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15.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A.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B.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C.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联系

  2.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3.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

  A.唯心主义回答都是否定的B.唯物主义回答都是肯定的

  C.有些唯心主义回答是肯定的D.不可知论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4.主张思维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有()

  A.所有唯心主义B.有些唯心主义

  C.所有唯物主义D.有些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B.具有形而上学性

  C.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D.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6.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科学主义的有()

  A.存在主义B.生命哲学C.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