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4266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docx

高三历史周测试题第一套

第一套周测

第I卷(选择题每个2分,共60分)

1.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评价:

“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

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家国同构            B.神权统治             C.等级森严            D.中央集权

2.“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

”这一现象说明(  )

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

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

3.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国君。

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1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1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分封制度瓦解    B.王位继承混乱     C.宗法制度松弛    D.中央集权确立

4.有人曾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

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

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5.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都实行上计制度,即每年诸侯国的地方长官都必须把当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送到国君那里。

国君把“卷”剖分为二,由国君执右卷,臣下执左卷。

年终,地方官要到国君那里报核,国君根据官吏征收赋税等情况,对官吏进行考核。

魏、秦实行上计制度的目的在于(  )

A.增加国家的收入                                    B.控制地方官吏

C.显示国王的权威                                    D.更好地考核官吏

6.商周时期,耕于梓野的伊尹后来“摄行政于当国,以朝诸侯”;姜太公曾“卖饮于孟津”,后辅佐文王兴盛西周。

据此可知当时(  )

A.世官制度已被打破                                B.年幼君主大权旁落

C.官员选拔不拘一格                                D.天下共主局面形成

7.近代有学者称:

“‘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

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得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

”这种封建制度普遍推行的结果是(  )

A.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导致了统一国家的分裂                        D.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

8.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

“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

”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

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9.《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诸侯在葵丘互相盟誓:

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

约三百五十年后,孟子又提及葵丘之盟,可是他表示不满:

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

据此可以推论出(  )

A.周王室的中枢权力不可取代                B.孟子主张中央集权

C.诸侯国对农业重视不够                        D.霸主齐侯并无影响力

10.刘绍玢说:

“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

因此,他主张:

“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

”作者旨在说明(  )

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

B.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

D.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

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

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

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1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13.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

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14.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

据载,春秋时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等。

这说明(  )

A.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        B.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

C.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        D.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

15.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

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

这反映了(  )

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

16.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

“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

”由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  )

A.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                        B.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

C.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17.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

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

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18.《尚书大传》说:

“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

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

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

”材料反映了(  )

A.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

B.世代相传的采地是维系宗法体系的纽带

C.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

D.封地是诸侯世袭的私有财产

19.钱穆曾撰文指出:

“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

”他旨在说明(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C.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积极意义

D.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

20.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21.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反映出(  )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剧烈                    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C.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

22.王夫之在《论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中说:

“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因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呜呼!

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

”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

A.郡县制的推行是秦速亡的原因之一    B.秦行郡县的目的是为了“行其大公”

C.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为害滋多”D.反对实行君主制

23.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这反映出(  )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24.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

这表明(  )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25.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  )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26.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

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

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

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

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27.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

“……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

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

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

”这场革命(  )

A.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            B.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C.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D.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28.西周规定天子都城12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七里,子男都城五里。

这一内容体现了

A.各国经济实力的差异                            B.维护政治秩序的目的

C.中央集权体系的建立                            D.西周发达的建筑水平

29.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权力渐渐转移给了“君”,“君有合族之道”的观念也渐渐为世人所接受。

这反映了当时(  )

A.君权专制中央集权开始形成                B.分封制随着君权加强而瓦解

C.天子权威强化使宗法制消亡                D.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制发展

30.“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

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

A.科举制度地主经济                              B.专制皇权商品经济

C.官僚政治地主经济                              D.封建割据商品经济

第II卷(非选择题,满分40)

31.(20分)历史地图包涵丰富的历史信息。

请认真观察下列三幅历史地图,说明其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揭示其演变的主要原因。

 图一

 图二                                             图三

32.(20分)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

古代围绕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廷尉斯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相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苏轼《东坡志林》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汉书》

材料四顾炎武:

“知封建之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刘绍玢:

“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

”“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

……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

——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就“封”和“郡”的字型结构来看,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主要区别?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

(4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

(8分)

(4)有人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儒、法之争,试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并以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为例加以说明。

(4分)

1.【答案】A【解析】“一国无二君”“一庙无二祭主”两个句子并列,共同表明家国同构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未出现“神权”,故B项错误;君、主地位独尊,可是未涉及其他等级情况,谈不上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早期宗法分封制下未形成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2.【答案】B【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分封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

”说明祖宗不忘的原因是宗法制的因素,故B项正确;“维系亲情延续”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家族内部等级的观念,故D项错误。

3.【答案】C【解析】题干中体现的是国君继承问题,故A.D项错误;题中显示出王位继承方式多样,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B项是材料的再现,故B项错误。

4.【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是西周时期,故体现西周时期的制度特征的内容即正确答案,A项体现的是就是西周宗法制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表述的是中央集权制度,西周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西周实行的井田制是土地国有的基础上的奴隶主土地私有制,故C项错误;西周制度带有“家天下”的特征,但没有实现集权体制,故D项错误。

5.【答案】B【解析】上计制度的实施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官要到国君那里报核”,国君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加强,故B项正确;上计制度的实施直接体现出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萌芽,与专制主义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考核官吏只是手段,故D项错误。

6.【答案】C【解析】商周时期主要实行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世官制,伊尹“摄行政于当国”、姜太公“辅佐文王”,在当时只是个别现象,故A项错误;由姜太公“辅佐”文王兴盛西周得知,当时文王并非大权旁落,故B项错误;“耕于梓野”的伊尹“摄行政于当国”、“卖饮于孟津”的姜太公后辅佐文王,说明当时官员选拔并非完全按门第世袭,故C项正确;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是有限的,直到西周实行分封制,才形成天下公主的局面,故D项错误。

7.【答案】A【解析】结合史实可知材料中表述的是分封制,分封制在建立初期巩固了周天子统治,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故A项正确;从“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可知分封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在西周后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了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影响了国家统一,但是C项表述没有体现出是初期的还是后期,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得权利”,反映出地方贵族有政治经济特权,故D项错误。

8.【答案】C【解析】由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得知,分封的主体除王族和先代贵族外,还有功臣,故A项错误;皇权的出现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说明商朝灭亡之前,国王与诸侯的关系比较松散,“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说明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大大加强,故C项正确;西周通过血缘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D项错误。

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孟子不满的是盟誓后各国自行其是,即诸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力量来组织修水利、抗天灾,因此,孟子主张由强有力的中央来统一组织,但是并不一定是由周王室来组织,故A项错误,B项正确;根据盟誓有关水利修筑的规定,可知诸侯国重视农业,故C项错误;齐侯能召集会议并达成盟誓说明其有影响力,故D项错误。

10.【答案】C【解析】A项只谈到分封制的利弊,没涉及郡县制,不全面,故A项错误;B项只谈到郡县制的利弊,没涉及到分封制也不全面,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

分封制在当时能有效地维护周王统治,但后期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局面,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由于是流官(由中央派遣官吏并有任期),导致地方没有自主权,官民关系不和谐,实际上也不利于统治,所以最后主张在郡县制下加强中央集权,效仿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改善官民关系,即派遣的官吏任期延长,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故C项正确;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1.【答案】A【解析】根据“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

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附属国是聚族而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西周新兴封国已开始打破商代附属国的血缘界限,人口结构复杂,由周人、土著居民、外迁殷人以及其它附属国的部族混合而成,这样可以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故A项正确;西周分封制打破商代的附属国的血缘界限,是时代的进步,也有利于各个群体,包括原族群(姬姓)的发展,故B项错误;在西周分封制下,只是打破原来的血缘界限,没有彻底瓦解原来的血缘关系,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实行并没有“完成”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故D项错误。

12.【答案】A【解析】材料中提到分封制有“建国”与“立家”之分,“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家相对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士和庶民不忠于国,只忠于家的局面形成,因而分封制隐含国家分裂的因素,故A项正确;材料的重点不在于表现宗法与分封的关系,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不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故C项错误;分封制在奴隶社会前期起到过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扩展疆域等作用,到春秋战国时期才随生产力的发展而瓦解,并不能说分封制的作用是弊大于利,故D项错误。

13.【答案】D【解析】“有权就有一切”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主宰国家意志,体现的是皇权制;“家长制”作为家庭的长者掌握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取代先秦的贵族政治,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蒙昧主义”,天命观是一种道德教化方式,让百姓重视礼仪,明知孝悌,体现的是儒家思想,选择D项符合题意。

14【答案】D【解析】从“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可知古代中国各民族分布,从““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公会戎于潜”,“公及戎盟于唐”是指鲁国国君与犬戎在潜地和唐地结盟),可知春秋时出现民族融合现象,A项体现不出材料中所表述的民族融合现象,故A项错误;B项中“最早”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从“楚自东夷伐陈”、“楚破南阳九夷”可知,在南方楚国也出现民族融合,故C项错误;综合材料可知D项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15.【答案】A【解析】材料讲述的是古代选官制度中君臣关系的变化,其中由之前的血缘关系演变为一种“犹如买卖关系”,说明古代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故A项正确;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是在西汉,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仅说明了韩非关于选官制度的论述,并不能说明其已经成为社会的潮流,故C项错误;因果关系颠倒,应该是社会变革促使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

16.【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可知周人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变革,如分封制、宗法制、周礼等,其中分封制和宗法制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故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