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4314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谈谈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谈谈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谈谈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谈谈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谈谈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谈谈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谈谈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谈谈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谈谈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谈谈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谈谈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谈谈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谈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文档格式.doc

《谈谈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文档格式.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谈谈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文档格式.doc

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保护办法落实情况;

施工期、运行期扰民现象调查;

环保组织机构及规章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等[1]。

  

(二)编制验收监测方案需注意的问题:

1. 

建设项目实际建成与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批复和初步设计是否一致,有什么差异都应在验收监测方案中列表对照说明。

2. 

验收监测的执行标准要选择正确。

3. 

验收监测因子和频次选择合理。

4. 

环境管理检查内容要反映项目特性,筛选出主要环境因子,确定调查重点。

  三、签订合同关于合同经费问题。

  我们应该根据收费标准和所测项目核定收费明细,签订监测合同。

  四、现场监测及注意的问题 

   

  

(一)现场监测情况 

  监测职能科室项目负责人应明确怎么监测,包括出发前定员、联系车辆、安排仪器与实验室准备,把握现场监测情况及人员安排,及时向业务室项目负责人反映产生的可疑数据。

  

(二) 

现场监测时需注意的问题:

现场采样期间应经常查看工况是否正常。

另外,在写报告时需要的资料在现场要及时收集,包括工艺情况、设备运转情况、环保处理设施设计参数及运转参数、环保处理设施清单、环境保护管理内容资料、文件档案齐全检查等内容。

有关敏感点监测时要讲策略,不要因为测试引起新的纠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监测职能科室现场发现问题,可以直接补测;

监测结果出来后发现问题,业务室项目负责人应分清是本站责任还是企业责任后安排补测,如是企业责任,应收取一定监测费。

  五、报告中编写的内容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验收监测报告根据验收监测结果和环保验收工作的需要进行编制。

前言、验收监测依据、建设项目工程概况、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意见及其批复的要求和验收监测评价标准的部分的编写应在监测方案的基础上,加入需要补充的内容。

除此之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监测期间工况分析:

主要交代在监测期间该厂的生产是否正常运行,生产负荷有否达到竣工验收监测要求。

  

(二)监测分析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介绍监测分析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执行情况和结果。

  (三)验收监测结果及评价:

验收监测结果,包括排放浓度、排放速率、废气量、年排放量等以及无组织排放监测值,厂区周围环境特别是敏感区环境质量的监测值等。

根据验收监测的评价标准和指标,对各种污染物排放浓度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

  (四)环境管理检查:

根据验收监测方案检查内容,逐条进行说明。

  (五)编写监测报告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建设项目实际建成与初步设计、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批复是否一致,有什么差异都应在验收监测报告中说明;

2.验收监测的执行标准及其应用要合理;

3.验收监测结果的评价准确;

4.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核算;

5.环境管理检查结果详细、公正;

6.发现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要提出建议。

  六、报告报出 

  报告完成后应及时制作报告的多媒体演示讲稿,并准备好验收相关材料。

建设项目验收后要及时建档,然后移交科室档案管理员。

  总之,随着环境管理的深化和加强,我们还会遇到新的问题,因此需要不断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技术,需要不断完善有关标准和管理规定。

但总的原则应该是:

有利于客观公正的反应企业环境污染状况,有利于“三同时”制度执行,有利于控制污染,有利于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确保新建项目不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编,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培训教材[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11(第一版). 

  [2]赵文平,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时的环境管理检查,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4.转贴于中国

红外分光测油仪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1前言

  水污染物有两种不同的油,第一种为动物和植物的脂肪,它是由不同链长的脂肪酸和甘油之间形成的甘油三酸酸脂所组成的;

第二种是原油或矿物油的液体部分。

油的密度小于水,不会与水混合,往往成为薄膜漂于水面之上,影响与水体界面中氧的交换;

分散在水中的油易被微生物分解,从而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水质恶化,因此水中油含量是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

  测定水体中油类物质含量,通常采用的方法:

①重量法:

不受油品种类限制,但操作复杂,灵敏度低,测定结果难于比较,难以区分油类物质与非油类的有机物质;

②紫外分光光度法:

操作简单,精密度好,灵敏度高,但标准油的取得比较困难,数据可比性差;

③非分散红外油:

测定结果的可比性较好,但测定矿物油时,需要消除其它非烃类有机物的干扰;

④荧光法是最为灵敏的测油方法,测定对象是矿物油类,但当油品组分中芳烃数目不同时,所产生的荧光强度差别很大。

1996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488-1996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光度法“,统一了油类测试标准问题。

将红外光度法确定为油污染测定的标准方法,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2红外测油仪的原理、特点、性能

  2.1分析方法及原理

  JDS-106A红外分光测油仪,采用300条线/mm的光栅,使用波长包括测油波长3.2~3.6µ

m,单色器采用自准分光原理,将光源与比色皿的距离拉开,避免了比色皿受到光源的高温照射。

  2.2油的定义

  水体在酸性介质中能被四氯化碳萃取的碳氢化合物,称为总油。

  总油=矿物油+动、植物油

  波数2930cm-1特征吸收是CH2的吸收,波数2960cm-1特征吸收是CH3的吸收,波数3030cm-1特征吸收是CH的吸收,它们的和是总含油量。

计算公式:

  Q=X·

A2930+Y·

A2960+Z(A3030–A2930/F),

  式中,A2930、A2960、A3030是各自波数的吸光度;

X、Y、Z、F分别是上述波数的校正系数。

  红外光度法包括红外分光光度法和非分散红外光度法二个部分。

本文主要讨论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它是利用烷烃中亚甲基,甲基及芳烃的碳氢伸缩振动确定2930cm-1,2960cm-1,3030cm-1,三个波数为油的特征吸收。

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峰高度与测定的油含量成正比。

此方法将十六烷,姥鲛烷(或异辛烷),甲苯(或)配制成混合烃作为标准油品,从而使油分析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2.3红外测油仪分析的特点

  红外分光测油仪,在编制软件时充分考虑到测油工作需要定性分析的重要性,加强了谱图分析、打印、查询等功能,同时具有强大的帮助功能。

该软件的特点是定性分析刻度非常细腻,谱图清晰,能够分辩出各种干扰现象,使用非常方便;

具有红外谱图分析、谱图存储、数据查询、统计计算、打印等功能;

具有非色散测量结果的直读功能,不必换算;

可直接计算水体、气体和固体中的含油量;

由计算机控制波长扫描精度,使机械误差影响趋近零;

软件通过鼠标的滑动便可显示出特征吸收峰的波度、波数、透光度和吸光度的值,打印和查询谱图也非常方便,也可将需要打印的数据联接到Word或其它办公文件中,该软件使仪器的自动化、多功能化大大提高。

该仪器的特点是定性可靠,定量灵敏、准确。

  2.3.1灵敏度、准确度高。

  对于大多数元素来说红外分光测油仪是很灵敏的,重复测定六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样品研究所的矿物油标准(73280110)其保证值为149+15mg/L,结果如下(单位:

mg/L)

  139 

139 

145 

143 

148

  测定均值C=143 

标准偏差S=3.6 

变异系数Cv=2.5%

  其测定均值在标准样品置信范围内,准确度误差小于10%,符合仪器说明书中的规定值.

  2.3.2重现性

  配制浓度为38mg/L的油标准溶液,重复测定13次,结果如下(mg/L)38.900 

38.074 

37.515 

36.960 

38.214 

  37.953 

38.159 

37.844 

37.534 

37.717 

37.288 

37.854 

37.716

  测定均值C=37.825 

标准偏差S=0.4778 

变异系数CV%=1.2

  变异系数小于仪器说明书中规定的5%

  2.3.3检测限

  仪器说明中检测限为:

检出限<

0.4mg/L(油/四氯化碳),相当于水样中的0.02mg/L.

  从分析过程式来看,当样品浓度<

1.0mg/L(油/四氯化碳)时,如果单纯测定石油类的标准样品,不经过前处理阶段,则测定结果相对较为稳定.

  以企业标准油为储备液,配制浓度为0.5mg/L的油标准溶液,重复测定结果为(单位:

  0.56 

0.58 

0.59 

0.49 

0.56 

0.54

  测定均值C=0.55 

标准偏差S=0.045 

变异系数CV%=8.0

  由此可见.稳定性较好.从理论上讲,应该能够达到0.02mg/L(油/水)检出限.

  从实际样品测定结果来看,最低测定浓度能达到0.002mg/L,也能满足说明书中的规定范围要求.

  3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3.1线性范围

  用混和烃油标准系列溶液,选取用4cm石英比色皿测量后绘制的标准曲线,其浓度范围在0~70mg/L,经多次测定,其相关系数R值均在0.9993~0.9997之内.斜率的范围在0.991~1.01之间.

  3.2精密度

  用三种不同浓度的样品,进行连续五天的测试,每次测定二个平行样,结果见表2。

表2 精密度测定结果(mg/L)

测定次数

A(mg/L)

B(mg/L)

C(mg/L)

第一次

6.542 

6.778

20.704 

20.899

82.466 

82.309

第二次

6.479 

6.558

20.711 

20.295

82.365 

82.698

第三次

6.579 

6546

20.600 

21.165

82.426 

81.729

第四次

6.742 

6.561

20.380 

20.721

81.198 

81.386

第五次

6.492 

6.701

20.721 

20.756

82.218 

82.346

平均值X

6.598

20.695

82.111

标准偏差S

0.10

0.24

0.50

相对标准偏差

RSD(%)

1.5

1.2

0.61

  3.3准确度

  3.3.1对比试验

  我们采用国家总站标准样品研究所研制的矿物油质控样品进行对比实验。

其测定结果在保正值范围内,见表3表3 质控样测定结果

批号

保证值(mg/L)

次数

测定值(mg/L)

平均值

相对误差%

7390811

22±

1.8

1

22.9

22.6

2.7

2

22.3

  3.3.2萃取率试验

  我们在蒸馏水中分别加入矿物标准油、自制猪油和小磨香油经过四氯化碳萃取后测得浓度,求出四氯化碳对各种油的萃取率。

测定结果见表4

油类名称

加入量(mg/L)

回收率(%)

标准矿物油

20.0

21.07

105

自制猪油

46.02

43.0

93.0

  在化学分析中所产生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用准确度表示,常用加标回收率来表示。

准确度是在做好精密度测定的基础上进行的。

我们在测定过程中向天然水样中加入一定浓度的被测物,使其浓度大于测试样品,但不超过其测试样品的2倍。

每天分析一批,共重复测定至十次,计算回收率。

  精密度测定结果表1

  表1 

精密度测定结果(mg/L)

A

B

C

(1)

(2)

6.54

6.78

20.7

20.9

34.2

34.6

6.48

6.56

20.3

35.6

33.0

3

6.58

6.55

20.6

21.2

33.8

4

6.74

20.4

33.3

33.2

5

6.49

6.70

20.8

平均值X

6.60

34.0

标准偏差S

0.25

0.85

相对标准偏差RSD(%)

2.5

  以上两项结果表明,该仪器精密度好,准确度高,确保了分析成果的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4测定因素分析

  4.1仪器使用环境的影响

  该仪器对环境的要求较高。

如果仪器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变异太大,仪器的稳定性会有明显的降低。

其测试结果会出现明显的变异。

  4.2四氯化碳纯度的影响

  由于该仪器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现市售GR级的四氯化碳试剂很难达到该仪器对试剂纯度的要求。

需要用活性碳、硅藻土、硅胶、三氧化二铝、硅酸镁等再次吸附,或用水浴蒸馏法、酸化法以及蒸馏后再用吸附法交叉法对四氯化碳进行提纯。

提纯后的四氯化碳很容易受到污染,必须装入棕色磨口瓶,存放在没有阳光直射的实验室。

  4.3玻璃器皿的影响

  由于油的吸附性强。

玻璃器皿需彻底清洗干净,再用提纯过的四氯化碳冲刷后,方可使用。

  5结论

  红外分光测油仪虽然对工作环境要求比较苛刻,但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对仪器进行充分有效的调整,将能得到可靠的测定结果。

本方法以它简便、快速、测定精度高等诸多优点在水质监测中,是测定石油类的首选方法之一。

吉林北光分析仪器厂,《JDS-106A》红外分光测油仪使用说明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光度法.GB/T16488-1996.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分析

引言 

  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环境监测与评价提出了新要求。

而构成环境保护工作的三大部分环境监测、环境答理、环境监察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答部门的专业技术工作部门,负责为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工作又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

正确处理好环境监测、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的关系,对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有效地向科学化、法制化迈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环境监测,主要是从保护环境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环境环境监测的法定地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环境监测实质上是一项政府行为,是各级政府部门强化环境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的重要阵地,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答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监测,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其明确提出了环境监测的实质是为环境执法服务,为环境答理提供技术支持。

环境监测的检测数据由各级环境监测站具体完成。

环境监测站是履行环境技术监督职能并在环境执法过程中法定“举证”的资格单位;

是法定的环境技术仲裁机构和技术鉴定机构;

建设项日“三同时”及治理设施的竣工验收监测;

必须有法定的监测机构(环境监测站)负责实施。

因此,环境监测站要对所监测的数据及鉴定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2 

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环境监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组份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

环境监测分析有两大特征:

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互相渗透,又互相结合的白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成。

二是为社会服务,有效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各类生态环境的各类环境容量,背景浓度,为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环境因素是否满足环境建设项目要求,则必须由环境质量结果来表明,环境评价体系中环境要素是否可以满足建设项目必须由环境监测结果来支撑,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为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跟踪改变的各项目措施和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3个层次:

  3.1 

现状环境影响评价。

对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

待项目已经建设后稳定运行一段时间,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已经形成稳定系统,根据各类污染物监测结果来评价该建设项目建设后对该地域环境是否产生影响,是否是环境可接受范围内。

  3.2 

环境预测与评价。

根据地区发展规划对拟建立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该项目建设后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外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做出评价。

  3.3 

跟踪评价。

主要是指大型建设项目和环评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建设后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评价,当项目出现了与预定的结果差异较大时必须改进的一种评价制度,跟踪评价是现阶段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转贴于中国论

 4 

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的关系 

  在现行的环境答理体制上,环境监测属于支持保证系统,环境监察属于监督执法系统,两者相互配合。

一方面,环境监测不仅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而且还可以衡量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

环境监察必须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只有依靠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科学合理的行使职能。

另一方面,环境监察对监测数据快、准、好的要求已成为推动环境监测发展的强大动力。

环境监测部门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在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服务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

  5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影响与分析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都是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为实现环境保护目的而设立的两项目制度,二者关系如下:

  5.1 

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 

环境评价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当每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

当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

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载力。

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

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才能表明该地域具有环境容量,方可建设。

  5.2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 

对环境评价体系有多种方法对环境评价进行监督,但环境监测是一种最基本的监督方法之一。

项目建设后,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就必须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问和空间变更,这都要由环境监测数据来表达、证明。

  5.3 

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中 

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后,评价单位必须先委托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对本底监测数据评价,在环境本底可行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同时叠加环境本底后具有环境可行性。

在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对项目进行验收,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最主要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建成后对环境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必须进行环境监测。

通过对废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厂区下风向污染物监测、环境大气敏感区监测,说明大气环境未改变环境现状;

产生的废水达标排放,不改变原有水环境功能;

噪声环境达标等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

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时还需要监测数据来说明建设项目建成后未改变环境现状,具有环境可行性。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均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结果,因此,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之中。

  6 

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