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4317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

《文献综述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献综述植物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的研究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

近年来,有关植物细胞壁各组分的生物合成、细胞壁的构建模式、细胞壁与植物的生长发育等问题,特别是植物细胞壁的形成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

本文对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合成、合成中所需要的酶以及纤维素沉积中微纤丝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今后深入研究纤维素的合成及其机理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1细胞壁的组成及其功能

植物细胞壁一般分为初生壁、次生壁和中胶层(胞间层)三层结构。

初生壁位于中胶层和次生壁之间,主要由多糖、蛋白质、一些酶类以及钙离子和凝集素等组成。

其多糖成分主要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

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是由β-1,4葡萄糖残基组成的不分支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在初生壁中,纤维素微纤丝沿着生长轴方向有序地排列,这种排列模式是决定细胞伸展方向的关键因子[3]。

半纤维素中以木-葡萄糖苷含量最高,主要功能是交连纤维素微纤丝。

果胶质在细胞壁水合、粘连以及细胞生长过程中,以及在细胞壁的延展性和弹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

次生壁是当细胞的伸长生长停止后,细胞初生壁继续生长加厚形成的,它在结构和组成上高度特化,与初生壁有很大的不同。

次生壁有多层沉积,具有比初生壁厚的纤维素,而且微纤丝的排列也比较有规律。

在次生壁中除含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外,还含有木质素,这是一类不溶性的芳香类聚合物。

它在细胞壁中与纤维素紧密交联形成一个疏水的网状结构,阻止细胞进一步伸长,且增加了细胞壁的机械强度以及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因此木质素在维持植物正常结构、运输水分和养料以及抵抗不良外界环境的侵袭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胶层在初生壁之外,其组成和细胞壁的其余部分很不相同,富含果胶质,蛋白质的成分也与初生壁和次生壁大不相同[5]。

蛋白质是组成细胞壁的另一类主要成分,主要包括富羟脯氨酸糖蛋白(HGPRs)"

富含甘氨酸的蛋白(GPRs)富含脯氨酸的糖蛋白(PRPs)和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AGOs),它们在植物细胞生长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细胞壁组分中除纤维素和胼胝质在质膜上合成以外[1],果胶质、木质素以及细胞壁蛋白质均在细胞质中合成。

1.2细胞壁中纤维素合成与调控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其提供了抗张强度。

植物中的纤维素主要以小微纤丝的形式存在,而微纤丝是以纤维素分子为基本单位。

纤维素分子是线性β(1→4)糖苷键连接的葡聚糖,其中可能还存在甘露糖残基。

大约30—100条纤维素链状分子并肩$平行排列,形成纤维素微纤丝自然界每年约有1.8×

1011的纤维素生成,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大分子和重要的可再生资源。

其中木质纤维素和棉纤维素都属天然纤维素,与衣食住密切相关。

它不仅是造纸和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而且,纤维素的衍生物是新型功能膜材料和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在许多高新技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植物纤维的需求量激增,纤维素资源的利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其相关研究特别是植物纤维素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6]。

3纤维素的合成场所、底物以及过程

纤维素合成是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生化过程,过去十年有关纤维素合成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但对纤维素合成的调控方式仍不清楚,目前这一领域已成为植物学研究的热点。

关于纤维素的合成模型有多种观点,近年来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植物中纤维素的生物合成需要6个复杂的酶系复合体,这个酶系复合体为对称的玫瑰花环结构(图1)[7],它集中在纤维素聚集的部位,是由6个独立的球状蛋白复合体构成,直径为25—30nm,称之为纤维素合酶复合体,玫瑰花环结构的每个亚基合成6条葡萄糖链,形成36条链的微纤丝。

研究表明,玫瑰花环复合体不仅具有合酶的功能,而且也可能具有将葡萄糖链运输到细胞质表面的功能[8],完整的玫瑰花环复合体在细胞膜上运动,是合成晶体化纤维素所必需的[UR]。

对棉花纤维素合酶催化亚基的定位研究表明,玫瑰花环末端复合体是进行纤维素生物合成的场所[9]。

二磷酸尿苷葡萄糖是纤维素合成的直接底物。

Brown等[10]利用棉纤维细胞膜制品建立了无细胞合成系统,成功地以二磷酸尿苷葡萄糖为底物合成了纤维素,证实二磷酸尿苷葡萄糖是纤维素合成的前体。

纤维素合酶复合体亚单位的精确组成和结构迄今还不清楚,但遗传学的证据表明,每个亚单位至少含有3种CesA蛋白。

关于纤维素的合成机制目前也还不十分明确,大多数的观点认为,由一些短的葡聚糖与脂质或蛋白质作用而聚合成为成熟的纤维素聚合体,但是这种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2.2与纤维素合成相关的酶及基因

2.2.1纤维素合酶

纤维素合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纤维素合酶,纤维素合酶基因最先是在木醋杆菌中发现[11],环二鸟苷酸激活木醋革兰氏阴性菌的纤维素生物合成,起到促进纯化纤维素合酶、克隆编码催化亚基的基因、调控纤维素微丝分泌和结晶的作用[12]。

DELMER于1966年首先克隆出植物纤维素合酶基因CesA,最初人们推测CesA基因的功能与纤维素的生物合成有关,直到植物细胞壁突变体rswl产生后,植物纤维素合酶基因功能的验证才成为可能。

随后,Willim等[13]运用拟南芥、突变体对该基因进行了鉴定。

目前的研究表明,CesA基因家族有40多个基因。

CesA蛋白的氨基端带有类似锌指的区域,该区域在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14],并且该区域通过蛋白质配对或特异降解来行使),CesA功能[15]。

Growell等[16]和Giuterz等[17]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CesA蛋白都定位于高尔基体上,并分散在每个微管6纤维素合成单位(MASCs)中。

近20年来,纤维素合成过程的研究多以拟南芥突变体为材料。

Rimonde等[18]总结了拟南芥基因组中的10个CesA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的结构特点,其中已经获得6个基因突变体(AtCesA1,AtCesA2,AtCesA3,AtCesA4,AtCesA5和AtCesA6等[19]。

Andrown对杨树的CesA基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tCesA、PtCesA、PtCesA和PtCesA在发育的木质部中也有较高的表达。

至于究竟有哪些纤维素合酶参与杨树次生壁的合成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2纤维素酶Kor

研究表明纤维素生物合成机制非常复杂,除纤维素合酶外,纤维素酶、蔗糖合酶、细胞骨架蛋白、Racl3蛋白等都可能与纤维素合成有关。

Lane等[20]对Kor蛋白中由单氨基酸残基突变所产生的3个温敏等位突变体的研究表明,这些Kor突变体性状表现与拟南芥纤维素合酶催化亚基基因突变体rswl类似,都是根和茎细胞初生壁中只能合成少量的纤维素并伴随有短链、易提取的葡聚糖积累等现象。

而双重突变体表现出比Kor或rsw突变体更严重的性状变异,纤维素合成能力进一步降低,由此可见Kor和rsw均为植物纤维素生物合成所必需。

除此之外,现有的研究表明,KORRRKBA基因(Kor)编码的葡聚糖酶是一种内切葡聚糖酶,与拟南芥的初生和次生细胞壁上的纤维素生物合成相关。

欧阳杰等[21]总结了内切葡聚糖酶在植物细胞生长发育中的作用,认为此基因不仅与雌蕊、胚轴和叶片中细胞的快速增大、果实成熟、花蕾脱落、花粉囊开裂等过程中细胞壁组分的协调解体密切相关,还可能在果实成熟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2.3蔗糖合酶

纤维素合成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的酶—蔗糖合酶(SuSy或SS3),在纤维素合成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参与有可能是间接的。

SuSy的主要功能是分解蔗糖,蔗糖和果糖为纤维素的合成提供底物,事实上,UDP葡萄糖不仅仅是葡基转移酶(如纤维素酶或胼胝质酶)的直接底物,同时也是不同核苷糖和相应的非纤维素物质细胞壁碳水化合物的关键前体物质。

此外,免疫定位研究表明,SuSy位于纤维细胞表面,并且朝向纤维素沉积的部位。

因此其活性的变化直接影响纤维素的合成速度和沉积质量。

在无纤维的棉花突变体中,胚珠表皮细胞中无蔗糖合酶基因表达,而野生型的纤维细胞中蔗糖合酶基因大量表达,表明蔗糖合酶与棉纤维的发育密切相关。

蔗糖合酶大量集中于细胞质膜附近,又邻近纤维素合酶的位点[22],可能起碳源通道的作用。

Heather等[23]对杨树中两个蔗糖合酶基因的过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木质部的增长过程中蔗糖合酶的活性有显著的增加。

这些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

蔗糖合酶是杨树中木质部积储强度的关键调节因子,并且和纤维素合成和次生壁的构成有密切的联系。

张文静等[24]对棉纤维加厚发育生理特性的基因型差异及对纤维比强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纤维强度品种与低纤维强度品种相比,在次生壁进入加厚期后,蔗糖合酶活性迅速增加,可以催化产生较多的纤维素合成底物UDPG,有利于形成高强度的纤维素[1]。

这些结果证实了蔗糖合酶是调控纤维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SS3活性变化直接影响纤维素的合成速度和沉积质量。

Gurreler[24]也认为蔗糖合酶亚基的表达可以通过改变一些底物而改变,从而影响细胞壁的形成。

但是,关于蔗糖合酶和纤维素合成体系之间有联系的直接证据至今仍然没有获得。

2.3细胞骨架系统控制纤维素的沉积方式

细胞壁中纤维素的合成过程不仅有纤维素葡聚糖链的合成而且还有纤维素微纤丝的组织,目前还不清楚纤维素微纤丝是如何组织的,但是纤维素微纤丝在细胞壁中的排列方向可能是由质膜下的微管来控制的。

纤维素在细胞壁内的沉积是有一定方向性和特殊的排列方式,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通常微纤丝的排列总是垂直于细胞的伸长方向的。

细胞骨架系统在棉纤维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稳定性影响纤维细胞的发育,周质微管的排列方向控制着纤维素微纤丝的沉积方向。

总而言之,皮层微管和纤维素合成之间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阐述,由于新的活细胞成像技术的发展,结合不断出现的植物突变体和新的对细胞骨架和纤维素合成的动态变化的抑制药物,我们相信为解决皮层微管和纤维素沉积之间的关系打开了一个新的契机。

3展望

对纤维素合成有重要作用的POM1蛋白,也被称为是CHITINSHE-LIKL1(CTL1),虽然这种蛋白的功能还没有确定,但初步研究显示CTL1可以编码葡聚糖酶[26]。

因为植物不能产生壳多糖,所以推测CTL1参与了类似于壳多糖的聚合物,的合成,也许是作为一种纤维素的校对酶存在。

总而言之,尽快明确Kor、Kob、Cob和CTL1的功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明确纤维素合成的过程[27]。

另外,熊光焰等[28]对1个与在水稻细胞壁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动力蛋白Danamin相关的蛋白(DRP)家族中的一个成员BC3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C3突变体中厚壁细胞的外层次生壁有高电子密度物质的异常沉积,而初生壁结构平滑完整,这暗示了BC3的影响可能仅限于次生壁的合成;

研究还认为BC3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壁合成关键蛋白而影响次生壁纤维素的合成。

Song等[29]用免疫共沉淀和蛋白质组分析等方法对两个类型的CSC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CSC均参与了杨树木质部细胞次生壁的合成,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合成机制,同时也证明了除纤维素合成蛋白外还有其他蛋白也参与到杨树木质部细胞次生壁合成的过程中.

目前对于纤维素合成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Mutwil等[30]提出了纤维素合成过程的模式图,!

但是对于纤维素的合成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纤维素合酶多是同功酶,如CesA6和CesA2,CesA5,CesA9等,它们的作用的机理有何不同;

纤维素合酶复合体是怎样调控纤维素合成并形成不同结构的纤维素的。

CesA[31]基因是以超基因家族存在的,含有许多基因成员,不同的成员基因参与不同组织、不同器官或不同细胞壁层次的纤维素合成,它们是如何受到调控的,其调控网络又是怎样影响植物生长与分化的;

纤维素微纤丝是如何沉积到细胞壁最内层的等等,至今仍是尚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能运用现代生物学手段阐明这些问题将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建立并改造更好的纤维素合成体系,为生产和生活创造更大的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DhuggaKS.Plantgolgicellwallsynthesis:

Fromgenestoenzymeactivities[J].ProcNatlAcadSciUSA,2005,102(6):

1815-1816.

[2]SomervilleC,BauerS,BrininstoolG,etal.Towardasystemsapproachtounderstandingplantcellwalls[J].Science,2004,306(5705):

2206-2211.

[3]BurtonRA,FarrokhiN,BacicA,etal.Plantcellwallpolysaccharide

biosynthesis:

Realprogressintheidentificationofparticipatinggenes[J].Planta,2005,221(3):

309-312.

[4]SmertenkoA,SalehN,IgarashiH,etal.Anewclassof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sinplants[J].NatCellBiol,2000,2(10):

750-753.

[5]SeneC,McCannMC,WilsonRH,etal.Fourier-transformramanand

fourier-transforminfraredspectroscopy:

Aninvestigationoffivehigherplantcellwallsandtheircomponents[J].PlantPhysiol,1994,106(4):

1623-1631.

[6]CosgroveDJ.Growthoftheplantcellwall[J].NatRevMolCellBiol,

2005,6(11):

850-861.

[7]DingMX(丁明孝),WangXZ(王喜忠),ZhaiZH(翟中和),etal.

CellBiology[M].Beijing:

HigherEducationPress,2002:

106-107.(in

Chinese)

[8]DoblinMS,KurekI,Jacob-WilkD,etal.Cellulosebiosynthesisin

plants:

Fromgenestorosettes[J].PlantCellPhysiol,2002,43(12):

1407-1420.

[9]ZhaoQX(赵庆新),YuanS(袁生).ProgressinplantcellwallJ].BullBiol(生物学通报),2007,42(7):

8-9.(inChinese)

[10]SongGJ(宋桂经).Theadvanceofresearchonsyntheticcellulose[J].CelluloseSciTechn(纤维素科学与技术),1998,6

(2):

1-4.(inChinese)

[11]HanusJ,MazeauK.Thexyloglucan-celluloseassemblyattheatomicscale[J].Biopolymers,2006,82

(1):

59-73.

[12]ArioliT,PengL,BetznerAS,etal.MolecularanalysisofcellulosebiosynthesisinArabidopsis[J].Science,1998,279(5351):

717-720.

[13]KimuraS,LaosinchaiW,ItohT,etal.Immunogoldlabelingofrosetteterminalcellulose-synthesizingcomplexesinthevascularplantVignaangularis[J].PlantCell,1999,11(11):

2075-2086.

[14]DelmerDP,HaiglerCH.Theregulationofmetabolicfluxtocellulose,amajorsinkforcarboninplants[J].MetabEng,2002,4

(1):

22-28.

[15]LiCX(李春秀),QiLW(齐力旺),WangJH(王建华),etal.Cellulosesynthasegeneandcellulosebiosynthesisinplants[J].BiotechnBull(生物技术通报),2005(4):

5-11.(inChinese)

[16]RossP,WeinhouseH,AloniY,etal.RegulationofcellulosesynthesisinAcetobacterxylinumbycyclicdiguanylicacid[J].Nature,1987,325(6101):

279-281.

[17]HollandN,HollandD,HelentjarisT,etal.Acomparativeanalysisoftheplantcellulosesynthase(CesA)genefamily[J].PlantPhysiol,2000,123(4):

1313-1324.

[18]WilliamsonRE,BurnJE,BirchR,etal.Morphologyofrsw1,acellulose-deficientmutantofArabidopsisthaliana[J].Protoplasma,2001,215(1/2/3/4):

116-27

[19]BachI.TheLIMdomain:

Regulationbyassociation[J].MechDev,2000,91(1/2):

5-17.

[20]ZhouXF(周晓馥),WangJY(王景余),WangXZ(王兴智).Researchprogressofcellulosesynthasegenesinhigherplant[J].Hereditas(遗传),2002,24(3):

376-378.(inChinese)

[21]CrowellEF,BischoffV,DesprezT,etal.PausingofgolgibodiesonmicrotubulesregulatessecretionofcellulosesynthasecomplexesinArabidopsis[J].PlantCell,2009,21(4):

1141-1154.

[22]GutierrezR,LindeboomJJ,ParedezAR,etal.Arabidopsiscorticalmicrotubulespositioncellulosesynthasedeliverytotheplasmamembraneandinteractwithcellulosesynthasetraffickingcompartments[J].NatCellBiol,2009,11(7):

797-806.

[23]BabbVM,HaiglerCH.Sucrosephosphatesynthaseactivityrisesincorrelationwithhigh-ratecellulosesynthesisinthreeheterotrophicsystems[J].PlantPhysiol,2001,127(3):

1234-1242.

[24]KumarM,ThammannagowdaS,BuloneV,etal.AnupdateonthenomenclatureforthecellulosesynthasegenesinPopulus[J].TrendsPlantSci,2009,14(5):

248-254.

[25]SongDL(宋东亮),ShenJ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