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基础检测试题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4391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基础检测试题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过秦论基础检测试题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过秦论基础检测试题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过秦论基础检测试题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过秦论基础检测试题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过秦论基础检测试题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过秦论基础检测试题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过秦论基础检测试题Word格式.doc

《过秦论基础检测试题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基础检测试题Word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过秦论基础检测试题Word格式.doc

A.以为桂林、象郡B.才能不及中人C.北收要害之郡D.以致天下之士

6.下列句中加点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7.以下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外连衡而斗诸侯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乃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D.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下列句子中属省略句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0.对下列名词状语的分类、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席卷天下 

②云集响应③船载以入 

④西举巴蜀⑤内立法度 

⑥斗折蛇行⑦日积月累 

⑧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⑨良庖岁更刀 

⑩舟行适临汝 

A.①②⑥⑩句表比喻,讲成“像……那样”

B.④⑤句表处所,译为“在……”

C.⑦⑨是时间名词作状语,译为“日日”、“月月”、“每年”

D.③表工具,译为“用……” 

11.下列加点虚词理解为“助词,定语后置标志”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C.夫晋,何厌之有D.(陈涉)辍耕之垄上

12.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B.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

C.以致天下之士D.沛公引兵之薛

13.加点虚词为“连词 

表修饰关系”的一项

A.振长策而御宇内B.尊贤而重士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D.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席卷天下②天下云合而响应。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

④会盟而谋弱秦。

⑤赢粮而景从。

⑥南取汉中⑦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⑧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A.①②⑤⑧//③④//⑦/⑥B.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D.①②⑤⑥//④⑦//③⑧

1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会盟而谋弱秦弱:

使……弱B.天下云合而响应云:

像云一样

C.序八州而朝同列序:

控制,统治D.外连衡而斗诸侯斗:

对……斗争

16.词类活用现象与“以愚黔首”的“愚”相同的一项是

A.内立法度,南取汉中B.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C.以弱天下之民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7.下列句式是被动句的一项

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铸以为金人十二

蹑足行伍之间 

,倔起于阡陌之中

18.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B.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9.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履:

鞋子B.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池:

护城河

C.焚百家之言言:

言论,这里指著作D.隳名城,杀豪杰隳:

毁坏

2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B.天下云集响应

C.赢粮而景从D.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2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以为桂林、象郡作《师说》以贻之

C.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邻国之民不加少D.天下已定学不可以已

22.下列关于课文第3段的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段文字叙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的势如破竹和巩固政权时的种种措施。

B.作者用铺陈的手法叙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

C.从这段文字记叙的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看,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

D.这段文字所叙述的秦始皇所施行的政策,说明他不知道与昔日相比“攻守之势异也”,因而“仁义不施”。

2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24.下列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A.外连衡而斗诸侯。

翻译:

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使(其他六国)诸侯相互争斗。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翻译:

这样一来,秦国就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C.会盟而谋弱秦。

(他们便)聚在一起订立盟约来谋划进攻弱小的秦国。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他们砍伐树木作为武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浮云一样聚集起来响应(他们的号召),(大家)担着粮食,像影子随形那样跟着(他们起来造反)。

25.下面一组译文中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

译文:

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E.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秦始皇)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河当作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默写

26.第三段写了秦始皇的功业。

(1)政治上是“      ,       ”两句。

(2)军事上是“南取          抱怨。

(3)文化上是“     ,      ,        。

(4)地理防务上是“践华  ,     ,   

 ,     

 ,   。

     

   谁何。

27.第四段写陈涉起义。

(1)其出身地位是“瓮牖    ,    ,  

 

 。

“蹑足  

   ,         之中。

(2)其个人素质是“才能    ,  

  ,   

  之富”。

(3)起义队伍的组成是“       ,将    

 

  ”。

(4)其武器装备是“    ,    ”。

(5)起义的影响是“天下          ,     ”。

(6)起义的结果是“      

     ”。

28.第五段作者从四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了对比。

(1)社会地位“陈涉之位,   

 

   ”;

(2)武器“      

  ,   

        ”;

(3)部队的素质“          ,        ”;

(4)用兵之道“          ,          ,”。

答卷

班级姓名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文化上是“     ,      ,        。

        ”;

(3)部队的素质“          ,        ”;

《过秦论》基础检测试题答案

1【解析】C(A项中的“崤”应读“xiá

o”。

B项中的“翟”作姓多数念“zhá

i”,此处应念“dí

”。

D项中的“赢”应为yí

nɡ。

2【解析】选B。

A.“从”通“纵”,“举”通“与”;

C.“衡”通“横”;

D.“弊”通“敝”。

3【解析】选D。

A项,“因”意为“乘着”;

B项“烈”意为“功业”;

C项“揭”意为“举起”。

4【解析】A(“因”因该解释为沿袭。

5【解析】选C。

A项,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B项,古义,平常的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D项,古义,用来招纳;

今义,连词,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6【解析】选D。

“山东”在文中指崤山以东,今义为省名。

7【解析】选B。

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都是使动用法。

8【解析】选B。

代词,代指“兵器”,其余三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9【解析】选A。

A项省略了代词“之”,即“以(之)为桂林、象郡”。

10【解析】A.⑩表工具,译为“乘船”。

11【解析】选A。

助词, 

定语后置标志。

B项助词, 

相当于“的”;

C助词 

,宾语前置标志;

D.动词,到……去。

12【解析】选B。

B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指示代词,这。

A.代词,代指秦孝公;

C.助词,的;

D.动词,到。

13【解析】选A。

B项连词 

表并列关系;

C连词 

表转折关系;

D.连词 

表因果关系。

14【解析】选C。

①②⑤⑥为名词作状语,③④⑦为使动用法,⑧为名词作动词。

15【解析】选D。

使动用法,使……争斗。

16【解析】选C,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例句也是此类活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蠢。

A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B项使动用法,使……退却;

D.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

17【解析】选B。

A判断句;

C省略句,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D.省略句,蹑足(于)行伍之间。

18【解析】选D。

省略的成分应为秦始皇。

19【解析】选A。

“履”在句中意思为“登上”。

20【解析】选D。

“瓮”“绳”都为名词作动词,其余各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21【解析】C(C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

B项,介词,把/连词,来;

D项,副词,已经/动词,停止。

22【解析】选C。

“他确实为子孙后代开创了万世之业”不合文意,作者的意图是“在正面铺叙中现出暴政的魔影,意在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23【解析】B(“攻势”不对。

24【解析】选C。

(他们便)聚在一起订立盟约来谋划削弱秦国(的势力)。

25【解析】选E。

A项中“御宇内”理解为“驾驭整个天下”较贴切。

B项中“敲”和“扑”不宜理解过实,应泛指各种严酷的刑罚。

C项中的“藩篱”应取比喻义。

D项中的“兵”应指“兵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