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4499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docx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特点

原始型:

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

出生率很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

出生率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

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世界:

属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

主要是“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

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3、环境人口容量

简单地说:

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因素:

资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正比)、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反比),

资源是首要因素。

4、人口迁移

按地理范围分:

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省际、县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

国内人口迁移分为由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气候(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淡水、土壤、矿产资源

(2)经济因素:

目前最主要的因素,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如:

中国大量人口向上海、深圳、北京迁移)。

(3)国家的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

6、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

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压力。

7、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

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

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

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二城市地域结构

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集中式:

1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2节省市政投资3环境质量相对较差

组团式:

1用地较为分散,各片之间的联系不太方便

2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

条带式或放射状:

受特定条件的制约,城市沿主要交通道路发展而形成。

1这种类型的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两个方向,而且运距很长。

2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及其特点

(1)住宅区

地位:

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发展趋势和特点:

大城市为了疏散过密的人口和工业,在距母城比较远的交通干线兴建卫星城,在母城上班,生活在卫星城。

(2商业区

区位:

区位需求是有便捷的交通

(3)工业区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为了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运输量大)

3、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原因

历史因素:

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上海中心商务区的形

成)。

取决于付出租金的多少。

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通达度。

社会因素:

收入、知名度和宗教信仰,欧洲和北美表现尤其明显。

行政因素: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订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经济的发展,引导和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4、城市的布局形式

基本形态有集中紧凑与分散疏松两类。

在我国,中小城市大多采用集中紧凑式,有些大城市为了解决市区人口拥挤、工业集中、交通不畅、污染严重等问题,可以分散城市布局。

5、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A靠近交通便捷地区

B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位置,减少对居民区的污染

(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分布在城内居民区;

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远离城市,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者与盛行风相垂直的郊外,远离水源地且布局在河流下游)

C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D留有发展余地

三文化与文化景观

1、文化的分类

物质文化:

具有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的文化内容和物质形态。

(如:

技术、道路、农田、城乡等)

精神文化:

具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体现人们情感的文化内容。

(如:

纪念碑、学校雕塑、马列主义思想等)

2、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

(1)文化景观的空间性

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每个文化景观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2)文化景观的时代性

3、文化景观与环境

(1)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

物质文化景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文化景观指示自然环境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2)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

文化景观也是人文社会环境的一面镜子。

(公交汽车站牌)

4、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案例

(1)西双版纳傣家竹楼:

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高温、多雨、潮湿、多虫兽),也记录了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

(2)黄土高原窑洞:

反映了该地区干燥少雨的气候和黄土深厚且直立性强的地理环境状况。

(3)北京四合院:

反映出华北平原冬季寒冷干燥、多大风的气候特征及中国古代长幼、尊卑贱地位的差异。

(4)龙门石窟:

反映了北魏至唐代中原地区的宗教信仰和造像艺术水平。

(5)宁夏的清真寺:

反映了回族等民族的宗教(伊斯兰教)文化特点和民族间文化交融的特点。

(6)中国虫神庙:

反映了明代虫灾多发区的分布情况和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虫神信仰情况。

5、文化扩散类型

传染扩散:

某种文化扩散现象通过已接受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

(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本贵族学者向归来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

等级扩散:

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等级中,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扩散。

(国家的方针政策逐层传达、苏格兰威士忌酒从乡村流入城市等)

刺激扩散:

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到他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摒弃了具体形式。

(滑旱冰、佛教传入西藏发展为喇嘛教)

迁移扩散:

在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

(阿拉伯文化的传播、中国学者在国外传播儒学)

四旅游活动与环境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旅游者:

旅游的主体旅游资源:

旅游的客体旅游业:

旅游媒介

2、旅游活动的作用

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稳定市场;扩大就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扩大交流);扩大交流。

3、旅游业的特点

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资金需要量少;劳动力需要量大;技术限制较小;人员培训期短

4、旅游资源的特性

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

5、旅游资源的价值

①美学价值:

吸引旅游者的根本原因。

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形象美是核心。

②科学价值:

夏威夷火山、东非大裂谷、喀斯特地貌、泰山、庐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长江三峡。

③历史文化价值。

④经济价值。

6、旅游景观的欣赏

(1)选择观赏位置

千峰万壑——远眺俯视(武陵源群峰)一线天——置身其中近观

瀑布景观——适当距离仰视江河湖海——较高的亭台楼阁上远望俯视

湖沼池塘——低临水面欣赏山水组合景观——乘船观两岸风景

(2)把握观赏时机

把握季节(北方景色大部分宜夏季观赏);把握天气(云海——雨过天晴);把握时间(青海湖观鸟、钱塘江大潮)

(3)抓住景观特点——了解园林景观的特点

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5)以情观景

综合感受;发挥想像;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7、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①环境污染②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③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④对文物古迹的破坏⑤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8、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重点)

①游览价值:

首先是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②市场距离:

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

③交通位置及通达④地区接待能力

⑤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8、十大风景名胜

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安徽黄山。

五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1、二战后世界局势总体和平局部动荡

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科技进步(缩短世界距离,加强了全球联系);跨国公司(推动经济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意义

发达国家:

具有制造业和金融业发达、科学技术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优势,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

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需要引进资金和技术。

加上政局动荡,南北差距扩大。

4、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

基本实体(国土面积、位置、资源、人口)、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

5、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途径

①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

③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不结盟,不争霸,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6、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欧盟:

1948年“荷比卢经济联盟”;1952年“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1933年“欧洲联盟”,是世界最早的区域化集团

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开始运转,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成为和欧盟抗衡的共同市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我国在1991加入是一个比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

7、世界经济南北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的原因

(1)发展中国家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和资金,从而对发达国家形成依赖,容易受其控制。

(2)由于生产规模小、水平低、基础差,发展中国家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在产品交换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等价状态。

(4)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沉重,有些国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给经济发展带来困难。

(5)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给发展中国家进入世界市场设置门槛。

附:

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它们是:

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俄罗斯和越南。

 欧共体创始国为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

至2009年1月止共有27个成员国,他们是: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六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

基本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称为混合农业。

按投入多少分:

密集农业、粗放农业

按用途分为:

商品农业和自给农业

2、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地形、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

3、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城郊农业的发展,粮食种植规模变化)

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4、水稻种植业

(1)分布:

绝大部分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2)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条件:

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地形平坦;劳动力丰富;可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水稻在这里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3)亚洲水稻种植业特点: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属自给农业)

机械化水平低(除日本);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5、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及放牧牲畜品种美国、阿根廷:

牧牛

(干旱、半干旱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牧羊

潘帕斯草原发展气温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大牧场放牧业的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区位优势距海港近,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促进了牛肉的销售。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阿根廷为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使肉牛方便地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等港外运。

发展牧牛业大打机井,开辟水源。

采取的措施种植饲料。

6、商品谷物农业

分布: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北国营农场。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优越的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

美国商品谷便利的交通运输:

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的航运及公路、铁路

位优势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提供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等

先进的科技

7、混合农业

(1)分布: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2)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优点:

A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

B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

C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3)墨累—达令盆地农业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

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政府实施西水东调促进发农业发展。

8、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9、我国主要的商品棉基地

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10、我国出口农业基地

太湖平原,闽南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花卉、蔬菜、水果等。

11、油料基地

山东、河北——花生,长江流域——油菜(播种面积最大)。

12、如何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

(1)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稳定粮食,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

(2)科技兴农

(3)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4)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七工业生产的区位选择

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主要因素:

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技术、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部门

类属名称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

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

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

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2、污染企业的布局

大气污染:

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盛行风向的下风向。

水污染: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3、传统工业区

著名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工业基础:

丰富的煤、铁资源。

工业部门:

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

4、鲁尔区发展传统工业的区位优势

(1)丰富的煤炭资源

(2)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水陆交通(5)广阔的市场

5、鲁尔区出现衰落的原因及其整治措施

衰落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整治措施: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炉建到荷兰综合整治海边。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⑤发展经济、繁荣科技

6、新兴工业区的分布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

7、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A大批廉价劳动力B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C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D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

E政府的大力支持

8、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及其独特的发展模式

特点:

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发展模式:

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

9、美国硅谷的崛起因素

A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B气候人:

属于地中海气候。

C有高等院校:

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崛起的早期起了关键性作用。

D便捷的交通:

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E军事订货:

为美国高技术工业发展的独有条件。

10、目前世界几个典型的高技术地区

印度“硅谷”班加罗尔——环境优美,有“花园城市”之称。

“科学之都”、“计算机之都”。

日本“硅岛”——九州岛、科学城——筑波(世界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

中国:

中关村、台湾

④美国硅谷

11、四个主要工业基地和三个工业地带

工业基地:

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珠江三角洲

工业地带:

东部沿海工业地带、长江沿岸工业地带、陇海—兰新工业地带。

12、消除“三废”的措施

①要预防,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②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有色金属冶炼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可回收利用制成硫酸;火电厂排放的粉煤灰可制成建筑材料;

③作无害处理:

处理污水可建立污水处理场;处理废渣,在综合利用以外,可建立焚烧炉或采取掩埋;消除废气可用化学手段。

④加强法制

八城市的区位因素

1、城市的区位因素(重点掌握各部分的例子)

(1)地形

温带城市:

主要分布在平原上(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美国三大城市带位于原上)

热带城市:

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区(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上)

在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如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2)气候

城市分布在气温和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区:

大约60°N以南的欧洲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

(3)河流

河流运输和用水:

江西赣州(河运);宜宾、武汉、重庆分别位于岷江、嘉陵江、汉水与长江干流汇合处;上海、广州(河口处)。

军事防卫:

河流弯曲度最大处、河心岛等处。

如:

伯尔尼、巴黎、波士顿。

(4)自然资源

煤矿发展起来的城市:

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

世界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

阿伯丁。

金矿开采兴起城市:

约翰内斯堡。

铁矿发展起来的城市:

鞍山、包头、攀枝花。

中国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

大庆、玉门。

煤炭工业城市:

大同、鹤岗、抚顺。

(5)交通

铁路公路沿线形成城市。

铁路枢纽兴起城市。

如:

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有京广、浙赣、湘黔通过,是个火车拉来的城市。

(6)政治、军事、宗教

巴西(巴西利亚)、美国(华盛顿)、澳大利亚(堪培拉)、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为政治中心兴建。

宗教:

麦加、麦利那、梵蒂冈、拉萨最早由宗教中心发展而来。

2、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军事、宗教因素减弱,资源、交通一直重要;

科学、旅游成为一些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

因科技而形成的日本筑波科学城;

因旅游因素而兴起的城市。

如:

桂林、张家港、泰安、黄山市等。

3.城市化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在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比重是最重要指标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发达国家:

城市化起步早(英国最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墨西哥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

5.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4)影响计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解决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九交通

1、五种交通运输的特点

公路运输:

发展快、应用广、机动灵活、周转快、装卸方便、对自然的适应性强

但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高,适合短程、量小的货物。

铁路运输: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但造价较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

水路运输: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但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航空运输:

速度快、效率高,但运量小、运费高、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损耗小、连续性强、安全、方便、运量大,但投资大、灵活性差。

2、亚欧大陆桥(两条铁路线)

一、西伯利亚大铁路,东起符拉迪沃斯托克,西至莫斯科。

二、连云港—鹿特丹铁路,是目前亚欧大陆最为近便的通道。

3、四条主要航海线

北大西洋航线;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航线;北美洲东岸各港口经巴拿马运河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航线;北太平洋航线。

(北大西洋航线最繁忙)

4、影响京九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

A合理布局交通网:

缓解南北铁路运输紧张情况,缩短运距、节省运费和时间,活跃整个路网。

B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穿越9省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是我国最长的铁路。

C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D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5、京九铁路建设的最大意义

激活全国的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6、港口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1)水域条件:

A有适当宽度、水深和多条进港航道陆域条件

B有适当面积、深度和港池

C有天然防波堤或者便于修剪防波堤

(2)陆域条件:

具有宽阔平坦的的地表面积,便于修建码头、仓库、港区等

经济条件:

(1)腹地:

腹地工农业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决定了港口吞吐量的大小和港口作业方向,腹地状况是港口建设的首要考虑因素。

(2)依托城市

7、上海港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

长江三角洲的河口港,兼作海港;长江和黄浦江为港口提供淡水,入港航道开阔,抛锚空间大;三角洲地势平坦,便于建设布局

腹地条件:

占有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面积广、交通方便

依托城市:

以上海市为依托

8、航空港的建设条件

A占地广,要有平坦开阔,利用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保证;

B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

C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

D航空港应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连接。

9、水运航线区位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A人口、城市分布B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市场需求量

自然因素:

A地形:

平原地形,河流水量平缓利于通航

B气候条件:

气温决定河水有无结冰期,降水多少与季节变化决定河流量大小和变化

10、中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和枢纽

南北向(五纵):

京沪、京九、京广、焦柳、宝成——成昆线

东西向(三横):

京包——包兰、陇海——兰新、沪杭——浙赣——湘黔——贵昆,青藏线。

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