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4619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docx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docx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试题

一、(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寒喧(xuān) 尺椟(dú) 一瞥(piē) 戛然而止(gā)

B.差池(chā) 缄默(jiān) 谄媚(chǎn) 鼎铛玉石(chēng)

C.涎皮(xuán) 歆享(xīn) 象笏(hù) 放浪行骸(xíng)

D.疏竣(jùn) 砧板(zhēn) 笨坯(pēi) 以儆效尤(jìng)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推”可以无声,“敲”就    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②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      ,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也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③比如说“烟”,它的直指意义,凡是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       。

④蝙蝠必须几乎连续不停的发出声音,     借助声呐来察知周围的物体。

它们也彼此交流,也发出咔嗒声和高调的问候。

A.不免  奥妙  琢磨   从而 B.未免  奥秘  琢磨  从而

C.未免  奥秘  捉摸   以便 D.不免  奥妙  捉摸  以便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由索马里歌手克南演唱的2010南非世界杯主题歌,歌词朗朗上口,旋律动感激昂,有浓郁的非洲风情。

B.2010年4月,一则“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再次将“转基因作物”话题炒得沸反盈天,引人关注。

C.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与其提携者关栋天反目的消息一经传出,周立波立即成为得鱼忘筌的典型。

D.刚刚建成的越王楼在霓虹灯的装饰下,雄伟气派、出神入化,为绵阳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在众多的世博场馆中,你是钟情于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中国国家馆?

还是充满异域风情的欧洲馆呢?

B.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C.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D.他认为“没有越界不成阅读,”提出阅读者应走四步,即:

向前一步,往旁一步,随便走几步,在网络与书籍之间跨步。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小学规范办学的问题,对于很多老师、学生以及家长要完全接受,并严格遵照执行,短期内恐怕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B.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

C.日前,教育部、公安部相继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确保校园安全保卫工作,为学生成长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D.截至2010年2月,已经有8000多人次审计人员出动,对近4000亿元左右灾后恢复重建资金进行了跟踪审计调查。

二、(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小题。

鸿雁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

秋虫潜鸣,是对寒冷的畏惧和哀叹,而鸿雁则不然;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境开阔,精神振奋。

“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

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

一举万里兮,天下何小小!

”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

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之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

  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

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雁行”、“鸿序”,遂成为秩序井然的代名词。

《风宣玄品•秋鸿》曲《列序横空》:

“后先有序列成行,天际飞扬。

翼拂云声闻天上,影照秋潭形象。

云间波上,带影一行作两行。

”就以清丽的文笔,赞美了鸿雁的这一特征。

鸿雁的行序整齐之美,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礼记》:

“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即取鸿雁飞翔有序之义,举形于旗首,藉以警众。

 

  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即或停歇,也往往选择水草茂密、荒无人烟的洲渚。

人们能看到竦持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中的鸿雁。

“春光深浅没人知,我正南归雁北归”;“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

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语。

鸿雁列队飞翔时,雁阵会在“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宛如一支变幻莫测的神笔,连真带草,在天空中有规律地挥洒,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鸿雁为水禽,性爱洁净,且南翔在深秋之季,其时天寒月冷,水碧沙净,中国古代的不少文人因看破红尘,超然物外,往往在诗词中赋予鸿雁以空灵澄澈的美学色彩,以寄托自己的逸怀高行。

  鸿雁的南迁始于农历八月,终于十月,愈近冬季,雁阵的出现愈为频繁,其阵容也愈加壮观。

故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贾岛《赠李金州》:

“晓角吹人梦,秋风卷雁群”;温庭筠《秋夜出户观月》: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均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6.下列对鸿雁的“美学意蕴”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雁是随阳之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B.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沉雄有力,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在我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

D.“秋空雁阵”式的场景,最能唤起边塞诗人强烈的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7.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队形与“一”字队形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变幻莫测,反复无常之美。

B. 鸿雁性爱洁净,文人常在诗词中赋予鸿雁以空灵澄澈的美学色彩,来寄托自己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怀。

 

C.“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

一举万里兮,天下何小小!

”是对鸿雁辽阔高远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

 

D.贾岛《赠李金州》中“晓角吹人梦,秋风卷雁群”,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主要是表现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雄浑壮阔。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这体现了鸿雁“雄浑悲壮”的美学意蕴。

C.所谓鸿雁随阳,实际上就是鸿雁南翔。

但在文人看来,这是对寒冷的抗争,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和向往。

D.“雁行”、“鸿序”能成为秩序井然的代名词,主要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文人们对鸿雁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的赞叹。

三、(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9.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内:

采纳      

B.强公室,杜私门           杜:

杜绝、堵塞

C.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致:

得到

D.却宾客以业诸侯           业:

使……成就功业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移风易俗,民以殷盛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圣人之所以为圣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客卿”,在李斯看来,“逐客”之害无异于向敌寇借兵器,给强盗送粮食。

B.李斯列举了众多客卿对秦国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指出“逐客”是因噎废食的行为,必然导致国家灭亡。

C.李斯在文中不仅指出“逐客”之祸,还指出延揽人才应有的态度,秦王听取了他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

D.这篇文章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和排比,正反论证的方法,既有气势,又很有说服力,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章。

  

第Ⅱ卷(共78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卷上。

2.答卷前将答题卷的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四、(19分)

12.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3分)

(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答柳恽

 吴钧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浸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见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1)简要分析第二联中“扫”字的妙处。

(3分)

(2)结合诗的后四句,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3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7分)

(1)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           。

 (《阿房宫赋》)

(2)             ,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亦足以畅叙幽情。

 (《兰亭集序》)

(4)            ,风飘飘而吹衣。

 (《归去来兮辞》)

(5)高山仰止,           。

 (《诗经•小雅》)

(6)《过秦论》中,作者认为秦王朝之过在于:

              

(7)《师说》中,表明作者用发展眼光看待师生关系的句子是:

              

五、(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哲学家皇帝

陈之藩

①到此做工已半月,不像是做工,像是恢复了以前当兵的生活。

如果我们中国还可以找出这样紧张的工作,那只有在军队里了。

同事里有从韩国刚当过兵回来的,有远从加州大学来的学生。

我问他们,美国做工全这样紧张吗?

他们异口同声地说:

“这里可能是最清闲的。

” 

②如不置身其中,可能怎样说也不容易说明白。

在日光下整整推上八小时的草,或在小雨中漆上八小时的墙,下工以后,只觉得这个人已瘫下来,比行军八小时还累。

 

③今天下工后,已近黄昏,我坐在湖边对着远天遐想。

这个环境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大匠造物时,全用蓝色画成了这个“太平湖”。

第一笔用淡蓝画出湖水;第二笔加了一些颜色,用深蓝画出青山;第三笔又减去一些颜色,用浅蓝画出天空来。

三笔的静静画幅中,半躺着一个下工后疲倦不堪的动物。

我想整个美国的山水人物画,都可以此为代表。

 

④虽然,眼前景色这样静,这样美,但我脑筋中依然是这一日中,同事们的紧张面孔与急促步伐的影子。

我的脉搏好像还在加速的跳动。

我昏沉沉的头脑中得到一个结论:

“这样拼命的工作,这个国家当然会强。

⑤中学生送牛奶,送报;大学生做苦力,做苦工,已经是太习惯了的事。

这些工作已经变成了教育中的一部分。

这种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自然的知道了什么是生活,也知道了什么是人生。

所以一个个美国孩子们,永远独立、勇敢、自尊,像个哲学家帝王。

 

⑥希腊哲人,想出一套训练帝王的办法,这种办法是让他“从生硬的现实上挫断足胫再站起来,从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来赚取自己的衣食。

”这是作一个帝王必经的训练,可惜欧洲从未实行过这种理想。

没有想到,新大陆上却无形中在实践这句话,每一个青年,全在无形中接受这种帝王的训练。

⑦做卑微的工作,树高傲之自尊,变成了风气以后,峥嵘的现象有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耶鲁大学有个学生,父亲遗产三十万美金,他拒绝接受。

他说:

“我有两只手,一个头,已够了。

”报纸上说:

“父亲是个成功的创业者,儿子真正继承了父亲的精神。

⑧青年们一切都以自己为出发,承受人生所应有的负担,享受人生所应有的快乐。

青年们的偶像不是叱咤风云的流血家,而是勤苦自立的创业者。

富兰克林自传,是每个人奉为圭臬的经典。

⑨然而,我在湖边凝想了半天,还是觉得,这个美国青年画幅里面仍缺少一些东西。

什么东西,我不太能指出,大概是人文的素养吧。

我在此三四个月的观感,可以说:

美国学生很少看报的。

送报而不看报,这是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

 

⑩哲学家皇帝,不仅要受苦,还要有一种训练,使他具有雄伟的抱负与远大的眼光,可惜这一点,美国教育是太忽略了。

忽略的程度令人可哀。

 

○11爱因斯坦说:

“专家还不是训练有素的狗?

”这话并不是偶然而发的,多少专家都是人事不知的狗,这种现象是会窒死一个文化的。

 

○12民主,并不是“一群会投票的驴”;民主确实需要全国国民都有“哲学家皇帝”的训练。

在哲学家皇帝的训练中,勤苦自立,坚忍不拔那一部分,美国的教育与社会所赋予青年的,足够了;而在人文的训练上却差得太多。

○13晚风袭来,湖水清澈如镜,青山恬淡如诗,我的思想也逐渐澄明而宁静。

 

○14天暗下来,星星,一个一个的亮了。

15.题目“哲学家皇帝”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人?

所指之人有哪些特点?

(3分) 

16.作者在湖边遐想,思考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3分)

17.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18.文章结尾的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分)

六、(6分)

19.将下列句子按逻辑顺序填在文段横线处。

(只写序号)(3分)

螳螂拉起那副恫吓、威慑的架式时,翅膀也起着很大作用。

        。

只要把手指贴在平展开的翅膀的正面迅速移动,就可以模拟出那奇特的声响。

①还有许多较细的纬翅膀,成直角地横在经翅膀之间,共同形成为数甚多的网眼结构。

②与此同时,在双翅之间,翘卷着的腹端做出一连串的冲动动作。

③螳螂的翅膀非常宽阔,四周边缘是绿色的,其他地方是无色半透明的。

④肚皮在翅脉上摩擦,发出一种吐气似的“呼哧呼哧”声,我们在前面曾将这声响,比作处于防卫状态的游蛇的动静。

⑤沿长度方向分布着许多经翅膀,散射成扇面状。

⑥螳螂拉着打斗架式时,双翅是展开的,支立成两个几乎贴在一起的并列平面,其状与昼蛾休憩时一样。

20.请从“顺境出人才”和“逆境出人才”中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论证,要求:

至少运用两种论证方法,60字以上。

(3分) 

  

七、(40分)

20.请以“那一刻,我泪流满面”为结尾句,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40分)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共22分)

一、(10分,每小题2分)

1.B(A.喧—暄 戛jiáC.涎xíán行—形 D.竣—浚坯pī儆jǐng)

2.D(不免:

免不了,能作谓语;未免:

表缓和的语气,有“实在不能不说是…”之意,不能作谓语。

  奥妙:

强调神秘;奥秘:

强调深奥微妙。

  琢磨:

反复思索;捉摸:

猜测,预料。

   从而: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以便:

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使下文所说的目的容易实现。

3.D(出神入化:

形容神妙的境界。

多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

4.C(A. 选择问句,前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B.末句为一个总结句,因而“下端开了裂”后的逗号应改为冒号;D.逗号应放在引号外。

5.B(A.主客颠倒,可去掉“对于”;C.搭配不当,可改“确保”为“加强”,也可看做成分残缺,可在“保卫工作”后加“落实到位”;D.“近”与“左右”矛盾,可保留其一。

二、(6分,每小题2分)

6.C(不属于“美学意蕴”) 

7.C(A. “反复无常”错;B. “建功立业”错;D. “主要是展现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不当,应是表达作者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8.B(这体现了鸿雁“雄浑悲壮”的美学意蕴不对,应该是体现鸿雁坚忍强劲的美学意蕴。

三、(6分,每小题2分)

9.A(应为“接纳”)

10.D(A.因此/而   B.对/在   C.承接/并列    D. “……的原因”)

11.A(“藉寇兵”意为借兵器给盗匪)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8分)

四、(19分)

12.(6分)

(1)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业延续到今天。

(3分。

“西面”“施”各1分,大意1分。

(2)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

(3分。

“让”、“择”各1分,大意1分。

13.(6分)

(1)“扫”字写出寒风阵阵,落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肃杀气氛,令人想象出旅途之风霜之苦。

(3分,每点1分)

(2)这四句是写自己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

(1分)“君”远去,去向那参差的高原和平陆,因为路途遥远,今后会面恐不容易,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也只是能陡增伤悲。

(1分)别情离绪,油然而生。

(1分)

14.(7分)

(1)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 

(2)大行不顾细谨

(3)一觞一咏 (4)舟遥遥以轻飏

(5)景行行止 (6)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五、(13分)

15.(3分)“哲学家皇帝”指作者理想中的青年。

(1分)勤苦自立,坚忍不拔;有雄伟的抱负,远大的眼光。

(2分,每点1分)

16.(3分)美国青年教育的成功;希腊哲人的训练方法;美国青年教育人文训练的缺失。

(每点1分)

17.(4分)该段运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静美山水与艰苦劳动相得益彰的画面,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美国青年教育方式的成功。

(画线处各1分)

18.(3分)①用景物的明净烘托“我”思想的清晰,并与前文写湖畔沉思形成照应(2分,画线处各1分);②意蕴丰富,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中青年的期盼和呼唤。

(1分)       

六、(6分)

19.(3分)③⑤①⑥②④(参见《读本》P129)

20(3分)(论证方法2分,语言表达1分。

七、(40分)

21.(40分)参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事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如今陛下得到昆山的美玉,拥有随侯珠、和氏璧之类宝物,悬挂夜光珠,佩带太阿剑,驾乘纤离马,建置翠凤旗,树立灵鼍鼓。

这么多的宝贝,秦国不出产一样,而陛下却喜欢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倘若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使用,那么就是夜光玉壁不能装饰宫廷,犀角、象牙制成的器具不能作为玩物,郑、魏之地的美女不能进入后宫,而駃騠好马不能充实宫外的马圈,江南的金锡不能使用,西蜀的丹青不能绘画。

倘若用来装饰后宫、充任堂下、赏心快意、怡目悦耳的一切,必须是出产于秦国的才可以用的话,那么用宛珠装饰的簪子、缀有珠玑的耳饰、细缯素绢的衣裳、织锦刺绣的服饰就不能进呈到大王面前,而时髦优雅、艳丽多姿的赵国女子就不能侍立在身旁。

那击瓮敲缶,弹筝拍腿,同时歌唱呼喊发出呜呜之声来快活耳朵听觉的,才是真正地道秦国的声乐,而郑卫之地的民间俗乐、《昭》、《虞》、《武》、《象》之类,则是异国它邦的音乐。

现在舍弃击瓮敲缶而追求郑国卫国的音乐,撤下敲击瓦器的音乐而采取《昭》、《虞》之乐,像这样做为什么呢?

只不过是图眼前称心如意,适合观赏罢了。

现在用人却不这样。

不问青红皂白,不论是非曲直,不是秦人就得离去,是客卿就得驱逐。

这样做,所重的是女色、声乐、珍珠、美玉,而所轻的是人啊。

这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

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

现在却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生长于秦,愿意效忠的却不少。

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