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4685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

《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docx

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姓名准考证号

山西省晋中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命题审校人:

场口中学

注意事项:

1.答题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

当时的宫廷舞乐,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

只能用四佾的季氏,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此言论反映了孔子的

A.“仁”的思想B.“礼”的思想

C.“为政以德”的思想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2.中国古代,“吏”是贵族或大官随员的通称,秦汉以后,多指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

但“吏”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A.分封制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存在弊端

C.中央集权不断削弱D.皇权相权矛盾尖锐

3.“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力专一……”这反映出作者主张通过重农来

A.维护农民的利益B.维护社会的稳定

C.维护经济的发展D.维护国家的统一

4.许倬云在《汉坚实唐宏大宋稳定》一文中写到:

“两汉的坚实基础,隋唐的宏大规模,转变为中国文化的稳定结构。

从此以后,中国两度面对外族的完全征服,还能重新站起来。

”促使“中国还能重新站起来”的主要因素是

A.万众一心的民族心理B.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

C.持续传承的文化结构D.地域辽阔的国土面积

5.朱元璋在立国初就规定了皇室不得与大臣通婚,推行选秀女制度。

从民间良家选取后妃,这些后妃的娘家人一无社会背景、二无社会地位。

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

A.后宫外戚干政B.宦官专权C.地方割据D.相权过大

6.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准备了“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

A.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B.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

C.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D.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

7.张之洞在《劝学篇》序言中写道:

“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一是。

旧者因噎而废食,新者歧多而羊亡。

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

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

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为瘸。

”书中《会同》篇写到: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据此分析张之洞

A.认为保守派守旧误国B.认为维新派数典忘祖

C.调和新旧两派、中西之学D.主张“思想要旧,器物要新”

8.“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

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祈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

”这一誓词出现在袁世凯

A.就任直隶总督时B.出任内阁总理大臣时

C.就任临时大总统时D.公然称帝时

9.1913年1月,《大公报》发文描述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活动的现象:

“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

”这种现象反映了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10.日本今井武夫在《支那事变的回想》中写道:

“在中国事变的开头,日本方面有一部分人以为一个回合就可以使中国军订立城下之盟。

这种思想如白日梦一样消逝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事变”是指“九一八”事变

B.“事变”促成了中国全面抗战局面的形成

C.“事变”引发了美日关系破裂

D.长沙会战导致了日本“白日梦的消逝”

11.1934年至1937年,国民政府建立5处航空工厂,分别是:

与美国合资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与意大利合作建立的“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与德国在江西萍乡合办的“中国航空器材有限公司”、广东“韶关飞机制造厂”和海军部“高昌庙飞机制造厂”。

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加大“围剿”红军力度B.力图削弱地方军阀的实力

C.努力发展民航事业D.为对日作战作准备

12.右图是1949年2月7日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毛泽东第一次期前,平津战役刚刚结束,古都北平和平解放。

此图反映了

A.美国政府希望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B.毛泽东是“民主统一”新中国的象征

C.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D.中国共产党即将建立新政权

13.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

A.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单一公有制经济的结构有所突破D.城市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14.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他说:

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

这表明苏格拉底

A.反对实行民主制B.主张实行君主制

C.认识到雅典民主制衰落的原因D.认识到雅典民主制存在的弊端

15.公元1世纪的罗马作家科鲁梅拉在《论农业》中说:

“……我们把农业像交给刽子手去惩办那样,交给奴隶中最不适宜的人去做。

……他们不关心那些撒到土地中去的种子会不会得到丰厚的收成……。

”这一现象

A.反映出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弊端B.导致罗马帝国的分裂

C.促使封建生产方式的出现D.引发奴隶大起义

16.孟德斯鸠说:

“如果一国的法律认为应该容忍好几种宗教的话,那么法律也就必须要求这些宗教互相容忍。

一切受到压制的宗教,自己必将成为压制异教的宗教。

……因为当一种宗教侥幸而脱离了压迫的时候,它就要立即攻击曾经压迫它的其他宗教。

”这段话

A.论述宗教自由在法律上的必要性B.探讨宗教信仰和法律的相互依存关系

C.论证宗教迫害存在的必然性D.主张法律要为宗教服务

17.郭晔曼在《大国崛起的光辉与阴暗》中说:

“联邦作为各个主权州的自愿同盟的概念已被永远地埋葬了,‘联邦’这个词的概念逐渐被‘国家’所代替”,此现象发生在下列哪个事件之后

A.北美独立战争B.1787年宪法颁布

C.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D.南北战争

18.“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

这里突出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

A.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B.缓和了社会矛盾

C.经济政策上存在漏洞D.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19.英国政治家艾登在其回忆录中写道:

“难道我们在1935年就不能下更大的决心来推行制裁?

如果我们下定决心,难道就不能撕下墨索里尼的假面具,从而推迟这一场战争?

我敢断言,回答是肯定的。

”这说明“我们”

A.积极推行“绥靖政策B.使国联未采取任何措施

C.导致了西班牙变成法西斯国家D.延缓了战争迅速爆发

20.1945年9月2日,麦克阿瑟说:

“……我们取得了胜利,但是胜利的过程也引起人们对我们今后的安全和文明的巨大关切。

随着科学发明创造的不断涌现,战争力量的毁灭性现已到了改变传统战争概念的程度。

”“战争力量的毁灭性”指的是

A.空军成为独立的军种B.航空母舰成为海军的核心

C.核武器的出现D.“信息战”的出现

21.1955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开幕,与会的29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表明不愿卷入美苏之间的冷战,而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苦和发展经济作为目标,此次会议直接导致了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成立

C.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D.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演变

22.1978年,苏联向西方出口石油增加了5%,但其外汇收入却增加了2.5倍,达到了140亿美元。

苏联用于购买国外技术和粮食的财政硬通货中60%以上是石油收入。

这一现象

A.体现出勃列日涅夫改革显著成效B.助长了苏联低效僵化体制的发展

C.说明苏联的工业正快速健康发展D.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23.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

亿美元)

年代

1950

1960

1970

1973

与日本的贸易

+2.4

+2.0

—15.9

—19.4

与西欧的贸易

+2.0

+10.7

—5.8

—17.8

注:

+为顺差,一为逆差。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美国经济实力迅速衰退B.世界经济发展呈现颓势

C.日本、西欧经济实力超过美国D.美元地位面临危机

24.“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美国文化以电影、时装、摇滚音乐这类商业形式牢固占领欧洲市场时,许多欧洲人不安地要求:

欧洲应当有一个简明有力的自我概念。

法国在反对美国文化影响方面特别积极——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欧洲的价值和传统而战……”欧洲特别是法国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实质上反映出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B.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世界政治冲突的不断加剧D.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在激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3小题,25题12分,26题15分,27题25分,共计52分。

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毛泽东指出:

“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不破坏它们,中国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中国就有灭亡的危险……革命是干什么呢?

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解放中国人民,、使他们得到自由。

所以,首先就应该求得国家的独立,其次是民主。

没有这两个东西,中国是不能统一和不能富强的。

——摘编自《毛泽东文选》第三卷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运用中国近代各个阶段的有关史实加以论证。

(说明: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论证。

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6.(15分)李鸿章曾被誉为“东方俾斯麦”,但两人的作为对本国国家实现现代化却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铁和血”是俾斯麦执政的纲领和信条。

1862年9月,他在普鲁士议会发表首次演说,“维也纳条约所规定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国家生活的。

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的。

”在与民主派的斗争趋于白热化之际,威廉一世对俾斯麦说:

“这一切将会怎样结束,我完全精确地预料到了,有朝一日,在歌剧院广场上,在我的窗户下面,有人把您的头砍下来,稍后就轮到我了。

”但是俾斯麦面对严峻的局势毫无惧色,视死如归“是呀,我们都得死,难道我们不能死得更庄严些吗……是在断头台上还是在战场上?

为上帝恩赐的权利而英勇献身,不同样是光荣的吗?

材料二1847年李鸿章受业曾国藩门下,颇得曾国藩器重。

后来,他受命组建淮军,与曾国藩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被誉为“中兴名臣,。

任两江总督时,他积极开展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并组建了北洋水师。

然而,生不逢时的他却不能像俾斯麦一样施展才华与抱负。

当时中国政坛风波险恶,风雨飘摇,远比不上朝气蓬勃的德国。

面对。

一次次外族入侵,李鸿章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与列强签订了一份份丧权辱国的条约。

相信,即使拥有俾斯麦的强势,他也只能落个“野心家”加“阴谋家”的悲惨结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的执政理念及实施途径,并简析其对德国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试对李鸿章进行简要评析。

(9分)

27.(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

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砘注,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

四方舟车、商贾荟革,商业高度繁荣。

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

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迭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材料二在昔日广州商馆时期,一般贸易品的走私是没有的。

后来,许多特权由条约获得,世界上的注意力转向中国。

与此同时发生的就是鸦片走私,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就导致了一般的走私。

俟后太平天国的叛变产生了混乱,在这混乱之中,广州完全被“叛军”包围,上海也从帝国官员的手里被夺去。

外国在广州和上海的周围维持着中立……上海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自由港,从1854年5月起,中国政府从它的对外贸易方面就没有收到关税。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工业主义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变化,最终把这个以乡村为主的土地转变成了大城市云集的地方。

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人的“大”城市,不到总人口的5%。

这一现实在以后的50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到1900年,人口过17)-A.的城市达38个,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

美国城市引人注目的发展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驱动——移民,欧洲的投资,北美消费基础的全面增长,最重要的是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生产的发展。

——摘编自J.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扬州城市发展的特点及繁荣的背景。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自由港”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

(9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美国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

(6分)

山西省晋中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B

B

C

A

D

C

C

A

B

D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D

A

A

D

A

A

C

A

B

D

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3小题,25题12分,26题15分,27题25分,共计52分。

25.(12分)评分说明:

观点阐述

观点论证

逻辑表述

一等

(12—9分)

①观点正确

②高度概括

①能够充分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且史实准确

②观点与论证能够对应,史论结合

①能分阶段论证,条理清晰。

②逻辑严密自成体系。

二等

(8—5分)

①观点正确

②表述清晰但概括性不强

①只罗列史实,且史实基本正确

②有史有论,但史论结合不够紧密

①条理较清晰。

②基本合乎逻辑。

三等

(4—0分)

①有观点但不够准确或不够概括

②表述不够清晰

①史实不够准确

②史实不能充分说明所列观点。

①不能分阶段论证,条理不清。

②逻辑关系混乱。

参考答案:

观点:

(2分)以革命的方式赢得国家独立民主是国家统一和富强的前提,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论证:

(8分))

晚清政府时期: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戊戌变法等一系列改革,企图挽救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却由于统治者的腐败而失败。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生活文明化的进程,但并未完成革命的任务。

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现代化进程遭到严重挫折。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唤醒了民众的觉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1921年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北伐战争基本摧毁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后革命阵营分化,国民党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重新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国民政府时期:

国民政府政治上实行一党专制,经济上建立官僚资本,对外投靠帝国主义,虽然进行了一些现代化建设,但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独立。

中共在抗战胜利后顺应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潮流,重庆谈判及《双十协定》的签订、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给全国人民带来和平民主的新希望。

解放后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并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结论:

(2分)综上所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统一富强(或现代化)的反动势力,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主,才能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

(说明: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以上答案仅为参考,学生能够史论结合加以论述,即可依据评分说明得分)

26.(15分)

(1)理念:

铁血政策(2分)

措施:

三次王朝战争(或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统一)(2分)

影响:

德国完成统一后迅速崛起,走上现代化之路,并一跃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强国。

(2分)

(2)李鸿章处于19世纪下半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3分)

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参与镇压农民运动;(2分))

领导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创建海军,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促进了中国工业、军事、教育、外交近代化,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符合时代潮流;(2分)

其代表腐朽衰落的清政府开展外交活动,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一方面造成了其个人的悲剧,另一方面也难以改变国家命运。

(2分)

27.(25分)

(1)特点:

传统封建城市,商业繁荣;(2分)政治、军事功能突出。

(2分)(4分,照抄材料和罗列史实不得分)

背景:

封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区位条件优越;历代王朝的重视;运河的畅通(或交通发达)。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

(2)原因: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严重的走私活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西方列强的中立政策。

(每点1分,满分4分)

不良影响:

严重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3分)导致上海经济秩序的混乱。

(2分)

(答对外贸易没有收入或没有关税收入;只能得1分。

(3)状况:

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2分)

原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领先优势,促进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欧洲的移民和投资;美国内战北方取胜有利于工业化。

(答出2点即可得4分。

答案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得1分;将“移民”和“投资”分点回答,给l点分,即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