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4751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019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沙市中学2016级高三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⒉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⒊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云梦睡虎地秦简中记载的“人民”,可以买卖,且与畜牲、货物并列;“民主”一词则首见于《尚书》中,如“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百姓”一词则始见于《尚书·尧典》: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郑玄注:

“百姓,谓百官族姓。

”据此可知

A.关于“人民”“民主”“百姓”的释读完全错误B.古代文献必须得到考古资料印证才能辨别真伪C.阅读古文献要严谨考证语词含义防止“以今度古”D.古代“人民”“民主”“百姓”含义与今天相同

2.下表内容是两晋南朝吏部尚书和尚书吏部郎出身高门、一般士族和寒门各占的百分比(吏部尚书和尚书吏部郎均为尚书省吏部的属员,握有“参掌大选”的实权)。

由此表中的信息可知,当时

A.中小士族势力彻底衰落B.社会阶层固化问题较为严重C.中央集权制度渐趋衰落D.门阀政治完全取代官僚政治

3.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诸本纪,将孔子、陈涉列诸世家,为医者、游侠、刺客、滑稽、货殖、日者专门立传,还记述了周边少数民族、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历史,并在《大宛列传》中记载了中国人最早得到关于西方世界的信息。

这些记述表明《史记》作者

A.具有可贵的平民立场和广阔的眼光B.在高压政治压力下难以对史料进行精挑细选C.意图以著史求得当朝统治者的青睐D.对野史、少数民族历史、外国历史感到好奇

4.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宋元时三省则时立时改,至明朝朱元璋彻底废止三省,而六部建立后却一直沿用到清朝。

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B.精简机构降低成本的必然C.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D.君主专制日趋强化的结果

5.顾炎武在《郡县论》中提出: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下列制度与顾炎武的主张吻合的是

A.分封制B.邦联制C.联邦制D.共和制

6.据明清时期的土地契约文书记载:

江西“田骨属掌田者,曰大买;田皮属掌耕者,曰小买。

”江苏“俗有田底、田面之称。

田面者,农之所有,田主只有田底而已,均系一田二主”。

由此可以推知

A.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加强B.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C.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D.土地的经营权相对独立

7.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说:

“欧罗巴人天人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作迂怪,亦为异端之尤。

国朝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

”由此可见

A.“西学东渐”促成了传统思想的转变B.认同西方文化价值并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对西学采取选择性的价值认同与学习态度D.是天朝上国观念在文化上的集中体现

8.李贽(1527~1602)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圣”,马丁·路德(1483~1546)主张“因信称义”。

这些思想

A.导致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崩溃B.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D.完成了封建意识形态的近代化

9.咸丰十年,清廷派怡亲王载垣为钦差大臣在通州与英国代表谈判。

条件本已谈好,但是英国代表夏巴礼要求向中国皇帝面递国书,致使载垣忍无可忍。

于是载垣与僧格林沁以“谋反”罪设计捉拿英法代表共计39名。

这一事件

A.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B.表达了民众反抗侵略的决心C.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D.体现了清政府昧于近代外交

10.1936年,历史学家范文澜以通俗的语言写成《大丈夫》一书,以“道德与事业并重,而着重点更在道德”的标准,选取了从西汉到明代的25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勇于为国捐躯的大英雄,并“希望每个读者也都学做大丈夫”。

这体现

A.评价历史人物应以道德标准B.史家通过史料实证重现了历史C.史家叙事彰显了其家国情怀D.史家调整历史解释以适应时代

11.图1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边区银行(由国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银行)发行的抗日票,图2为1941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

对两张钞票的合理分析是

 

A.都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B.都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C.当时使用抗日票体现爱国主义D.中储券的流通有利于抗日战争

12.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代表参加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为副主席。

这表明

A.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多党政治B.践行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C.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13.费正清在《剑桥中国史》中认为:

“抗美援朝运动在国内掀起了爱国主义热潮,并且帮忙巩固了新政权,但是,这只能视为偶然的副产品。

干涉行动的消极影响大大超过了这种实惠。

”下列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

A.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B.抗美援朝战争激发了爱国主义C.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利大于弊D.抗美援朝战争延迟了统一台湾的进程

14.据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副主任谷牧回忆:

“经陈云(国务院副总理)批示在一五期间,上海约有270多家轻工、纺织工厂迁往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份,还有一些服装加工、饮食服务业也到内地生根开花,远的到了内蒙古。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B.有利于调整新中国工业布局C.健全了新中国的工业体系D.标志着国民经济恢复的完成

15.1957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在农村实行“包干、包产、包费用和超产奖励”的“三包一奖”制,要求生产队在生产管理中建立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生产责任制机制,以期建立严格的田间管理制度。

这一做法

A.是对农业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B.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铺垫C.纠正了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左”倾错误D.体现了合作社社员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16.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实行分户经营,农民还在沿用传统手工劳动工具。

这说明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

A.依然是小农经济状态B.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有利于解决温饱问题D.有必要探索资源的优化配置

17.雅典有27个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构,每个机构大多由10人组成,分管军事、财务、宗教、工商等具体事务。

所有公职人员均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直接对公民大会或五百人议事会负责。

各种机构内部同样实行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这体现了雅典民主

A.人民主权的特征B.直接民主的特征C.轮番而治的特征D.分权制衡的特征

18.12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出现了复兴,《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写道:

“罗马法披荆斩棘在丛林中开辟了一条明确的、始终一贯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

”这反映出罗马法

A.有利于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B.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C.是有产者利益的守护者D.是欧洲近代各国法律的源头

19.19世纪前,英国各种公共政策的法案由议员以个人名义提出,议会立法很少给内阁优先权,而1811年《工作日程法》规定,每周一、周五只讨论内阁提出的“公议案”,后又增至每周3日,相反议员个人却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

这种变化

A.反映了内阁权力向议会的延伸B.推动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完善C.说明议会对内阁的影响力增强D.说明内阁左右了议会的立法

20.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

”这一论点

A.反映内阁对总统权力的制衡有限B.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职责不明D.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21.富兰克林曾说单独就人性考虑,恶行不是因为遭禁才有害,而是因为有害才遭禁,任何政府,为了获得和保障人们的幸福,必须有力量和效能。

为此我希望,作为人民的组成部分,我们采取全心全意、高度一致的行动,尽我们力所能及推荐这部宪法,以便将我们的思想和努力转向安邦治国。

对此,各州代表对美国政体进行的设计是

A.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权B.州政府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拥有自治权C.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独立平等,互相制约D.宪法规定宪法未赋予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

22.马克思说:

“巴黎公社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也就具有自发性、偶然性,并不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这说明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诞生的实际原因是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容纳空间尽失B.民族矛盾尖锐导致阶级矛盾激化C.工业革命与当时生产关系的矛盾D.无产阶级开始成为独立政治力量

23.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反对十月革命。

他认为“如果一国的资本主义尚未达到阻碍本国生产力发展的那个高级阶段,那么号召城乡工人和最贫苦的农民推翻资本主义就是荒谬的”。

他强调,俄国作为资本主义发育滞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这个社会还没有磨出烤制社会主义面包的面粉。

该观点

A.认识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有必然中的偶然B.没有全面分析俄国国情与历史的复杂性C.认识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有偶然中的必然D.说明俄国是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4.据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人在得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即将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

这最能说明

A.日本完全摆脱了对美国的依赖B.日本在对华政策上完全违背美国意志C.美日在国际关系上合作与矛盾并存D.日本与中国建交导致美日关系恶化

第Ⅱ卷(共52分)

二、非选择题(25题14分,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2分,共52分)

25.(14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历史地位,孕育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家国情怀、天下观念。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传统中国人的认同,除了‘国’之外,还有‘家’与‘天下’。

所谓的‘家’,不仅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小家,而且还指的是与你的血缘相关的‘家族’、决定你气质的‘地方’以及特定的宗教或文化风俗。

更重要的,乃是有‘天下’,一套普遍主义的价值,天下价值高于国家的价值。

”中国在近代以前,有着悠久的家、国同构历史;而包括周边少数民族在内,超越于家庭、家族、血缘、国家范畴的,则是天下观念,由此产生古代中国自我认同的两面性:

一方面,存在家国一体、夷夏之辨或华夷之辨,非我族类其异必诛的华夏中心主义观念;另一方面,以天下意识来包容异族、以夏变夷、化夷为夏、四海一家、天下一家。

这里有《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有《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先齐家者,必先修其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有岳飞的“忠君报国”,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家国天下》材料二实际上,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思想变化,就是个人、家国、天下观念的变化。

一方面,以中原文化为标准的夷夏之辨异化为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中心的种族优劣论,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天下主义蜕变为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世界主义;另一方面,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到陈独秀、毛泽东的家国天下情怀,则逐渐把家族制身份制为核心的古代国家主义改造为契约制民主制为基础的真正的近代国家主义,进而提出具有世界主义视野、人类平等意

识的真正的近代国家观。

梁启超晚年断然抛弃强权主义与极端国家主义,强调“我们的爱国,一面不能知有国家不知有个人,一面不能知有国家不知有世界。

”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我们究竟应该不应当爱国》,提醒国人爱国不是盲目的、无条件的,要以理性、自由、平等作为感情冲动的基础和价值选择的尺度。

他说:

“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

……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

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摘自“爱思想”网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家国天下情怀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用。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家国天下情怀产生的原因。

(6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起初的自由主义者认为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简直就是反市场、反生产的。

因为所谓的“国民经济”建设会严重干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民族的划分并不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

但后来的自由主义学者在同传统势力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被传统势力所批判排斥的民族主义吸引,抛弃了斯密等人有关民族的反对意见,并于学理和口号形式上找到了与民族主义的相通之处。

——黄鹏旭《民族主义与西欧民族国家建构》材料二当20世纪民族主义开始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兴起时,它体现的是一种要将明显的为中国传统辩护的时髦话语扫除干净的企图。

知识分子那种在理智上要疏远传统,在情感上要依恋传统的困局依然存在,但是民族主义者并不想通过传统证明传统如何正确从而结束这种困局,他们仍然希望在中西之间建立起一种文化上的平等地位,然而他们企图以否认文化是比较合适的单位来实现他们的希望,这只能是一种天真的幻想……他们认为,比较合适的单位只能是民族……尽管他们已具有了进化论和思想自由的新思想,但这些思想在他们进

行思想选择时并不能起到指导作用。

请回答:

——(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主义在西欧民族国家建构中的作用。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何西方自由主义的“新思想”对20世纪初的知识分子在思想选择时“不能起到指导作用”?

(6分)

 

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

工业化“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要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枓,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

荷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本国不产煤,其他燃料也很少,必须从国外进口煤,这使荷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使本国经济置于外国商业政策支配之下。

法国在1763年以前,商业并不落后于英国,1780年时铁产量3倍于英国。

然而法国本身所产煤不能自给,需要从国外大量输入,这给法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能源的需求影响不同,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多。

15世纪以来,英国出现了重工业增长迅速的局面。

1650年起,煤炭开始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到1700年,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

从以有机能源为主到以化石能源为主,英国经历了人类近代史上的一场能源革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材料二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明清江南使用的燃料,主要有薪炭、芦苇、秸秆和煤四大类。

工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为五金加工,烧窑和煮盐,其次则为榨油、铡烛、染色、食品加工等。

农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则为蚕业。

各部门对燃料种类的要求不同,五金加工要用煤或硬木炭,而烧窑则用煤或柴或炭均可,煮盐多用芦苇或茅草,蚕业则要用小木炭,其他行业大致以柴薪为主。

五金加工业中,消费燃料较多的是铁业,江南地区虽然本上不生产生铁,但铁器制造业仍具一定规模。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煤资源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仍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需要从湖南、江西、湖北等地输入煤炭。

但总的来看,煤炭在燃料消费中所占比重并不大。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工农业生产中的燃料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与中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能源与近代工业化之间的关系(6分)

 

28.(12分)美国《TIME》(《时代周刊》)杂志创立于1923年,是美国三大时事性周刊之一,内容广泛,常对国际问题发表主张和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

作为一个全球性新闻刊物,《时代周刊》一直持续对中国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时代周刊》共一百三十多次将中国人作为该刊物的封面人物。

其中,邓小平先后八次登上《时代》封面,而且有三次是连续的,分别是1978年12月、1979年1月、1979年2月。

1978年12月25日

1979年1月1日

1979年2月5日

28题图1

28题图2

28题图3

 

根据图片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B

A

D

C

D

C

C

C

D

C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B

A

D

A

C

A

D

A

B

B

C

 

二、非选择题(52分)

25.【参考答案】

(1)主要内容:

家国一体(或家国同构)论;华夏中心论;天下--国家--家族--家庭--个人存在从高到低的等级价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养论。

(4分)

作用:

这种家国天下观有双重作用(双重性),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国家与民族凝聚力、影响力,培养爱国、爱家情感,另一方面,又带有专制主义、等级主义、民族歧视等因素,存在负面影响。

(4分)

(2)产生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文明如启蒙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压力下近代先进中国人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

(6分,任答三点即可)

 

26.【参考答案】

(1)作用:

①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相结合,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民族经济的发展;②增强了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或答“增强了适应性”);③促进了德国、意大利等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形成。

(6分)

(2)原因:

①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矛盾心理;②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成为首要任务;③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④公民意识尚未觉醒;⑤传统文化的强大

 

27.【参考答案】

(1)差异:

近代西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明清江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多样。

(2分)原因:

(1)两者的工业结构不同:

近代西方以重工业为主,对煤炭的依赖强,需求量大;

明清江南地区,以手工业为主,多为轻工业,煤炭可以用其他能源代替。

(3分)

②两者的工业发展程度不同:

西方重工业发展较快,生产资料的生产占比较大,对煤炭的消耗较大,明清江南地区,16世纪才建立手工工场,且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生活资料占比较大,生产资料占比较小,对煤炭的消费较少。

(3分)

(2)关系:

能源革命推动了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能源革命。

(2分)

①煤炭作为化石能源,相比风能、水能、生物能源等有机能源,功效更高,是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主要能源,煤炭作为重要能源的使用,加速了工业革命,推动了“蒸汽时代”的来临。

(2分)

②在新科技引导下产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新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石油工业兴起。

(2分)

28.评分细则:

论题2分,说明8分,结论2分。

示例:

观点:

邓小平开启了中国新时代。

说明:

“文革”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

世界关注。

中国共产党第二代

领导核心邓小平将中国带入新时代。

思想上,肯定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放了思想。

政治上,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拨乱反正,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科教上,恢复高考制度,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等,将科技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地位。

外交上,中美建交。

正是这一系剧变,开启了中国新时代,引起了世界关注中国,关注邓小平。

(如果答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美建交”等观点,言之有理也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