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4872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杭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Word文档格式.doc

2009年开始实施的北大桥整治实施“退二进三”政策,区域范围内的202家企业将全部关停转迁,目前废水排放最大的蓝孔雀化纤已经停业,最大的废气排放源杭州协联热电也于2009年6月底关闭。

以加强保障饮用水安全和河道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对64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完成52个饮用水源达标区创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81.8%,全面启动钱塘江饮用水源地黄砂码头专项整治工作,成立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整治督查组并驻现场办公。

二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到2009年底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累计削减12.79%和12.45%三是环境质量稳中趋好。

全市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形势下,水、大气等环境质量保持基本稳定,2009年杭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显著增加,全年优良天数达到327天,优良率89.59%,7个县(市)区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均在85%以上;

钱塘江干支流、苕溪流域和运河流域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77.3%、100%和20%,千岛湖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I类,湖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34.1,属中营养水平;

杭州市区内河水质通过截污纳管、河道清淤、引配水等工程,有效改善了水质,40.4%的常规监测内河水质指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四是生态经济成果显著。

到2009年我市目前国控、省控以上重点污染企业、重点耗能和耗水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已完成80%以上;

建成5个国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其中下城区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目前省内第一个中心城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五是农村环保工作深入推进。

2009年制订实施《杭州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1250”工程4050个,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超过7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农用薄膜回收利用率85.16%、废弃矿山治理率达90%、生态葬法覆盖行政村达到97%、“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率达到62%。

制订并下发了《杭州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治理项目考核奖励办法》,到2009年底全面完成杭州城区、东苕溪流域和运河流域等相关区块的畜禽禁养工作。

六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城镇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日臻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收集率分别达到40%、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均为100%。

我市主城区及各县(市、区)均已建成县级以上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处理能力达60万吨/日的七格污水处理厂三期也即将建成投运,萧山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至2009年底全市已建成日处理5000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25个,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68万吨/日,在建污水处理能力达80余万吨/日,污水实际处理量达到设计处理能力的80%以上,主城范围以外的区、县(市)污水处理率分别为:

萧山85%、余杭85.2%、富阳81%、临安90.1%、建德81.8%、桐庐85.2%、淳安80.75%。

七是生态示范创建广泛开展。

我市共有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5个,总数位居全省第一,占我市应创建数的50%;

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46个,位居全省及全国同类城市中第一;

创建省级生态乡镇95个,占总数的70%;

此外桐庐县获“中国绿色名县”称号;

余杭区荣获亚洲博鳌·

中国标杆城市与品牌区县年度表彰最高奖项——联合国最佳“生态和谐环境美丽”城区奖。

八是环境管理得到加强。

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控制了一批污染严重或与区域环境发展不相协调的建设项目;

加强了建设项目跟踪管理,完善了跟踪管理制度和机制;

强化环境预警应急能力建设,编制完成了《杭州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和《杭州市饮用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初步建立了环境污染预警应急体系。

九是创新环保体制机制。

积极利用市场化机制有效配置环境资源和排污权,在全省率先推出排污权交易政策,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

制定出台了《杭州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建立了异地发展生态补偿机制,于2006年正式设立每年5000万元生态补偿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上游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通过地区间利益协调,有力地推进了杭州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

十是环保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

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环境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扎实推进,环保系统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环境监察和监测标准化建设提前完成。

7县(市、区)环保局在重点乡镇(街道)共设立了23个环保所。

全市已建成21个大气自动监测站和11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县以上,县际间水、气自动监测网络的目标。

市控以上重点污染源和电镀行业已分批安装在线监控设施。

十一是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多方位推进。

通过加大新闻宣传力度,组织开展了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环保嘉年华活动等环保宣传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深化“多绿”创建工作,其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工作全省领先、全国前列。

举办乡镇领导干部生态环保研讨班等培训班,培育和普及生态环保理念。

不断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市环保志愿者服务总队共有注册志愿者600多人。

(二)“十一五”规划的实践经验

“十一五”以来,我市紧密结合杭州市发展实际,在生态环保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思想观点和思路方法,创造了许多新做法和新经验,这些做法与经验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一是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于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制定决策、部署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生态市、生态文明市建设。

二是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坚持以环保优化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综合采取环保准入、污染治理、强化服务等方面的措施,妥善处理好服务与监管、效率和质量、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三是把保障群众环境权益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坚持把公众环境需求作为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于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切实维护好公众环境权益,有效保障环境安全。

四是把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作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基本策略,重点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1250”工程、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工作。

五是把落实责任主体作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

通过总量核查、责任制考核和挂牌督办等措施,严格落实地方政府管理主体责任和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强化了责任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

六是把制度创新作为推进环境保护事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撑。

努力从政府、企业、公众三大责任主体的层面,不断加强环保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法规、规划、政策和标准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逐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十二五”规划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走上持续深化、科学发展的轨道。

但必须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仍然存在不少矛盾,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生态环境状况实现根本转折、持续向好的基础并不稳固。

当前杭州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环境容量极为有限,污染物排放总量已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十二五”期间仍将存在并逐步显现。

突出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

——地表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

近几年来,主要流域水质逐年下降,特别是钱塘江流域和苕溪流域饮用水源水质均呈下降趋势,市区部分河道水质劣于Ⅴ类。

——酸雨、光化学烟雾、灰霾等大气环境问题凸显。

近年来,杭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但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所下降,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市区一类区、二类区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还未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

杭州市酸雨污染仍处于严重水平。

富阳市、萧山区属轻度酸雨区,淳安县属较重酸雨区,主城区、余杭区、桐庐县、临安市、建德市属于重酸雨区。

近几年来,杭州每年灰霾天气数超过150天,灰霾天气已成为影响人居环境、投资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的严重问题之一。

——土壤污染、污泥及危废处置、城市噪声等环境问题逐步凸显。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壤污染、污泥及危废处置、城市噪声等环境问题逐步凸显,而治理场地、资金等诸多因素制约了这些环境问题的解决。

——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面临诸多难点。

实施“环境立市”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产业及结构的科学布局,但是目前杭州市产业结构“服务化”任重道远,产业结构高端化不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受土地、电力、能源等要素制约,产业增长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外延式发展的模式。

突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

——环境容量有限和经济持续增长的矛盾。

目前杭州的环境容量已经极为有限,污染物排放总量已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国内其他城市出现得更早、表现得更为突出。

“十二五”时期杭州人均GDP将实现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新跨越,这意味着经济发展将进入到更高阶段。

环境容量有限和经济持续增长的矛盾在新一轮发展中将更加凸显。

——经济转型升级滞缓和污染减排刚性的矛盾。

杭州作为经济大市,资源小市,生态环境脆弱,高能耗产业占工业经济比重仍在提高,经济转型升级滞缓和污染减排刚性的矛盾在今后若干年内将更加突出。

——环境质量改善相对缓慢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期望值不断提高的矛盾。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期望值不断提高,这与环境质量改善的艰巨性必然产生矛盾。

——基层环保能力建设相对薄弱与工作任务日益繁重的矛盾。

随着社会发展,基层环保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而人员、设备等软硬件的配备还相对薄弱,这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

(四)“十二五”时期的环境发展趋势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经济将处于金融危机后的缓慢复苏和低位调整阶段,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发达国家全球化战略的调整,既加大了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和集聚带来的环境风险的压力,也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契机。

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竞争更趋激烈,国际绿色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既对我国缩小与发达国家绿色技术差距产生压力,也为培育和发展清洁能源及节能环保等新兴战略产业提供了的机遇;

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国际履约等全球治理问题更加凸显,根植于绿色能源革命、绿色产业革命的“绿色新政”发展策略逐渐成为各国政府施政的新主张,既加大了我市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为我们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供了外部动力。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已逐步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中央将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将进一步主导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新技术革命,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引擎;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同时在经济的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压力叠加,世纪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承担更多环境义务的外部压力将不断增加,国内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迅速转变的现实压力将更加突出,资源环境制约等问题将长期存在,环境质量改善的过程性和群众对优良环境需求即期性的矛盾将呈上升趋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将继续加大。

从省内环境看,全省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极为关键的时期,“十二五”期间,全省将处于工业化提升、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从源头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破解要素瓶颈制约和环境承载压力提供了机遇,也对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参与综合决策和宏观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空间发展平台以及中心镇的培育和建设,对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和要素布局,切实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也从更高的层次和水平统筹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杭州自身看,“十二五”期间,杭州市将步入更高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发展动力以及发展协调性等方面都将呈现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这也必将带来环境保护的新趋势。

“十二五”杭州市将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全面推进低碳城市、生活品质之城和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城市国际化、工业兴市、服务业优先、软实力提升、环境立市、民主民生”六大战略将得到深入贯彻实施,对我市深化资源环境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生态建设保护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对保护环境的要求与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生态环境加速修复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将可能出现“U”型的拐点。

36

二、规划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统领,以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契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历史性转变”的要求,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突出污染减排实效,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和生态文明城市的典范,丰富“生活品质之城”的内涵。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文明统领

以杭州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为契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是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目标指向,是新时期环境保护事业灵魂所在的观念,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着眼点,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思路定位环保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的作用,把生态经济发展国内领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前列和生态文化发展繁荣的总体目标与环境保护中心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起来,注重以生态文化为先导、以生态经济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为保障“三位一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筑可持续发展体系。

2、坚持环保优化发展

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统筹考虑经济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布局、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以环境准入引导结构调整、以环境污染整治促进结构调整、以环保服务助推结构调整,全面提升环保优化发展效力和作用,实现在保护环境中推进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环境。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形成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环保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目标责任体系、执法监管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基础保障体系和公众参与体系,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工作机制,逐步完善统分结合、职责明确和阶层构成合理的环境管理格局,努力构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控制的防范体系,积极创设全社会共建共享优美环境的良性机制。

4、坚持成果惠及人民

把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作为环境保护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等民生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按照严格项目审批验收、严格环境执法监管、严格防范环境风险的“三严”要求,加大预防、保护和治理力度,城乡统筹、工农并促、水气齐抓,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

三、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环境立市”战略,以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为环保工作主线,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布局,打造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建设“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管理,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提升“生活品质之城”的环境品质,把杭州建设成经济繁荣、人民富裕、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国家级生态市,成为生态文明城市的典范。

(二)具体目标

1、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市

按照《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环发[2007]195号)和相关要求进行创建,各项创建指标及基本条件达到国家级生态市要求,通过国家环保部的考核验收及命名。

80%地区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市)区建设指标并获命名。

2、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编制完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并率先组织在上城区、临安市等地实施。

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生态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战略产业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比重明显提高;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区域的空间发展格局与资源环境更加协调;

生态文明理念得到普及,生态文化渐成风尚,生态文明道德规范逐步形成。

3、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省控以上断面全部消除劣Ⅴ类水质,钱塘江、运河、主要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的比例大于80%,全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地表水市县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平原河网氨氮、总磷浓度下降10%左右,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提升,城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天数比例稳定在90%以上,灰霾天气出现频率明显下降,全市酸雨率和酸度均有所下降;

典型区域、典型类型污染土壤初步得到修复,受污染土壤修复面积比例达到20%以上;

环境问题突出的村镇基本得到治理,实现镇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达到65%以上、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以上;

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加快推进,天目山、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设。

4、污染物减排取得新突破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减排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与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的响应关系基本建立。

高能耗产业落后产能基本淘汰,重污染行业退出机制逐步健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度降低。

2010年已建成投产的城镇污水处理厂都必须在2015年前完成脱氮除磷改造,并投入正常运行,在建的污水处理厂必须有脱氮除磷工艺;

全市电厂或热电厂现役燃煤机组基本完成脱硝设施建设,热电企业的脱硫效率达到90%以上。

排污许可证制度全面推行,水泥、印染、造纸、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环保治理设施运营监管水平不断提升。

5、环境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构建完善“系统集成、资源优化、功能互补、响应及时”的环境监测预警与执法监管体系,环境准入、环境质量和污染物等标准规范逐步健全,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贸易、绿色证券等经济政策进一步创新完善;

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预警监测监控系统建成投运;

重点行业环境风险源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全面完成;

环境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不断健全;

环境应急和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水平得到提升;

固体废物监管体系更加完善;

环境信息管理应用水平显著提高,环境管理基础设施和条件逐步改善,基本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新型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6、创新环保体制机制,环境监管能力不断增强

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法规等综合调控监管力度,不断加快环境监测、环境科研和基层环保监管能力。

加快建成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环境规划、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环境规划空间指导和约束功能继续得到强化,环境法制更加完备,市场机制在资源环境配置中的作用得到积极发挥,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初步确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

四、重点任务

(一)生态文明城市创建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提高杭州全市生态文明认知意识,健全生态文明管理体制,调整现代产业发展方向,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抓手,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实施生态文明工程,将杭州打造成为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打造成以循环、低碳带动城市活力的“生产创新之城”,打造成山形水系刚柔并济的“生命活力之城”,打造成城乡共生、远近协同的“生态统筹之城”。

1、加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

以杭州市被列入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为契机,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监督。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

坚持市政府负总责、亲自抓,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的工作局面,形成“领导抓、抓领导”、“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机制。

2、科学编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

切合杭州实际编制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科学引导生态文明建设。

在调研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环境规划编制工作,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规划以下内容:

(1)强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者的生态文明素质、科学认知水平、统筹管理能力和适应创新精神;

(2)着力改革传统工业文明的高能耗、高物耗、高环境影响和高健康风险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

(3)精心规划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体系、运作体系、彰显体系、保彰体系和示范体系;

(4)竭力落实各部门、各区县、各单位、各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做到事事有人抓,人人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