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5293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备战高考全国届高中地理试题汇编G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G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目录

G单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G1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1

G2自然资源4

G3自然灾害(以选择题为主,与选修区分)4

G4全球气候变化4

G1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文综地理卷·2015届广西省桂林中学高三10月月考(201410)】A2G1M2N444.(10分)城乡规划

北川新县城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项目中惟一一个整体异地重建的县城。

下图是北川新县城规划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川新县城选址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分)

(2)与N地住宅区相比,M地住宅区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利用地理图像分析城市选址区位因素。

【答案解析】

(1)地质;地形;水源;交通(4分)

解析:

城市选址一般规律选择地形平坦地区、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区。

而地震多发区还应注意选择地质条件稳定区。

(2)靠近河流;近文物古迹;远离工业区(或污染小)(6分)

解析:

结合图示,可读出近河流、近文物古迹、远工业区。

【思路点拨】影响聚落分布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与聚落发展:

(1)地形:

聚落多分布在平原地区。

原因: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节省建设投资。

(2)气候:

聚落多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临海边缘地带。

原因:

温和湿润(适度的气温、适量的降水)。

(3)河流:

聚落多沿河分布。

原因:

可为聚落提供水源;可提供便利的水运。

如长江沿线城市:

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与城市发展:

(1)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出现新兴工业城市,如攀枝花(铁矿)、大庆(石油)。

(2)交通:

沿河、沿大道城市多,沿交通线分布的城市规模大。

如湖南株洲(京广线与、浙赣线、湘黔线交汇处),郑州(京广线与陇海线交汇处)。

(3)政策:

国家特殊政策、促进城市发展,例如深圳特区的发展。

【地理卷·2015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410)】C4G1E2M129.读尼加拉瓜及其周边地区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15分)

(1)由火山熔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称为熔岩堰塞湖。

甲湖数万年前还是太平洋的一个海湾,现在湖里仍然有成千上万尾鲨鱼、箭鱼和大海鲢等海鱼。

甲湖是世界上唯一的繁殖生息海水鱼的淡水湖。

试分析原因。

(6分)

(2)从乙。

丙两城市任选一地,指出该地的气候类型并分析成因。

(5分)

(3)丁地区是该国的城市密集区之一,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成因。

(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湖水盐度变化、气候类型及成因分析、城市分布。

【答案解析】

(1)因火山喷发,与外海隔绝而成湖;(2分)地表径流不断汇入湖泊,湖水上涨不断外泄入海,湖水日渐淡化,变成了一个淡水湖;(2分)生息在湖里的海洋也适应了水的淡化存活下来。

(2分)

解析:

根据“由火山熔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称为熔岩堰塞湖”和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该地火山较多,所以甲湖是熔岩堰塞湖,该地降水丰富,地表径流不断汇入湖泊,湖水上涨不断外泄入海,湖水日渐淡化,变成了一个淡水湖;生息在湖里的海洋也适应了水的淡化存活下来。

(2)乙城为热带雨林气候。

(1分)纬度低,地处热带,气温高;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一侧,降水量丰富;沿岸地区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4分)

(3)从地理方面分析导致统万城从繁荣走向消亡的主要原因。

(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区域定位、城市分布影响因素等。

【答案解析】

(1)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

(2分)

解析:

根据图中经纬网和中国地理知识可知,统万城遗址位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之间。

(2)特点:

沿河谷分布。

(1分)因素: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河谷地区水源充足,有利于城市形成和发展。

(3分)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城市主要沿着河流分布。

因为该地是温带大陆气候,降水相对较少,水资源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河谷附近水源充足,有利于城市形成和发展。

(3)自然原因——气候较干旱,多大风天气,生态脆弱。

(3分)

人为原因——过度开垦和放牧,不合理的耕作,战争频繁。

(3分)

解析:

本题为原因类试题类型,对此类题目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

城市消亡的自然原因:

该地为温带大陆气候,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生态脆弱;人为原因: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过度开垦和放牧,不合理的耕作,造成环境恶化,另外战争频繁,也促使人们迁移出此地,最终造成城市的消亡。

【思路点拨】本题对图中信息提取能力要求较高,整体难度不大。

 

【地理卷·2015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201409)】D1E2J1G1M2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30分)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图(图a为Q地地貌景观示意图)

材料二:

图中P河流流量年际变化小,具有“天旱年河水不少,多雨年河水不多”的特点。

每当夏季来临,图示区域的大部分河流明天都会出现一次洪峰。

(1)简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状况并分析原因。

(6分)

(2)简析图中P河“天旱年河水不少,多雨年河水不多”的自然原因。

(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示区域大部分河流“一日一峰”的形成原因。

(4分)

(4)指出图中Q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8分)

(5)据图说明影响该区域铁路走向的最主要因素是——。

制约图示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降水量分布及成因、河流补给类型、地貌类型判断、农业区位、铁路建设区位分析等。

【答案解析】

(1)来自天山山脉向其南北两侧递减。

(2分)该地深居欧亚大陆内部(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2分)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在天山北坡和西坡形成降水,天山山脉降水较多。

(2分)

解析:

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天山山脉附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深居欧亚大陆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另外在天山北坡和西坡受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的影响,多地形雨,导致天山山脉降水较多。

(2)P河流的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为主(2分);冰雪消融量主要受气温影响(2分);天旱年份降水少,晴天多,山地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补给量较多(2分);多雨年份降水多,晴天少,气温低,冰雪消融量少,补给量不多。

(2分)

解析:

本题要抓住P河流的补给类型来分析。

P河流的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为主,而高山冰雪融水量与气温高低有关。

所以天旱年份降水少,晴天多,山地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补给量较多;多雨年份降水多,晴天少,气温低,冰雪消融量少,补给量不多。

这样就使得P河“天旱年河水不少,多雨年河水不多”。

(3)白天气温升高,大量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峰,(2分)夜晚气温降低,冰雪融化少,洪峰消退。

(2分)

解析:

本题和上一问一样,主要抓住气温与冰雪融水量之间的关系。

白天气温升高,大量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峰,夜晚气温降低,冰雪融化少,洪峰消退。

(4)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答题要点:

流水堆积、山区出山口、流速减缓,各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冲积扇的判断及形成过程分析。

冲积扇主要是形成在河流山区出山口;三角洲主要形成在河口处,要注意二者的不同。

(5)城市降水(或水源)(每一个空2分)

解析:

该地铁路走向受到绿洲发布的影响。

该地区降水少,水资源不足,因此制约该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源。

【思路点拨】天山地区降水分布是常考的知识点,也是热点之一,平时要注意总结和灵活分析应用。

本题设问比较灵活,整体难度中等。

补充:

影响交通线建设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地质、气候、水文

影响线路选择,工程施工、维修养护;其评价性语言应当从有利因素和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评价。

例1、分析该横断山区不利自然条件对昆曼公路建设的影响,并列举两例修建该公路可能给沿线地区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间),地质条件复杂,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

原始森林遭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受到影响;水土流失加剧;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加剧。

2.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社会、技术。

已成为决定性因素。

①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合理布局交通网,沟通地域联系;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文化传播。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以及相关产业的形成;拉动内需,吸纳劳动力就业,加强加快起止点及沿线的人员、物资、文化、信息交流和贸易的发展。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

②经济因素:

交通线的建设一般投资大

③技术:

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制约

3.选线原则

在起点和终点既定的情况下,线路的选择就是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节约成本、对环境的破坏少、对居民区的干扰少等之间寻求平衡。

①一般来说,干线的走向要根据主要经济据点的分布而定;所经地区人口较稠密,城市多,经济相对发达,交通需求量大。

②国道以直达为主,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节约运营时间;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要尽可能多连接一些聚落,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大

③过境道路应从城市边缘经过(减轻对市内交通的影响;减轻市内交通污染;同时提高过境道路交通流量。

④自然因素对线路选择影响很大:

地形:

①平原:

对线路限制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地:

尽量避开地形、地质复杂的地区,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弯曲或开凿隧道

地质:

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水文:

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减少桥梁总长度、投资、施工量

气候:

注意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环境:

考虑交通线在施工过程中和运营后对环境的影响,如原始森林遭破坏;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受到影响;水土流失加剧;形成局部地区土地沙化;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加剧;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多;造成一定的交通污染。

总之要趋利避害,从而使选出的线路方案既能够满足运输能力的要求,又能减少工程量,并便于维修养护。

 

【地理卷·2015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201409)】C4G1M125.(18分)2014年7月13日,第20届世界杯足球赛在巴西胜利闭幕。

下图为承担本次赛事的城市分布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上图中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

(4分)

(2)比较①、②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

(6分)

(3)分析①城市所在地气候的成因。

(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巴西的城市分布、气候分布及成因

【答案解析】25.(18分)

(1)多分布在东南(东部)沿海(2分)一带和中部的内陆高原上(2分)。

解析:

从图中看巴西的城市东部分布在沿海,内陆分布在高原

(2)①地气温高于②地(2分);①地降水多于②地(2分);①地降水季节变化小,②地降水季节差异大(2分)

解析:

①地位于沿海,受巴西暖流以及迎岸风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②地位于巴西高原是热带草原气候,二者气候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温高低和降水多少及变化。

(3)位于热带,常年高温;受湿润的东南信风影响;位于迎风坡,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因而全年高温多雨。

(每点2分,共8分)

解析:

接上题①气候除上述原因外还有纬度低等。

【思路点拨】注意读图看地区差异,分析气候差别及成因。

【地理卷·2015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摸底考试(201409)】G1KI26.武广高速铁路(图甲)为京广客运专线的南段,位于湖北、湖南和广东境内,列车最高时速可达394千米。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图乙)全长1142千米,“以桥代路”的长度达159.88千米。

京沪高速铁路“以桥代路”的长度更高达1061千米,占全线长度的80%。

读图回答问题。

(12分)

(1)比较武汉和广州两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

(4分)

(2)武广高速铁路比青藏铁路走向更平直,请分析其原因。

(4分)

(3)青藏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都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任选其一分析这样做的原因。

(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建设和交通对城市的影响

【答案解析】

(1)武汉位于河流(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广州位于河口(珠江口,是河运的起点或终点)。

(4分)

解析:

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特点应从河流的起点、终点、过河口、河流交汇处、河心岛去答。

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广州位于河口处。

(2)武广高速铁路沿线地势比青藏铁路沿线地势平坦;高速铁路要求弯道少,运行平稳,节省运营时间。

(4分)

解析:

武广高速铁路在我国地势第三阶梯上,沿线地势比青藏铁路沿线地势平坦;利于高速铁路快速穿行,因地势平坦,故运行平稳,时效性高。

(3)青藏铁路“以桥代路”原因:

沿线地区冻土多;沿线地区河谷多;给野生动物迁徙预留通道。

京沪高速铁路“以桥代路”原因:

沿线跨大江大河多;沿线原有交通线密集,避免与其交叉;避免多占用耕地。

(4分)

解析:

青藏铁路“以桥代路”原因:

青藏铁路穿过青藏高原,高寒、冻土、缺氧影响铁路的修建,“以桥代路”可以解决冻土问题;沿线地区河谷多,“以桥代路”可以给野生动物迁徙预留通道。

京沪高速铁路“以桥代路”原因与青藏铁路不同,是为了避免与其它交通线交叉;避免多占用耕地等。

【思路点拨】该题紧扣时代信息,考查内容不偏不怪,是一道不错的综合题,整体难度不大。

G2自然资源

【文综地理卷·2015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09)】G2J3L4M1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6分)

材料一:

潘塔纳尔沼泽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孕育着3500种植物和1000多种动物,其中美洲鳄、美洲豹、蓝紫金刚鹦鹉、巨犰狳等都是濒危物种。

材料二:

巴西是世界上重要的柑桔生产国,所产柑橘大部用于加工橙汁。

目前巴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橙汁出口国,贸易量占世界的80%。

材料三:

新能源指传统能源之外,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例如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生物能和核能等。

清洁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或者生产和使用中污染较小的能源,例如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能、天然气和核能等。

巴西地图

巴西能源消费构成图

(1)结合巴西地图和材料一分析潘塔纳尔湿地形成原因,并列举破坏湿地的危害。

(8分)

(2)结合巴西地图和材料二指出巴西橙汁加工工业的分布地区,并分析巴西成为全球最大的橙汁出口国的原因。

(8分)

(3)结合巴西能源消费构成图和材料三归纳巴西能源构成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10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巴西的水文特征、农产品加工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等知识

【答案解析】42.(26分)

(1)(8分):

降水丰富,河水泛滥,水源补给丰富(2分);地形平坦,排水不畅(2分);生物多样性减少(2分)水旱灾害加剧(2分)

解析:

湿地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

水多(与该地区的降水多、河流多有关),再就是排水不畅(地形平坦),再结合示意图进行解答。

湿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调节气候的作用。

(2)(8分):

东南沿海(2分)柑橘面积广(2分)橙汁加工工业发达(2分)海运便利(2分)离欧美市场较近(2分)

解析:

巴西的柑橘生产主要位于东南部,以及这一地区交通便利、接近欧美市场使之成为主要的橙汁加工工业的分布地区。

(3)(10分):

新能源比重大(2分)清洁能源比重大(2分)经济意义: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资源的开发(2分)社会意义: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缓解节能源危机(2分)环境意义: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利于环境的改善(2分)

解析:

巴西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比重大尤其是清洁能源比重大,这可以带动相关产业促进新能源资源的开发,带动就业,环节能源危机,减少污染的排放保护环境等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注意对题目的所给示意图和背景材料的运用,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文综地理卷·2014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201405)】G2下图是美国本土某类电站分布图,完成4——5题。

4.该类电站使用的能源最可能是

A.地热能B.核能C.太阳能D.水能

5.影响该类电站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B.原料C.交通D.科技

【知识点】本题考查核能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答案解析】4.B5.A

解析:

4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能源分布西部少,东部多,但美国的地热能、太阳能和水能相对而言,西部比东部多,故而只有核能符合题目要求,B正确。

5题,美国地区东部人口比西部、中部稠密,用电量大,是影响核电站分布的主要因素,A正确。

【思路点拨】能源问题是常考的知识点,本题难度不大。

补充:

1.常规能源

优点

缺点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我国能源运输干线

分布广、储量大;开发和利用的技术难度小

发热量和燃烧效率低,输送和使用不方便;灰渣、粉尘多,环境污染大

北半球煤带:

①亚洲和欧洲,从我国华北和西北向西,直到英国;②美国和加拿大。

南半球的煤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南非境内

华北(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新疆、贵州

大同—秦皇岛、焦作—日照、神府—黄骅港,西电东送(山西、陕西、内蒙古→京津唐地区)

石油天然气

便于开采、运输、使用,发热量高,基本上是无灰燃料,环境污染较小

非可再生,储量较小,分布不均,有一定程度的大气污染

中东(波斯湾沿岸)、拉美(委内瑞拉、墨西哥)、非洲(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俄罗斯、亚洲(中国、印尼)、北美(美国、加拿大)、西欧(北海地区的挪威、英国)

东北(大庆、辽河)、华北(华北、胜利、中原)、新疆(塔中、塔北)

大庆—大连、秦皇岛;胜利一青岛、南京、上海;西气东输工程(新疆一上海)

水能

可再生、清洁。

投产后,发电成本低,积累多,收益大。

有综合效益

建坝拦水工期较长,投资较多,大多要淹没农田、迁移居民;且水库蓄水量受降水量变化的影响,枯水期发电量受限制

中国(最丰富)、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刚果

西南、中南(长江三峡、西江中上游)、西北(黄河上游)地区,最丰富的是长江,其次是雅鲁藏布江

西电东送、三峡输电网

2.新能源

优点

缺点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核能

能量巨大;能量密集,运输量小;地区适应性强;投产后,运转费用低,收益大

投资大,建设周期长,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和设备

铀矿:

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非,我国也相当丰富;利用:

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

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珠海岭澳,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

太阳能

能量巨大,可再生、清洁

比较分散;用它发电投资大、效率低、占地广、储能难

热带沙漠气候区最为丰富

青藏高原到内蒙古高原一带(从大兴安岭,经北京、兰州到西藏南部一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能丰富

风能

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利用难度大,受地区和季节影响大

盛行风或季风的沿海地区

多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内陆高原

 

【文综地理卷·2014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201405)】G2K1蒙华铁路拟建成国内最大规模运煤专线,北起内蒙古鄂尔多斯东乌铁路浩勒报吉站,终点到达江西省吉安,线路全长1815公里。

图6为蒙华铁路线路示意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与东部修建同规格的铁路相比,蒙华铁路单位建设成本较高,其原因主要是沿线

A.人口稠密,搬迁人口多

B.丘陵、山区相对较多

C.河湖多,桥隧工程量大     

D.经过农业区,占用耕地多

11.蒙华铁路的通车,有利于内蒙古煤炭资源的外运。

煤炭资源大量调出易导致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变化是

A.提升产业层次  B.加重大气污染C.加剧地面沉降 D.改善能源结构

【知识点】本题组考查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区位因素意义、资源跨区域调配的

【答案解析】10.B11.C

解析:

10题,通过示意图可知蒙华铁路经过黄土高原、跨越南方低山丘陵区,地形地质复杂,故其建设成本较高,故选B。

11题,煤炭资源的大量调出会加大煤炭开采的力度和规模,但对提升产业层次影响不大,排除A,对当地大气污染和能源结构的影响不大,排除B、D,但会造成地下结构变化,加剧地面沉降,故选C。

【思路点拨】注意读图,确定蒙华铁路沿线的基本情况,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对调出地区的影响主要看因果关系大的方面。

【地理卷•2015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模拟考试(201409)】G2L3读我国各省电力供应示意图(港澳台数据暂缺),回答12——13题。

12.甲、乙、丙依次是

A.火电丰富区、电力短缺区、水电丰富区

B.电力短缺区、火电丰富区、水电丰富区

C.水电丰富区、火电丰富区、电力短缺区

D.电力短缺区、水电丰富区、火电丰富区

13.目前,我国建设了许多大型的能源调配工程,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的我国建设许多大型能源调配工程的原因是

A.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B.我国能源地区分布不均

C.我国人均能源不足

D.我国西部能源总量大

【知识点】本题考查我国各省电力供应示意图分析。

【答案解析】12.C13.B

解析:

1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地位于我国西部及西南部,水力资源丰富;乙地位于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是火电丰富区;丙地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资源匮乏,但需求量大,是电力短缺区,C正确。

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分布区与能源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中西部能源资源相对丰富,但需求量较小,东部正好相反,B正确。

【思路点拨】本题对图的解读能力要求较高,能源问题是常考的知识点,要多留心,本题难度不大。

补充:

我国的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现状

①能源消费结构单一,以煤炭为主(75﹪左右),天然气、水能、核能所占比重较小

②由于庞大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加上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落后,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相对短缺

③开发利用不合理,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如:

煤、石油燃烧工艺落后,造成大气污染(烟尘、SO2和氮氧化合物产生酸雨,汽车尾气产生光化学烟雾);农村使用植物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秸秆不能还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等;大量采煤会引起地面塌陷、地面植被破坏和农业减产。

④能源勘探、开发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水能开发率低、新能源所占比重较小)

(2)我国能源利用方面的问题、对策

问题:

能源利用率低,能耗大;能源紧张,人均消费量低。

对策:

(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新能源)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特别是东部能源紧缺地区);实施产业转移或能源跨区域调配(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加强勘探、开采,大力开发新能源,提高后备储量和产量;加强国际合作,拓宽能源进口渠道;加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

解决中国能源紧张问题应立足国内,把节约能源放在第一位,逐步建立一个节能的社会,实行“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

(3)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方面的问题、原因、对策

①煤炭比重过高。

原因:

储量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