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5321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docx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

第一节、秦代散文

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然而其过于严酷的文化专制致使秦代文学凋敝。

加之秦代历史短暂,今仅可见吕不韦门客合著的《吕氏春秋》、李斯的奏议以及少量石刻文。

一、秦世不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有天下,立为皇帝”(《琅琊石刻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如“始定刑名,显陈旧章”(《会稽石刻文》),修订《秦律》,颁行全国;“并一海内,以为郡县”(《琅琊石刻文》),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皆遵度轨”(《会稽石刻文》),全国统一度量衡,通行秦国半两钱,并治驰道,使车同轨;“同书文字”(《琅琊石刻文》),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改大篆成为小篆书体,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这些措施对历史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然而秦自来以名法治国,认为“儒以文乱法”(《韩非子》),贬斥文学之士。

加之天下甫定,秦益加防范“私学而相与非法教”可能带来的隐患,实行严酷的文化制度,来控制民众思想,消灭一切反秦意识。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在古非今者族;吏见不知举者与同罪。

”(《史记·秦始皇本纪》),次年术士侯生、卢生出逃,秦始皇迁怒诸生,坑杀四百六十余人于咸阳。

故而“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儒林列传》)

因此,短暂的秦朝文学荒芜,流传至今者只有《吕氏春秋》、李斯文章及少量石刻文,《杂赋》九篇、《仙真人诗》俱已失传。

且石刻文多以四言为句,三言为韵,对后世碑铭多有影响,但内容上以歌功颂德为主,文学价值不高。

故刘勰慨叹“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

二、《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由吕不韦召集他的门客集体编纂的,其编著目的在于博采众长,为当时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作理论上的论证。

因吕不韦以为此书“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故名为《吕氏春秋》。

成书后,吕不韦甚为喜爱,“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此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后又简称为《吕览》,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计二十余万字。

其博采众说,兼容并蓄,“总晚周诸子之精英,荟先秦百家炎眇义”(《吕氏春秋集释》),故《汉书·艺文志》将《吕氏春秋》列入杂家。

《吕氏春秋》以“法天地”为指导思想,体系严密。

十二纪以时间为经,每纪五篇,大体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序编排;八览以空间为纬,每览八篇,寓意八方、八极、八表;六论则脱胎于人间事象,每论六篇,寓意六亲、六义。

三者按“天、地、人”三才布局,结构完备严谨又和谐整齐。

《吕氏春秋》用事说理,篇幅短小,朴素简练,富有文学的意味。

例如《察今》篇,开篇论说因时代的改变,不可直接效法先王之法;再顺势论说应效法先王立法的根据;而后以“循表夜涉”的故事加以佐证;并一连数个比喻,强调“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最后则以“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两篇寓言说理,生动形象。

又如《骄恣》篇,围绕人君应虚心礼士纳谏,列举晋厉公听胥童谗言杀三郄、魏武侯从李悝之谏、齐宣王听春居劝不为大屋、赵简子沉佞臣鸾徼于河四则故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述。

其说理简劲晓畅,并继承先秦散文善用比喻、寓言说理的特点。

全书共有二百余则寓言,保存了大量先秦的神话、传说、故事,体现了强烈的文学色彩,对于寓言文学具有极高的意义。

三、《谏逐客书》

李斯是秦代唯一的著名散文家。

李斯原是楚上蔡的小吏,向荀况学成帝王之术后,通过吕不韦西说秦王,成为客卿,后官至秦丞相。

李斯因奏请统一文字,并作字书《仓颉篇》,被称为“小篆之祖”;其石刻文则“法家辞气,体乏弘润,然疏而能壮”(《文心雕龙·封禅》);现存文章有《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秦朝建立前的《谏逐客书》为其代表之作。

鲁迅誉为“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韩人郑国意图唆使秦王兴修水渠而被觉察,秦宗室大臣劝言秦王驱逐来秦的客卿。

也在驱逐之列的李斯因而作《谏逐客书》,文章“顺情入机,动言中务”(《文心雕龙·论说》),使秦王取消了逐客令。

文章说理深透,论据有力。

开篇即立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先追溯秦国四位先王——穆公、孝公、惠王、昭王重用客卿,对秦国雄图霸业做出了历历成就,强调应纳客用士、任人唯贤来强大秦国;再由古及今,列数各类耳目之娱都并非出自秦地,指出对色乐珠玉和卿客人民的区别对待,不是致治之术。

以一系列的事例指出“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的失当;最后重申前文,归论于“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不但在内容,也在艺术上取得极高的成就,成为后代奏疏的典范。

首先,行文曲折多变而层次分明。

首尾两节都利害并举,先从正面论说,进而以反诘和假设推论作结;而中间一节: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则反复议论,先正说秦王器玩车马无一不来自于异国异地,然后反说假使非秦国产出则不用的后果,再以声乐举例,复说秦国之所有及秦国之所无,结构严谨而有波澜。

清人对此段大为赞赏:

“一反一复,一起一伏,略加转换数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辞乎!

”(《古文观止》)其次,多用铺陈夸饰、排比对偶,又音节铿锵,使得文章奔放而富于文采。

如上文片段,列数他地各种动人的乐色珠玉,形式整齐,音调谐美,文辞华艳,达到了理足词胜的效果,开散文辞赋化的风气之先,对后代汉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再次,善于比喻说理,比喻精警。

如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来比喻“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喻象壮阔,富于气势,说理透彻而不失形象。

第二节、西汉散文

西汉散文以政论文为主要部分以及最高成就。

其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化思想和纵横捭阖的战国文风,而又加以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汉散文。

在西汉初年,陆贾、贾谊、晁错等人探讨秦朝灭亡的原由,文章铺张扬厉、纵横捭阖,犹有战国遗风;介于景、武帝时期的《淮南子》犹以黄老之学为旨;而随着大一统的格局愈加稳定,儒家思想尤其是今文经学愈加推行,武帝以后的政论散文则依经立说,变疏直激切、尽所欲言为深广宏富、醇厚典重,董仲舒、刘向等人的说理散文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西汉后期,随着古文经学的复兴,文章也开始呈现出复古趋势。

这时期的代表则是刘歆等人的作品。

一、西汉早期的政论文

汉王朝建立之后,接受了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在恢复分封同姓诸侯制度的同时,推崇黄老之治,轻徭薄役,与民休息。

文景时期,经济得到发展,社会得以安定,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文景之治”,这是汉代初年的一个比较繁荣的时代。

而在文学方面,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废除秦始皇焚书时颁布的《挟书律》,“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汉书·艺文志》),使书籍得以自由流通。

而各地王侯也招收四方游士,促进了汉初思想的自由和学术文化的发展。

在此氛围中,汉初文士秉承战国诸子的优良传统,关心国事,体现出积极入世的心态,或以史为鉴,探讨秦朝灭亡的缘由,或针砭时事,指出朝廷内外隐忧,其中以贾谊、晁错为代表,文章“激切疏直,尽所欲言……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汉文学史纲要》),有先秦纵横家之风。

(一)贾谊的政论文

贾谊生于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卒于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十二年)。

是西汉初期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年十八,即以“能诵诗属书”闻名洛阳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二十余,为博士,迁太中大夫,在礼仪制度、经济政策等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文帝的赏识。

但因保守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在贬谪中,仍不忘国事,仍多次上疏陈述政事。

谪居三年返京,至梁国封地任梁怀王太傅。

后梁王堕马而死,贾谊深为自责哭泣,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所著文章五十八篇,刘向编为《新书》。

《新书》大体分为三类:

专题政论文、针对具体问题的奏牍文及杂论,三者集中反应了贾谊的政治主张。

贾谊在《新书》的《过秦论》、《时变》、《大政》等篇中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

蹶六国,兼天下,求得矣,然不知反廉耻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凡十三岁而社稷为墟,不知守成之数,得之之术也。

(《时变》)

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大政》)

而面对迅速巩固政权、完善封建制度的任务,贾谊又在《藩强》、《五美》、《孽产子》等篇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

如要求削弱诸侯和限制豪强商贾的非法活动,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主张更完善地建立适应汉初等级制为中心的封建礼制,以巩固封建统治。

欲天下之治安,天子之无忧,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

(《藩强》)

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

(《五美》)

今富人大贾屋壁得为帝服,贾妇优倡下贱产子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

(《孽产子》)

这些主张适应汉初统一形势的需要,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刘向誉为“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

”(《汉书·贾谊传》)

《过秦论》为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也是西汉散文中的名篇。

此文分为上、中、下三篇,按时间顺序,从多方面论述秦灭亡的原因,意在借古喻今,令汉朝统治者以资借鉴。

上篇追述历代秦王得天下的形势,但弱小的陈涉却使秦族灭亡。

以强烈的对比得出秦亡的原因;中篇剖析秦始皇在统一后却不行王道,秦二世也不实行仁政,致使国家倾危;下篇责备子婴处理动乱失当,致使天下沦亡。

结尾点明文章以古为鉴的用意,劝告汉朝取得了政权后,不可施暴政于人民。

三篇循秦朝历史的发展,有力论述秦为政过失,开中国散文中“史论”体裁的先河。

《过秦论》以史立论,通过多方面鲜明的对比,描绘出秦王朝大起大落的形势。

其主要有三处对比:

一是将秦强盛时的天下臣服与秦帝国灭亡时的不堪一击对比。

以递进式笔法写秦历代七百余年的经营,展现其蒸蒸日上的势态,而写秦亡之象则如机发矢直,一触即溃,有意营造一落千丈的跌宕感;二是将秦始皇“传之无穷”的愿望与秦三世而亡的现实对比。

愿望与现实对比,千秋万岁与三世而亡对比;三是将陈胜起义军与六国诸侯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

愈是细说六国公子、谋士、战将、兵力的优秀,愈是与起义军首领、成员、军备的平庸构成反差,突出了秦亡强者而弱者亡秦的现象。

贾谊用秦王朝天翻地覆的形势为自己感情造成巨大的落差,使其飞流直下,气势磅礴。

而在语言上,《过秦论》虽为散文,但具有辞赋特色,铺排渲染,带有浓郁的战国纵横家之风。

例如: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意思有类同处,但连用多句铺排。

通过铺张扬厉的句式和华丽的辞藻,《过秦论》在语言上也体现了恢弘的气势和激昂的情感,所谓“玮丽之辞,瑰放之气,挥斥而出之而沛然其有余。

惟盛汉之文,乃有此耳。

”(《两汉文举要》)

(二)晁错的政论文

晁错约生于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卒于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

他是文景二朝间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文帝时官太常掌故、博士、太子家令,迁至中大夫。

在政治、农政、兵防等方面向文帝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

景帝初,任内史,迁至御史大夫。

他在政治上主张削减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后迫于诸侯的压力,以此被杀。

在政治方面,晁错著有《贤良文学对策》、《言太子知术数疏》等。

其根据历史经验和当前形势,提出应削减地方权力,君主躬亲执政,加强中央集权;在农政方面著有《论贵粟疏》、《复奏勿收农民租》等。

其根据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提出了“重农”、“贵粟”、“抑商”、“军食”等重要主张,表现了其对当时情况的清醒认知;在兵防方面则著有《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等。

其根据当时边疆与匈奴斗争的形势,提出了守边备塞的必要,募民实塞以抵御匈奴。

其中以《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最为著名。

相比贾谊文风玮丽,晁错更为沉实简洁,不重文采。

文帝时期,由于国家未能有效控制土地兼并现象,致使“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论积贮疏》),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储备和社会安定。

针对农民流亡的这个现象,晁错上书《论贵粟疏》,指出人民流亡的原因是由于生活的贫困;而人民的贫困主要是由于官府的“急政暴赋”和商人的兼并所致;提出“务农贵粟,强本抑末”的政治主张,以粟为赏罚,以出募粟入官,以拜爵除罪,以此扶持农业发展,遏制商人势力,增加粮食储备。

此篇文章一者立论精辟,合乎实际。

全文始终围绕“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

”这一主旨展开,对于种种相关现象、隐忧都予以讨论。

刘熙载所谓“晁取切于时,不必其高也。

”(《艺概》)二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对比鲜明,利害自判。

首先将历史故实和当前情况对比,尧、禹、汤有多年水旱之患,畜积犹多,但现在人口众多,没有多年天灾,畜积不及;其次,将当前各种相应的情况对比,五谷与金玉孰重孰轻,农民劳苦无立锥与商贾优游操奇赢;再次,将法律规定和当前情况对比,“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文章从多方面陈述对应的利弊得失,具体分析,加强了说理力度。

三者,文章逻辑严密,善于说理论证。

行文上先以道理论证,再以事实论证,最后陈述解决之法。

层次有序,条理清晰。

此外,文章多用推理论证,如:

地有馀利,民有馀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脂;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晁错按逻辑顺序,层层递进分析,说理透辟。

四者,文章语言明白晓畅,但包涵了激切的情感。

如其描述农民生活的语句: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句式灵活多变,文字客观平实,但在全面的描写中,流露出作者深切的关怀与担忧之情。

二、汉代中后期散文

(一)《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鸿,大也;烈,明也。

以为大明道之言也”(《淮南子注·序》)。

共二十一篇,十余万字,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下宾客共同编写而成,于建元二年(前139年)献于汉武帝。

《淮南子》是汉初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继承并发展了先秦道家的宇宙观,讲求无为之道。

梁启超称之为:

“《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但因为“《淮南子》虽以道为归,但杂采百家,不成为一家言”(《中国通史》),故而《汉书·艺文志》将其归类杂家。

《淮南子》作为一部理论著作,仍然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一者,在论说时善用故事说理,广用神话、传说、史实等加以说明。

如:

譬若羿请不死之药於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览冥训》)

昔者,冯夷、大丙之御也,乘云车,入云霓,游微雾,骛怳忽,历远弥

高以极往。

(《原道训》)

秦皇帝得天下,恐不能守,发边戍,筑长城,修关梁,设障塞,具传车,置边吏。

(《道应训》)

使道理更为具象易懂,文章更具可读性;二者,散文与辞赋间用,以描写和叙述的方式说理。

如《原道训》中对于道的描绘;《本经训》中对于五种放逸行为的描写;《齐俗训》中对于正邪区别产生的描述等,都有类辞赋。

三者,文章常以铺陈夸饰的方式加以反复论说,气势沛然,有战国策士之风。

如《览冥训》中连举四事——“故东风至而酒湛溢,蚕咡丝而商弦绝,或感之也。

画随灰而月运阙,鲸鱼死而彗星出,或动之也。

”,来佐证“夫物类之相应,玄妙深微”。

四者,《淮南子》“旨近老子”(《淮南子注·序》),常常借神话传说,“寓直于诞,寓实于玄”(《艺概·文概》),充满丰富的想象,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如《原道训》中对冯夷、大丙之御周游天地和大丈夫游无穷之地的描刻,展现了与《庄子》、《离骚》相似的艺术境界。

(二)董仲舒、刘向的策对叙录

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朝廷曾“绌抑黄老、刑名百家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于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于元光元年诏举贤良文学。

随着武帝的尊儒,文学深受儒学的影响。

许多文学之士往往依经而为文,杂糅“天人感应”学说,变汉初排宕之气为典雅含蓄,坐而论道。

其中,以董仲舒、公孙弘和西汉后期的刘向为代表。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和思想家,推崇儒家学说,其作品深刻地影响了西汉后期的说理散文创作。

其代表作品为《春秋繁露》和《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乃董仲舒元光元年应汉武帝策试所作,“以‘天人感应’说为其对策要旨,所对凡三,世称‘天人三策’。

”(《汉书.董仲舒传》),行文层层递进,联类引证,论说严谨。

刘勰称誉其为:

“仲舒之对,祖述《春秋》,本阴阳之化,究列代之变,烦而不慁,事理明也”(《文心雕龙·议对》)

刘向是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

其散文主要由奏疏、《新序》、《说苑》二书以及对为所校对的典籍所写的书录构成,具有叙事凝练,文理平易的特点。

奏疏有《条灾异封事》、《极谏用外戚封事》、《谏营昌陵疏》等。

其在思想上继承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而在用典方面有所发展,如《极谏用外戚封事》,广引《春秋》、《尚书》、《周易》、《论语》等多部经典以及汉代前事来论说外戚之害,劝谏罢黜外戚王氏;《新序》十卷与《说苑》二十卷是其说理散文的代表之作,乃刘向“别集以为百家,后令以类相从,一一条别篇目”而成(《说苑序奏》),“冀以感悟时君,取足达意而止”(《无邪堂答问》)。

书中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生动,如熊渠子射虎一则,欲扬先抑,烘托出熊渠子的英勇,已具备小说因素,故其“上承《韩非子》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之体,下开六朝《世说新语》类小说的先河”(《中国文学史》);书录则有《战国策书录》、《管子书录》、《孙卿书录》等,语言简洁,文笔生动,叙事说理无不晓畅,也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在西汉中、后时期“引经据典,讲说灾异”的论说之风中,司马相如、桓宽等人则秉承西汉初期政论文的文风,不依傍经典、直陈其事。

武帝时期,司马相如以辞赋著称,在散文上也有所建树,所作《难蜀父老》、《论巴蜀檄》、《上书谏猎》等都是散文名作。

蜀地长老与大臣对司马相如将出使西南夷之事不以为然,故而司马相如作《难蜀父老》,“籍以蜀父老为辞,而己诘难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委婉地辩护西南之行的用意。

文章设主客问答,有类赋体,借使者之言反驳“今割齐民以附夷狄,弊所恃以事无用”的观点。

以巴蜀可平则西南夷可平、下民不达大体、安定四方是天子重任三点层层递进,予以反驳,见识高远,对于天子的劝谏情理兼至,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始元六年,诏郡国举贤良文学士,问以民所疾苦,于是盐铁之议起焉。

”(《汉书·车千秋传》),即所谓的“盐铁会议”。

宣帝时,桓宽对此次会议记录加以整理,著有《盐铁论》六十篇。

其采用对话体,“文学”、“贤良”与“丞相”、“御史”相论辩,逐步深入问题,发展了散文的新形式。

行文灵活多变,时而“切切”如卷二《非鞅》争持不下;时而“徐徐道理相喻”如卷六《散不足》中贤良详述古代礼仪制度,文风浑朴质实而句式整齐,对于时弊有深刻的见解,都穆誉之为:

“而其究治乱,抑货利,以裨国家之政者,盖不但可行之当时,而又可施之后世。

”(《盐铁论序》)

三、书信体散文

在政论散文由纵横捭阖向经学文风发展的主流之外,枚乘、邹阳、司马迁及杨恽等人的书信体散文作品,或表情达意,或立言陈事,在叙事抒情均别具一格,深具感染力。

《谏吴王书》为枚乘所作。

汉初,吴王濞招致四方游士,枚乘与邹阳等俱为门下宾客,“久之,吴王以太子事怨望,称疾不朝,阴有邪谋”(《汉书·贾邹枚路传》),枚、邹等人纷纷作《谏吴王书》劝谏。

枚乘此文特色在于以比喻的方式铺排论说,反复痛陈形势利害,劝吴王即时悬崖勒马。

言辞恳切,平易形象。

《狱中上梁王书》为邹阳所作。

吴王不贤,故邹阳去吴之梁。

由于羊胜、公孙诡的谗言,被梁孝王下狱。

因此,邹阳从狱中上书自白。

但此书不卑不亢,理直气壮,征引众多典故、俗语,劝导梁王熟察用贤。

条理清晰,层层深入论说述,而文辞偶俪整齐,铺陈华美,体现出邹阳作为一名纵横之士的战国策士文风。

《报任安书》为武帝时司马迁所作。

司马迁刑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汉书·司马迁传》)。

故人任安以贤臣之道问责,故而司马迁为此书作答。

此书主要内容有二,其一是以委婉曲折的手法讲述了自己不白之冤,申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其二是剖白自己忍辱偷生的原因:

取义轻生并不能自白;追思前贤,功过并不以屈辱判定;自己的史学理想尚未完成。

吴楚材、吴调侯赞誉为:

“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

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与《离骚》对垒。

文情至此极矣!

”(《古文观止》)

《报孙会宗书》为宣帝时杨恽所作。

“恽宰相子,少显朝廷,一朝以暗昧语言见废,内怀不服”(《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因而作书与孙会宗,后因此书获罪腰斩。

此书针对孙会宗来信中的劝告,从三方面予以驳斥:

一者,自己已长为农夫,治产业无可讥议;二者,情不能止,劳苦之后家中宴乐合乎人情;自己身为庶人,自当追求财利而非仁义。

此书特色在于任性使气,多用反语,充满了讥讽不平之情,将作者不拘礼法、激愤苦闷的情态展露无遗。

附录:

作品选读

李斯

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

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抉提(“抉提”二字俱应为“马”旁),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