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论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5517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经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财经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财经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财经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财经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财经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财经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财经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财经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财经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财经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财经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经论文.docx

《财经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经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经论文.docx

财经论文

学期论文03

我国融资性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晶晶

(法与经济学专业2008级博士生0802010052)

摘要:

融资性票据是指没有真实商品交易背景,纯粹以融资为目的的商业票据,是发育成熟的票据市场中一种重要的资金融通工具。

在发达国家的货币市场中,票据的主要功能就是融资。

在我国,近年来票据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初步形成了区域性的票据市场。

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短期融资券,其实质上是凭发行人主体自身信誉发行的融资性无担保商业本票。

短期融资券的推出是我国金融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

丰富了货币市场品种,有利于改变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的状况,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利于维护金融整体稳定,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融资性票据、短期融资券、社会信用体系、票据专营机构

一、融资性票据概述

(一)关于融资性票据的定义

所谓融资性票据,主要是指市场主体之间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情况下,纯粹以融资为目的凭发行主体本身的信誉向其他市场主体发行的商业票据。

其种类繁多,广义上包括国库券、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商业本票及大额定期存单等。

狭义范围内的融资性票据指的是工商企业凭自身信誉向其他市场主体发行的商业票据。

本文中所说的融资性票据均指狭义的融资性票据。

真实性票据的交易对象是一一对应的,当事人一般只有两方,如出票人和供货商、持票人和承兑人、持票人和商业银行等;而融资性票据在发行时,其投资对象可以是企业和商业银行,也可能是居民个人,因而其在发行一定量的融资性票据,融通一定的资金时,其面对的通常是数量众多的投资者,因此融资性票据的交易对象是多重的对应关系。

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实施《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规定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期限不超过365天的企业短期融资券。

这里的短期融资券其实就是一种融资性票据。

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不仅是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推进金融市场建设的重要举措。

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是全面开放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前奏。

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直是重资本市场,轻货币市场,全面开放融资性票据市场将有利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协调发展,对拓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投融资渠道,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融资性票据市场的作用

1.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扩大企业融资规模和范围

票据市场的发展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一种融资成本低、效率高效的手段。

尤其是企业在贷款审批的时候受到资产规模小、信贷限额已用完等自身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获得短期流动资金时。

此外,由于票据市场上的融资工具具有期限短、流动速度快等特点。

利用票据融资、投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于追求稳健发展的企业进行投融资业务特别适用。

从已经发行的短期融资券情况来看,年利率普遍不高于6%,远低于同期商业银行贷款利率。

相比之下,融资性票据的融资成本优势对工商企业使用票据融资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若在发行过程中采取招标方式,也可使发行利率在众多的中介承销商的价格竞争中进一步降低。

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匮乏,获得资金的渠道仅仅局限于贷款和上市,极个别企业才有可能发行债券。

由于受到上市额度的限制,大多数企业就只剩下贷款这一单一的融资方式。

然而,银行贷款审批程序复杂,手续繁多,贷款对象多集中于少数优质客户,忽视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融资性票据为工商企业融通短期流动资金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通道,扩大了工商企业的融资来源。

在《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中对于发行企业融资规模要求是“待偿还融资券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发行企业原则上还可以在规定额度内根据自身对资金的需求量选择发行规模。

目前已发行企业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平均每只规模约达20亿元。

2.有利于提高工商企业的信用

在发达国家的票据市场上,只有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企业才能进入融资性票据市场发行商业票据进行融资。

因此票据的发行和受市场追捧的程度本身就是企业实力和信誉的良好证明。

当前欧美一些国家的企业在并不十分需要资金的情况下仍定期发行商业票据进行融资,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显示其良好的信誉和发展前景。

在我国,如果将融资性票据业务放开,通过允许和支持那些信誉良好的企业签发融资性票据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使企业融资便利,从而建立起一种对企业的激励机制,促使企业诚实守信。

如武钢集团是我国著名的钢铁企业,也是湖北省首家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企业,具有良好的宣传效应和社会效应。

有的企业认为发行融资性票据能够提高企业在金融界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

在企业财务管理上,由于融资性票据需要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对推动企业健全财务管理有积极的作用。

3.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优化银行资产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集中在贷款业务,通过票据发放的信贷比重相当之少,资产业务过度集中在贷款业务。

与票据融资相比,银行贷款的流动性差,且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当借款人经营状况恶化、偿债能力不足时,便很容易形成呆账坏账,这对于资本充足率已经比较低的中国银行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对此,如果放开融资性票据市场,商业银行提高融资性票据在业务中占的比重,用这种方式对债务人进行资金融通时,当债务人的偿债能力下降或者银行出于流动性的需求,就可以随时到票据市场上进行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等,及时化解风险或者减少损失,因此将优化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有利于分散银行资产过度集中于贷款的风险。

并且,商业银行持有信用等级较高的各种票据是较好的投资产品,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的比率,进而提高资本充足率。

4.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按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货币政策的传导既有通过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也有通过市场利率变化的传导。

目前,我国以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决定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还主要是依靠信贷传导途径,货币政策传导受商业银行行为的影响较大。

如果放开融资性票据市场,即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使企业的融资更多地通过市场来进行,同时金融机构持有的可向央行进行再贴现的票据增多,这样,中央银行便可以通过调节货币市场资金供求来影响货币市场利率,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和投资行为。

在保持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不变的同时,增强市场传导机制的效能,提高宏观调控的灵活性和时效性。

二、国内外融资性票据市场发展现状

(一)美国融资性票据市场发展现状

本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工商界普遍认为发行融资性票据向金融市场筹款,要比向银行借款简便,发行利率低,且不受银行干预。

因此,融资性票据发行量急剧增加。

1966年,美国融资性票据流通量为200亿美元,1985年增至5000亿美元。

20世纪八十年代是美国票据市场突飞猛进的时代。

到1990年末,融资性票据未清偿总值达5611亿美元,为1980年未清偿总额的5倍。

经过20年发展,美国货币市场发生了重大变革,存单市场已经消失,国库券市场也退居次位,而融资性票据市场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市场未清偿额已占货币市场总额的66%,跃居为当今美国货币市场上最主要的融资工具。

80年代末90年代初,资产保证商业票据规划组织(简称ABCP规划)的出现,使美国融资性票据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ABCP规划是指以借款人的各种应收账款抵押,在参与银行的信用担保和流动性贷款的支持下,发行商业票据的组织形式和协议安排。

至1991年美国的ABCP规划组织由过去的几个迅速增加到89个,以ABCP规划方式发行的融资性票据金额达700亿美元,到2007年8月底,规模更是达到了2.2万亿美元。

ABCP规划使企业信用等级不太理想的发行者,通过证券化手段组合资产或收益参与美国票据市场融资。

在ABCP规划的带动下,应收账款如租赁付款、信用卡应收账款、银行按揭贷款等,被引入美国票据证券化发行计划,这使得大量中小企业能进入票据市场进行融资,美国融资性票据市场由此进入高度发达阶段。

(二)我国融资性票据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融资性票据市场的起步比较晚,早期的票据市场大部分是银行的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

我国现代票据业务和市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于1996年以后(票据承兑额平均每年增长30%)。

但因受1996年颁布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和债权债务”这一规定的制约,我国的票据业务基本属于真实票据业务,国际上通行的作为企业短期融通资金的融资性票据起步较晚。

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鼓励业绩好、现金流稳定、信誉好的大型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引发了短期融资券市场的迅猛发展。

截至2007年9月,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券508只,金额达6637.3亿元。

仅2007全年就发行短期融资券263只,比上年增长9.58%,融资总额3349.1亿元,比上年(2907.5亿元)增长14.7%,单笔平均发行规模为12.64亿元。

据渣打银行的统计显示,短期融资券规模已相当于新增银行贷款10%。

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不仅是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推进金融市场建设的重要举措。

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是全面开放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前奏。

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直是重资本市场,轻货币市场,全面开放融资性票据市场将有利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协调发展,对拓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投融资渠道,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我国发展融资性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1.《票据法》中关于票据无因性的限制

票据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提供短期资金融通,因此市场工具应既包括以真实性贸易为基础的交易性票据,也应包括单纯以融通资金为目的的融资性票据。

从世界其他各国票据市场的发展进程看,融资性票据的比重不断上升,有的甚至达到了70%—80%。

而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十条规定:

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这使得我国融资性票据的发行难以实现,从而限制了我国票据市场的规模,导致市场缺乏广度和深度,票据市场为企业提供直接短期资金融通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票据的无因性原则是现代票据法的通例,但我国票据法第十条等条款作了有因性规定。

我国票据法第十条第一款“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该条又是处于票据法总则中的地位,所以,关于我国票据法有因无因性的争论主要围绕第十条展开。

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我国的票据制度历史尚短,还处于初级阶段,使用票据的人素质也没有那么高,利用票据进行各种各样的金融犯罪和金融违法活动频频发生。

基于这样的现实,票据法有必要规定以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作为授受票据的条件。

应该说,这是支持第十条存在的最大理由。

纵观世界各国及地区的票据立法,票据无因性都是被广泛承认和长期支持的。

目的在于使票据在流通中不受票据原因基础关系的影响,能够独立发挥其作用,最终促进票据的流通和使用。

2.票据交易制度落后

我国的货币市场制度建设远远落后于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而票据市场制度建设又远远落后于其他货币市场制度建设。

票据交易的许多方面在制度建设上还是一片空白,这给融资性票据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根据我国《证券法》的规定,公司债的发行、交易限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

如果准许发行融资性票据,将会限在银行间的票据市场上进行交易(就像现在的短期融资券一样),缺乏一个属于自己的交易平台,这将会大大限制票据发行的规模和流动性,阻碍融资性票据的发展。

(二)社会信用基础薄弱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各项制度不健全,尤其是信用制度不够发达,这是制约融资性票据在我国发展的最主要的潜在因素。

当前我国的信用状况不好,不但不利于经济发展,还导致经济生活中信用体系缺失,导致融资性票据市场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融资性票据市场二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企业作为票据市场的筹资主体,其信用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制约着融资性票据的效率,同时,融资性票据是脱离真实贸易背景而独立存在的,这无疑会加大票据市场的风险,市场主体及理性投资者想要规避风险必须进行风险评估。

在美国的票据市场上,有95%的票据经过了评级。

世界著名的资信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评级依据发行者的债务比例和过去的信誉,按照发行者偿付能力的高低将票据排列为6个等级。

另一知名评级机构穆迪公司则主要考察发行者的基础业务、财务报表和融资潜力,它将票据分为四个等级。

不同级别的票据需要支付不同金额的风险补偿费用。

因此,发行者常常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级别,以期达到融资的目的。

我国目前尚没有很权威的资信评级机构,即使是现有的资信评级公司水平也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指标评价体系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可信度很难令人信服,投资者只能自己通过一些渠道进行评价。

风险评价成本的存在阻碍了投资者进入票据市场的步伐。

由于缺乏能在全国范围内被普遍公认的权威性资信评级机构对票据进行评级,配套的社会信用评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规范管理制度尚未出台,企业的信用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参照系,这将会致使融资性票据的可接受程度大打折扣。

(三)交易方式落后,流通不活跃

从目前我国的融资性票据市场来看,主要的交易方式是柜台交易或专营窗口交易,主要依靠商业银行来形成融资性票据的二级市场,这一交易模式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首先,商业银行是融资性票据市场风险的主要承受者,而我国又正在强调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这必然会使商业银行在处理融资性票据业务时倍加谨慎,从而增加了其他市场主体从事融资性票据业务的难度,不利于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发展。

其次,目前我国融资性票据的流通、转让、查询和查复等大多仍采用实物券形式和原始的手工交易方式,与其他金融市场相比,市场电子化交易程度很低,时效性较差,既浪费了人力财力,又容易给犯罪分子留下空子。

而且金融机构相互间查询、查复方式不统一,相互不配合,使得各金融机构在办理贴现业务(特别是不属于本系统签发的票据)时非常谨慎。

手工方式操作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了拉大了融资性票据在前后手之间传递的时间,使融资性票据流动渠道不畅。

(四)票据所融资金的监管问题

金融市场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如果缺失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前瞻性调控,局部市场的发展往往具有脱离实体经济基础而走向“泡沫化”的内在倾向。

融资性票据是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状况确定融资金额,其发行的额度如果没有关于融资量的约束标准,企业从短期利益出发,当然是融资越多越好,但是所取得的资金是需要支付成本的。

而融资性票据的资金期限短,一般不会作为长期投资买进固定资产、扩大生产规模。

货币资金的逐利性决定了其总是朝着预期获利的方向流动。

如在股票市场的收益率大大高于银行贷款利率时,这时极有可能诱发大量的融资性票据通过银行贴现的方式获取资金流向股市,从而获得高额回报。

在房地产升温的时候,这些资金也极有可能流向房地产市场追逐高额利润。

由此可见,融资性票据放开极有可能造成社会信用膨胀,资金监管困难,并引发局部行业过热,投入到非生产领域或高风险行业,导致泡沫经济的风险。

四、发展我国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加速票据交易制度建设

1.完善《票据法》建设

发展融资性票据,首先需要突破理论和法律约束。

票据市场要有大的发展,必须突破观念上的局限,应从完善现行《票据法》入手,抓紧修订《票据法》、《票据支付结算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把发展融资性票据市场纳入法律许可的框架之内。

现行的《票据法》已经显现出诸多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已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修订《票据法》迫在眉睫,尽早确定融资性票据的法律地位。

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短期融资券,其实质是凭发行人自身信誉发行的融资性无担保商业本票。

短期融资券的推出是我国金融深化的重要举措,也是融资性票据适度开放的一个信号。

2.加速票据交易制度建设

融资性票据能否顺利发展起来,关键在于解决其流动性问题。

票据的流通靠市场,当前我国的票据交易主要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交易,以及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交易,仅仅依靠银行的柜台市场和银行间市场难以解决融资性票据的流通性问题。

因此,在发展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同时,必须成立票据交易所或者类似的机构,形成以票据交易所为中心的有形票据市场,吸纳众多的银行、企业和居民个人参与投资,让融资性票据流通起来,真正体现票据的融资功能,实现资金由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1.建立权威的信用评级体系

票据的评级有助于形成市场准入机制,推动票据市场的稳定发展。

不能取得评级或评级不合格的企业自然被阻止在票据市场之外,起到了降低市场的非系统风险、保护票据投资者利益的作用。

通过建立权威的信用评估体系,设定信用评估指标,对企业的资信定期进行评估,筛选出“守信”和“失信”的企业。

构筑符合我国市场需要的融资性票据评级体系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票据评级体系的完备程度,反映了票据市场的成熟程度。

目前,建立我国完善的票据评级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独立的市场评级部门,并成立票据评级审查委员会作为评级工作的权威领导机构。

第二,研究建立一套统一的评级标准和不同评级机构信用评级的关联标准,使投资者能方便地识别不同机构评级的信用风险。

第三,要引导评级机构建立连续、动态的跟踪评级,提高评级对信用风险的提示能力。

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在票据市场运作和功能发挥过程中处于中枢地位,信息披露充分、及时与否,直接决定市场的有效性和有效程度。

充分的信息披露是进行信用评级、信用强化,形成高质量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关键。

鉴于信用风险是融资性票据风险的核心内容,因此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与其相关的信息披露工作就必然成为企业的日常工作。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应该参照目前上市公司的做法,由企业制定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并由专门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承担信息披露工作。

以此形成规范的信息披露渠道,最大限度地保证投资者及时、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

(三)转变交易方式,培育票据市场专营机构

融资性票据的流通性是其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现在主要采用手工方式交易,效率十分低下。

为提高票据交易效率和加强监管,融资性票据的交易应采用无纸化的联网交易,对跨行、跨系统票据,建立一套资源共享的查询系统。

方便、快捷、迅速、安全地运用融资性票据进行投融资是每一个票据市场主体的愿望。

国际上融资性票据业务的经营一般有三种模式:

第一类是融资性票据业务均有专门、独立的机构经营,如美国和英国就是这种模式,像英国的票据交易所;第二类是以我国台湾为代表的专业融资性票据经营公司;第三类并无专业的票据公司,而是将票据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的一部分来经营。

就我国目前的现状,可以分两步来培育融资性票据市场专营机构:

首先,鼓励商业银行系统内票据专营部门的组建。

各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金优势,整合系统内资源,采取低息贷款、差别利率等手段,促进系统内融资性票据业务的开展。

其次,大力发展专业的票据公司。

在发达国家或地区,融资性票据业务大多由专业机构专营。

在我国票据市场上,从事票据业务的机构主要局限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固然是票据市场的重要主体,但与专业的票据经营机构相比,在经营动力、经营效率、专业化水平和风险控制等方面,不具有优势。

因此,发展我国的融资性票据市场,应大力培育市场中介,实现票据经营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同时吸引不同的投资主体参与进来,使融资性票据市场的主体多元化。

(四)加强票据业务的监管力度

从一个统一的票据市场角度出发,不论是融资性票据还是真实性票据,都是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的,但是由于融资性票据业务的风险相对较大,因此从规范的角度出发,必须对融资性票据和真实性票据进行隔离监管。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许可制度。

对于真实性票据所有企业均可以签发;对于融资性票据则要按照企业的经营状况、资金流量、信誉等级等标准来选择企业进行签发。

在银行贴现方面,可以允许所有的金融机构办理真实性票据的贴现,但只允许一部分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办理融资性票据业务的贴现。

第二,总量控制。

对于真实性票据,不论是承兑还是贴现,可以不设量的限制;但在融资性票据方面,对发行企业要核定一定的额度。

第三,监管程度。

对真实性票据业务,监管重点应该放在商业银行;对于融资性票据业务,不仅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还要加强对出票企业的现金流量监测及所融资金流向的监控。

五、结论

票据市场是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的票据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已经初步形成了区域性的票据市场。

但是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票据市场在票据种类、票据功能的开发、投资者意识、相关的法律法规、金融部门的监管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融资性票据的开放与否,各方面争议较多。

短期融资券的问世,是我国票据市场发展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显示了央行进一步开放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决心。

只要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工商企业及理论界共同努力,客观分析我国票据市场面临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提出发展思路,共同促进票据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有理由相信,我国的票据市场将在宏观经济继续向好的大背景下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四川大学硕士论文.我国融资性票据市场研究[D].中国期刊网,2006年.

[2]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试论我国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发展[D].中国期刊网,2005年.

[3]严文兵、阙方平、夏洪涛.论开放融资性票据业务及其监管制度安[J].经济评论,2002年第5期:

P96—99.

[4]罗荣平、罗涛.融资性票据的绩效分析[J].特区经济,2005年12月:

P361—362.

[5]田志莹.我国发展融资性票据市场面临的障碍分析[J].江苏商论,2007年9月:

P170—172.

[6]田志莹.我国融资性票据市场存在的必要性[J].财会月刊,2006年第2期:

P39—40.

[7]魏秋敏.我国推行融资性票据的法律问题探析[J].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21期:

P1578—1579.

[8]韩翔.2007年短期融资券利差及评级表现研究报告[J].信用评级研究,2008年第55期.

[9]秦池江.论票据融资的经济功能与市场地位[J].金融研究,2002年第1期:

P93—10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Z],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11]丁自力.发展融资性票据尚未成熟[N].金融时报,2005.1.26.

[12]石永昌.发展融资性票据市场的动作思路[J].中国农业会计,2005年4月.

[13]巴曙松.发展票据市场若干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05年3月.

[14]ThomasK.Hahn.RatingOrganization[J].TheEconomist,2007年9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