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5619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0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docx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

学院概况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成立于1993年10月,学院设有二个系:

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电气工程系,十六个研究所/室;三个本科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光电信息工程专业;五个实验中心;四个面向全校开课的技术基础课教研室:

电工基础教研室、电工学教研室、电子学教研室、公差与仪器零件教研室。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

学院现有二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一个国防重点学科。

二个博士后流动站、二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六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六个硕士点、一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

学院不仅有治学严谨、学术造诣很深的工程院院士梁维燕教授、陈清泉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蔡惟铮教授、省级名师吴建强教授,还有许多富于创新精神,站在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出类拔萃、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

学院现有教职工283人,其中专任教师209人:

教授73人(其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54人;教学带头人8人),副教授69人,讲师47人,助教20人,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67.94%,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62.68%。

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

学院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为学生创造了多学科交叉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拓宽学生视野,所培养的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学院同国内外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已与美、英、法、俄、日、香港、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十所著名大学及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与长期的合作关系,与国际著名公司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13个,共争取外资达950万元。

近三年来,学院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研经费超过1亿8千万元。

SCI、EI、ISTP检索文章658篇,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专利8项,专著3部。

2004年投入教学建设经费635万元,在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

近五年获教学研究成果奖57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9项;省教育科研奖26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4项,近三年出版教材48部,获国家教材奖4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优秀课程6门。

国家级名师1人,省级名师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省师德建设十佳标兵1人。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办学思路清晰、办学思想科学、正确,正在持续发展成为名师名生辈出,名课、名教材大量涌现,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的知名学院。

一、办学指导思想

1.1学院定位

根据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体制与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为国家发展建设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贡献高水平科研成果,为人类社会科学进步与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学院的总体发展目标是:

到2020年两个一级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平,到本世界中叶,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学院。

学院现有二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一个国防重点学科,二个博士后流动站,二个一级学科,六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六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一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

学科建设始终瞄准高科技前沿和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二个一级学科密切结合航天和国防尖端技术的前沿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与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以卫星、运载火箭为背景,以精密、超精密测试技术与装备研究、自动化综合测试与控制研究和电机与电器可靠性理论与测试技术研究为主要特色的科研方向。

在基于VXI总线的航天飞行器自动化测试技术与系统、超精密纳米测量技术与仪器工程、辐射测温与热物性测试技术、虚拟和仿生测量技术与仪器工程、一体化电机理论与技术、高环境电机与电器可靠性理论与技术、电力系统稳定分析、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电网统一品质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在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第二,电气工程学科排名第六。

近年来,坚持把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放在学院的中心地位,连续三年在哈工大本科教学评价中名列前茅。

专业建设总体上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由原精密仪器及机械、电磁测量技术、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等专业合并调整而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由微特电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电气自动化、电器、楼宇自动化等专业合并调整而成。

这些专业是自1952年以后陆续创建的,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批专业。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伴随着这些专业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材。

著名校友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企业家耿昭杰、院士封锡盛、俞大光、马大道等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兼顾工程型人才培养。

学院形成了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博士后以及工程硕士等专业学位。

坚持“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优良校风,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个性的综合发展。

根据学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目标,确定了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

其指导思想为:

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解放思想,全面创新,以体制改革为关键,全面提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确定了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

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保持国防特色,优化学科结构,重视发展新兴学科,凝练重大方向,出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服务和带动经济发展,使学科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教学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贯彻素质教育思想,锐意改革,与时俱进,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出名师、名生、名课、名教材、出高水平教学成果。

近两年,学院已完成了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分配制度等方面改革,理顺了教学与科研、规模与效益、质量与数量的关系,正在朝着学院的既定目标迈进。

1.2办学思路

1.2.1教育思想观念

学校办学中心下移后,学院独立办学的自主性加强,学院制定了明确的办学思想,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以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为两翼,推动学院的全面发展。

根据学院历史、现状和发展目标,为使学院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院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创新观念,推进学院内部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改革。

学院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既注重培养全面的人才,同时又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在岗位聘任时求真务实,不求全面,但求强项,不以一把尺子衡量所有教师的业绩。

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提倡教学、科研优势互补。

使每个人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催生拔尖人才快速成长。

政策向教学倾斜,在岗位聘任的必备条件申明确规定:

混合岗人员,教学必须达到规定的时数要求和质量要求方能上岗,教学科研互补是有前提条件的,从而保证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1.2.2教学中心地位

●体制保证

过去以单纯教学为主形成的基层单位——“教研室”已不适合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基层建制——“研究所”诞生了。

但“研究所”的组织形式不是对“教研室”的否定,它只能是科学的补充、更新和完善。

“教研室”组织教学成功的内核还要发扬。

在成立研究所的同时,保留了四个技术基础课教研室建制不变,在体制转轨中,确保教学持续、稳定地发展。

●组织保证

学院2003年5月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制定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研究学院在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办学方向、教学改革、教育创新等方面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提出科学的决策;负责审核教学计划、课程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和建设方案等。

成功的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2003年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审核教学研究立项,教学奖励政策,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发展。

●质量监控

学院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并制定了教学督导工作条例。

近三年来,教学督导组每学期都深入课堂检查教师教学情况,定期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每次检查后,都与教师当场交流,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建立“平台课群”,采取竞聘上岗制度。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对平台课的教师组成课程小组,竞聘课程组长及主讲教师,由院、系、教学督导组负责审定。

从而在课堂质量的入口处把好关,保证了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制度保证

建立教学奖励制度,设立了“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教学排名位于学校前100名的教师奖”、“教材奖”,对国家级名师、省级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给予重奖,并大力表彰。

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在教师上岗考核时,执行了教务处的有关建议,对教学位于学生评教后50名的教师实行了停课培训或降岗处理。

在职称评定时,对教授二年不上本科生课或连续二年位于学校学生评教后50名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

1.2.3教学工作思路

以“优秀课程建设”为纲,以本科培养方案为依据,牵动所有的教学环节,达到纲举目张。

优秀课程建设是系统工程,牵涉到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此为切入口,会带动教学的全面起动。

建设过程中以技术基础课和平台课建设为重点带动专业课建设,实现课程建设水平全面提高。

“十一五”期间将建成教学优秀团队,并取得以下标志性成果:

●名师:

在“十一五”期间,产生更多的国家、省、校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带头人。

●名课:

以高标准建设精品课,保持现有两门国家精品课的优势和强势地位,努力将其余三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成国家精品课。

●名教材:

保持和发挥团队优秀教材建设的突出特长,把包括《电工学》、《基础电子技术》、《集成电子技术》和《电路理论基础》等国内知名的精品教材,以及新进入“‘十一五’国家级重点规划教材”的20种教材建设好。

●高水平教学成果奖:

争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和“省级教学成果奖”为标志的高水平教学成果奖。

●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基地和实验教学中心:

进行课程整合、优化,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行高水平的教学基地和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工作,为最终建设成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备报)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二、师资队伍

2.1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09人。

从职称结构看,教授73人(34.93%),副教授69人(33.01%),讲师47人(22.49%),助教20人(9.57%);从学位结构看,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1人(62.68%),具有硕士学位教师54人(25.84%),本科学历20人(9.57%);

从年龄结构看,35周岁以下77人(36.84%),36~45周岁86人(41.15%),46~55周岁22人(10.53%),56周岁以上24人(11.48%)。

已经形成一支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名师1人、省级名师1人、教学带头人8人、博士生导师54人。

在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88.52%。

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确定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方针是充实、提高、创优。

引进优秀人才,继续充实教师队伍;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在保证现有队伍稳定的同时,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育人水平;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出名师、出教学带头人;注意现有教师队伍的提高,现有教师中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大部分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严格把好“进人关”,对想调入或留校的每一个人都严格考察,并)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决定是否录用。

师资队伍发展态势良好。

2.2主讲教师

2.2.1主讲教师资格

主讲教师以教授和副教授为主体,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0%。

学院严格执行新教师和新开课教师试讲制度,试讲不通过不允许上讲台。

为保证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选配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并要求青年教师提交相应的听课记录和心得。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优秀教师担纲主干课程,所有平台课程实行了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竞聘制度,两个系均在全系范围内(打破原专业方向的限制)进行竞聘,择优上岗,这些课程的师资队伍有了保证。

2.2.2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

学院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教授上讲台”的有关政策,要求全部教授为本科生讲课,让学生能够领略到大师们的风采,了解学科前沿。

在教学管理中,为教授上讲台创造条件,在课程中安排出概论或讲座类内容,教学过程中做周密安排,使得教授们在繁忙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工作的同时能够完成本科教学工作。

2.2.3教学水平

学院教师的总体教学水平高,已连续多年在全校的教学评价中名列前茅。

近三年学生评教进入学校前120名的有40多人次,专家检查的优良率超过90%。

近五年获教学成果奖57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省教育科研奖26项,近三年出版教材48部,获国家教材奖4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优秀课程6门。

国家级名师1人,省级名师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省级三育人标兵1人。

获得教学研究立项23项,其中省部级19项,校级44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8篇。

学院重视科研工作,参加科研的教师人数为203人,占教师总人数的97%。

近三年获得科研成果奖16项;发表学术论文1395篇,其中SCI检索89篇,EI检索446篇,ISTP检索123篇,总计658篇;出版专著5部。

自2001年1月至2006年5月,科研经已超过1.8亿元。

1名教师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名教师获教育部跨世纪L优秀人才计划基金,3名教师获国家百名优秀博士论丈专项基金。

学院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以科研促教学成果显著:

(a)以科研促进课程建设

学院有许多科研项目处于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教学工作中,为适应本学科的发展,对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不断更新和调整,包括增设新的课程,更新已有课程内容等。

●牛夏牧教授、陆哲明教授等根据数字水印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为本科生开设选修课《应用密码学基础》

●车仁生教授将仿生测试与仪器工程方向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提炼,开出了选修课《视觉检测技术》

●彭喜元教授等将VXI总线技术引入《自动测试系统》课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总结工业现场总线方面的研究成果开出了“工业控制网络课程”,课程内容符合网络化控制的发展趋势。

●在电工、电子技术等技术基础课中,引入了PLD、PLC、开关电容、信号采集等新技术。

(b)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水平

科研项目为教学提供了实际工程背景和一定的实践条件:

●科研项目为本科生毕业设计提供了设计题目的来源,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多数是真实题目,在真刀真枪的设计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较强。

●多年来,有许多科研成果用于实践教学中,如VXI总线测试系统、三维图像测量机、非接触式超精密圆柱度仪、CAN总线实验装置等。

加深了同学们对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在毕业设计中,部分同学可以用这些科研平台进行一些创新性研究工作。

(c)以科研促进教学条件改善

科研对教学给予一定的资助,曾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学设备落后、匮乏的局面。

各研究所/室利用科研经费购置了大量的计算机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价值3000万元左右,不仅用于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而且也满足了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需要。

三、教学条件与利用

3.1.1实验室状况

我院下设2个系,3个本科专业,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和光电信息工程专业,5个实验中心,1个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其分布如下图所示。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实验中心分布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电路、电工学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验。

总教学工作量超过17万人时/年。

电子电工实验中心实验室的面积约1560平方米;固定资产约882万元。

实验中心的总体水平居国内先进。

公差与仪器零件实验中心,面向全校开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学基础等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验,可开出实验16个,每年接纳学生1500人,总教学工作量超过4.8万人时/年。

公差与仪器零件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有270.36平方米,仪器设备总额约104万元。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中心,是面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专业实验。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下设现代工业控制实验室、电机及其控制实验室、自动控制理论实验室、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实验室、电力系统实验室、楼宇自动化实验室、罗克韦尔自动化技术实验室、西门子自动化技术培训中心、电器实验室等9个实验室。

实验室面积1318平方米,设备总额约673万元。

现为学生开出专业平台课程实验7门,共开出实验28个;专业课程实验14门,课程设计12门,共开出实验36个,总教学工作量近4万人时/年。

测控技术与仪器实验中心,是面向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和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开设专业实验。

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和课程设置,下设四个专业实验室——传感技术与应用实验室、单片机与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实验室和精密测试与仪器实验室,完成该专业方向上从信息获取、信息处理、控制理论和方法到测控系统或仪器设计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室面积340平方米,仪器设备约300台套,总价值约140万元。

为本科生开出平台课实验5门,共开出实验36个,专业课实验12门,共开出实验47个,总教学工作量约1.5万人时/年。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实验中心,于2003年9月正式成立,面向该专业开设光电技术方向专业实验。

目前实验室面积为135.83平方米,仪器设备总额约56万元。

为学生开出应用光学、物理光学,光电技术、显示技术等8门课程实验,开出实验15个。

总教学工作量约4200人时/年。

电气工程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于2000年9月成立,实验中心的面积80平方米,设备总额60万元。

三年多来致力于引导学生提高科技素质,会员80人(动态),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参加活动学生人数超过500人,对学生知识、工程能力、工程素质上协调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所组织和参加的科技创新和电子竞赛活动,成效显著,在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院拥有本科教学实验面积总数为3704平方米,3000多台套,总价值约1915万元。

3.1.2实践基地

校内实习基地主要有学校工程训练中心,以及我院创办的电气工程学生科技创新中心。

其中,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负责学生的金工实习和电子工艺实习。

电气工程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为我院及全校学生提供科技创新活动的场所及必要的仪器设备,有专职、兼职教师和辅助人员对学生进行科技指导,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校外实习基地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根据专业培养要求,与企业共建的生产实习基地或毕业实习基地,电气工程系的实习基地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的实习基地为苏州友达光电有限公司。

二是为开阔视野,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企业和公司的生产和设计过程的了解,而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若干企业和公司,如大连造船厂、大连华录集团公司、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电机厂等。

苏州友达光电有限公司是国际上第三大液晶显示产品生产企业,使用日本最先进的成套生产设备,运用高效率的管理模式。

该企业不仅接收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的学生进行生产实习,而且给部分同学提供了6周的毕业实习的机会。

公司指派工程师进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劳动,由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讲解培训,学生既学技术又学管理。

在经济上,公司负责提供学生的路费、生活费和健康保险,并安排免费住宿,供应工作餐。

近两年,该公司已接收了100余人次的生产实习,30人的毕业实习,并有近20人毕业后留在该公司工作。

3.1.3图书资料状况

我院现有资料室面积为66平方米,图书与期刊总藏量为3559册。

专业图书98种,总册数为1591册,其中,中丈图书1115册,外文图书476册;科技期刊种类50种,总册书980册,其中,外丈期刊15种,共计923册。

近三年,年平均定购期刊中文40种左右、外文8种,年平均购买图书和期刊经费为6000元。

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4.1专业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下设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测试与控制两个系,三个本科专业。

4.1.1专业结构与布局

电气工程系的前身是电机系,建立于1952年,是我国高校中建立最早的电机系之一,1998年被批准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电气工程系设有电气工程(电工)博士后流动站;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4个博士点,其中电机与电器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与学科相匹配的本科专业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现为国防重点专业,分为微特电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电气自动化、电器、楼宇自动化五个专业方向。

建系50年来,全系教职员工继承和发扬了前辈创建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光荣传统,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为哈工大的发展和建设,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结合的专业,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弱电类课程的比重正逐渐增加。

为适应这一特点,电气工程系对学生实行宽口径培养,为学生设置了电工、控制和信息类的课程,满足新形势下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系设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括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

光电信息技术与仪器工程(原精密仪器及机械)和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与学科相匹配的本科专业两个:

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现为国防重点专业,于1998年由原精密仪器及机械、电磁测量技术、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和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等专业合并成立的。

其中,在苏联专家指导下,1955年创建了精密仪器专业,1956年创建了电磁测量技术专业,1959年创建了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专业,随后1962年创建了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专业。

这些专业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批专业,建国初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专家。

该专业含盖了精密仪器、电子仪器、电工仪器、工业自动化仪表等仪器、测量领域,目前,全国像这样将多种测量、仪器专业合并成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高校为数极少,因此,本专业特色突出,即集中了原来各专业的优势,光、机、电、控相结合,专业扩展到各个测量领域,拓宽了专业口径,有利于一、二级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是于2003年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新专业,该专业由原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衍生而来,是一个军民两用,光、电、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培养信息的传感、获取、处理、传输、应用、通讯、显示、光存储、图像处理、自动识别、检测与控制、光电制导、跟踪探测等领域研究、设计和开发的高级技术人才。

本专业尽管刚刚成立,但它继承了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雄厚实力,同时在学科建设上也赋予了新的增长点。

4.1.2培养方案

学院把人才培养定位于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兼顾工程型人才培养。

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为:

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宽广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测试与控制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学院于2003年对本科培养方案在01年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修订后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共同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a)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确保学生有较好的自然科学基础,使其具有充分的发展后劲;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促其全面发展。

基础课学时占总学时的50.75%。

(b)为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建立了各专业平台课群,将各专业方向的共同基础纳入该平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结合的专业,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弱电类课程的比重逐渐增加。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确定三大类共7门平台课:

电工类:

“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类:

“自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