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数控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5711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数控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数控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数控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数控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档格式.doc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数控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数控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档格式.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数控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文档格式.doc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和用人需求下,沿用中职教育原有的分科目、理实分开的授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社会飞速的脚步,而只是单纯的将科目整合的理实一体化授课模式也不能培养出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我们需要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不断的探索,结合企业实际的生产条件和岗位需求,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化的授课模式。

  2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经过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德等国家已经基本确立了科技人员和尖端技术的优势。

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政府正式推出了“工业4.0”战略,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

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而能够成功为“工业4.0”战略保驾护航的,则是德国先进的工业理念、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提到德国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则不能不提到“双元制”模式。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就已经开始与德国进行了较为密切的中职教育交流合作,双元制模式也渐渐为大家所熟知。

所谓双元制模式,即一种企业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合作开展职业教育的模式。

  双元制模式的“双元”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两个教育体系――企业与职业学校;

受训者的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

两种法律依据――企业教育法与学校法;

两个主管――联邦政府与州文教部单位;

两类课程――理论课与实训课。

受训者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内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以更好地掌握“怎样做”的问题;

同时,又在职业学校里以学生的身份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以了解“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

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以培养既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具有所需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数控车一体化》授课模式

  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因此如何将学习过程和实际的岗位工作结合起来才是新时期中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对于学习和工作而言,只有工作过程是共性的,它涵盖了职业资格,职业活动和具体的工作任务。

  根据这一教育思想,我们确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构建了“二对接、一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课程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通。

引入企业管理运行机制,校企共同制定管理规则和考评标准;

把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授课形式上,我们选取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组织、构建学习领域内容的核心,由工作过程知识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以行动导向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对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展开实施。

任务过程中,主要考察学生的任务分析能力、学习主动性、信息处理能力、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产品质量、工作页质量、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7s生产管理等几方面的表现。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中心,教师起到主导、协助的作用。

完成项目、任务不是主要目的,它仅仅作为一个载体。

通过项目、任务的完成,让学生知道了什么、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了多大提高,这才是真正的学习目的。

  具体的任务实施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明确任务。

教师首先给每组下发项目任务和学生工作页,介绍任务的内容和目标,由小组组长明确组内任务分工,并尝试完成工作任务。

当学生发现因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而难以完成任务时,尽快提出问题:

为了完成本次任务,首先需要掌握哪些新知识和新方法?

  

(2)制定计划。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阅读教材或使用电脑、手机等设备上网搜集相关学习资料。

根据整理的相关信息,提出零件加工的可行性方案,并讨论确定其加工工艺。

工艺确定后,组员们根据任务分工各施其职,分别完成工艺路线的制定,刀具及其切削参数的选择,加工程序的编写,以及仿真软件的模拟加工,制作工艺展示ppt,并将主要程序公布在每组的展示板上。

  (3)任务实施。

教师首先进行安全教育,强调操作安全性。

学生根据制定的计划,领取刀具、量具及材料,做加工前的准备工作。

按照机床安全操作规范,依次完成程序输入和校验、对刀和零件的实际加工等工作。

  (4)检测反馈。

小组成员完成任务实施后,进行零件质量的自评,填写检测评分表;

再在小组间进行随机交换,由组员完成互评过程。

评价结束后,由组长组织组员对零件质量进行评价,分析零件尺寸和质量超差的原因,总结成功经验和加工方法,相互学习不断进步。

  (5)展示总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任务总结ppt,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并与他人进行互动答疑。

教师对每组学生的工作过程及工作能力进行客观评价。

每个小组结合教师评语和其他小组的项目成果,总结并最终完成课题汇报材料和学生工作页,上交任务报告。

  在整个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以小组(6人)为单位对任务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案,以机床(3人)为单位完成任务零件的实际加工。

学生利用学校提供的网络资源,扩大接受信息的方法和渠道;

采用角色扮演,分组学习,成果汇报等方法,主动参与到各个学习环节当中,提高沟通协调的能力;

应用专业的数控仿真软件和数控机床,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仿真验证,并对结论性成果进行实际加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4实训场所的建立和教师队伍的培养

  4.1实训场所软硬件建设贴近行业发展需求

  学生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工作,通过将车间引进校园、将课堂办在车间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强烈的感受到工作的氛围并尽快进入角色。

为此,学校和相关企业在数控实训车间共同筹建了plm体验中心。

它建立了企业式的真实生产环境,实训项目按企业生产过程组织,生产成果按企业模式检验,使学生通过实训过程掌握进入企业就业所需的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同时也实现实训过程的可视化、信息化。

具体包括一体化讨论区、体验中心、车间管理和库房管理四大部分,这四大模块是与学校学生实训的每个环节紧密连接,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岗位能力、工作能力和企业管理的适应性。

  4.2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对于这一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教师们在整个课程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凝聚力。

珍惜自己的工作,以身为职教教师为荣,并把这份荣耀化作对学生的爱和责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整个授课过程当中,所完成的任务是一致的,但是完成任务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这一点决定了授课内容的不唯一性。

要想成功完成每一次授课,教师需要具备驾驭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掌握两个以上专业的实践经验,在课堂上从容应对学生的“异想天开”。

教师还需要具备不断提升自己业务水平的动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工艺革新与设备升级及脚步越发频繁,教师需要紧跟科技步伐,定期参加进修培训,并将培训成果尽快开发为课程项目,使我们的“产品”满足市场需要,胜任岗位需求。

  5校企合作的展望

  如果能让学生真正做到满足市场需要,胜任岗位需求,仅仅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企业和市场的长期介入和深度合作。

在学校模拟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是第一步,学生真正进入企业进行短期培训和工作,亲身体验企业管理和岗位能力需求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此外,通过开展共建专业实训中心、共同参与专业课建设、共同参与授课活动、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共同落实顶岗实习、共享学校发展成果等校企合作活动,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和对学生的培养,能够更好的促进校企合作、互助共赢。

  6结语

  在目前职业教育关注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大环境下,我国职教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比起学历,终身学习更决定技能水平;

比起所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更促进个人未来的发展。

我们仅仅是课程改革的先行者,随着它在中国本土职教体系的生根发芽、日渐壮大,还有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与提高。

  课题名称: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开发研究―以中职机械维修专业为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