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以黑龙江、海南两省为例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6130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以黑龙江、海南两省为例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以黑龙江、海南两省为例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以黑龙江、海南两省为例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以黑龙江、海南两省为例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以黑龙江、海南两省为例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以黑龙江、海南两省为例Word下载.doc

《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以黑龙江、海南两省为例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以黑龙江、海南两省为例Word下载.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以黑龙江、海南两省为例Word下载.doc

据对30个垦区统计,到2000年,职工生活费自理率达到94%,生产费用自理率达到90%;

90%以上的农机具已归职工个人所有。

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全省家庭农场总数达到22.5万个,承租耕地2996.9万亩,生活费自理达100%,生产费自理率达到98.2%,生产费用自理率比1998年大洪灾后的1999年高出5.7个百分点,前几年形成的生产、生活费用欠帐问题也采取逐年清理的办法,正逐步得到解决。

在实行“两费自理”的基础上,一些垦区也逐步放开家庭农场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进一步增强家庭农场的风险意识和市场主体意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本文所指的大农场为国有农场,小农场为国有农场中的家庭农场。

为促使家庭农场成为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还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承包、租赁制度进行改革,核心是给予家庭农场更多的经营自主权:

一是积极探索土地承包权流转机制,试行“两田制”,促进土地资源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

江苏、安徽、湖北、河北、山西等垦区除保证农工基本生活田外,对其余土地全部实行招标承包,扩大了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

二是橡胶、剑麻等长期作物的转让、租赁也取得重大进展。

如广东垦区,已将8万亩国有剑麻全部作价转让给职工个人经营,45万亩水果实行全部自费经营,70%左右的开割胶园也转让或租赁给了职工家庭和专业大户,形成了与大农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

黑龙江垦区的一些国有农场在土地承包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

一是实行土地承包末位淘汰制。

海林农场等实行土地末位淘汰制,即国有农场职工因经营不善而发生难以完成承包合同规定项目(如产量指标和承包费的上缴等),则淘汰其土地承包权,并向生产能手集中。

这一制度促使承包者提高经营水平,并逐步形成规模经营;

另一方面又保障了“两费自理”的实现和大农场不再发生新的亏损。

末位淘汰制的实行,是根据国有农场土地归国家所有、职工具有国有企业职工身份而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情况,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与农村土地由农民集体所有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有所不同,因为农村土地是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国有农场职工有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末位淘汰制也有弊端,即承包关系不能长期化,如果发生发包不公平的现象,将是不安定因素之一,必须慎重采取相应措施,保障被淘汰者有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

二是将土地作为资产进行经营。

以黑龙江省宁安农场为例,有两方面的举措:

(1)对农业进行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兴办高效农业示范区。

由于示范区基础设施条件好,种植甜丝瓜、圆葱等销往日本、俄罗斯等收益颇丰,尽管利费税较高,但农场职工进入示范区仍有较高收入。

为了公平,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发包示范区耕地。

国有农场对土地等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不仅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为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还使得大农场、小农场均获得较好收益,在国有农场地费税收入适当提高的同时,承包家庭亩纯收入也高达约2000元。

(2)从别的国有农场租用耕地5万亩,投资1300万元,租期20—40年,2003年即进入收获期,收入约160万元,2005年年收入可达300万元。

把土地当作资产来经营,增加投入,使其增值,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进而使大、小农场两个层面均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由于耕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家庭农场耕地规模经营有所扩大。

2003年黑龙江垦区经营5公顷以下的家庭农场9.3万个,与上年持平,经营耕地38万公顷,比上年下降了1万公顷;

经营5.1—30公顷的家庭农场10.2万个,与上年持平,耕地109。

5万公顷,比上年略有减少;

户均经营30.1—50公顷的家庭农场6728个,比上年增加了305个,增加了5%,经营耕地23.3万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

经营50.1公顷以上的家庭农场2702个,增加了252个,增加了10.3%,耕地25.5万公顷,增加了4.1万公顷,增加了19.2%。

户均规模在7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占总数的1.2%,经营了全垦区13%的耕地,同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

(二)产权制度和职工身份转换改革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随着改革的深化,国有农场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

但是,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由于国有农场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原因,国有农场经营二、三产业亏损现象普遍。

中共十五大以来,国有农场产权制度,特别是对非农产业的经营性资产进行了改革,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转让;

另一类是实行人股、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

通过转让,实行民营化,这既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又丢掉了国有农场办二、三产业所承受的经营亏损的压力。

通过人股、租赁、承包等方式,盘活了国有资产,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在实践中,每个国有农场在产权制度改革上,举措不尽相同。

黑龙江省海林农场除学校、医院保留为国有外,对非农产业国有经营性资产完全实行民营化。

海南省的国有农场,除橡胶产业外,非橡胶的农业和二、三产业已基本退出国有经济。

以海南省的蓝洋农场第5生产队为例,全队人口为113人,劳力32个,从就业结构看,从事橡胶生产的有16人,其余均从事自营业务,包括队长也从事非橡胶产业(养了20头猪,经营了一个小商店),即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领域就业的劳力各占一半。

黑龙江省八五——农场则有区别地实行人股、租赁、承包、转让等方式盘活国有资产,对企业实行“租壳(厂房)卖芯(设备)”,以获得房地产增值的收益。

在改革产权制度的同时,必然发生职工身份的转换:

在改革前,国有农场区域内,无论是农业工人,还是所属企业职工,都是国有农场的职工。

产权制度改革后,经济组织随之重构。

同时,在产权制度改革和鼓励个私经济发展的政策下,农垦系统的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

2003年,全国农垦系统非公有制经济经营单位已达36万个,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6亿元,占农垦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31.35%。

以宁安农场为例,2002年非国有经济实现社会生产总值5673万元,占全场社会生产总值的44%。

国有农场与所在农场的二、三产业企业属于同等身份的法人主体,将国有农场职工身份及时转换,减轻了国有农场医疗、养老保险等负担。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有农场的就业压力和养老、医疗保险等负担。

(三)政企、社企分开

在地方政府无财力接收国有农场承担的社会职能的条件下,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农垦系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政企、社企分开的改革模式。

以黑龙江省为例,根据“省级授权、部门派出、系统管理、内部分开”的原则,在国有农场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国有农场内部的社会行政管理工作,国有农场各分公司负责生产经营。

根据改革设计方案,社区和国有农场实行职能、机构、人员、资产、经费和财务6分开;

社区管理委员会资金来源于上级拨款、事业创收和国有农场各分公司补贴3部分。

国有农场和社区共设一个党委和群团组织,形成国有农场各分公司和社区独立、相互支撑、双轨运行的管理体制。

政企、社企内部分开,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迈出了第一步。

笔者所到国有农场,政企、社企内部分开的程度不尽相同:

八五——农场规模较大,是黑龙江省第一批改革试点单位,政企、社企内部分开较彻底,不仅做到了上述6分开,连办公区也分开了;

海林农场因为规模较小,实行人员交叉、一套财务班子两本帐。

同时,在经费上对社区管理委员会实行刚性预算管理,以约束国有农场办社会支出的随意性扩张。

其他垦区,如上海、辽宁、广东等垦区,将全部或部分社会职能移交当地政府,减轻了农垦企业的负担,这是国有农场实现减亏增盈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精简管理机构、并队及人事制度改革

在实行政企分开、社企分开的同时,国有农场精简场部管理机构和人员,合并生产队,进而减少了人员费用和管理机构运转费用。

黑龙江垦区在国有农场内部设立108个社区管理委员会和160个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减少管理人员近千人,减少管理费用840万元。

以八五——农场为例,在政企分开、社企分开的同时,人员编制由原来的79人减少为69人,企业机构由原来的9个减少为6个,仅人员减少一项,就节省开支16万元。

同时,撤并生产队,减少生产队干部,生产队财会人员也由原来的3人减为1人,并设想实行几个生产队共设1个会计的改革①。

这一改革降低了管理费用,在这种条件下,一些国有农场减少土地承包利费税,以减轻农场职工负担。

八五——农场每亩承包土地的利费税,由1998年的165元降至2003年的85元,减幅为48.48%。

国有农场人事制度改革也在积极推进之中。

海林农场从1988年起,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场办企业招标承包过程中,实行厂长推荐制;

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实行学校校长、医院院长推荐制;

1995年实行直选生产队长;

1998年全场基层干部实行海选。

我们所到国有农场,仍有一些国有农场实行生产队长任命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海南垦区国有农场规模较小.牛产队管理人员由原夹的3—5个人减少为1人。

(五)事业单位改革

对于国有农场兴办的中小学和医院这类事业单位,在经费上实行补差或承包制。

海林农场对学校实行补差,不足部分由上级拨款和国有农场补贴;

对医院实行包干,自负盈亏。

八五——农场对事业单位实行法人登记、企业化经营。

是国有农场减亏增盈的重要举措。

(六)建立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

国有农场改革了用工制度,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改革。

对待新人,在就业上实行合同制。

对老人,仍按国有农场正式职工对待。

海林农场退休职工700多人,用统筹办法加以解决。

现在,全国国有农场职工养老保障已进入社会统筹①。

同时,实行职工身份转换,对尽职工义务者,按职工对待;

对不尽义务者,如不包地、不养牛,或不上交统筹费等,解除职工身份。

有的地方还实行以土地置换身份的办法。

国有农场还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

总之,上述改革举措,实现了其政策目标。

其一,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构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场主体,包括政企社企分开的国有农场、家庭农场、民营企业等,进而建立起新的运作机制,增强了经济活力,调动了职工和企业主的积极性。

2002年,全国农垦经济发展出现重大转机,扭转了连续5年亏损的被动局面,取得了全系统实现盈利21亿多元的成效。

2003年,尽管遭遇“非典”疫情和各种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农垦经济保持健康平衡的运行态势,全国农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创1995年以来新高,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实现利润27亿元,比上年增长31%,不仅盈利水平创历史最高,而且出现了一二三产业全面盈利的可喜局面;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00元,人均纯收入3580元(比上年增长6%,高出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4个百分点),粮豆总产量1374.29万吨。

其二,国有农场增收减支,大农场实现了连年盈利。

实践证明,这一系列改革,其成效是明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