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6328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docx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docx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

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分析与归纳

我国于1982年11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包括国家级和省级。

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有历史,还要有体现历史的文物古迹和古城风貌的历史街区,也要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载体。

这些要素和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实物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体现。

宣州(区)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县名史,1600多年建城史的悠久古城。

有2处国家级文保,6处省级文保,35处县级文保。

早在旧石器文化时期境内水阳江两岸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踪迹。

陈山旧石器文化遗址是其典型的代表。

春秋时期宣州名曰爰陵。

秦置爰陵县。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以县治于宛溪河滨,陵阳山麓,取山水首字命名。

此后,这里为历代郡、州、路、府治所。

汉代,江南的丹阳郡(治宛陵)是自春秋以来有名的产铜地区,两汉中央政权先后早这里驻铜官,负责开采和冶炼。

南朝定都建康,达官贵人多住芜湖、宣城。

《隋书·地理志》讲宣城是“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

唐代达到宣州发展史上的最高峰,是全国的造纸中心,采铜中心,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宋元明清,是重要的鱼米之乡,农桑之地,被誉为“江东奥壤”。

近代有“金宣城,银阜阳”,“南宣北合”之誉。

经济繁荣,加之宣州境内山川灵秀,气候怡人,故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各朝代名人骚客,达官贤明纷至沓来,使得我南宣之地人文蔚起,积淀沉厚。

共同组成了宣州古城的各构成要素。

然而几千年来,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宣州古城遭到了巨大的创伤。

尤其是晚清战乱、日寇轰炸、文革破坏,城市改造,古城的历史古迹大多已成灰飞烟灭,荡然无存。

同时,保护继承的减少,现代文化的侵袭,古城的非物质遗产,包括文学样式、民歌戏曲、历史典故、手工技艺也渐渐被人遗忘。

为此,以下通过分类的形式,大致就众多的构成要素予以分化、取舍、组合,以期直观、明了,最大限度地展现宣州古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唤起大家对古城的记忆,增强大家保护古城的意识。

根据宣州古城的总体印象,其构成要素分成三大类,比较合适。

即:

自然、人文、遗存。

一、自然

《华盛顿宪章》中历史古迹的概念是:

“本宪章涉及历史地区,不论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地,也包括自然和人造的环境。

宣州南部峰峦起伏,联岫回溪,中部岗冲交错,丘陵横亘,北部河网交织,田园平整。

宣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态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

上述因素造就了宣州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人文资源的产生和培育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先决条件。

同时人文的积淀又增加了自然的文化气息,人格化了这些自然实体,形成了经过先民加工的自然环境。

古人有文为证“宣州自古为名邑上郡,星分牛斗,地控荆吴,为天下之心腹,实江南之奥壤,既有山川之胜,又兼海陆之丰。

……宣城为郡治所,据山为城,枕水为邑,山为陵阳,水为宛溪,陵阳之巅,高出城。

……

守此郡时,北望敬亭崛起于山原之中,横峙若屏峰,连绵三十里,尤为一郡之雄秀。

”基于此,作如下归类:

山体:

敬亭山、陵阳山

(1)、龙头山、凤凰山、双羊山

(2)、响山(3)、柏枧山(4)、马山(5)、麻姑山(6)、华阳山、昆山、云山等。

河流:

水阳江(7)、青弋江、宛溪(8)、句溪(9)、梅溪、青溪、澄江(10)、胭脂河等。

湖泊:

南漪湖(11)、明镜湖(12)、响潭(13)、长塘、珍珠塘、吴村塘等。

洞穴:

龙泉洞、三天洞、白云洞,云山洞、朝天洞(14)、神仙洞等。

气候:

亚热带湿润气候。

生物:

扬子鳄(15)、宣木瓜(16)、水东蜜枣、映山红(17)、茶叶等。

区位:

“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山河地襟带,军镇过藩雄。

”、“江东奥壤”、“宁芜屏障,徽杭项背”、“安徽东南大门”等。

说明:

部分内容的上标表示该内容所形成的比较有价值的人文印象。

1.

(1)“陵阳三峰压千尺,百尺危楼势相倚。

”;

(2)双羊古道;(3)“响山突出鳌峰前,雄踞东南似虎眠。

”(4)柏枧飞桥;(5)史书载有马山十景;(6)麻姑月晓。

2.(7)硖石吞舟;(8)双桥落彩虹;(9)句溪塔影;(10)澄江亭、澄江晓月。

3.(11)南湖落雁;(12)两水夹明镜;(13)严公台,即严子陵钓鱼台。

4.(14)龙泉寺。

5.(15)古生物活化石;(16)《本草纲目》记载:

“木瓜处处有之,而宣城者为佳。

”;(17)“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二、人文

宣州山川形胜,沃野千里,环境优美。

地灵催人杰,使得人文荟萃,文化昌明,尤自东晋南迁以后,历代达官贵人,名人贤士荟萃于此,名篇佳作,层出不穷;有宋以来,宣州梅氏、贡族,人文蔚起,历代不衰。

这一些都深深植根于宣州古人的勤劳与智慧。

古人云: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自古诗人地”等。

它们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些人物、作品、手工艺甚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深远的文化价值。

因此留下了众多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

是宣州历史文化名城构成要素中最重要,最丰富,最有特色,最有活力的一个部分。

作如下归类。

民俗:

春游敬亭山、皖南花鼓戏、皖南采茶歌、乡镇庙会、踩高跷、舞狮子、舞龙灯、赛龙舟等。

典故:

封使君、解衣敬酒、看门太守、圣俞读书石、“大雨不过扎子桥”、张果携万民册投水、太白玉真之恋、宣城乌龟地

(1)等。

宣州古景:

双桥落彩、句溪塔影、北楼远眺、敬亭烟雨、澄江夜月、南楼夕照、鳌峰赤壁、响山赤壁、麻姑晓月、华阳积雪、柏枧飞桥、南湖落雁等。

宛陵名人(群):

刘太真、汪遵、诸葛高

(2)、梅尧臣(3)、周紫芝、贡奎、贡师泰、梅鼎祚、梅膺祚、施闰章(4)、梅清(5)、梅文鼎(6)、梅光迪、祖晨、宣城数学派(7)、宣城梅氏等。

寓宣名士:

谢朓、范晔(8)、李白、白居易、韩愈(9)、刘禹锡、杜牧(10)、晏殊、沈括、文天祥、朱元璋、汤显祖、柳敬亭、石涛、恽代英、肖楚女、陈毅等。

纪念馆所:

宣城市博物馆、梅文鼎纪念馆、梅尧臣故居、梅文鼎故居、丁奉纪念馆、先贤祠、唐昌黎伯韩先生之祠、宋文信国公忠烈祠等。

历史名产:

宣木瓜、水东蜜枣、宣笔、宣纸、宣州地毯(11)、敬亭绿雪茶、鸦山茶、老春酒、宣州景文石(12)等。

宣人名作:

《宛陵先生诗文集》、《梅禹金全集》、《字汇》(13)、《施愚山诗文集》、《宣城二十四景图册》、《高山流水图》(14)、《方田通法》、《方程论》、《古今历法通考》(15)等。

咏宣诗文:

《高斋视事》、《游敬亭山》、《郡内高斋闲望》、《独坐敬亭山》、《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登敬亭山南望怀古》、《窗中列远岫》、《题宣州开元寺》、《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溪下居人》、《紫毫笔》、《红线毯》、《东溪》、《由宣城泛湖东下》等。

历史地名:

鳌峰、济川、西林、澄江、东头湾、西头湾、沟沿头、府山头、春归台、苍塘沿、土炮台、三岔河、杨泗庙、小营盘、十字街、护城坊、城河兴、状元府、南门荡(16)、黄泥岗、小九华、庙埠、仁村湾、魁星巷、豆腐巷、朱衣巷、木直街、迎恩街、阳德门、泰和门、薰化门、宝城门、拱极门等。

宣州别称、雅号:

爰陵(17)、无宛(18)、宛陵、宣城、宁国府、“小谢城”、“谢公城”、“谢朓城”、“谢公郡”等。

说明:

1.

(1)宋《嘉定志》载:

“……今城制盖出其所画,襟山带溪,得势之便,省龟为形,南首翘尾,为城门楼者八,始鸠工于壬戌,而迄于癸亥。

”。

经考,南唐刺史得地势之便,将城池规划为鳌龟形状,这就是后人所谓“宣城是乌龟地”传说的由来。

2.

(2)南唐宣笔制作名家,以其为核心形成了中国两大制笔流派之一的“诸葛派”;

(3)世称“宛陵先生”,以诗闻名海内,有“宋诗开山祖”的美誉;

(4)清初著名诗人,与同时代诗人宋琬齐名,并称“南施北齐”,所创“宣城体”据东南诗坛数十年;

(5)有“黄山画派巨将”之称,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省博物馆珍藏其一定数量的真迹;

(6)他一生从事天文、数学的研究,使濒于枯萎的中国古代数学获得新生;同时,他又整理、疏解西洋数学,把西洋数学移植于中国。

著作多达86种,被公认为17世纪世界三大数学家之一;

(7)以梅文鼎为主脑的,梅氏一家四五代俱通晓历算,人才辈出,成就斐然,相沿不辍。

3.(8)时任宣城太守,在宣写成史学巨著《后汉书》;

(9)在宣城居室苦读,潜心攻文,达七年之久,视宣城为故里;

(10)两次到宣城做幕僚,时达六年,写了许多传诵今的吟咏宣城山水的诗作。

4.(11)古代贡品,工艺精湛,白居易有名篇《红线毯》;

(12)产于南部山区,是扬州园林的主要石料之一,还有宣州雪石。

5.(13)开创古代字典新体例;(14)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5)中国古代历算学史专著。

6.(16)原城关招待所四周,系南宋吴氏宰相府——忠勤楼之地。

7.(17)春秋时代宣州古名;(18)王莽时期短期县名。

三、遗存

宣州山川明秀,物产丰饶,历史悠久,上江名邑,人文荟萃,贤达云集。

必然留下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各类历史遗存(包括灭失的和尚存的)。

宣州的历史遗存涵盖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古聚落、古设施、宗教建筑、摩岩石刻等种类。

其中有重要的古人类活动遗迹,罕见的建筑结构的国家级文保;有历史文化价值,古代名人长眠之所的省级文保;更有众多的散落宣州各地,记载着先民勤劳、勇敢与智慧的县级文保。

现根据数量、知名度等标准大致作如下归类:

亭、台、楼、阁、祠、坊:

拥翠亭、谢公亭、景梅亭、笔筒亭、谢朓楼

(1)、南楼、水东花戏楼

(2)、忠勤楼(3)、寄云楼(4)、宛溪馆、梓童阁、天逸阁(5)、天延阁(6)、双溪阁、佑圣阁(7)、开元寺水阁(8)、宛陵草堂、京山堂、梅公祠、汪氏宗祠、袁氏祠堂、古昭亭坊、县夫子庙牌坊等。

塔:

广教寺双塔(9)、景德寺塔(10)、龙首塔、龙溪塔等。

桥:

济川桥(11)、凤凰桥(12)、宛水桥(13)、东溪古桥(14)、桃源桥、状元桥、梅溪桥、别士桥、落叶桥、晏公桥、柏枧飞桥、三孔桥、石坡桥、湾水桥、洪林桥等。

墓葬:

梅文鼎墓(15)、梅尧臣墓、梅尧臣双母墓、梅清墓(16)、施润章墓(17)、文天祥衣冠冢、皇姑坟、姜采墓、妙贞姑墓、张果墓、宣州战国楚墓、洪林先秦土墩墓群等。

遗址:

陈山旧石器文化遗址(18)、邵村新石器文化遗址、古脊椎动物化石遗址、胡家涝古宣纸场遗址(19)、宛溪河船坞码头遗址、古城墙遗址等。

井、泉:

一眼井、二眼井、三眼井、虎窥泉、皇姑泉等。

村、街:

宋代山庄小胡村、梅花溪上村、贡村、水东老街等。

水利设施:

金宝圩、养贤圩、佟公坝、官坝(20)、城内古排水设施等。

渡口:

东门渡、黄渡、新村渡、阳市庙渡等。

驿道:

宣当古道、宣高古道、宣歙古道、宣广嘉古道、宣泾古道、宣南古道等。

宗教建筑:

广教寺、开元寺、天宁寺、兴国寺、普济禅寺、龙泉寺、元妙观、东嶽观、水东圣母教堂、天主教堂(21)等。

建筑群:

北门清代古民居、府山头建筑群(22)、吴氏宰相府(23)、贡村园林(24)等。

崖(石)刻:

三天洞崖刻、云山洞崖刻、碧山龙泉洞崖壁古诗刻、柏枧崖刻“云生处”、敬亭山数处崖刻等。

说明:

1.

(1)谢朓楼历史上名称众多,有高斋、谢朓北楼、北楼、谢公楼、北望楼、叠嶂楼、古北楼、谢朓楼等。

以谢朓楼为中心建了许多亭阁。

条风亭、清暑亭、迎春亭、观风亭、双溪亭、怀谢亭、绮霞阁等,这些亭阁低围北楼而建,犹如众星拱月。

2.(3)在南门荡吴氏村口,南宋吴潜宰相府;(4)是宛水东岸施愚山别墅;(5)梅鼎祚筑,藏书著述其中,位于凤凰桥西附近;(6)梅情画室,位于小东门城内;(7)位于今陵阳路与锦城路交叉口;(8)今江滨路一带,杜牧有诗《开元寺水阁》。

3.(9)建于晋代,塔高34米,古城宣州的象征,建国前一直是宣州城内最高建筑。

4.(11)(12)宣州著名的历史名桥,建于隋代,李白名诗曰: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13)南门桥前身,原址在今南门桥上游30米处;(14)原名惠济桥,宣州最大的石桥,建于明代,在今东溪桥上游50米左右处,残桥仍存,颇有历史沧桑感。

5.(19)包括晒料场地、制作房基和漂洗原料的“石板河”等,总面积约10000多平方米。

6.(20)建于元代。

7.(21)由法国人修建,位于区委内,现作为区委办公用,2005年底遭火灾,毁坏严重。

8.(22)府山头为陵阳山之首峰,1700多年来一直作为府衙所在地,故民间习惯称此山头为“府山头”。

此处经历代相继修建饰葺,曾分布着一群布局严整的古建筑物。

按进入顺序为殿阁式的“保厘”牌坊,三间牌楼式的“硕门”,五间牌楼式的“仪门”,“不箴亭”(亭中刻有宋代颁布的戒铭),府堂(即俗称“知府老爷大堂”),其后为“正心楼”,最后陵阳山巅为南齐时“高斋”,唐改建为“北楼”。

在府堂左右,还有众多厅、堂、楼、阁、亭、司、馆、所、库、廨、房、衙以及池石苑囿等。

(23)南宋吴氏宰相的府邸,在南门荡吴氏村口,主建筑为忠勤楼,其内有凤凰塘、古井、胭脂塘、珍珠河、梳妆台等遗迹。

(24)位于狸桥镇棋盘社区(原棋盘乡)贡村。

贡村环境很美,村史悠久,过去曾是贡氏的一个巨大园林,在江南亦谓罕见的。

贡氏园林始建于南宋,兴旺于元代,规模相当大,有诗为证,“十亩芳园尽种花,客来觞咏乐无涯。

”,“梓里又夸新阀阅,云林尤映归楼台。

”整个园林,以“南漪堂”、“云林书屋”、“秀野堂”、“南湖书塾”为主体建筑,辅以湘竹亭、旖舟亭、野舟亭、湖亭、灌缨堂、继善堂、宜顺堂、滑石台、丛桂台、流觞台、岩石洞、得月楼、鷃适轩、东轩、西公馆、世科坊、绣衣坊、解元坊、节坊、宗祠、本祠、明塘等亭台楼阁、池塘坊桥,计有四十多处。

道路是以族屋巷子构联起来的。

总体布署,井井有条。

加之后园、子贡园以及园林中的西北隅的老坟(俗称“阴城”)林木葱茏,楼台掩映。

左有南湖,烟波浩渺,前频湖港(明塘),远山如黛。

元末兵乱,整个园林完全被毁。

现仅存古银杏、岩石洞和流觞台等,后世传有描绘该园林的《上世亭台景色图》。

9.(9)、(18)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

(2)、(10)、(15)、(16)、(17)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是对宣州古城构成要素的简要分析和归纳,充分展现了宣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人文积淀;见证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发展过程。

这些构成要素中所体现出的历史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都反映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城市文化、城市时空的连续过程。

这些要素所体现出的文化现象、文化景观、文化信息更是宣州先民和寓宣人士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施展智慧,挥洒汗水,辛勤劳作结晶。

笔者盼望能通过这篇小文,促进宣州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加速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建设中突出地方特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点滴有用的历史依据,为充分融入苏浙沪挖掘文化动力,为把宣州建成苏浙沪的后花园服务。

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我们宣州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子孙后代对居住城市的历史渊源、发展概貌等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激发我们大家建设家乡的热情与干劲。

当然,限于个人的学识,所以本文中有许多资料不当,甚至是有误的地方,恳请大家指正。

(作者:

朱跃武

网名:

山水诗人地)宣州古城城内街巷交织,到清末民初,城内有“九街十八巷”之说。

街巷多由青石板铺成,树木成荫,高低起伏,颇具山城风味。

街巷名称多约定俗成,有以官署所在地得名的;有以各种市场所在地得名的;有以庙宇祠堂得名的;有以地形特色得名的;有以名人府第得名的,反映出宣城古老的文化。

如今的旧城改造使许多古街巷面目全非,现据知史老人们的回忆,将“九街十八巷”记录如下。

一、九街阳德街——今东门大街民族路。

旧时这里茶行众多,较大的有巨丰、广昌、江景元、天和、顺泰等。

当时民谣有“生意大,算广昌;牌子老,杨东来;歪歪倒,江怡茂;年年等汇款,福康和”。

最大的广昌茶行,在今宛陵剧院处,创设于1925年,店主是池州石埭人杨献庭。

西直大街——今西门大街中山路。

原县衙门(今实验小学旧大门)前,是民国时期的菜市场,靠城门的一段,炒货店很多,经营瓜子、花生米、松子、花生糖、芝麻糖、炒米糖、藕糖等小吃,还代人加工年货。

迎恩街——今北门大街民生路。

北门大街是旧时最繁华的商业街,著名的商店有永顺杂货店、焦阳春中药店、宣大祥酱园、老天宝银楼、庆庆布店、津津酒家等。

锦城街——今南门大街锦城路,北起工人影剧院,南到四小。

南街不热闹,多为衙署、学校、会馆用地。

镇前街——今叠嶂中路,东起敬亭山宾馆,西到崇正路口。

奉公街东起今宣中北门内台阶,西到锦城街。

福星街——北起十字街,南到工人影都。

1927年7月,在原总工会处创办了宣城最早的报纸《宣城民国日报》,1930年改名为《宣城日报》,1940年停办。

木直街——今陵阳路,现已改造为民族商城。

旧时这里经营竹木器的店铺较多,故名。

解放后作为菜市场。

元宝街——北起崇正路口,南到宣泾路口。

靠城门口的一段旧时是砻坊集中的地方,粮贩子从四乡各地驮运来的稻谷都在这里加工,再由米行出售。

二、十八巷孙家巷——原老百货公司后的巷子。

瓦碴巷——原木直街鱼市场,旧时是宣城的烟花巷,妓院较多。

羊市巷——今青年路,紧靠东门城墙,原小东门口有明代梅鼎祚的藏书楼天逸阁,建筑精巧,清末毁于战火。

九曲巷——原东门粮站后巷子,南到羊市巷。

茶叶巷——原县工会南首巷子,有巷口无巷尾。

豆粉巷——又叫豆腐巷,今崇正路。

过去杜老爹家的羊汤羊糕很有名。

低巷——东起斗粉巷中段,西到沟沿头。

里仁巷——今中心菜场南面巷子,东起斗粉巷中段,西到沟沿头原日用化工厂南首。

萱花巷——原五交化巷口到人民电影院。

过去巷内蒋老头的酒酿水子很有名。

魁星巷——原六中门前巷子,南到商业大厦,北到中山路。

孝义巷——今北门三友巷。

王家巷——原人民电影院前巷子。

槐树巷——今北门槐树巷,过去沈光发家的茯苓糕和凉粉、洪家贵家的糯团都很有名。

朱衣巷——今北门朱衣巷。

古秀才巷——今宣中西大门口巷子。

塔影巷——原开元塔后巷子。

鹿巷——今龙首路北段。

姚家巷——今春归苑小区内巷子。

三、古城门拱极门——即北门,月城在五座城门中最大,过去月城内有周老三家的烧饼、老鸭汤很有名,第一道门在今北门大街民生路拐弯处,拱极重门在别士桥南。

门外宛溪河上有客船码头。

宝城门——即西门,在今西门口十字路。

阳德门——即大东门,在今济川桥西。

泰和门——即小东门,在今凤凰桥西。

薰化门——即南门,有三重城门。

在今宣泾路口至南门大转盘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