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干部职业倦怠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6403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税务干部职业倦怠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税务干部职业倦怠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税务干部职业倦怠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税务干部职业倦怠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税务干部职业倦怠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税务干部职业倦怠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税务干部职业倦怠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税务干部职业倦怠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

《税务干部职业倦怠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税务干部职业倦怠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税务干部职业倦怠及对策Word文档格式.doc

这一现状,对政府的工作绩效影响严重。

  一、职业倦怠相关理论

  什么是职业倦怠,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概括也不尽相同。

有的研究者从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这一角度,把职业倦怠概括为:

在长期的压力下,个人在工作中开始退缩、不愿意投入工作,进而导致身体、情绪、态度等方面的耗竭。

有的研究者从职业倦怠形成的过程这一角度,把职业倦怠概括为:

人们在深度工作压力条件下,工作理想、精力和目标逐渐丧失的过程。

一些研究者更多地从职业倦怠的表征来概括:

有的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与无意义感有关的危机。

有的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与工作有关的综合病症,源于个体感知到的对工作的投入和产出的显著差异。

有的认为职业倦怠是为了满足他人过多需求而产生的持续的情绪紧张的反映。

  综述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已有的成果,既是实证研究的理论依据,又是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指导。

现阶段,关于职业倦怠,较多的研究集中在分析职业倦怠的原因。

  

(1)职业倦怠成因理论

  1、资源守恒理论

  该理论认为:

人具有努力保护和获取资源的倾向,最有价值资源的损失会使人产生不安。

人之所以会产生心理压力,主要源于对重要资源流失的感知。

  当工作所需要的资源耗费的速度大于补充的速度,人就产生一种资源被耗尽的感觉,即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在工作中让人们认为需要投入的资源包括很多:

时间、精力、机会、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与家人共处的时间。

在工作中让人们感受到获得的需要主要包括:

薪资、被组织认可的程度、在组织中的地位、决策的权力、职业发展的前景等。

人会对投入与回报进行比较。

如果自己认为已经投入大量资源,却只获取少量回报时,即投入和回报不成正比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

人一职"

匹配模型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人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

Maslach和Leiter的"

匹配模型解释了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职业倦怠的原因并不单单是因为工作环境的影响或者个体本身方面存在的原因,而是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匹配程度,人与工作环境的匹配性好,不易产生职业倦怠,反之,则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他们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个体和组织的不匹配可能引起的职业倦怠包括:

工作量、报酬、公平性和价值。

这一理论为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管理,提高人与工作环境的匹配,进而消除职业倦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二、税务干部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对于职业倦怠问题,我们习惯当作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政治觉悟等问题对待,将其视为少数人的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责任心不强、集体观念缺乏,一般会采用思想政治教育,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方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

很少从人的心理、行为入手进行科学的分析,去查找问题的真正根源。

职业倦怠是职场普遍存在的现象,有深刻的心理、行为因素,需要研究者不断探索与研究。

  

(1)社会层面

  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国税干部也是社会普通一员,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例如将要全面实行的基层国税机关的规范津贴,一方面会使国税干部的个人收入较过去更加透明公开,有利于缓和群众对国税干部实际收入的疑问,另一方面也使国税干部的收入较之以前有一定幅度的降低。

这种收入落差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税收征管信息化、专业化水平日新月异,国税干部必须不断加强计算机水平以及税收专业化新知识的学习,时间上、精力上都加倍地支出。

综合看,国税干部的职业风险比以前增加了,工作任务比以前繁重了,各种压力比以前也更大了,部分国税干部的职业倦怠也由此产生。

  

(2)组织层面

  在组织层面,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组织文化等都是职业倦怠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组织结构看,科层制的组织形式使政府各个组织单元内部都有明确的权威等级,公务员的个体行为都要受到规章制度的约束。

在庞大的科层制组织中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的重复性、形式化,缺少新鲜感,对工作以消极的态度应对。

个体被高度标准的规章制度束缚便会出现情绪衰竭。

  从管理的制度来看,规章制度不断规范化。

公务员的录用、培训、考核等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规范。

但是现实中,这些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的环节还存在不足之处,这样的一种制度规范的需求和现实中的缺少也可能导致公务员个体产生倦怠。

  从组织文化看,行政文化可以约束和规范行政人员的行为。

但是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官场文化"

使得公务员对组织的信任度降低,个人的升迁往往受各种人脉关系影响,并不是完全根据个人的工作能力而定,导致组织的公平性缺失。

  (3)个体层面

  个体的状况,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职务的高低等因素都可以影响到职业倦怠。

就我国国税系统而言,男性工作人员比女性工作人员受到的工作压力大,已婚的高于未婚的,其中工作在十年左右的压力感受最强烈。

具体地讲:

年龄老化导致的职业倦怠。

随着税收改革进程的加快,由于中老年的干部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差,对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适应不了,因此产生职业倦怠。

目前,税收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很多基层的国税干部肩负很多任务,长期的超负荷工作,陷入了一种压抑的状态当中,因此产生厌倦。

  三、对策

  我们总是在现有条件约束下改进工作,解决问题,职业倦怠问题也不例外。

现阶段,我们难以改变的是社会层面、组织层面的管理体制,因此,谋求管理制度、组织文化等组织层面及个人层面的解决问题之道,具有现实可行性。

  

(1)组织层面

  1、管理制度

  科学的绩效评级制度,人才选拔晋升制度、激励制度、人员合理流动机制等管理制度都可以有效减少人员职业倦怠。

  有学者研究表明,如果一个组织在连续五年内没有任何的人员流动,这个组织的功能就会逐渐减弱。

组织内部成员在长期的固定的环境中工作,接触的人群没有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成员之间的信息没有新鲜感,都是很相似的内容,组织内部就会产生惰性,内耗滋生,导致组织进入衰退期。

增强公务员晋升制度的公开性、公平性,增加公务员晋升过程的透明度,有利于减少职业倦怠。

  2、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对行政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并且直接关系到政府职能的行使和行政效率的提高。

充分发挥文化导向和凝聚作用,树立有核心价值的国税文化理念,打造"

文化型、学习型国税"

要把所有人都看作是人才,强化学习培训,做好选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大文章,通过学习培训,促进干部不断进步,激发潜能和工作激情,使每一位干部有成就感和成功欲,从而避免职业倦怠。

通过学习提升广大国税干部的思想境界,净化心灵,超越自我;

通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教育活动,鼓舞士气,凝聚力量。

领导要给下属肯定和信任,对干部职工建议,要多给予表扬和肯定;

重大决策要发扬民主,开门纳谏,博采众长,使干部职工有参与管理的成就感。

领导要多与基层交朋友,多谈心、多交流,使基层敢讲真话,对基层反映的问题不回避、不推诿,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消除基层后顾之忧。

  

(2)个人层面

  应该积极寻找应对方法,积极面对工作上的压力。

消极的应对方式,只会导致更多的负面问题。

要和同事、朋友和谐相处,在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和同事商量,学习别人解决问题的方式。

另外工作态度要乐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才能应对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因此,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与社会上的很多行业比起来,公务员的工作地位是比较高的,要发现自我价值,积极缓解职业倦怠。

  >

参考文献:

  [1]陈素娟.我国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探究[D].黑龙江大学,2010(3)

  [2]程葵.税务人员职业倦怠研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3]徐洪波.职业倦怠理论研究成果综述[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9

(1)

  四、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1)应公开的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内容

  在国际层面,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履约方应该每两年向公约秘书处提交国家履约信息通报,根据公约历次缔约方大会的要求提交相关履约信息。

为了向国际社会彰显我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贡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应该每年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公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即白皮书)等信息。

例如中国于2015年6月向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提出了我国的碳排放峰值目标和强度目标,就是向国际社会进行信息公开的一种方式。

  在国家管理层面,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应该向社会公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国家对各省碳排放目标的分解及考核结果、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低碳技术目录、重大低碳政策、重大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分配等信息,这些内容除了涉及国家秘密的之外,都应该公开。

同时,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在履行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职责中,应及时向社会公布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温室气体种类、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标准、排放配额分配和使用方法,各年度重点排放单位的排放和配额清缴情况,具备资质的核查机构和交易机构名单等信息。

  在地方层面,省级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承担着编制本行政区域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分配碳排放配额、将本行政区排放指标进行分解考核、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监督第三方核查机构等职能,这些信息应该主动向社会公开。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完成情况、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展等信息。

  在企业层面,应该建立温室气体报告制度,明确企业达到重点企事业单位排放量门槛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向省级人民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如实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内容外,重点温室气体排放单位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开上一年度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和配额清缴情况。

  

(2)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的要求

  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还包括对信息公开的具体要求和罚则。

在信息公开的制度设计过程中,应该明确相关信息的公开时限、公开途径(通过媒体、网站以及公报等)、公开方式(是主动公开还是依申请公开)、与秘密保护的关系等内容。

  只有罚则明确才能让一项制度具有可行性。

在信息公开制度中,应该分几种情形明确相关责任:

一是信息公开责任主体应当公开的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未及时公开的,应该不再拖延,立即及时公开。

二是当公开的信息出现错误的,信息公开责任主体应立即改正,因信息错误造成损失的,由信息公开责任单位承担赔偿责任。

三是信息公开责任主体故意隐瞒、更改或延迟公开重要应对气候变化信息的,相关负责人应该受到警告等处罚,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

  五、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的立法建议

  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中,信息公开制度的应重点围绕谁公开、公开什么、公开要求和罚则等内容展开。

主要有以下两种立法路径:

  一是按照信息公开的主体、内容、要求、罚则的逻辑,在《应对气候变化法》中设定信息公开制度的专门条款。

  二是就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问题专门制定法律位阶较低的条例、部门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

研究起草《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条例》或者《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管理办法》,专门对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信息公开制度进行系统规定。

在与未来将要出台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和已有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不冲突的情况下,重点规定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信息公开的详细规则。

  [1]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R].2015

  [2]解振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4年度报告[M].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Z].2007

  [4]田丹宇.中国目前气候治理组织机构评析[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