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6483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不平衡的突出特征当前中国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储蓄和投资出现失衡,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

中国经济的外部不平衡集中体现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累积。

从国民收入恒等式看,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必然会出现贸易顺差,过剩的生产能力必然要寻求外部需求平衡。

所以,当投资受到抑制的时候,国内的庞大储蓄就转化成了更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即在高储蓄率既定的情况下,投资和贸易顺差是一对跷跷板。

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中的贸易顺差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因此,当前持续大幅增加的贸易顺差是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

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有利于获得外汇资源,提高我国对外支付和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推动了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国内产业升级。

同时有利于增加出口部门的就业,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但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也带来诸多问题和风险。

首先,为一些西方国家遏制中国发展提供了借口。

其次,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

第三,不利于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通过税收、汇率等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各地热衷于发展出口加工业,资源过分向对外经济部门集中,忽视了国内其他部门的发展,服务业等非贸易部门发展相对滞后,不利于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将经济增长过多的系于国外需求,面临很大的风险。

第四,在外贸顺差增长过快的情况下,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大。

流动性过大,一方面导致国内资金供应充裕,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难以抑制。

另一方面,大量资金进入房市和股市,使国内房价和股价出现非理性上涨,积聚了越来越大的金融风险。

为了收紧经济中的过剩的流动性,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外汇占款的增加。

同时,大量央行票据发行还推高了货币市场利率,增加了央行对冲操作的成本。

此外,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在国际外汇、资本市场剧烈动荡,尤其是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加大了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

最后,持续贸易顺差强化了投机者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强化了企业扩大出口和降低进口的冲动,并不断推高贸易顺差,进而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贸易不平衡与汇率变动的恶性循环。

在这种背景下,也加大中央银行综合运用利率、汇率等杠杆调控经济的难度。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决不可小视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内外不平衡并存的危害性,尤其是经济对外不平衡的加剧,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内部的不平衡。

二国际经济失衡加剧:

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当前国际经济失衡的基本表现是,美国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

国际经济失衡不断加剧,是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重要原因。

1国际生产要素转移和产业分工格局的变化,是导致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特别是对美国贸易持续顺差的重要原因

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使世界各国对其比较优势进行了重组。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将传统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产制造环节,甚至部分研发活动和服务业大规模地向外转移,特别是向有成本优势、市场潜力和产业配套能力强的新兴市场地区转移。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被不断地纳入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分工体系和生产链条,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日益成为全球生产制造基地和各类制成品的出口基地,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出口竞争力明显增强,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缩小,而金融、保险、电信、医疗、教育、房地产以及各类专业服务等服务业比重进一步增大。

大量消费品和制成品依赖进口,贸易逆差扩大,结果形成美国等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特别是美国与亚洲贸易的严重失衡。

中国贸易顺差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

一是加工贸易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二是外国直接投资在跨国外包和改变贸易平衡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中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

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大幅增加,其产品部分替代了中国的进口。

还应该看到,中国在对美国有较大贸易顺差的同时,对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有较大逆差,主要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欧美出口摩擦较大的商品的加工组装工序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辅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的加工贸易格局,同时也把这些国家和地区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嫁到中国头上。

因此,中美贸易不平衡实际上是亚洲与美国贸易不平衡的集中体现或结果。

2美国储蓄率不断下降,形成储蓄与投资的缺口,需要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

从储蓄视角看,根据“储蓄缺口=贸易缺口”的宏观经济恒等式,全球失衡问题可以用储蓄缺口联系起来,即:

美国贸易逆差=美国储蓄负缺口=其他地区储蓄缺口=其他地区贸易顺差。

其中,储蓄缺口指储蓄与投资之差,贸易缺口指出口与进口之差。

中国及亚洲一些国家选择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配套的经济政策也以鼓励储蓄和抑制消费为主,导致亚洲地区的储蓄率持续高于投资率,庞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主要服务于出口,特别是向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

这一战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抑制了国内的消费需求,形成了过高储蓄和巨额经常项目顺差。

而且,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亚洲国家和地区一方面采取了谨慎的国际资本管理战略,从国际资本市场的净借款者转为净放贷者;

另一方面努力降低国内投资支出,并通过高利率吸引国内储蓄,从而使其储蓄大大超过投资。

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则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刺激需求来维持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利用其发达的金融体系鼓励增加消费甚至是超前消费,国民储蓄率持续下降,而进口需求不断扩大。

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在造成各自不同特征的经济内外不均衡的同时,也加大了二者之间在贸易方面的不平衡。

作为全球失衡的核心,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则对应着其总体储蓄的空前萎缩。

不仅个人储蓄率降至零以下,政府财政赤字也不断膨胀。

美国经济是以消费为主的经济,过去几年这一倾向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刺激下进一步加强。

20世纪80年代,美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为67%,2005年达到72%。

与此相对应,美国储蓄率急剧下降。

由于过度消费、储蓄不足,美国必须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

3以美元为核心的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制、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及其带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便捷,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能够吸引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来支撑其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并造成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失衡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加快了金融改革和开放的步伐,国际资本流动变得更加便捷,客观上为中国等拥有大量贸易盈余和外汇储备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进行国际金融市场投资创造了条件,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凭借其金融市场在规模、流动性、获利性、深度和广度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及美元和其他主要国际货币在国际贸易定价结算、金融资产定值、交易和投资,以及作为储备货币等方面的优势地位,通过货币、汇率和金融政策主导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和国际资本的流动,能够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来弥补其不断扩大的经常项目逆差,特别是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大量贸易盈余及其所形成的庞大外汇储备再以资本流出的方式回流到美国,通过这种循环又造成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失衡。

三国内经济失衡加剧:

中国经济外部

不平衡加剧的根本原因中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形成和积累除了上述国际经济背景外,还有广泛的国内经济背景,不断加剧的国内经济不平衡是经济外部不平衡加剧的根本原因。

1进口、资本输出的国内政策制约和国外政策限制

首先,与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长期以来,我国涉外经济政策的基本点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鼓励外资流入、限制资本流出,给外资有许多超国民待遇的政策。

一是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相差大,前者是33%,后者是15%,甚至在地方引资竞争中的两免三减政策下是所得税为0,增值税也返还;

二是给外资企业低地价、零地价;

三是出口产品实行退税政策,以至于在国外买中国制造的商品比在国内价格还便宜。

尽管近年来涉外经济管理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但对进口和资本输出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

其次,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实施多重管制政策,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

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

2人民币的汇率和利率因素

从2004年9月份开始,由于美元贬值和中国较低的国内价格水平,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的实际汇率出现大幅贬值,造成内需相对于外需的疲软,从而推动了出口并抑制了进口,加大了贸易顺差。

随后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又对贸易顺差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国际资本预期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会进一步升值,在中国仍对资本流入实施较为严格的管制的情况下,不惜冒险通过贸易渠道流入。

根据分析,在2005年出现1020亿美元巨额贸易顺差时发现,真实贸易顺差大约为400亿美元,其余600亿美元是国际资本通过贸易渠道混入。

另外,由于本外币正向利差(贷款利率高于美元)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境内机构和个人持汇动机减弱,结汇意愿增强,过去滞留境外的资金大量回流。

3国内低成本的因素

我国商品之所以出口增长过快,除了与当前国际资本通过贸易渠道流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商品的成本低,具有相对甚至绝对成本优势,而当前的绝对成本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正常和扭曲的,造成低成本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低工资。

在外向型经济中,特别是加工贸易中,大量使用农民工,但他们的工资非常低,劳动保护严重缺乏,并且绝大多数农民工不享受“三险一金”,低廉的工资水平是产品低价竞争力的基础,同时也是内需不足的根据,所以中国产品内需比重日益下降,出口日益增长,外贸依存度增加;

二是土地成本几乎为零。

多数地方政府为引进外资(也包括引进国内其他地方的资金),土地往往是白送,缺少了地租,出口产品的成本自然降低;

三是企业对污染排放不治理,或政府少收、不收排污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