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6569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开挖与监测.docx

基础开挖与监测

一品澜山基坑支护与监测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1、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中粮一品澜山项目桩基础工程

建设地点:

丹梓大道与兰景路交界的西北区

建设单位:

中粮地产集团深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程内容:

预应力锚杆的成孔、制安、注浆;挂网喷射混凝土。

拟建场地位于丹梓大道与兰景路交界的西北区,基坑东南为丹梓大道,最近距离为40m,东北为兰景路,与基坑边线最近距离为17.5m,拟建场地内建筑结构图有33栋楼,建筑结构地下室有1~2层。

基坑边线东北侧距离兰景路侧依次分布管线为电信管线,燃气管线,污水管线,电力管线,雨水管。

电信管线距离基坑最近,最小距离为6.7m,埋深1.8m。

基坑边线东南侧距离丹梓大道侧依次分布管线为燃气管、电信管线,电力管线,雨水管。

燃气管线距离基坑最近处约16m,埋深2.5~3m。

根据甲方提供的资料,本段基坑支护的现状地形标高33.0m~42.5,地下室结构底板标高为33.1m~35.3m,因此,本基坑的设计顶标高也定为39.0m~42.5m,基坑设计底标高考虑到地下室结构底板厚度0.4m以及垫层厚度0.1m,所以基坑高度定为2.5m~6.2m,基坑周长约760m,面积约2.7万m2。

1.1工程地质条件

(一)场地的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原始地貌单元属基岩风化剥蚀丘陵、台地边缘的冲洪积扇,场地主体为菜地、树林、大沟小渠、水凼,现状微地貌、地形、地物复杂,场地不平整。

(二)工程地质条件

据野外钻探揭露、现场原位测试、野外地质观察和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分析,拟建场地揭露的岩土层按时代、成因和物质组成可划分为:

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第四系坡洪积层(Qd+pl)、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第四系坡积层(Qdl)、第四系残积层(Qel)、石炭系石灰岩(C)和燕山期花岗岩(r5)。

现从上至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

素填土:

褐、红褐、褐黄色,稍湿,松散状,由粘性土和少量砂、碎石经人工回填而成,含少量的植物根茎,未压实、未固结。

2、第四系坡洪积层(Qd+pl)

含砂粘性土:

深灰、红褐、褐黄、褐色,可塑~硬塑,主要由粉粒和粘粒组成,含少量砂粒,顶部为少量耕植土,岩芯呈土柱状。

层顶埋深0.00m,层顶标高41.99~33.71m,平均标高36.57m。

3、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

(3-1)粉质粘土:

红褐、褐黄、褐色,可塑,主要由粉粒和粘粒组成,局部孔含少量砂粒,岩芯呈土柱状。

(3-2)淤泥质土:

灰黑、深灰色,饱和,软塑状,主要由粘性土组成,污手、具滑感,岩芯呈土柱状。

(3-3)粘土:

灰黄色,可塑,主要由粘粒组成,少量粉粒和砂粒,土质均一、较细腻,岩芯呈土柱状。

平均厚度为3.45m,层顶埋深0.00~9.00m,层顶标高37.15~26.17m,平均标高为31.39m。

(3-4)粗砂:

灰白、淡黄色,饱和,稍密,主要由粗砂组成,含少量中砂和粘性土。

平均厚度为2.56m,层顶埋深3.10~9.80m,层顶标高34.05~25.39m,平均标高为29.66m。

4、第四系坡积层(Qdl)

含砾粘性土:

褐黄、红褐、褐色,可塑~硬塑状,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砂砾5%,为坡积土。

平均厚度为4.49m;层顶埋深0.00~7.00m,层顶标高43.55~34.64m,平均标高39.74m。

5、第四系残积层(Qel)

(5-1)粘性土:

褐黄、深灰、褐色,大部分孔上、下部为可塑~硬塑,底部呈软塑,系石灰岩风化残积而成,不均匀含少量强风化石灰岩小碎块,岩芯呈土柱状。

平均厚度为8.39m,层顶埋深3.60~10.80m,层顶标高33.49~22.76m,平均标高27.59m。

(5-2)砂质粘性土:

红褐、褐黄、灰白、褐色,可塑~硬塑状,系下伏燕山期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由粘性土及石英质砂砾组成,岩芯呈土柱状。

层顶埋深1.70~13.40m,层顶标高40.72~27.49m,平均标高35.38m。

6、石炭系石灰岩(C)

(6-1)强风化石灰岩:

青灰色,结构、构造较清晰,裂隙很发育,碎块用手可折断,岩芯呈碎块状,局部呈半土半岩状。

(6-2)中风化石灰岩:

青灰色,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坚硬、致密,裂隙较发育,见方解石晶体充填,裂面风化呈褐红色,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

(6-3)微风化石灰岩:

青灰色,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石新鲜、致密、坚硬、完整,局部偶见裂隙,裂隙由方解石晶体充填,岩芯呈短柱状、局部呈块状。

7、燕山期花岗岩(r5)

(7-1)强风化花岗岩:

褐、灰白、黄褐色,原岩结构清晰,碎块手可捻碎或掰断,岩芯呈土柱状、半土半岩状。

(7-2)中风化花岗岩:

棕褐色,粗粒结构、块状构造,风化裂隙较发育岩石较硬,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

(7-3)微风化花岗岩:

棕褐色,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岩质新鲜,岩石坚硬、完整,锤击声脆,岩芯呈短柱状、局部为块状。

(三)水文地质条件

(1)地表水

拟建场地有明显的地表水体,主要为塘水、沟渠水,耕作用的水凼蓄水,局部为低凹处的雨后积水。

(2)地下水

拟建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系冲洪积粉质粘土、淤泥质土、粘土层中的上层滞水,及第四系冲洪积粗砂层、坡积含砾粘性土、残积粘性土和砂质粘性土的孔隙潜水和风化基岩中的裂隙潜水,为含水量W≥20%的强透水层与含水量W≥30%的弱透水层共存的湿润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渗透补给和侧向补给,地下水量、水位随季节变化明显,水量一般,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0.00~10.20m,地下水位标高在5.0~10.0m。

1.3、支护型式:

采用放坡加土钉墙支护型式;

1.4、排水措施:

基坑底面与顶面均设400*400*400的排水沟,周围基本连通,基坑内的雨水及地下水采用机械强排,经排水沟排入就近的市政排水管道;

1.5.基坑安全等级及使用时间:

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使用时间为一年;

2、专业工程特点:

2.1施工条件复杂受约束的条件多:

基坑开挖一般是露天作业,土又是一种天然物质,成分较为复杂,因此施工中直接受事地区、气候、水文和地质等条件的影响。

因此,基坑开挖的施方案应尽可能考虑各种不相影响困素来制定,着重解决基坑排水与机械化控土等问题,同时还要注意防止边坡(或支护结构)塌方问题。

另外,要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尽可能不安排在雨季施工,否则要做好防洪排水准备。

2.2地质变化性大:

由于地质土的离散性和复杂性,取样时应务释放和扰动亦会造成试验误差,勘察所得数据难以代表土层总体情况;另外设计中侧压力的计算和支护结构简化计算、基坑开挖对施工条件的变化等均会产生误差,所以基坑开挖时,一般须对边坡进行支护而且必须对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进而确保基坑的稳定与安全。

3、监理工作流程

图纸会审→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工序报验和监测结果报验→现场检查、平行检查、旁站检查→阶段性验收、质量评定。

4、监理工作方法

4.1审核设计图纸和施工组织设

基坑开挖工程,当开挖深度大于5米时,须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支护结构且有专家审核意见,因本工程基坑局部深6.2米,故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方案应进行专家评审。

开挖前监理须认真审核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的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性。

4.2基坑开挖过程检查

基坑开挖时,应经常检查施工是否严格按经批准的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进行开挖,检查质量措施、安全措施、监测措施和对围护构筑物需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对深基坑开挖,应实行旁站监理,对发现问题要及时通知施工单位整改,问题严重时,应立即停止开挖,待通知有关单位研究处理,本工程土方开挖基本到位,现主要是进行基坑支护过程的边坡修理工作,以便边坡支护工作的进行。

5、基坑开控制要点

5.1基坑开挖一般规定

5.1.1基坑开挖工程包括无围护结构的放坡基坑开挖和有围护结构的基坑开挖,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地下水控制措施。

5.1.2基坑开挖前,应根据该工程结构型式、基坑深度、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周围环境、施工方法、施工工期和地面荷载等有关资料,确定基坑开挖方案和地下水控制施工方案。

5.1.3基坑开挖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支护结构的龄期、机械选择、基坑开挖时间、分层开挖深度及开挖顺序、坡道位置和车辆进出场道路、施工进度和劳动组织安排、降排水措施、监测方案、质量和安全措施,以及基坑开挖对周围建筑物需采取保护的措施等。

5.1.4基坑边缘位置土方和建筑材料,或沿挖方边缘移动运输工具和机械,一般应距基坑上部边缘不少于2m,弃土堆置高度不应超过1.5m,并且不能超过设计荷载值,在垂直的坑壁边,此安全距离还应适当加大,软土地区不宜在基坑边堆置弃土。

5.1.5施工中机具设备停放的位置必须平稳,大、中型施工机具距坑边距离应根据设备重量、基坑支撑情况、土质情况等,经计算确定。

5.1.6采用机械开挖土方时,需保持坑底土体原状结构,应在基坑底及坑壁留150~300mm厚土层,由人工挖掘修整。

同时,要设集水坑,及时用泵排除坑底积水。

5.1.7基坑开挖时,应对平面控制桩、水准点、基坑平面位置、水平标高、边坡坡度等经常复测检查。

5.1.8基坑周围地面应进行防水、排水处理,严防雨水等地面水浸入基坑周边土体。

5.1.9基坑开挖完成后,应及时清底验槽,减少暴露时间,防止暴晒和雨

5.1.10本工程土方在开工前已基本开挖到位,支护系统采用1:

1放坡加喷面支护,土方的工作量主要是进行支护前的边坡修理,以便支护工作的进行.因有的支护断面相对坑底的高度较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支护工作的安全进行.

5.2基坑开挖

5.2.1基坑开挖前,应熟悉围护结构撑锚系统的设计图纸,包括支护挡墙的类型,撑锚位置、标高及设置方法等设计要求。

5.2.2基坑开挖应遵循时空效应原理,根据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开挖方式,一般应“分层开挖、先撑后挖”,撑锚与挖土配合,严禁超挖,在软土层及变形要求较严格时,应采用“分层、分区、分块、分段、抽槽开挖留土护壁,快挖快撑,先形成中间支撑,限时对称平衡形成端头支撑、减少无支撑暴露时间”等方式开挖。

5.2.3在挖土和撑锚过程中,由专人作检查、观测,发生异常情况应立即查清原因,采取技术措施。

5.2.4限制坑顶周围振动荷载作用,并应作好机械上、下基坑坡道部位的支护。

5.2.5基坑挖土时,做好挖土的机械、车辆的通道布置、挖土的顺序及周围堆土位置安排。

不得在挖土过程中,碰撞围护结构和工程桩,损坏截水帷幕。

5.2.6基坑开挖后应对围护排桩的桩间土体,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砌砖、插板、挂网喷、抹豆石混凝土等处理方法进行保护。

并应对工程桩进行保护,严禁碰撞损坏桩头。

5.2.7基础结构完成后,应及时在基础和坑壁之间进行回填。

回填土通常用原挖出的土(不得用腐植土、冻土及含水量大的土等作为填土),或按图纸要求的填料,分层回填夯实,满足设计密实度要求。

5.3基坑开挖过程中的事故处理

5.3.1事故预防措施:

1)开挖中可能存在的隐患或引发的事故应预先制定抢救方案;

2)应在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监测,实行信息化施工。

掌握基坑施工边坡、围护结构的变形值和变形速率,及时查明坑周地面的裂缝及其变化等;

3)调查相邻基坑施工情况并协调双方的施工;

4)了解本地区类似场地已发生过的事故经验、教训,做好事故的防范;

5)严格控制基坑周边地面荷载,设计时不漏算荷载,施工时不乱加荷载;

6)对基坑周边的地上建筑、地下工程以及道路工程等应进行监测,采取预防保护措施;

7)基坑施工过程应随时密切注意气候(降雨、台风、地震、降温等)预报,以便做好相应防灾措施。

5.3.2基坑围护结构的安全受基坑的开挖卸载、气象、环境等较多的可变因素影响而改变,不可仅按某些特定的参数判断基坑工程的安全度,忽视基坑工程的实际动态变化。

应对基坑工程的安全度进行随机分析,掌握可能引发病害事故的不利条件,提供有效的安全对策。

5.3.3事故的处理:

1)基坑工程发生病害事故时,应查明其确切原因,对基坑、相邻建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造成的危害程度,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处理;

2)制定基坑病害事故处理方案时,不仅要对基坑事故能进行有效抢救,还要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及相邻基坑进行保护,不应产生不利影响;

3)基坑工程发生病害事故时,应及时迅速组织抢救,避免丧失抢救时机,酿成更严重后果;

4)基坑施工中异常情况的处理措施见附录B;

5)事故处理后,应在事故发生部位及相邻部位增加监测点加强监测,及时进行预报工作,严防事故再度发生。

并应抓紧进行诱发事故原因的整治工作,彻底清除事故隐患;

6)基坑事故造成工程桩或地下结构损坏时,应根据损坏状况和其重要程度,采取有效加固方法进行处理,恢复正常使用功能。

6:

本工程监理工作的控制要点及措施

6.1质量控制

6.1.1、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1)土钉工程质量验收应做抗拔力试验,试验数量为土钉总数的1%,合格标准:

土钉抗拔力平均值应大于设计值,最小值应大于设计值的0.9倍。

(2)喷射砼应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每500m2取一组;喷层厚度平均值应大于100mm,最小值不应小于80mm。

(3)锚杆应做浆体强度检验,每30根锚杆不少于一组。

6.1.2、事前控制

(1)认真熟悉设计文件,组织业主向承建商进行场地移交,尤其是坐标和高程点,作为土方开挖工程量计量的依据,并保证业主移交的相关资料充分、真实、准确,满足施工要求。

(2)认真审查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必须要有工程上可能出现的险情的应急措施,如碰到煤气管道,台风暴雨天气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制定可靠的操作性较强的应急措施。

(3)组织设计、勘察、监测、施工、业主、监理及其他有关单位共同参加施工图的设计交底和会审的专题会议,并要求施工单位对会审提出的问题理解透切,深刻领会设计意图。

(4)复核定位放线及其它放线,确保基坑支护放线准确,以及达到不超挖、不欠挖,满足下一分项工程的施工要求。

(5)助业主及时办理深基坑支护设计备案和环保审批。

(6)促承建商管理人员对操作工人进行技术、质量、安全方面的交底,并做好交底记录。

(7)监测单位根据基坑支护施工组织方案编制监测方案,并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提醒业主做好变形监测的管理工作。

(8)分别审查业主与承建商的开工准备情况,满足开工条件才签发开工令。

6.1.3、事中控制

(1)各项施工的前提

①所有材料都要经过见证送检,合格之后才准使用。

②土钉和预应力锚杆应各先做三根极限抗拔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调整施工参数。

③开挖前,必须预先埋设好沉降及水平位移观测点,并测量初始读数;

6.1.4土钉的控制要点:

①孔位要求:

根据设计要求定出孔位并作出标记。

土钉孔距允许偏差±100mm,土钉钻孔深度允许偏差±50mm,钻孔完成后,检查孔内残留及松动的废土,清除干净后及时安装土钉。

②插放要求:

应避免锚筋扭压和弯曲,注浆管与土钉一起放入孔内,注浆管应插至距孔底250-500mm。

③注浆要求:

为保证注浆饱满,开孔口部位宜设置止浆塞及排气管。

土钉注浆采用纯水泥浆,水灰比0.45。

④经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同意后方可开始注浆,旁站土钉注浆过程。

6.1.5喷射砼的控制要点:

①钢筋网要求:

喷射砼的钢筋网应隐蔽验收,钢筋规格和间距以及搭接长度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网宜在喷射完一层砼后铺设,钢筋与坡面的空隙不小于20MM。

同时钢筋网应与土钉连接牢固,喷射砼时钢筋不得晃动。

喷射前应埋设厚度控制标志。

喷射砼施工机具要求:

选用的空压机应满足工作风压和耗风量的要求,一般应选用9m3/每分钟以上的孔压机。

喷射作业要求:

喷射作业应分段分片依次进行,同一分段内喷射顺序应自下而上,一次喷射厚度宜为40~70MM;喷头与受喷面应垂直,宜保持0.6~1.0M的距离。

喷射砼终凝2小时后,应喷水养护,养护时间为3~7天。

6.1.6预应力锚杆控制要点:

①以套管成孔,不能泥浆护壁,

②孔位要求:

孔距水平允许偏差为±100mm,垂直方向允许偏差为±50mm,钻孔倾斜度允许偏差为3%,成孔深度应超过锚杆设计长度0.5—1.0m。

③插放要求:

注浆管宜与锚索一起放入钻孔,注浆管内端距孔底宜位50—100mm,二次注浆管的出浆孔和端头应密封,保证第一次注浆时浆液不进入第二次注浆管内。

④注浆要求:

采用二次高压注浆,第一次注浆压力不小于0.5Mpa,强度不低于C20,采用1:

1的水泥砂浆,水灰比0.45。

第二次注浆压力不小于3Mpa,采用水泥净浆,水灰比0.5.

6.1.7、事后控制

(1)严把工序验收关,上道工序验收不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2)工程完工后,在承建商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组织有关单位根据国家现有规范对工程进行检测验收。

如检测结果存在问题,监理工程师应组织有关单位讨论处理方案,并监督实施。

(3)基坑周边的位移和沉降监测应由施工方和独立的第三方进行,第三方由业主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

(5)验收合格后,由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在相应的竣工报告上签署认可的正式验收竣工日期。

6.2进度控制

6.2.1、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总计划安排是否合理。

6.2.2、审查每周施工进度计划安排的可行性,如发现执行过程中不能按时完成计划,应检查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确保总进度计划的实现。

6.2.3、随时检查、收集并分析施工机械设备、工程原材料、劳动力的投入和运转情况是否满足工期要求,达不到要求应及时加以调整。

保证进度计划的实现。

6.2.4、随时掌握施工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并及时予以排除。

6.2.5、积极协调好施工单位、业主、现场周边单位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或减少各种不利因素对施工进度的影响。

6.2.6、对本工程工期较为紧,要求监理工程师每天应与业主及施工方研究次日的工作安排,确保每天工作计划得到落实,必要时采取奖罚措施。

6.2.7、本项工作要求在合同工期内完成。

气象记录、形象进度图表上墙,以便随时掌握进度状况。

6.3投资控制

6.3.1、认真熟悉设计图纸、施工承包合同,施工组织设计,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业主提出建议,尽量减少由于设计图纸、施工组织设计的不合理、合同有明显漏洞而给业主造成的损失。

同时也为日后进行索赔及反索赔打下基础。

6.3.2、严格审查设计变更,尽量避免设计变更引起投资不必要的增加。

6.3.3、认真记录晴雨表及停水、停电情况,为由此引起的索赔提供原始依据。

6.3.4、严格控制现场经济技术签证,签证必须有现场原始数据记录,并遵守有关签证制度的规定。

6.4安全文明控制

6.4.1、督促施工单位贯彻实施国家、省、市政府有关部门关于安全文明施工的规定;

6.4.2、检查施工单位工人进场前的安全教育及安全交底记录;

6.4.3、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健全现场施工的安全保障体系;并督促施工单位经安监站检查安全达标后方可开始施工。

6.4.4、坚持日常对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进行巡视检查,重点检查安全用电方面,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立即令其整改;发现严重违规违章行为,坚决予以处罚;

6.4.5、督促施工单位做到文明施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噪声污染和泥浆污染;

6.4.6、督促施工单位做好对周围道路及管道的沉降、位移观测,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确保管道的安全,确保基坑的安全,不坍塌。

6.4.7、施工期间正值深圳台风暴雨季节,检查施工单位的应急预案。

7.基坑变形控制

7.1一般规定

7.1.1在密集建筑群中间开挖基坑,围护结构设计除满足稳定性要求外,基坑变形还必须满足坑内和坑外周边环境两方面的控制要求。

7.1.2坑内变形控制要求:

1)围护体系向坑内位移不得影响地下室底板的平面尺寸和形状;

2)围护体系向坑内位移不得影响工程桩的使用条件。

5.1.3坑外周边环境控制要求:

1)基坑周边地面沉降不得影响相邻建筑物、构筑物的正常使用或差异沉降允许值;

2)基坑周边土体变位不得影响相邻各类管线的正常使用或变形曲率允许值;

3)当有共同沟、合流污水管道、地铁等重要设施存在时,土体位移不得造成结构开裂,发生渗漏或影响地铁正常运行。

7.1.4当基坑变形不能满足坑内控制要求时,应采取土体加固、卸载等减少基坑变形的措施。

7.1.5当基坑变形不能满足坑外周边环境控制要求时,应对被影响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类管线采取防范的措施,如土体加固、结构托换、暴露或架空管线等。

7.1.6在软土地区,开挖深度大于6m的基坑,除环境简单,基坑面积过大支撑有困难外,不宜采用重力式围护体系。

7.1.7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围护体系必须有良好的截水系统,当有渗漏发生时,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堵漏措施,制止非正常变形发展。

7.1.8在地下水位低的地区,围护体系必须有良好的地表水泄水和排水系统。

7.1.9基坑内存在的水井、灌注桩预成孔、钻探取样孔等,必须用粘土等低透水材料回填,防止造成涌水或流砂。

7.1.10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基坑开挖应尽量避开雨季;寒冷地区还应避免越冬暴露。

7.2基坑变形控制的设计措施

7.2.1支护体系的平面形状,应使围护结构整体均衡受力。

在转角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

7.2.2对于无支撑重力式围护体系,边长过大时,应采取中部加强的措施。

7.2.3在软土地区,支护体系的插入深度除满足稳定要求外,当有较好下卧土层时,支护体系的根部宜插入好土层。

7.2.4当坑底土层比较软弱时,宜对被动区土体进行加固。

7.2.5被动区土体加固应在基坑开挖前进行,并应有充分的养护期,保证加固土体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方可开挖基坑。

7.2.6用钢管或型钢作支撑时,应施加预应力,减少墙体的位移,预应力水平可取设计支撑轴力的30%~50%。

7.2.7对被保护的建筑物采取加固措施时,应考虑加固施工过程中土体强度短期降低的影响;必要时要采取保护措施。

7.3基坑变形控制的施工措施

7.3.1基坑工程施工,必须以缩短基坑暴露时间为原则,减少基坑的后期变形。

7.3.2基坑开挖前应做好准备工作:

1)控制场地施工用水;

2)做好坑内降水,降水效果应满足设计要求;

3)做好止水堵漏的准备工作;

4)做好底板钢筋的加工工作,缩短底板施工时间。

7.3.3围护体系有渗漏时,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堵漏措施。

基坑暴露后,必须及时铺筑垫层,必要时可在垫层中加钢筋。

7.3.4严格控制基坑周边的超载。

在载重车辆频繁通过的地段,应铺设走道板或进行地基加固。

7.3.5放坡开挖的边坡,坡度和坡高应通过计算确定,分级放坡时,应同时验算小坡和大坡的稳定性,并考虑卸荷回弹,雨季施工,土壤扰动等影响。

控制在坡顶堆放弃土或其他荷载。

保持坡体干燥并做好坡面和坡脚保护措施。

7.3.6基坑周边防止地面水渗入。

当地面有裂缝出现时,必须及时用粘土或水泥砂浆封堵。

7.3.7应采用分层有序挖土,不得超挖。

2.4基坑变形控制的应急措施

7.4.1当基坑变形过大,或环境条件不允许等危险情况出现时,可采取下列措施:

1)底板分块施工;

2)增设斜支撑。

7.4.2基坑周边环境允许时,可采用墙后卸土。

7.4.3基坑周边环境不允许时,可采用坑内底脚被动区压重。

压重措施有:

1)草袋土;

2)填砂或填土。

5.4.4流砂严重、情况紧急时,可采用坑内充水。

8.基坑工程现场监测

8.1一般规定

8.1.1现场监测是指在基坑开挖及地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