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6687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题2分)

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盛唐时期,著名作家不胜枚举,诗歌内容也极为广泛。

五七言律诗的创作固然有更高的成就,但运用得

最普遍的诗歌形式还要推七古和绝句。

在这一时期的诗歌里所表现的基本倾向是这样:

思想是的,感情是、无拘无碍的,情调是、新鲜活泼的,语言是、深入浅出的;即使是暴露社会的黑暗面或倾吐人世间的不平,也显得那么波澜壮阔,敢怒敢言,并且带有豪迈的进取心和强烈的解放要求——这就是后人所称道的“盛唐气象”。

A.奔放昂扬爽朗明快乐观健康清新流畅

B.乐观健康清新流畅爽朗明快奔放昂扬

C.爽朗明快乐观健康清新流畅奔放昂扬

D.乐观健康奔放昂扬爽朗明快清新流畅

2.下列诗词中,没有运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2分)(▲)

A.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冯延巳《鹊踏枝》)

C.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D.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3.下列诗句表达的情感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菩萨蛮》)

B.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C.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

A.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

欺辱王必无人必:

一定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

增加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

帝位

B.距关,勿内诸侯距:

拒守顾吾念之顾:

只是

养生丧死无憾丧:

安葬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士大夫

C.来吾道夫先路道:

引导陈力就列列:

职务

且贰于楚也贰:

从属二主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饿莩:

逃荒的饥民

D.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

不过惟君图之惟:

表希望的语气

河东凶亦然凶:

形势险恶诚不自意返吾衣冠衣冠:

代指宋朝

5.下列对课文中的句子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

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须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

(高尔斯华绥《品质》)

【赏析】这段文字不仅写出了老鞋匠独特的外貌特征,也揭示出他长期从事的制鞋工作对他内在精神的影响,表明了他认真、执着、不擅交际的性格特点。

B.喝完水,那可怜人便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

但那姑娘有些疑惑,

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雨果《巴黎圣母院》)

【赏析】“责怪”是怪姑娘不信任他,不该拒绝他真诚的感谢;“悲哀”是为自己曾伤害过这个姑娘而自责。

爱斯梅拉达的行为唤醒了伽西莫多善的本性。

C.周朴园你知道她现在在哪儿?

鲁侍萍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周朴园什么?

她就在这儿?

此地?

鲁侍萍嗯,就在此地(曹禺《雷雨》)

【赏析】两个“此地”含义不同。

侍萍说“此地”的潜台词是“就在你的面前”。

D.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又忙携黛玉之手,问:

“妹妹几岁了?

可也上过学?

现吃什么

药?

在这里不要想家,

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曹雪芹《红楼梦》)

【赏析】王熙凤一连串的问话既体现了她对黛玉的真诚关怀,同时又博得了贾母的欢心,表现出她机灵的性格。

6.下面是一首题为“秦淮晓渡”的绝句,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意境和谐、对仗工整的一项是(2分)

潮长波平岸,。

一声孤棹响,残梦落清淮。

A.乌啼月满街B.月辉洒长街C.莺啼花满枝D.草青风低树

7.李明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下面几种情境,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2分)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大学,李明给他送行时说: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

“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

“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8.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幽美。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官至供奉翰林。

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朽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C.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称他“杜工部”。

他的代表作品有:

《兵车行》《客至》《旅夜书怀》《蜀相》《登高》等。

D.刘禹锡,字梦得,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

作品《西塞山怀古》是咏史怀古诗,其中“金陵王气黯然收”中的“金陵”指的就是现在的北京。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前面的所谓钓台山上,只看得见两大个石垒,。

,,。

,,余下来的只是时有时无从侧面吹来的阴飕飕的半箭儿山风。

①并且天气又来得阴森

②早晨曾经露一露脸过的太阳,这时候早已深藏在云堆里了

③一间歪斜的亭子,许多纵横芜杂的草木

④屋上面连炊烟都没有一丝半缕

⑤像是好久好久没有人住了的样子

⑥山腰里的那座祠堂,也只露着些废垣残瓦

A.③④⑥⑤①②  B.③⑥①⑤②④  

C

.⑥②③⑤①④ D.③⑥④⑤①②

1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2分)

一位年轻人问大师:

“怎样才能获得成功?

”大师把年轻人带到河边,指着宽阔的河面说:

“你能走过这条河吗?

”“河这么宽,这么深,怎么走过去呢?

”大师对他说:

“再过两个月,你就能走过去。

过了两个月,年轻人如约而至。

这时正是枯水期,大师指着干枯的河床问:

“现在能走过去吗?

“河里没有水,当然能走过去。

”年轻人回答。

A.遇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办法总比困难多。

B.成功属于懂得等待、抓住时机的人。

C.变换思维角度,才能获得成功。

D.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7分)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日:

“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日: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日: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秦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日: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日: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日: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1.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C、大王来何操?

         D、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有约束者也。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               

D.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卒廷见相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C.引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D.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A、刑人如恐不胜

B、范增数目项王

C、素善留侯张良

D、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句3分,共9分)

(1)所以

遣关守将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三.古诗词鉴赏(7分)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1)首联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试作分析。

(4分)

(2)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结合诗歌尾联对此做简要分析。

(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淇水汤汤,  ▲   。

(《诗经·氓》)

(2)飞湍瀑流争喧豗,  ▲   。

(李白《蜀道难》)

(3)  ▲   ,多于在庾之粟粒。

(杜牧《阿房宫赋》)

(4)驾一叶之扁舟,  ▲   。

(苏轼《赤壁赋》)

(5)欲寄彩笺兼尺素,  ▲   ?

(晏殊《蝶恋花》

(6)春江潮水连海平,  ▲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7)  ▲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8)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   。

(李清照《醉花阴》)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低于一棵草

耿立

在木镇,最神奇强壮的是草的家族,最示弱的也是这个家族,人无论怎样努力也高不过这些草,也斗不过这些草,人与草最后就会草草讲和,相安无事。

草是乡间最普通的居民,没有草,就没有别的一切,如果一个地方寸草不生,那这个地方就是死寂的荒芜,说草是乡村的底座和原住民一点也不过分,这是上苍送给世间最好的礼物。

农人们都知道,草有自己

的步子,等春风稍微扫过地皮,那些草芽就张开口笑出声了,农人们能听得到,有拘谨的,有开怀大笑的,有张牙舞爪的。

先是探头探脑,继而是张狂,谁都压制不住草。

草是从小处开始,逐渐才浩荡的。

你如果站在田野的畦埂上或者一塌坟包上,也可在春天里踮着脚,你就会看到,远处的绿开始伸胳膊,乍膀头,调皮地挤眉弄眼,开始是一簇一簇,然后是一方一

方,最后是起伏荡漾,如巨大的涨潮的海水撞击过来,你一不小心,就会溅湿你。

草们把雪藏匿起来,把沟壑藏匿起来,把土松软了,在惊蛰时分还是探头的羞怯,忽然一场夜雨,就把日子占据了。

因为有了草,才使得寒碜的乡村有了某种诗意和意外。

在打麦场的石磙下,你觉得石头是坚硬的了,但那些草籽却能从石磙的一角突起,把石磙的一侧翘起,像是能把石磙掀翻,这是一种什么力与美啊!

为了地上的阳光,这些草的种子是如此顽强地抗击压制她的一切,无论石块还是砖头,她们都顽强地透出地面,不屈于环境,不懈怠自己的虔诚。

把阻遏的一切掀翻,这种坚韧恰是草和农人才有的品质。

其实草是很低下的,被很多人践踏,但我对草们怀有敬意。

在农村的日子,我太喜欢与草腻在一起。

草很香,不是那种浓烈的香,和土地的朴素低调相近。

草们不鲜艳,她们的种子也如是,多是泥土的色调,带有泥土的基因。

草们很少喧哗,近于朴讷的农人,都从土里走出的,一个叫草,一个叫草民,一样的姓氏,一样的带有泥土的质地。

草与草籽有着的神性,可以给人以警示。

我曾看到过一棵草在野地里从人的头盖骨里长出,什么事业和功名都不在了,草却在啊。

躺在草垛里,我感到了一种忧伤的况味,一种哲学的情怀与忧伤。

我喜爱的诗人惠特曼写过草,那是我窝在草垛里最喜朗诵的诗篇:

一个孩

子说,“这草是什么?

”两手满满捧着它递给我看;

我猜它定是我性格的旗帜,是充满希望的绿色物质织成的。

我猜它或者是上帝的手帕——

我猜想这草本身就是个孩子,是植物界生下的婴儿。

是啊,我想,那个捧着草的孩子是我么?

我捧着草询问上帝呢,草们有没有委屈——那些花啊树啊,就像人间的豪强富户,宁有种乎?

草是世间最平凡素朴之物,这世上的芸芸众生不也如同草一样素朴平凡吗?

这些草的兄弟姊妹仰头是天,俯身是土,他们的模样不俊俏,还撑不起年轮,都熬不过秋啊!

每想到此处,我的眼窝都有泪水,这也是一世啊!

但草又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它生生死死循环不息,充满着自由的神性

,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草的国度。

它是“性格的旗帜”,处柔弱不卑微,是“上帝的手帕”,擦拭着这尘世的污浊,也是“婴儿”,也是“文字”,是世界通行的文字。

是的,草们有对命运抗争的语言。

草们可能被你遗弃践踏,但别慌,终有一日,人死去了,在

荒寂的坟头,草们会踮脚站起。

人说斩草除根,那只是人的一厢情愿而已,草的种子早已附着在牛羊的尾巴毛发,鸟的翅羽,还有风的呼吸,四处潜伏了。

人,警醒啊,草会成为墓地里未曾修剪过的秀发,你终于还是高不过一棵草啊。

生前,人与草常常作对,对她们痛下杀手,但最终还是草慈悲,怕人的灵魂孤单,把新绿和生意在坟地里长出卑小和祈愿,给荒野以宽慰。

当人躺在土里,草会问人:

土硌疼了吗,可以翻一下身。

苍苍者天,茫茫者地,听了草的问话,大地一派静默。

(选自《散文》2016年第5期,有删改)

18.赏析第4段画线文字的表达效果。

(6分)

       ▲            ▲        

19.结合全文看,草和农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4分)

       ▲            ▲        

20.文中引用惠特曼的诗句,有何作用?

(4分)

       ▲            ▲        

21.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文题“低于一棵草”有哪些深刻意蕴。

(6分)

       ▲            ▲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4题。

散论“悲愤出诗人”

李翔德

①古人说:

“悲愤出诗人。

”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它点破了作家的成就和身份之间的某种关系。

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诗人和作家,都几乎“不约而同”地有一段不幸甚至悲惨的遭遇,正是在这种遭遇之后,才奋发图文,产生了伟大不朽的作品。

②司马迁曾深为感慨地说: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的确,像伟大诗人屈原,如果他一直称心如意地做着官儿,恐怕是很难写

出《离骚》这样动人的作品的。

至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作家,像普希金、高尔基等,他们也大都是受损害受侮辱的人。

③为什么悲伤的遭遇能促使这些作家在创作上取得伟大的成就呢?

④正如古人所说:

“伤心人别有怀抱”,“贫贱足以立志而睿慧”(郑板桥)。

周文王、孔丘、韩非、司马迁等人就是在他们遭遇不幸之后,产生了钢铁般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决心和惊人毅力的。

他们都把悲愤化为创作的惊人的意志力和伟大力量。

⑤不幸的遭遇往往可以使作家接近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疾苦,甚至与人民同甘苦共呼吸,增强对压迫者的仇恨,产生热爱人民的热情。

不把这种热情抒发出来,便食不知味,夜不入寝,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所以,他深知人

民的痛苦,能够吟咏出人民的心声,留下了“千古绝唱”。

⑥一个人身居高位,荣显富贵,门庭若市,在学问上下功夫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哪里有功夫看那“道理之书”,作那“尘俗之文”呢!

而在被社会遗弃、门庭冷落、无人问津的情况下,倒能摆脱“花花世界”的种种干扰,有充分的时间,坐下来安静的学习,冷静的思考,一心图文,用心血浇灌文苑的花朵。

正像曹雪芹谈到《红楼梦》时所说:

“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不幸的遭遇往往成为许多作家取得成就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⑦当然,“悲愤出诗人”这句话,只反映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事实,并非绝对真理。

不能绝对地说没有悲惨的遭遇就一定写不出伟大的作品来。

也不能认为作家悲惨到根本没有创作条件时,也能产生伟大的作品。

同时也不能把个人的私愤当作创作的唯一动力。

有些伟大的作家恰恰伟大在不以个人恩怨为转移,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尽管他们个人没有遭到什么不幸,却仍然能够“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因而为人民产生伟大的悲愤之情,这种崇高的悲愤之情,不更可以出伟大的诗人吗?

(山西

人民出版社《美的哲学》)

22.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

▲▲

23.第二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析。

(6分)

▲▲

24.根据文章的论述,概括“悲愤出诗人”的主要原因。

(6分)

▲▲

七、作文(70分)

25.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家是个美好的地方,有时候,路是个更美好的地方。

对我们来说,人生永远既是道路,又是家。

 

姓名:

考号:

班级:

沛县二中2016高一学情调查试卷

高一语文试题答案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题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文言文翻译(每题3分)

(1)(3分)

(2)(3分)

(3)(3分)

三、古诗词鉴赏。

(7分)

(1)(4分)

(2)(3分)

四、名句默写解词。

(8分)

⑴⑵

⑶⑷

⑸⑹

⑺(8)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18、(4分)

19、(6分)

20、(4分)

21、(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22、(6分)

23、(6分)

24、(6分)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D2.B3.B4.B5.D6.A7D8.D

9.D10.B

二、文言文

11、B12、D 13、B14、D15、略

三.古诗词鉴赏(7分)

16、

(1)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

诗人描写滕王阁的外形和地理位置等眼前的情景,不禁联想到过去那歌起舞动、玉鸾和鸣的热闹繁盛的情景。

(2分)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1分)(答对比手法也可)

(2)尾联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分析1分,感慨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7.略。

五、现代文阅读

(一)

18.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2分,答对两点即可),形象地写出草在春天由少到多、

由弱到强的过程(2分),表达了对草的强大生命活力的礼赞(2分)。

19.草和农人都是乡间最普通居民,世间最朴素之物;都扎根于泥土,有泥土的基因、质地与色调;对于环境的阻碍都表现出坚韧和顽强;有相似的艰辛而平凡的生命历程。

(4分。

每点1分)

20.引出下文对草卑微短暂生命的感叹;将草比作“旗帜”“手帕”“婴儿”赞美了草自由的神性;丰富了草卑微而伟大、平凡而神奇、弱小而强大的性格内涵;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诗意(文学性或文化色彩)。

(4分。

每点1分)

21.人生前和草作对,死后得到草的陪伴,人活不过草;草代表自然的力量,人对自然要怀敬畏之心;草坚韧宽容、自由抗争的品格是人的精神典范,人应向草致敬;人无论怎样努力也高不过草,在低处扎根是人应有的生活姿态。

(6分。

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

22.首先,作者引出“悲愤出诗人”的话题;其次,引用司马迁的名言来证明“悲伤的遭遇往往能促使一些作家在创作上取得伟大的成就”的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分

析“悲愤出诗人”的原因;最后,议论没有悲惨的遭遇的作家因为心怀天下,也会写出伟大的作品。

(一二点也可以归纳为一个层次;如果分成四个层次,前两个层次分别1分,后两个层次分别2分;如果分成三个层次,每点2分)

23.引证,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证明“悲伤的遭遇往往能促使一些作家在创作上取得伟大的成就”的观点;例证,列举了普希金、高尔基等人的例子,论证了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作家,他们也大都是受损害受侮辱的人的观点。

(每点3分)

24.

(1)悲愤出志气。

作家能将悲愤化为创作的惊人的意志力和伟大力量,从而创作出不朽的作品。

(2)悲愤出感情。

满怀悲愤的作家往往与民众同甘苦共呼吸,增强爱憎之情,从而吟咏出“千古绝唱”。

(3)悲愤出时间。

被社会遗弃、满怀悲愤的作家,有充分的时间,用心血浇灌出文苑的花朵。

(每点2分)

七、作文(70分)

25.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