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703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7 大小:31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7页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7页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7页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7页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7页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7页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7页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7页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7页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7页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7页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7页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7页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7页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7页
亲,该文档总共1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1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再说长江》解说词(全)1Word格式.docx

时尚,开始成为大多数人的新鲜话题。

这些情景,仍然深深地映在许多人的脑海中。

甚至,每一个细节都会令人感动。

来自20多年前的面孔、表情和动态,让我们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同时,也更加清晰地看到,今天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这是属于每一个人的20年。

从2004年起没,《再说长江》摄制组开始多方寻找当年镜头中的人物,他们的人生凝聚着20年长江流域,甚至整个中国变迁的历史。

1982年,在长江上游的重庆,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竣工了,人们用罕见的隆重庆祝桥梁的落成。

这一年,重庆孩子李曦11岁,居住在新大桥旁边的他成为桥上的第一个晨跑者。

23年后,李曦和家人仍然居住在长江边,在桥上晨跑的习惯也一直保持下来。

不同的是,这已是重庆无数新大桥中的一座。

今天,重庆的跨江桥梁的数量,已超过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桥梁数量的总和。

它们纵

横南北、依山就水连接出一个巨大的都市。

23年后,这个长江上游的城市已是中国最新的直辖市。

如同当地的传统戏剧中的绝技一样,它在令人不可思议的高速中变脸。

今天的重庆是另外三个中国直辖市总面积的2.4倍,重庆版图的翻新已缩短到每3个月一版。

影像展示出这个城市魔幻般脱胎换骨的历史,这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城市,布满时间创痕、饱含生长能量。

20年间的突变,已超出了重庆人想象力的极限。

20年,在整个长江流域,对于居住在不同城市和乡村的许多人来说,生活的奇迹都已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上海,长江入海口的国际大都市。

100多年前留下的西式建筑和欧陆情调背后,城市的脊梁和肢体飞速延伸血脉贲张。

上海人对时尚的追求在今天呈现出更丰富的形式。

速度,刺激了上海人的灵感。

现在,这仍是他们遵从的法则。

20年,速度带来一座城市沧海桑田的诗意。

上溯到六、七千年前,今天上海所在的地域还是茫茫大海。

数千年间,长江水带来的泥沙不断堆积形成长江流域这个巨大的冲积平原,这是上海最初的历史。

现在,历史仍在长江与大海的交合中衍生。

崇明岛这个由长江的泥沙堆积孕育的中国第三大岛屿,仍在以每年新增2万亩土地的速度增长。

这些伸向大海的湿地,仿佛是长江生生不息的象征。

在距离大海6000多公里外的地方,长江以另一种形式表达它的个性。

仿佛从天而坠,狂野的水流带着初生的血性和莽撞,劈开山脉和峡谷一路浩荡东去。

今天,以我们短暂的生命仍可观照这条亿万年的大河。

长江流域,这些亘古造化的自然奇观,有着长江脱胎临界过程中所有的生命迹象。

许多证据表明,200多万年前,人类的身影开始出现在这里,在孕育万物和人类的过程中,长江仍以各种方式呈现它最新的生命状态。

周而复始、昼夜朝夕,如同我们每个个体生命的降临。

20世纪80年代,在长江两岸许多人正在经历他们不同的人生阶段,而作为新中国历史中一个特定的时代,80年代却充满最原生的活力和状态。

有着和这些孩子一般的天真和生动。

此时,不论对于孩子还是他们的时代,一个富于能量的生活正在来临。

那时,在长江两岸的许多地方,人们的身边发生着不同的事。

一些重大事件成为长江历史中的重要标志。

1983年,在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外,一场盛大的庆典活动被纪录下来。

这一年,人们在长江上建成了第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葛洲坝。

20多年后,在距离葛洲坝不远的长江三峡中,人们开始告别即将被淹没的家园,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正在这里进行。

多达百余万的移民们将要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家园。

今天,世界水利史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名词----

三峡大坝。

这座大坝给长江带来的不仅是山河巨变,更是一个民族的百年梦想变成了现实。

这个长江历史上最为宏大的文明壮举,带来中国人对长江文明源流的进一步探寻。

14年前,随着大坝的动工,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工地也出现在

三峡库区600多公里长的河段中。

这是中国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

层出不穷的出土文物与长江流域的众多考古发现默默呼应,成为古老长江神秘拼图中的重要环节。

我们可以像飞鸟一样俯瞰长江和它怀抱中的神奇山脉、广袤大地时,脚下的许多时空密码仍是陌生而未知的。

我们为何生活在这里?

很久以来即使是这样的问题,也充满层层疑惑。

一些来自地下的偶然发现使我们对长江的过去,满怀好奇和虔诚之心。

一个世纪以来,好奇心和敬意带来考古学家对长江流域的一次次考古发掘。

依据近20多年来石破天惊的发现,我们已经可以把大河上的人类生息故事回溯到2000年、3000年直至遥远的7000年前。

相对于黄河而言,长江的先民也创造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辉煌文明。

在另一些时间里,他们曾这样生活,这些男人和女人曾经种植和收获过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稻谷。

最简单的原始材料被用于修造无以伦比的水利工程。

青铜器和彩陶美玉来自它们主人对宗教的狂热和对精密工艺技术的掌握。

山川日月、鱼蛇走兽使这些人的疑问充满想象力,信仰变得空灵而富于艺术精神。

在河流的另一些地方,匠师们醉心于一种仪式般的体验,用清水和粮食酿出可以燃烧的液体。

宗教、哲学、艺术、生活、战争、生存,这一切链接出长江先民曾被埋在土地下的一个个记忆片断。

不少古老奇迹和生活仍然停留和流动在我们身边,它们同来自黑暗中的祖先秘密连缀着长江流域惊天动地的文明史。

追溯使人相信,这条哺育自然万物的大江,也曾作为古老中国的文明之源而存在。

汹涌狂暴或静流入歌,多少年来,长江有着它截然不同的状态和表情,但在它的种种表象背后,却是无限的生机。

和世界上的许多文明大河一样,长江在带来洪水和泥沙的同时,也带来肥沃的土地。

此后,田野上的牧歌年复一年。

我们追寻长江孕育万物和文明之谜,这来自它那天造地设般的生命系统,像人体的经脉与脏器。

对于长江,它们是纵横交错的支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

与长江连接的湖泊包括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和洪泽湖,湖泊像肺叶一样通过经脉般的河流自如吞吐、存储、消涨着长江的水。

这是多达700余条的支流、江湖相通和支流汇集的地方,产生出最早的鱼米之乡和人类居住所。

居所日渐扩大,如同长江繁复的水系。

不同的种族开始聚集,形成集镇、城市和国家,戏剧般的历史开始演绎。

在已经过去的漫长的时光中,长江两岸平畴绿野、男耕女织、渔歌帆影北往南来。

1982年,《话说长江》摄制组在长江下游拍摄下这条古老的运河京杭大运河。

运河中繁忙的景象使

人依稀看到被长江水浸润的那些古老故事。

20多年后,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正在进行。

工程的东路干渠将沿用运河的故道修建,古运河再获新生。

“南水北调工程”三条线路的水源来自长江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这是人类水利史上的壮举。

从此,长江开始浸润着中国南北。

然而,在过去的千百年中,长江从未泄露天机。

人们膜拜的这些仿佛来自天外的水,渗透于他们周而复始的生存历史。

而它的来源,却一直被蒙上浓重的神秘色彩。

为了寻

找长江的来龙去脉,中国人在长江沿线默默探索了2000多年。

1983年,亿万中国人从《话说长江》的影像中看到了悬念千古的长江源头。

在此之前的1976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到达各拉丹冬雪山的巨大冰川中,一条大江的身世方才水落石出。

1976年的发现,使长江的长度第一次得到确认。

数年后,通过《话说长江》,人们第一次感受到这条长达6380公里的大河带来的心灵震撼。

横贯中国的长江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河。

20多年前,曾创造中国电视收视奇迹的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将拍摄的脚步停留在长江的最后一条支流黄埔江边。

是《话说长江》中的部分影像,除了真实的感叹,主持人还在20年前的时空中想象着长江的将来。

20年前的那次纪录同时成为长江和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标志。

运用当时先进的胶片摄像机,拍摄者第一次为这条大河留下了有史以来最为翔实和完善的珍贵影像。

这是历史中的瞬间,却是唯一的瞬间。

数字成为这个瞬间最有力的表达方式。

海拔5800米,行程半个中国,历时730余天,纪录影像55000分钟。

2004年8月1日,这是最初的数字,这一天,中央电视台开始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长江探源拍摄活动。

这只是为长江举行的最初仪式,此后,万里行程成为心灵的膜拜。

运用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清影像设备,我们的视线穿越时间和大地,掠过城市和乡村随浩荡江水惊涛裂岸、水滴石穿。

这是从一滴水开始的朝圣,正是这一滴水,开始了一条大江和我们的生命历程。

第二集重上江源

就从它落下的那一瞬间,这一滴水便开始了一条大江的万里行程。

这滴水就在青藏高原的冰雪中,就在各拉丹冬的冰川里。

正是从这一滴水开始,我们追溯长江的身世。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探源行动开始了,时间是2004年的8月,从长江第一镇出发,我们向着峰峰相连的雪山深处走去。

奔向江源那圣洁的一滴水。

壮观的探源之旅,正将纪录时代变迁的视角投向大江的源头。

为了一探大江的源流,中国人在万里长江沿线努力探索了至少2000年。

直到大约3000年前,才有人攀上了青藏高原,望到了现在的江源地带。

但只见河网交错蜿蜒直到天边,至于源头何在,却依然是千古悬疑。

(1978年1月13日,中国向世界宣布长江源头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不止5800公里,而是6380公里一个月后美联社报道称,中国长江

取代了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河。

)那是1976年8月25日,28位专家组成的江源考察队经过51天的跋涉,突破冰雪的阻隔走进了长江源头,一条世界大江的身世终于水落石出。

那绝不是锦上添花的一回,而是石破天惊的一举。

拥有这条世界大江的中国,总算打破了千古的悬疑,弥补了历史的遗憾,为

全人类理清了长江这条世界第三大河的头绪。

追念着前辈的壮举,悬念着源头的无限风光,我们向着各拉丹冬足雪山挺进。

没有人知道我们是否能够成功。

也没有人知道,谁能坚持到最后。

不过,人人都向往着去捧起江源的那第一滴水。

日出日落,千百年来不曾改变,天空之下的这片尕尔曲羌塘,北依昆仑山,南以唐古拉山为屏障,方圆400平方公里的这片羌塘位于两座大山之间,成为海拔4500米的高原盆地,尕尔曲羌塘是因它而得名,它叫尕尔曲。

江源冰雪融化而成的尕尔曲河水平缓柔和,它横在我们的去路当中,成为我们进入江源的第一天河流。

此刻,尕尔曲温婉的轻波在我们心中激起兴奋的涟漪。

一辆装满物资的牵引车正要结束这次涉水之行时,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忽然,它陷入到湍急的水流中。

不到半个小时,温柔的尕尔曲突然变得暴躁起来。

阳光下的冰川逐渐融化,给这条河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凶险,当时的水流速度每秒

2米,足够冲走一头壮硕的牦牛。

当时的水温在冰点的零度以下,有着刺骨的威力。

当时的水深,极限之处达到4米,时时有吞下我们全部辎重的危险。

此时,我们只仰仗着一条缆绳,车在挣扎,水在激流,人在奋争。

挺进江源的第一天的第一个危机让每一个人对今后的行程充满了忧虑。

一场人车与尕尔曲的拔河足足进行了6个小时,刚以为逐渐适应过来的高原反应又回来了。

淙淙的流水声却依旧在我们的耳边、在羌塘之上不断的回荡。

伴随着刚落幕的一场意外,我们搭起了营帐。

幸运的是,人员毫发无伤,物资全部救回。

只是出发时的豪情壮志,在尕尔曲受到挫折。

此刻,天边正有一场风雪蓄势待发。

江源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

20年前,《话说长江》里有这么一句话“果然,尕尔曲的八月天下起了雨雪”。

就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白天遭遇的是渡河之险,夜里遭遇的是一场风雪。

内地雪景的悠然,到了这里是一种危险。

雪压营帐会让人窒息,是前进还是后退,每个人都在心里暗自百转千回。

一觉醒来,风雪已无影无踪,太阳照常升起,小花又恢复了神采。

在晨光之中,在微风之中抖擞。

八月的高原,山花野草生机勃勃,各自炫耀着风采。

这是一个最富色彩,最为温柔的季节。

这温柔只有短短几个月,其他大半年,高原只是一片令人敬畏的白色世界。

除了冰雪,没有其他。

高原花草顺天应时,它们的共同体征是叶小花大身子短,加上御寒般的一层毛绒,却也是一种难得一见的适者生存。

不过,山花野草以它们坚强的韧性,又激励我们收拾昨日的疲惫继续前行。

藏语说羌塘,意思是一片平坦的土地,但尕尔曲羌塘实际上却是一层冻土。

在冰天雪地里它是坚硬的陆地,而在这百花怒放的晴朗季节中,冰雪融化之后它却是一片陷阱。

此刻,每一步你都可能陷入泥潭,陷阱密布的两公里路程,我们的车竟以时速300米挪动,走了6个小时。

反反复复的高原反应,步步陷阱的前进之路,走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理解为什么200多年来,人们对长江源头的探索进展是如此的缓慢。

又为什么30年前,那一回江源的发现是如此的石

破天惊。

在将近5000米的高海拔号称世界第三极,氧含量只有平地一半的青藏高原上,野牦牛、藏原羚、旱獭、藏野驴就以这里为家,在这里飞翔、奔跑、跳跃,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我们的面前,它们是强劲的生命,在江源永恒的流动里头,我们不过是一群太小太小的过客。

朝阳初升,我们启程,营地距离目的地各拉丹冬雪山只有20公里,20公里这个数字本不是什么阻碍,但在雪山唐古拉5000米的高海拔,这20公里就成为一个“漫长”的概念。

晴朗的天空下,唐古拉山脉以超过20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连成南北50多公里,东西20多公里的雪山群。

雪山、冰川支撑起一座令人敬畏的庞大身躯。

海拔5800米的雪线之上,积雪中年不化,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固体水库。

长江源头就躲在主峰各拉丹冬的冰川深处,那里有七十几条现代冰川源源不断的给了长江水源,更护卫着大江源头的贞节。

高大的各拉丹冬挺立在天尽头,而今,它就在我们的眼前,身影渐渐变得清晰。

我们日日夜夜向着它走去,在这高海拔上行进,我们的一呼一吸,都和我们的脚步一样,沉重而艰难。

那天的阳光照亮了那天的天空,那天的风吹散了那天的云。

那天的各拉丹冬给了我们最激动人心的见面礼,我们终于来到了它的面前。

6621米的各拉丹冬,高高屹立在唐古拉山脉之中。

各拉丹冬名字来自藏语,意思就是高高尖尖的山峰。

它以俊朗挺拔的高大身躯,被尊为中华儿女的父亲山。

雪山脚下冰岩上的纹路是亿万年岁月雕凿出来的年轮,这也就是冰川的真实面貌。

十几公里的冈加曲巴是各拉丹冬七十几条现代冰川之中最大的一条,它也就是一路陪伴我们而来的给了我们惊喜,也给了我们考验的尕尔曲的源头。

因为系出各拉丹冬,于是有人把这些冰川形容为各拉丹冬的儿女。

七十几个儿女姿态万千,各自延展各自发育。

水,就在冰川溶解的角落此起彼伏的滴着,水滴在一瞬间团聚,而在下一瞬间簇拥成涓涓细流,潺潺流水再凝聚成湍湍的溪涧,争先恐后的走出冰川,走出了亿万年的沉寂。

走出冰川的流水挟带着岁月的尘埃,其实并不清澈。

当水过石滩几经过滤之后,那流水才像母亲为这些儿女接风洗尘,洗得一身洁净。

一块小小的冰碛石就能透射出冰川万顷的壮观气象。

万里长江也正是从亿万年沧海桑田之中流到了今天。

七十多条现代冰川横卧在雪山脚下。

年年月月,冰川因全球温室效应一步步向着雪山深处退缩。

年年月月,26条冰川又不断生长延伸,长长消消,消消长长,长江之源不会枯竭。

这朵雪莲,生长在海拔5400米的雪原之上,在它生长的地方,我们竟遇见了藏族牧民布尕玉一家人。

布尕玉是一家四口的主人,女儿白玛则是这家里唯一的女人。

布尕玉告诉我们,十几年前的一天,他们一家人赶牲畜游牧四方,发现这里水草丰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高原藏族的家中,少了女主人便不成为一个家。

女儿白玛成为父亲布尕玉的寄托。

她日复一日地操持着家里的柴米油盐,每天清晨,布尕玉家里都会传出舂打酥油的声响。

伴着洁白的奶浆,白玛捧出了酥油茶。

满口茶香带来了满身活力,增强肺活量的功效,使藏族

牧民世世代代得以在高寒地区生存。

酥油茶就成了他们每日不可或缺的传统饮料。

这是万里长江沿线住得最高的一家人,在江源冰川之中,生命是如此的顽强。

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这一家人,生命与大自然的默契,又为冰川赋予了生命的壮丽。

就在各拉丹冬脚下,布尕玉一家人汲取了各拉丹冬的第一瓢水,这是大江源头的第一瓢水,他们是母亲河长江恩泽的第一户人家。

长江源头的那一滴水,它已经离我们不远了,它就在各拉丹冬西南侧姜根迪如的冰川里。

我们寻找江源一滴水的最后行程就从这里开始了。

从各拉丹冬到姜根迪如,一路满地的砾石让我们只能徒步前进。

严重的高原反应,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得极慢、极慢。

仿佛每个人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但却要用这最后一口气走完这最短也是最长,最艰难也是最神圣的一段2000米的路。

为着曾经滴落在亿万人心里的那一滴水,几乎每个人都体味了生与死的考验。

据说,至今全世界也只有不足300人亲眼见识过姜根迪如的风采。

30年前的那一次探源,正是在这里根据“河源唯远,水流顺直”的原则,确定了沱沱河为长江的正源。

这姜根迪如冰川就是孕育沱沱河的源头。

从空中俯瞰,两条锯齿状的现代冰川一南一北,仿佛钳子紧紧拥抱着姜根迪如雪峰。

较长的南侧冰川确定为大江之源。

海拔5800米的姜根迪如冰川就在一夕之间成为举世闻名的名字。

这就是世界大河大江之中海拔最高的源头。

就是这平凡的一滴水,滴着滴着,滴出了长江源头这个不同反响的名字。

我们终于来到了让亿万人瞩目的那一滴水的身边。

为着寻找孕育万里长江的那一滴水,人们探寻了千年、百年,2004年,我们终于纪录了海拔5800米大江之源的最新影像。

大自然以亿万年的阵痛和沉淀孕育了我们生命的河。

走出各拉丹冬,沱沱河就像个孩子在大地母亲的胸膛上尽情地放纵身躯,交错着地质学上所说的辫状水系。

透过密网如织的水系,远望大江正源沱沱河,在它的身边还有两条河流南北相伴,沱沱河、当曲、楚玛尔河共同构成了长江最初的源流。

6380公里的长江从沱沱河起步,命冠世界唯一冰川河流的长江,也是因沱沱河而得名。

由此,沱沱河才有了大江正源的崇高地位。

当曲,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东段,藏语为沼泽地的意思。

作为大江南源,当曲流出了峡谷之后,最终在囊极巴陇与沱沱河汇合,从这里开始称为通天河。

藏语楚玛尔意思是红水河,作为大江北源,它在曲麻莱汇入通天河。

万里长江从雪山走来,从亿万年的岁月走来。

在这里,沱沱河、当曲、楚玛尔河三水合一,从这里开始才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那就是长江。

第三集生命的高原

朝圣的路上的每一次叩拜,都是向着那神圣的追求又迈进了一步。

20年前,藏族僧人扎西昂江沿着青藏公路去拉萨朝圣。

20年后,他又一次踏上朝圣的路,身边却多了一条钢铁之路青藏铁路。

这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平均海拔4500米,人们将它称为天路。

它在苍茫的“三江源”地区蜿蜒前行。

三江源”是指黄河、长江、澜沧江三条江河的源头地区,总面积31.8万平方公里。

这里,原生态的冰川、湖泊、溪流、沼泽共同孕育了三条江河的生命之源,成为世界高海拔地区中天然湿地最多,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

1994年1月18日,罪恶的枪声打破了荒原的宁静。

那一天,索南达杰在得知一伙盗猎分子在疯狂猎杀藏羚羊后,带领队员急速赶往可可西里的太阳湖。

这是40岁的索南达杰第12次进入三江源地区的可可西里腹地,在随后激烈的枪战中,索南达杰中弹牺牲。

成为第一位为保护野生动物而牺牲的中国政府官员。

索南达杰用鲜血和生命唤醒了人们对藏羚羊的关注,对可可西里的关注。

2000年,中国政府在这里建立了世界上海拔最高、国内面积最大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藏羚羊,这一中国特有的物种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作为世界上唯一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羚羊,藏羚羊被列为世界一级濒危动物。

可可西里藏语意为“美丽的少女”,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

可可西里地势高峻,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中国最大,世界除南北极外第三大无人区。

这里保存着地球久远的记忆,也是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

虽说可可西里环境严酷,但也会尽显温柔的一面,它像一位母亲一样哺育着长江北源楚玛尔河,并用它5万平方公里的胸怀,养育着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高原湖泊。

可可西里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高原湖泊密集区之一,它有大大小小艾的季节性河流50多条。

当长江、黄河、澜沧江浩浩奔流时,这些流程只有几公里、几十公里的小河,一样以自由的形态流动,滋润着可可西里的生命,最后以湖泊为归宿。

只要你看见了水,你就知道可可西里不乏生灵。

春天,远道而来的候鸟在可可西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享受着“高原水乡”的宁静。

野生动物,是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主人。

高原的草滩、湿地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粮和广阔的空间。

目前,可可西里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在荒原上奔跑的29种哺乳动物中,就有11种为青藏高原特有的种群。

可可西里常年冰雪封冻,严酷而寂寞。

这里,人类难以生存,但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每年的5月冰雪融化,高原上短暂的夏季即将来临。

与往年一样,怀着小羊的藏羚羊便会北迁。

它们从千里之外的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等地,沿着一条古老而固定的路线向着可可西里开始了旷古持久而充满神秘的迁徙之路。

1996年,在藏羚羊迁徙的通道旁,环保志愿者们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站,保护站被命名为“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

在瞭望塔上,用望远镜就可以巡视200公里以内的辽阔草原。

可可西里曾经是藏羚羊的美丽家园,20年前,可可西里纯净的空气中开始飘荡着屠杀藏羚羊的血腥。

藏羚羊的数量由原来的100万只骤减到不足一万只。

藏羚羊身上的绒有“软黄金”之称,一只藏羚羊身上可以提取100克左右的羊绒,3到4只藏羚羊的绒经过加工织成的一条披肩,在欧洲能卖到5万美元左右。

因此,暴利的驱使,让一些利欲熏心的盗

猎者铤而走险,疯狂猎杀无辜的藏羚羊。

才嘎,第一任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局长。

1996年,他来到危机四伏的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工作。

“有的朋友跟我说,你为什么到这个地方去,这个地方很危险。

因为索南达杰同志在为了保护可可西里这个地区,保护藏羚羊这个物种,献身于可可西里。

”此后的十年,一次次充满危险和血腥的反盗猎行动成为才嘎新的生活内容。

这段影像纪录了一次反盗猎行动,2001年6月,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接到报告,阿尔金山附近有人猎杀藏羚羊。

第二天的中午,干警们与盗猎分子相遇,双方对峙近一个小时,最终避免了一场盗猎者对藏羚羊的屠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