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7233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6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docx

急性期早期康复康复指南规范

1、脑血管病早期康复

一早期康复:

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 基本目的:

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 早期康复方法:

1、正确体位:

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

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

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

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

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

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

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

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

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

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

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

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

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瘵,侧瘵,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

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

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17、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

吃饭、穿衣、洗漱等。

18、应用电刺激:

低频直流电刺激,TENS等。

19、应用肌电反馈技术。

20、应用推拿针灸治疗。

21、应用脑循环治疗促进脑血液循环。

22、言语治疗。

23、心理治疗。

(三)康复安排:

指导患者和家属每日若干次完成1、2、3、8、9、10、11、17等项;4、5、6、7、12、13、14、15必须由治疗师完成每日一次,每次45分钟;18、19、20、21、22可由各单位自行确定进行与否;23、24如无进行专业的此项训练,治疗师在功能训练过程中应进行简单的语言训练包括简单的发声练习等;并负责患者的心理疏导以求患者尽可能的配合和以最佳状态进行康复治疗。

2、颅脑外伤的早期康复

一、

(1)维持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2)中枢神经系统代谢药物见昏迷与持续性植物状态康复治疗;(3)维持合理体位,头的位置不宜过低,以利于颅内静脉血回流。

肢体置于功能位,尤其注意防止下肢屈曲挛缩和足下垂畸形。

(4)肢体被动活动和按摩。

⏹去小脑强直:

表现为上肢伸直、内收内旋,腕指屈曲、下肢伸直、内收内旋、踝跖屈、足内翻;

⏹去皮层强直:

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内旋、腕指屈曲,下肢与前者相同。

这些都是病情危重的征兆,难以在姿势上予以矫正。

3、手外伤的康复

手外伤是临床常见损伤之一,常导致手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等。

手康复已成为康复医学的独立学科。

据国内外统计手外伤占全部损伤病例的1/3以上。

手外伤后常因组织缺损、伤口长期不愈合、肿胀、粘连、瘢痕挛缩、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造成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

康复早期介入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最大限度地恢复和改善功能,使患者早日重返社会。

1.分类手外伤常为复合性损伤,涉及手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骨、关节、神经、血管等。

通常分为骨折、肌腱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烧伤、断指再植等。

康复分期及适应证

1.I期伤后或术后3周内。

损伤部位充血,水肿,坏死细胞脱落,纤维细胞、胶原细胞增多。

康复目的:

消炎,消肿,镇痛,促进损伤愈合。

可行理疗,功能位固定,轻柔的主动和辅助主动活动等。

注意:

严重损伤(3~4d),神经和肌腱修复术后(3周),急性关节炎,不稳定性骨折,术后需严格制动者运动疗法禁忌。

2.II期伤后或术后3~6周。

胶原增加,组织抗张力开始恢复,肌腱和骨折逐步牢固,易发生粘连。

康复目的:

预防粘连,提高肌腱的抗张力和骨折的牢固性,改善感觉功能。

应尽早活动,并进行感觉再训练。

因组织还未恢复正常的强度,不宜抗阻活动。

3.III期伤后或术后6~12周。

伤口愈合成熟,胶原纤维逐渐增多,表层(瘢痕)与深层(粘连)纤维组织增多。

康复目标:

减少纤维组织的影响,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肌力,手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可循序渐进地进行抗阻活动。

继续进行感觉再训练。

4.IV期伤后或术后12周后。

大部分功能已恢复,组织炎症反应基本消退,神经损伤初步恢复。

康复目标:

矫正畸形,恢复手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可考虑重建或二期修补术。

如恢复效果良好,可进入功能训练和职能训练。

康复治疗方法

(一)防治并发症

1.水肿

(1)抬高患肢使其高于心脏平面,同时将手固定在功能位。

(2)向心性按摩如皮肤条件许可,可在伤肢抬高位作向心性按摩。

(3)主动和被动活动包括肩、肘关节的全范围活动。

将抬高患肢与主动活动结合。

(4)压力治疗注意指蹼与手套紧贴。

每天脱下不超过1h。

亦可用弹性细绳,由远端向近端缠绕。

(5)理疗冷疗、蜡疗、电疗等。

2.瘢痕整个创伤或手术范围内的任何组织均可产生瘢痕,可与水肿同时存在,导致粘连。

治疗很困难。

瘢痕组织缺乏伸展性,发生在关节或肌腱周围,可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减少。

治疗方法:

(1)按摩。

(2)压力治疗

(3)被动伸展运动

(4)理疗蜡疗、超声波治疗、中频电疗等。

3.挛缩挛缩通常发生在虎口等皮肤松弛部,包括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缩短。

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最易发生粘连、挛缩。

应尽早让患者在适当范围内主动运动(24h后),治疗师可给予帮助。

(二)肌腱损伤的康复

肌腱是手部活动的主要组织,早期活动是肌腱康复的前提,应在放松肌肉和减低张力的情况下进行。

包括:

主动、被动、辅助主动活动、附属活动、抗阻活动。

1.屈肌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计划(Kleinert计划)术后保护性的固定与早期保护性的运动相结合可减少因固定和关节制动而引起的并发症。

(1)I期(0~3周)抬高患肢,制动3周。

术后立即在患者手背侧做一个腕屈曲形夹板或手托,使腕关节屈曲20°~30°,掌指关节屈曲60°~70°,指间关节屈曲0°~20°,外加厚敷料,以保护肌腱。

2~3d拆除敷料,继续用夹板和支持带保护。

3d后,由治疗师指导做屈伸手指活动,持续3周。

要求“主动伸,被动屈”,即令患者主动伸展手指,依靠橡皮带被动屈曲。

同时进行手腕活动。

禁止主动屈指,被动伸指,以防肌腱断裂。

注意:

如患者不坚持手指活动,极易产生屈曲挛缩。

对不配合活动的小儿,或断指再植后,或伴有其它损伤不宜选用该法者,应将手固定在功能位,加以厚敷料包扎,外加石膏固定3周。

可同时配合冷疗、超声波治疗等消肿,松解粘连。

(2)II期(3~6周)3周后拆除夹板,在护腕和橡皮带保护下活动,或将橡皮带摘下来,做主动屈伸。

4~5周,在手背将夹板切断,腕关节仍固定,掌指和指间关节主动屈伸。

5周后,取下夹板。

6周后,改用动态伸展夹板,减轻近端指间关节挛缩。

此期不可有任何抗阻活动。

(3)III期(6周后)可做关节全范围的主动或被动活动。

8周后可做抗阻活动。

(4)IV期(12周后)可进行各种功能活动,大多数患者可重返工作岗位。

个别患者因肌腱粘连而活动障碍,或肌力较差,仍需继续锻炼。

亦有少数患者需接受二期重建手术。

术后可沿切口做环形深层按摩,以防粘连。

2.伸肌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计划

(1)I期(0~3周)术后立即使用静态掌侧夹板固定手于腕背伸30°~45°,掌指关节屈曲0°~30°、指间关节伸直,敷料加压包扎。

2~3d后,拆除敷料,用前臂背侧夹板,腕背伸40°~45°,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用橡皮带牵拉于0°,前臂屈侧置夹板,2周时缩至中节指骨,3周时缩至近节指骨。

要求“主动屈,被动伸”,即令患者主动屈曲手指,依靠橡皮带被动伸直,以保持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滑动。

此期禁止主动伸指,被动屈指,以防肌腱断裂。

(2)II期(3~6周)4周时,每天取下夹板数次,尽可能全范围主动屈曲指关节,特别是掌指关节,以防挛缩。

5周,夹板缩至掌骨,自由活动掌指关节,每天取下夹板数次,有保护地主动活动腕关节。

(3)III期(6~12周)6~7周,换腕部夹板,只固定腕关节,指间关节全范围主动伸直。

7~8周,增加强度,做关节全范围的抗阻活动。

10~12周,完全自由活动。

(4)IV期(12周后)可进行各种功能活动。

(四)骨折的康复

1.类型与制动

(1)舟骨骨折制动8~32周。

(2)Bennett's骨折(第一掌骨基底部纵骨折及半脱位)制动6周,8~12周可活动关节。

(3)指骨骨折内固定后2周。

(4)掌骨骨折绷带1周,夹板3周。

2.康复程序

(1)I期(0~3周)为制动期,功能位固定,指手在抓握物体时的自然位置,此时手的关节和肌肉处于平衡状态,即腕关节稍内收,背伸约30°,掌指关节屈曲90°,近端指间关节屈曲45°,远端指间关节稍屈曲,拇指处于外展、对掌位(对食、中指)。

该体位使手能根据不同需要迅速做出不同动作,以保持骨折的稳定性,缓解疼痛,促进愈合。

①上肢提高,以减轻水肿。

②骨折上下所有未损伤的关节温和的被动活动,如指、腕、肘、肩。

③术后1~3周,在疼痛和骨折愈合允许下,可早期进行轻微的主动活动和辅助主动活动。

(2)II期(3~6周)为愈合期,如需要可延长外固定夹板至6周。

①主动活动和辅助主动活动:

屈曲、伸展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的活动,以便获得良好的抓握、放松。

②治疗性活动。

③脱敏治疗。

(3)III期(6~12周)为愈合巩固期,继续功能训练,压力治疗,脱敏治疗。

(4)IV期(12周后)为功能恢复期,应用抗阻活动来增加肌力,矫正畸形,压力治疗,职能训练。

(五)烧伤的早期康复

(1)安全位固定即腕关节背伸30°,掌指关节屈曲70°~90°,指间关节伸直,虎口张开,拇指外展,对掌。

应在患者入院第一天,用夹板将手固定于安全位,最初带24h。

不要活动各关节,以防肌腱断裂。

(2)控制炎症应用无热量或微热量超短波,I~III级红斑量紫外线照射。

(3)减轻水肿抬高患肢,夹板固定。

(六)断肢再植

断肢再植术后的康复要求严格,因术后早期血供不稳,常出现并发症,且断肢一般是开放性的,常合并肌腱、神经损伤。

康复目标是保护修复后组织,促进愈合,减轻肿胀及疼痛,避免关节僵硬,加速功能恢复,特别是触觉恢复。

1.I期(术后1~3周)密切观察植肢血供及将伤肢保持在功能位。

(1)夹板固定术后早期尚有出血时,需厚敷料包扎,夹板暂不适用。

1周后,可用夹板。

因断肢时肌腱损伤多为屈、伸肌腱合并损伤,故合适的夹板是把腕关节固定于中立位(0°),掌指关节屈曲40°,指间关节伸直,拇指外展45°及背伸。

视肌腱缝合的牢固度,逐步调节角度。

(2)主动活动未受伤的部位要适当活动,如肘、肩关节等。

受伤部位在可行条件下(如血管缝合理想、创面不太大、肌腱和骨折缝合、固定理想),亦可作早期渐进、轻柔、无阻力的主动活动,以活动关节为原则。

(3)被动活动要小心保护肌腱。

术后4~10d可进行温和的、保护性的被动活动。

方法:

屈腕,掌指及指间关节慢慢伸直,接着伸腕,掌指及指间关节屈曲。

术后10~14d,可进行被动“爪形手”和“鸭嘴手”活动,即从掌指关节背伸,指间关节屈曲,到掌指关节屈曲,指间关节伸直。

两组动作连贯做,一气呵成。

当关节和肌腱得到适当舒展时,可指导患者把关节维持在被动活动所达到的屈伸位置。

活动时如疼痛难忍,则要终止活动,以免影响植肢存活。

(4)控制肿胀在血供许可时,患肢置于心脏水平。

如水肿出现或加重,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

伤后3周内,不宜用其它辅助治疗消肿。

2.II期(术后3~6周)

(1)夹板固定逐渐增加脱下夹板活动的时间。

亦可逐渐改变夹板的角度,使其接近功能位。

(2)主动活动逐渐加强I期主动活动。

(3)被动活动继续进行I期被动活动,亦可进行附属活动。

(4)控制肿胀轻柔的向心性按摩,或用弹力绷带,由远端至近端包扎伤肢。

3.III期(术后6~12周)逐渐加强上述运动,及整体的关节运动,如屈伸所有手指关节。

8周后,逐渐增加抗阻运动,手的灵巧性活动,进行脱敏训练和感觉再训练,使用压力衣和压力垫来控制肿胀。

4.IV期(术后12周)强化日常生活的手功能,增加手指的灵巧性、握力、捏力,耐力,恢复功能性触觉,进行职能训练。

4、患者截肢后及使用假肢的早期康复

一、截肢手术及术后康复的目的

截肢的目的是尽可能保留残肢和残肢功能,并通过安装假肢和残肢训练,代替和重建已切除肢体的功能。

截肢后康复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重建丧失的肢体功能,防止或减轻截肢对患者身体健康和心理活动造成的不良影响。

是手术、假肢装配和康复治疗密切结合的统一过程,其中康复治疗是贯穿整个康复过程的重要内容,它不但影响着手术及假肢的效果,也对患者的功能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二、使用假肢前的康复训练。

1、增强体能的运动训练

可以进行如下的运动训练,如坐地排球、轮椅篮球、上肢拉力训练、引体向上、水中运动、利用残肢端在垫上站立负重等训练。

要进行躯干和未截肢肢体的肌肉强化训练,增强背肌和腹肌的训练可在腹卧位和仰卧位进行。

还可进行单腿站立训练,既加强了肌力又训练了平衡,方法是开始时让截肢者在平衡杠内面对镜子单腿站立,骨盆保持水平,双手扶杠后到单手扶杠最后双手离杠,逐渐延长单腿站立的时间,最后让患者练习单腿跳。

2、残肢的早期康复训练

(1).关节活动度训练

上臂截肢应及早进行肩关节活动训练,防止肩关节挛缩,影响肩关节外展功能。

前臂截肢后应加强肩、肘关节活动训练,防止肘关节僵直。

大腿截肢,术后早期一定要强调髋关节的内收和后伸运动训练,如不注意,很快便可发生髋关节屈曲外展畸形,短残肢发生畸形的机会更多,畸形更严重,这将影响到假肢的穿戴。

小腿截肢,膝关节的屈伸运动训练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膝关节的伸展的运动。

(2).肌力训练

上臂截肢主要训练双肩关节周围肌力。

提高残肢肌力,可让患者分别完成屈曲、伸展、内收、等全力肌肉收缩;提高残肢肌肉耐力训练,可利用滑车、重锤进行残肢抗阻力训练。

前臂截肢进行增强肘关节屈伸肌的肌力训练。

同时要训练前臂残留的肌肉力量,方法是利用弹簧或橡皮带练习,弹簧一端固定到脚上,另一端固定在前臂断端,通过用力屈曲肘关节牵拉弹簧的方法增加肌力。

大腿截肢主要做髋关节的屈、伸、外展和内收肌肉的抗阻力训练。

小腿截肢主要训练股四头肌,可以做抗阻力的伸、屈膝活动训练,同时要训练小腿残留的肌肉,方法是进行幻足的屈伸运动,以避免残肢肌肉萎缩。

(3).增强残肢皮肤强度的训练

刚开始训练时可以使用治疗泥在残端进行挤压训练,每天10~20次。

也可将残端放在治疗泥上做按压及支撑等动作,逐渐过渡到使用细砂、米粒内挤压、旋转,每次5秒,反复多次练习。

(4).使用助行器的训练

由于截肢者使用拐杖行走身体易前屈,对其进行拐杖使用指导时,应特别注意纠正身体的姿势,另外,截肢者为保持平衡,其残肢往往多呈屈曲位,应注意纠正。

(5).站立与步行训练

站立训练包括利用残肢端在垫上进行站立负重训练、单腿站立训练,方法是让截肢者在平衡杠内对镜子单腿站立,骨盆保持水平,由双手扶杠后到单手扶杠最后双手离杠,适当延长单腿站立的时间,最后让患者练习单腿跳。

步行训练要充分利用双拐,这样既训练了双拐的使用,又训练了健侧下肢的肌肉力量,对截肢后尽早离床活动和增强全身体能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假肢使用训练

(1)站立平衡训练

患者站立于平行杆内,开始时先用双手扶杠反复练习侧方重心转移,体会假肢承重的感觉和用假肢负重的控制方法。

进而,练习双手不用扶杠的患肢负重、单腿平衡等。

(2)步行训练

①假肢迈步训练:

将假肢退后半步,使假肢负重,在假肢脚尖触及地面的状态下,将重心移向健侧肢体,迈出假肢,使足跟落在健肢足尖前面

②健肢迈步训练:

将健肢后退半步,使健肢完全承重,将重心移向假肢侧,腰部挺直迈出假肢,迈步距离尽量大些,提起假肢跟部,使脚尖部位负重,弯曲假肢膝关节

③交替迈步训练:

借助手杖或在平行杆内进行交替迈步训练

(3)上下台阶步行训练

上台阶训练时,健侧先上一层,假肢轻度外展迈上一台阶,接着健肢迈上更上一台阶;下台阶训练时,假肢先下一层,躯干稍向前弯曲,重心前移,接着健肢下一台阶。

(4)上下坡道步行训练

上坡时,健肢迈出一大步,假肢向前跟一小步,身体稍向前倾;下坡时,先迈假肢,防止假肢膝部突然折屈,残端后伸,假肢迈步步幅要小,迈出健肢时,假肢残端应压向接受腔后方,健肢在前尚未触地时,不能将上体的重心从假肢移走。

(5)跨越障碍物训练

跨越障碍物时,假肢承重,健肢先跨越,然后健肢承重,身体稍前倾,假肢腿膝关节屈曲,带动假肢跨越。

四、安装假肢后的康复

安装好假肢后,除继续进行上述训练外,主要是依照假肢的功能设计进行操纵假肢的训练。

训练时应循序渐进,动作由简到繁。

上肢假肢在假肢屈伸、旋转、假手开合等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练习日常生活活动动作。

练习必须持之以恒反复进行。

逐渐使动作趋于熟练,得心应手,从而提高效率,节约耗能,达到实用水平。

否则设计制作精密的假肢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下肢安装假肢后作站立、平衡、步行。

上下楼、卧倒站起、骑自行车等练习养成,良好的姿势习惯。

还应练习假肢的装卸,要求能独立顺利完成。

基本功能恢复良好时,有条件的还可进行残疾人的特殊体育运动,以求进一步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5、周围神经损伤的早期康复

早期康复治疗:

1、物理治疗

(1)运动治疗:

主要进行主被动运动、牵伸、肌力及耐力训练、感觉功能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2)物理因子治疗:

消炎消肿:

选用热敷、蜡疗、红外线、电光浴、超短波、电磁波等。

促进组织再生:

选用直流电离子导入、超短波、超声波生物反馈、激光治疗等,

廷缓肌萎缩:

选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经皮神经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等。

(3)水疗:

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水中运动治疗。

2、作业治疗

(1)感觉训练:

对感觉过敏者进行脱敏训练,对感觉缺失者进行感觉再教育和再训练。

(2)上肢功能训练:

上肢功能损伤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

(3)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

对存在ADL功能障碍者进行ADL功能训练和家务劳动训练。

3、中医康复治疗

(1)针刺治疗:

以选取损伤经络穴为主,循经取穴,配合止痛活血、通经活络等作用的穴位。

(2)推拿治疗:

以祛瘀消肿、通经活络为原则,选穴参照针刺穴位,手法施以滚法、按法、揉法、搓法、擦法等。

(3)其它治疗:

电针、艾灸、火罐、中药治疗等。

4、辅助技术

(1)矫形器:

根据损伤情况,主要运用功能位矫形器、固定用静态矫形器、功能训练用动态矫形器等。

(2)其它辅助器具:

下肢神经损伤者常用腋杖、肘杖、手杖等,部份患者需使用轮椅、座便器、洗澡椅等。

6、髋关节置换早期康复

随着人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的广泛应用,术后康复日益受到重视,精湛的手术技术只有结合完美的术后康复治疗,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效果。

THR术后康复是很复杂的问题,它不但与疾病本身有关,也与手术操作技术、病人的信心、精神状态以及对康复治疗配合程度密切相关。

THR术后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促进病人恢复体力,增强肌力,增大关节活动度,恢复日常生活动作的协调性。

康复计划的制定必须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三大原则。

青岛市骨伤科医院骨外科吕夫新

(一)康复前的评价

由于手术本身直接影响术后康复计划,康复人员必须了解手术的详细情况。

假体应按正常解剖位置放入,只有了解假体位置的优劣,才能很好地指导病人活动,因而能避免训练时发生脱位等并发症。

手术入路对关节稳定性影响:

后入路很少出现髋关节施展内收外旋位的不稳。

前入路较少引起髋关节屈曲时不稳。

正侧方如路特别是关节囊完整者,在髋关节屈伸活动时最为稳定。

(二)康复过程

1.术后当天晚上 在术侧肢体外下方垫入适当厚度的软垫,使髋、膝关节稍屈曲,穿防旋鞋避免下肢外旋,并减轻疼痛。

2.术后第1天撤除软垫,尽量伸直术侧下肢,以防屈髋畸形。

3.术后第2天既可开始功能锻炼。

早期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关节稳定性和肌肉的张力,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具体方法:

(1)踝关节族的屈伸练习,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少深部静脉血栓发生机会。

(2)股四头肌、腘绳肌和臀大肌、臀中肌的等长收缩练习,保持肌肉张力。

(3)深呼吸练习。

4.术后第3天拔除引流管,拍摄X光片,判断假体位置,如无特殊问题,开始下列练习:

(1)髋、膝关节屈伸练习,并逐渐由起初的被动,向主动加辅助,到完全主动练习过渡。

(2)髋关节旋转练习,包括伸直位和屈髋位两种练习。

屈髋位练习时双手拉在床上支架,作上身左右摇摆,注意臀部不能离床。

(3)髋关节伸直练习,屈曲对侧髋、膝关节,做术侧髋关节主动伸直动作,充分伸展屈髋肌及关节囊前部。

(4)股四头肌的等张练习,上肢肌力练习,目的是恢复上肢力量,使病人术后能较好地使用拐杖。

在术后早期康复过程中,应注意下列几点:

避免术侧髋关节置于外旋伸直位,为防止病人向对侧翻身,床头柜应放在手术侧;抬高对侧床脚,或保持术侧肌体的外展,或在双腿间置入三角垫,但须防止下肢外旋;术后早期进行关节的活动锻炼,否则6~8周关节囊血肿机化后就非常困难;如有术侧髋关节中度屈曲位不稳定,在坐位行髋关节旋转练习时,应避免上身向术侧倾斜。

5.术后一周病人体力有所恢复,使用骨水泥型假体的病人已可以下地进行功能康复练习。

因此,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同时进一步提高肌力。

康复锻炼必须在医生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结合术前髋关节病变历程、假体类型,手术过程和病人全身情况,有选择性地制订各自的康复计划。

锻炼方法如下:

(1)床上练习:

锻炼屈髋肌力量的最好办法是作髋关节半屈位的主动或主动抗阻力屈髋练习。

术后早期进行主动直腿抬高练习,不仅对屈髋肌锻炼的意义不大;相反,却经常引起髋臼承受过高压力,不利于非骨水泥固定的髋臼假体的骨组织长入,同时术侧腹股沟区疼痛,影响病人的康复。

术后七天,如无特殊情况,可允许病人翻身。

正确的翻身姿势应是:

伸直术侧髋卧位,有利于被动伸展髋关节。

具体练习方法包括:

1)吊带辅助练习:

通体床架上的滑轮装置,依靠绳索和大腿吊带的向上牵引力量,同时作主动辅助屈髋练习、抗阻力伸髋练习、主动伸膝练习和髋关节外展、内收练习。

2)仰卧、俯卧位髋关节内外旋转练习:

锻炼时,需保持双下肢外展,如术中有髋关节伸直外旋位不稳定,避免外旋髋关节练习。

(2)坐位练习:

除非特殊需要,术后一般不宜久坐,否则容易使髋关节屈曲畸形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矫正。

术后6~8周内,病人以躺、站或行走为主,坐的时间尽量短。

值得强调的是与站立、平卧位相比,坐位是髋关节最容易出脱位、半脱位的体位,如果病人术中稳定性欠佳,应放弃座位功能练习,有下列几项练习内容:

1)伸髋练习:

坐于床边,双手后撑,主动伸直髋、膝关节。

2)屈髋练习:

注意髋关节适当外展,并置于旋转中立位。

3)屈髋位选择练习:

双足分开,双膝合拢,用于练习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