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7398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docx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docx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

第二章  人的心理实质及其发展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心理的实质、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条件反射学说以及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明确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不同观点的人有着不同的回答

●主观唯心主义者:

心理是一种主观存在。

●客观唯心主义者:

心理是一种“绝对精神”

●机械唯物主义者:

心理是由物质派生的。

●辩证唯物主义者: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

随着时代的进行,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而心脏与心理活动并无特别直接的关系。

30年代后,俄国生理学家浩夫在其著作《脑的反射》一书中,把脑的全部活动解释为对事物的反射,以后,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进一步科学地提示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

其实,常识也告诉我们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人们在睡眠或洒醉时,心脏活动与清醒时并无多大差别,但精神状态却与清醒时大不一样。

临床又发现,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正常人相比,……

一个心脏机能正常的人,如果大脑受到损伤,心理活动就会部分或全部丧失,比如“植物人”

物种进化的历史和个体发育的进程,也表明心理活动与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有着直接的关系。

动物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与其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从单细胞动物——人类,神经系统的进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心理发展的水平也从低级到高级。

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因而只能对生存具有直接意义的事物产生有限的反映。

无脊椎动物开始出现了神经系统,但由于没有脑,所以只能对刺激物的属性进行分析,其心理也只能停留在极其原始的、简单的感觉阶段。

脊椎动物的系统进一步发达,原始的脑开始形成,爬行动物又有了大脑皮层,就具备了心理活动的最高调节机构,因而就了在稳定的知觉。

灵长类动物的大脑接近人脑的水平,所以对事物有了原始的概括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思维。

人类,大脑结构更加复杂,其机能高度完善,所以人类成了地球上最聪明的主宰者。

就人类个体的发育而言,心理水平的发展也是与脑的发育紧密相联的。

婴幼儿的大脑虽然在形态,结构上与成人差不多,但由于重量轻,细胞分支少等原因,其心理活动要比成人简单得多。

无数事实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都依赖于大脑这块物质。

(二)人的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人的神经系统是由无数神经元(neuron)构成的,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感受刺激,传导兴奋。

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

1.神经元及其突触传递

人脑,是由120亿个以上的特殊细胞所构成。

神经细胞与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不同,它具有特殊的构造,而且具有极度的敏感性。

神经细胞是构成脑的基本单位,又称为神经元

N元的构造:

胞体、树突、轴突

N元的纤维长短不一,视其邻近之其它N元的距离而定。

突触:

在N元冲动的传导上,突触的功能是极为重要的。

2.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1)脑干:

脑干主功能主要造维持个体生命,凡是心跳,呼吸,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活动,均与脑干的功能有关。

●延脑:

主要功能是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

●脑桥:

脑桥的自质N纤维,通到小脑皮层,可将N冲动从小脑一半球传到另一半球,使之发挥协调身体两侧肌肉活动之功能。

●中脑:

中脑是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控制瞳孔、眼球、肌肉、虹彩以及毛状肌等活动。

●网状系统:

居于脑干之中央,是由许多错综复杂的N元集合而成的,网状结构较多。

主要控制觉醒、睡眠等不同程度的意识状态。

(2)小脑:

协同脑和大脑皮质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的运动,调节姿势与身体平衡。

(3)间脑

●丘脑,圆形,由白质纤维构成,左右各一,往于体下方。

感觉神经的重要传递站,还有控制情绪的作用。

●下丘脑,是自主从系统的主要管制中枢,直接与大脑中务区相连接,又与脑垂体及延脑相连。

主要功能:

控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新陈代谢,调节体温,并与生理活动中的饥饿,渴,性等生理性动机有密切的关系。

(4)大脑:

人类大脑是两半球,在功能划分上,大体上是左半球管制右半身,右半球管制左半身。

在每一半球之纵面,在功能上也有层次之分,原则上是上层管制下肢,中层管躯干,下层管头部。

左右管理上下倒置

周围神经系统:

(三)条件反射学说P41

1、反射和反射孤。

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3、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4、中枢神经活动的过程和规律。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一)心理是一种反映

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在运动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反映的形式和内容因物质的形态不同而各异。

无机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反映形式——植物的感应性——低等生物的感应性——动物常常根据气味,声音,呜叫,动作等觅食,求偶,呼吸同类或确定安全还是危险等,以适应环境,保证生存。

人的心理从感知觉到个性,不论多么离奇,都是一种反映,是地球上迄今为止最高水平的反映形式。

(二)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列宁:

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没有反映。

人类反映的客体就是客观现实。

马克思: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现实是人类心理反映的主要内容,因而,社会现实是影响人的心理的决定性的条件。

所谓客观现实,是指存在于主体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现实、社会现实和主体自身的机体状况。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以客观现实中的事物为源泉的,没有客观现实,人的心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人之所以为人,决定的因素是因为人生活在人类的社会现实中,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社会风尚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

具备人类生理解剖特点的个体,一旦离了人类社会,其心理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人们曾经发现多例与野兽生活在一起的人类的后代,他们的心理活动方式与野兽无异,“狼孩”卡玛拉就是其中一例。

不仅幼年脱离人的社会现实下能形成正常人的心理,即使是成年人长期脱离人类社会也会导致已经发展起来的心理水平下降。

三、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客观现实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内容。

但客观现实下会自发地决定的反映。

人在现实中总是积极活动着、实践着,只有客观现实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条件和对象时,对人的心理活动才有意义。

人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并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低级走向高级。

新生儿只有从遗从获等的本能行为,逐渐在与成人交往中学会了说话,在游戏活动中学会了交友,学习活动中学会了书写,高年级的学生发展了抽象思维,个体社会化的活动过程形成了个性。

成年人由于实践活动的领域不同,所以心理发展的方向就带有明显的职业特点,比如画家善于记忆具体形象,其形象思维的能力发展突出;数学家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又是常人所下及的。

人的心理之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是因为实践活动是客观事物与主观反映联系的纽带。

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不断地向个体提出发展的要求,而个体的主观反映要想和客观事物相适应,就必然通过不断地积极活动来实现。

人的心理不仅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而且还要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

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类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又影响着实践活动的质量。

四、人的心理的基本特征

(一)    相对主观性

(二)能动性

(三)预见性

(四)社会历史制约性

第二节个体心理的发展

一个人的心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逐渐产生和不断发展的。

探明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条件和动力是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任务,研究这个问题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的心理的实质,而且有助于教育者依据正确的发展观不失时机地去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一般概念

人在出生时,虽然已经具备了人所特有的解剖生理机制,为以后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还没有成熟,初离母体的新生儿还是一个软弱无力的个体,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睡眠状态。

以后,在一定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随着身体的成熟和脑的成熟,特别是随着个体活动的发展,他们才逐渐地出现各种心理形成的活动过程和个体特点。

新生儿出生的头几天只有吸奶、防御,对光的期向高一些,无条件反射或本能,甚至连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还没有变化和完善起来——后来视觉、听觉等发展起来——产生听觉和表象、语言、思维。

与此同时,随着个体的成长,开始形成对事物和对人的不同态度,不同的行为方式,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从而逐步达到成人的心理活动水平和完成社会化。

当人到了老年时,某些心理活动也会衰退,如机械记忆的能力、思维的广度和速度,反映特点逐渐表现出减弱,个性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总之,人的心理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

什么是发展呢?

从广义上说,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再到到老年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是一种不可递的过程。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变化都可以叫做发展。

例如,由于疲劳疾病等原因而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就不能称为发展,因为它们右以通过休息或疾愈而得到恢复,是一种暂时性的变化又比如,由于个别的经验和学习所产生的暂时的局部的变化,一般也不能称为发展。

成熟是一种类似于发展的概念,主要是指由于受遗传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上渐趋完善的变化,它虽然对心理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它与心理发展是不同的概念,必须加以区别。

从狭义上说(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只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也就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儿童心理发展变化大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发展

●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发展

●反映认知机能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发展

●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二、年龄特征与发展阶段

(一)年龄特征

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的数量不娄积极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量的过程。

随着新质的出现。

心理发展就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于是就表现出其阶段性,这些阶段性是与人的年龄相联系着的。

年龄特征: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具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称为年龄特征。

包含以下几点涵义:

●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来的,它代表着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不是包含这一年龄阶段所有一切儿童的个别特征,

●年龄特征反映了某一年龄阶段多数儿童中经常出现的典型特征,而不能把这个阶段中个别儿童特殊条件下出现的特点看作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在每一阶段上,既留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年龄特征是指在每一阶段有主导地位的那些本质特征。

年龄特征的特点

1、稳定性

2、可变性

(二)发展阶段的划分

1、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里克森,根据其自身人生经验及多年从事心理治疗观察所见,在1950年提出著名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他将人生全程分为八个时期,简称人生八段。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

表格1

期别

年龄(岁)

心理危机(发展关键)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1

1

对人信赖对人不信赖

对人信赖有安全感

与人交往,焦虑不安

2

2—3

活泼自动羞愧怀疑

能自我控制行为

有信心

自我怀疑

行动畏首畏尾

3

3—6

自动自发退缩内疚

有目的方向能独立

进取

畏惧退缩

无自我价值感

4

6—青春期

6—11

勤奋进取自贬自卑

具有求学、做事、

待人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

充满失败感

5

青年期

12—18

自我综合角色混乱

自我观念明确

追求方向肯定

自我缺乏目标时

感彷徨迷失

6

成年期

19—30

友爱亲密孤独疏离

成功的感情生活

奠定事业基础

孤独寂寞无法

与人亲密相处

7

中年期

精力充满颓度迟滞

热爱家庭,栽培后进

自我恣纵,不顾未来

8

老年期

完善无憾悲观绝望

随心所欲,安享老年

悔恨旧事,

艾氏人生八段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一方面供我们家庭学校教育儿童参考,也可供成年后人生处世的借签。

2、我国学者根据人在一段时间内具有较多共同的年龄特征和主导活动为依据,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时期:

1)新生儿期(0——1个月)

2)乳儿期(1月以上)

3)婴儿期(1——3)

4)幼儿期(3——6,7)

5)儿童期(6,7——11,12)

6)少年期(11,12——13,14)

7)青年期(14,15——25)

8)成年期(25——65)

9)老年期(64以后)

3、以儿童智慧和人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进行划分,首推皮亚杰的智慧发展理论。

表格2

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动阶段

具体运动阶段

形式运动阶段

年龄

0—1、2岁

2—6、7岁

6、7—11、12

11、12—14、15

特点

初生婴儿只能靠感觉和动作(口尝、手抓等去认识周围的世界,经由感觉和动作,婴儿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亲),自己与物体是分别存在的)

 

个体开始用语言符号去吸取知识也可以运用简单符号从事思考活动(如画图),总是从自己的观点看世界,他面对墙壁可能会说:

“墙在我前面”。

他背对墙时可能会说“墙在我后面

个体能按具体事例,从事推理思考。

5岁儿童缺乏守恒概念而7岁儿童就不会有“只顾高度而忽略宽度”的不合逻辑的概念

个体能运用抽象的合于形式逻辑的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

此时期正值儿童期行将结速,青年期即将开始之际,生理上接近成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接近于成熟的程度

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个体在出生前的发展,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

个体的生命,从受精卵开始,不但决定了个体的性别。

而且也决定了他的身心基本特征

23对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2、个体出生后的幼稚阶段,遗传和环境两因素影响之大小,有身心两方面的发展上有所不同;属于身体方面的特征,遗传的影响大于环境,属于心理方面的特征,环境的影响大于遗传。

近年来,发展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其主题多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母亲就业对其幼年子女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

2)父母离婚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3)电视暴力节目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4)母乳和瓶乳育婴效果何者为优

5)父母管教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以上五个方面,都在探讨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这一点也说明,家庭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3、当个体发展趋于成熟阶段,影响个体身心发展者,则主要为环境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