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拍摄策划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7474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docx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录片拍摄策划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docx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

纪录片拍摄策划书

篇一:

纪录片《它们和他们的故事》纪录片拍摄计划

  纪录片创作拍摄计划拍摄提纲

  Q工作室】出品制作

  【巴比

  ——巴比Q工作室

  一记录片拍摄工作组

  导演组

  导演:

王楠统筹:

王萍执行导演:

王雪

  摄制组

  摄像:

王萍耿嫚嫚周薇场记:

周薇万雨萌录音&剧务:

万雨萌

  策划组

  选题:

耿嫚嫚王雪王萍周薇王楠万雨萌前期调研:

王萍耿嫚嫚王雪文案策划提纲:

王雪

  剪辑组

  巴比Q工作室

  二选题:

樱桃沟流浪狗救助站

  郑州市宠协救助站为郑州市宠物协会下属机构。

郑州市宠物协会是郑州市唯一一家民政局审批,畜牧局主管的动物保护机构,是郑州市内唯一一家合法的全私人救助站,无任何政府拨款和企业赞助。

救助站位于郑州南郊的樱桃沟,现救助站饲养流浪狗百只左右。

流浪狗救助站每个月存在巨大的费用开支,如狗狗生活费,场地租赁费,饲养员工资,水电使用费,狗圈建设费,医疗保障等,现今都需要强势的经济支撑和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三拍摄对象

  救助站流浪狗、救助站工作人员(义工看护)

  四意义

  通过流浪狗的生存状态,和流浪狗的救助相关工作人员,表现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义,从而呼吁人们不要丢弃宠物狗,同时更加关注流浪狗,关爱流浪狗。

  五主题

  真实表现流浪狗在救助站的生活现状,主要集中反映现今流浪狗在社会上的生存现状和关注流浪狗为流浪狗付出的人群。

以现实的记录形态,表现真实的流浪狗生存状态,展现它们在流浪之前和流浪之后的一些故事,同时通过救助站的不同工作人员,对流浪狗的付出表现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意义。

  六影片构架

  场景拍摄:

流浪狗在救助站的生活状态

  郑州宠物协会义工参加流浪狗救助站活动情境人物采访:

流浪狗救助站工作负责人员采访流浪狗救助站活动义工采访流浪狗救助站护工采访

  七记录形态

  突出纪实片的风格,客观平实记述,采访与现实场景拍摄相结合,无评论。

通过一些细节镜头,微小的故事来传达所要表达的主题。

  ——巴比Q工作室

  一拍摄方式

  主要采用样本拍摄。

将镜头集中于一两个样本身上(即救助站护工与救助站活动负责人),跟踪采访,而访谈的拍摄选择固定的场地一边后期镜头与声音的录入

  二拍摄操作

  拍摄:

真实的记录

  声音的介入方式:

同期声录入

  叙述方式:

跟随记录纪实拍摄和主要人物采访

  三影片架构

  

(一)人物访谈

  拍摄人物一:

樱桃沟救助站护工李师傅

  【人物简介】李师傅是樱桃沟郭家嘴村的村民,现今家中还有小女儿在读书【特色】:

踏实、勤劳、对救助站的流浪狗感情深厚、十分了解救助站的流浪狗们

  【内容】:

李师傅在救助站工作半年有余,每月在流浪狗救助站的工资为1000元,每月全天在救助站工作无休息日,每天七点左右起床,起床后便开始打扫救助站的卫生,为流浪狗们做饭,之后查看生病的流浪狗和生育后的母狗与小狗。

因为李师傅在流浪狗救助站的工作环境,身上难免带着些流浪狗身上的味道,家人时常对李师傅的工作时常不满。

  拍摄人物二:

救助站活动工作负责人

  【人物简介】组织救助站活动,每周到救助站进行帮扶工作,并且参与每次集资并长期坚持。

【特色】:

热情、认真、积极组织参与活动、具有责任感、热爱小动物【内容】:

负责人每周参与救助站的组织活动和救助活动,将救助站群里面每周参加流浪狗救助站一共获得的人组织起来,并且参与每次集资,为救助站的流浪狗们购置食物、建设狗舍。

同时每周在救助站为流浪狗进行伤病检查,为他们吃药换药,同时改善狗舍环境,清扫卫生。

  拍摄人物三:

参与活动的义工

  【人物简介】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到救助站,并且积极长久的参与其中,参与集资并且参与流浪狗救助站的相关活动。

  【特色】:

富有爱心、有耐心、热爱小动物【内容】:

积极参与每次救助站的活动,认真完成救助站内自己的工作,在救助站的帮扶活动中做到认真负责。

  【人物访谈拍摄思路】

  以采访的形式进行拍摄,同时选择较为安静的环境与救助站实物背景的两种场景进行拍摄,为后期声音录入和片段插入做铺垫。

  【人物访谈拍摄重点】

  李师傅与负责人员的相关采访为重点

  

(二)日常记录

  拍摄场景一:

李大爷打扫院子

  【特色】百只左右狗在救助站的自由活动,卫生环境十分不好【内容】将李大

爷在一百多只狗围绕下,进行打扫院子

  拍摄场景二:

李大爷为救助站流浪狗做早饭

  【特色】百只左右的狗每日的一顿饭便会用掉30袋挂面

  【内容】李大爷在厨房,将三十袋挂面下锅,煮过之后将面倒入桶里,放凉

  拍摄场景三:

宠协义工们在救助站的帮扶工作

  【特色】义工们对流浪狗的帮助,具有爱心与责任心

  【内容】义工们对救助站环境进行清扫、同流浪狗们玩耍、给生病的流浪狗换药,改善救助站狗舍环境

  拍摄场景四:

救助站流浪狗开饭

  【特色】每天救助站的流浪狗只吃一顿饭,偶尔会在主餐挂面上放一些鸡架鸭架进行改善伙食,百只左右的狗几乎每天都不能吃饱

  【内容】狗在即将吃饭,正在吃饭,吃完饭后的样子

  拍摄场景五:

救助站大部分的狗状态

  【特色】狗们在救助站生活虽然没有达到吃饱睡暖,但是有自己的居所每天有饭吃依旧对人们很友好【内容】院子里不怕人很友好的狗狗们,晃着尾巴凑近人的身亲嗅气味,设着舌头舔着义工们的手,每个看着人狗中的眼神都充满期待和渴望。

  拍摄场景六:

有特点的三只狗

  【特色】即使被人遗弃,即使曾经受伤到都是腐肉,即使不能正常行走它们依旧坚强的生活【内容】被马路中间捡到的蝴蝶脖子溃烂的现在变好的小黄先天性瘫痪只能靠前肢行走的**

  拍摄场景七:

脾气不好被关在狗舍里的狗

  【特色】因为被人遗弃缺乏安全感,所以在人靠近时总会发出吠声

  【内容】关在够设立铁网,锁起来的狗舍里,见到靠近的人就不停地向铁网上扑,不停地发出叫。

  拍摄场景八:

生育有小狗的母狗与小狗

  【特色】母狗互崽十分凶悍,新生小狗娇小可爱

  【内容】在母狗的狗舍中,小狗在母狗的身下吃奶,母狗一见有人靠近就会站起想人发出叫声

  【日常记录拍摄思路】

  以真实的记录手法,从客观的角度拍摄救助站里发生的事情【日常记录拍摄重点】

  狗吃饭的场景狗的日常生活

篇二:

细看纪录片策划大纲

  细看纪录片策划大纲

  XX-03-1800:

30:

52|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片名:

《纪录片》

  二、时间:

5——8分钟

  三、主题思想:

通过记录某个摄像小组拍摄纪录片的过程,将纪录片创作中的友谊,欢笑,沮丧,矛盾,团结反映出来。

突出团结就是力量和友情无价这一主题

  思想。

  四、拍摄对象:

柏天旸纪录片拍摄小组,宋兵兵纪录片拍摄小组(预备)

  五、小组成员:

谭凯吴冲潘恒煜徐煜栋万佳王新茹张海燕

  六、人员调度暂行如下:

  后期:

吴冲负责

  策划:

全体

  拍摄:

潘恒煜负责,全体参加(每次摄像至少有两人参与)

  解说员:

万佳、王新茹负责

  录音:

谭凯负责

  场记:

谁有时间谁干,只要不与摄像冲突

  注.以上人员安排只是主要负责这一块的,并不是说只干这一块

  七、形式及风格:

电视诗歌散文(优雅,活力,积极向上)

  八、纪录片结构:

由以前的时空顺序形式向时空交错形式转变;由闭封结构向开放式结构转变;由单一视点向复合视点转变,将故事分为几个板块,用小标题将各个板块连在一起,不同的板块之间形成内在的联系,如烦恼,矛盾,友谊等,以便共同表达主题。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如果一味地记录和呈现,则如同流水账,让人乏味。

电视纪录片应该根据创作者的表达思想,灵活地运用疏密详略等繁简之法,使叙事结构获得活泼多姿、波澜起伏的审美意义。

内容的详略、情意的疏密、细节的使用等,都会使电视纪录片形成疏密相间、疏中有密、密中带疏的结构格局,获得难以言表的感染力。

电视纪录片不能一味地一种步调,比如,如果电视纪录片总是松松垮垮,平平淡淡,则会让人厌烦感到沉闷;如果电视纪录片一味地紧锣密鼓、剑拔弩张,则让人心理紧张负荷过重。

因此,电视纪录片应该有张有弛,疏密相

  间,使受众在紧凑、在变化中寻找到电视纪录片的美感和意义。

  九、拍摄准备:

  

(一)前期准备:

  1.查看相关资料,集思广益,弄懂拍摄什么,怎样拍摄。

  2.写出不可缺少的镜头,将所需的效果注明。

  场景一:

柏天旸小组讨论的镜头(后期不超过一分钟)

  拍摄时间不限制,但镜头语言要到位,要客观的揭示问题所在,这要求摄像人

  员必需有思想。

  例如:

白天杨小组正在开会,他们要确立主题,那么小组成员肯定会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组员发表的看法就必需记录下来,当他们沉思时可以用特写或大特写(面部,手腕,眼睛......)甚至可以拍一些意象镜头,空镜头辅助表达人物心情等

  等。

  场景二:

柏天旸小组前期策划的镜头(后期不超过30秒)

  他们些策划的镜头,些策划会花很长时间,但我们只要将开始写和最后成稿拍摄就可以了,拍摄时间不确定,随机应变。

要将写稿人思考问题的时刻刻画出来。

  场景三:

老师宣布可以开始开拍的镜头(10秒)

  场景四:

拍摄小组拿摄像机,安装电池和装带得过程(快节奏)(10秒左右)

  场景五:

柏天旸小组拍摄过程(3分钟左右)

  场景六:

在日常生活中柏天旸小组对拍纪录片的态度,如吃饭时讨论当天的拍

  设情况,讨论遇到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场景七:

成片展示的镜头(20秒以内)

  因为时间原因,成品展示可以拍摄别的班的人上纪录片实验课时成品展示的镜头。

但只要不影响整个片子的真实性,是可以这样做的。

如没有找到合适的班级,我们也可以不要成品展示的镜头,在柏天旸小组做成品做出后,可以采用一些精彩的镜头,然后用等待“交作业”一语双关,告诉观众人生就如作业,人生的作业要想成功完成需要友谊,团结,能否得到完美的分数,就看自己怎样去对待人生,怎样

  去演绎人生

  3.将在拍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如摄像机电池是否充足,磁带是否足够,摄像机设置是否设置到位,如何做场记......

  4.小组成员分工,确定编导,摄像,配音,策划,解说词,场记,剪辑人员

  5.全体会议。

要说明的是,策划定稿之后,不允许随意更改,即便是感觉有问题也要严格执行,即“一条道走到黑”,不要想七想八。

在会议中统一思想,为纪录片服务;不能使小性子,随意发脾气;不得乱说话,打击队员积极性,有话好好说;保持良好的心情来拍摄作品,不得因为个人问题而破坏小组的计划。

严格按照分工

  进行。

  6.拍摄原则。

持之以恒,无怨无悔。

服从命令,积极认真。

不仅是作业,更是

  作品。

  

(二)中期拍摄(拍摄流程)

  1.拍摄要注意抓住人人物的表情,细节

  2.拍摄时间暂定四个星期(4-7周)

  (三)后期剪辑、配音

  1.先配音,再根据配音剪辑组合画面,明确目的,不要运用太多的特效,保持

  作品的真实性

  2.剪辑要使得片子错落有致(可设置悬念),安排层次,细节叙事

  3.剪辑时间暂定一个星期(8周)

  十、补充部分:

1.如果感觉柏天旸小组拍摄过程比较单一,我们可以再多拍一组,形成对比或互相补充,以便充实内容。

暂定宋兵兵那一组为预备组

  2.空镜头预备:

桂花星光月夜骄阳柳枝百鸟建筑车水马龙(快节奏)......

  3.学会抢拍,抓住拍摄小组的亮点,看点。

如:

讨论时的分歧,拍摄时的认真,

  过程的艰辛

  4.有什么问题要及时提出来

篇三:

纪录片拍摄计划

  纪录片拍摄计划(XX-03-0707:

24:

44)

  转载

  ▼

  标签:

  杂谈分类:

这是我发给几个人的拍摄计划,等着大家的意见作修改。

特别感谢老唐和zhouyu,这种朋友我交定了。

  纪录片拍摄计划(大纲)

  李朝琦

  一点说明:

这几天想了想,因为是第一次拍纪录片,一定要量力而行,主题要明确、不要过大,内容不要太多,而且一次只认真做好一件事。

所以决定,第一次拍摄还是以本科科研基金为主,即以论文和调查报告为主,纪录片为辅。

而由于申请的技巧等问题,学术性的偏理论性的东西容易成功些。

还是决定以垃圾为载体,最后关注点落实在社会阶层的分层状况和阶层不平等上(二者的关联性下文详细说),这定位在一个人文社科类的社会调查研究。

暂时略去垃圾村的相关研究,因为此类研究应该更偏向于环境类的报道。

虽然是我的初衷,但怕是不好申请到。

而且这是个大问题,也不应该仅附录在以上研究中,以后有机会再单独做。

现在我约到了一个我校影视学专业的同学跟我一块做这个片子。

她之前也想拍纪录片,但还没完成。

她能借到一个松下HDV190。

我想就先和她拍个短片出来作为和课题研究同步的材料。

当然,这个是独立成片的,要可以面向大众和在各网站传放的。

当然,如果先把这个小短片做好了,也更有利于日后关于垃圾村的纪录片拍摄计划。

上次主题、目的和内容我没有说清楚,现在详细说。

以下是修改版计划。

  1、题目:

垃圾的前世今生和它的主人们(烂题目,肯定得改)

  (第一部以垃圾文化本身为主体和主线,展现当代社会状况的人文纪录片)

  2、拍摄背景和目的

  a背景近年来,由于资源战略的影响,国内开始关注环境和资源类的问题。

垃圾是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进程必然的产物,消费型社会的形成更是刺激垃圾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垃圾正在扼杀、吞食着城市,同时也改变着城市的风景。

垃圾污染问题引发了很多现代疾病。

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垃圾问题早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他们也早已开始使用各种技术和方法着手垃圾处理的各项工程和研究。

而在中国,伴随着GDP的高速增长,垃圾排量每年也以惊人的速度同步增长着。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垃圾是现代化的产物,同时反过来又大大影响了现代化的生活。

它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危险,污染水源、大气,拥有无形的放射性物质等,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潜在的巨大威胁。

生产了垃圾之后需要大笔资金、人力和能源来处理,又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笔者作为一个热爱大自然的环保者,一直以来关注着有关垃圾的各种问题和报道。

也曾到过几个城郊的垃圾村(以垃圾场为活动中心和生活来源的社会底层群体)观察过,深感此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

而同时,在社会大变革的当代中国,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的选择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成为当代社会学学者研究的重点。

经济全球化从总体上提高了人们的经济地位(收入水平)并催生一些新兴阶层快速崛起的同时,亦得出经济全球化为收入以及财富分配、人群的不平等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事实上加剧了阶层分化的不平等。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划分的标准包括各个社会群体所占有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三大资源。

而在当今中国,这三种资源的拥有量决定了其在社会的地位,声望和权力。

如据此标准垃圾村的村民应属于三种资源都基本没有的第十阶层,即社会最底层。

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各种社会保障状况理应得到关注和重视。

  b主题和目的

  这个纪录片大概有两条并列的主线,一条是一个新物品的从生产—首次使用—次级利用—丢弃—回收—再利用—终极再消费的历程,这个是关注垃圾产生的本身。

另一条是与此相关的人群,展开调查追踪上一过程中与之相关的各种人即各时段的拥有者和消费者,结合访谈和追踪拍摄的形式、调查现今社会不同人的生存状态、价值观、消费观,以验证社会分层理论。

最后反映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的阶级分层状况与阶层不平等的问题。

拿手机举例:

调查某一档次的手机同类产品刚上市时3、4千时大概是什么人在买,街头访问这些人的职业、收入、家庭经济状况、其他消费状况等。

然后到二手市场调查此类产品的行情,当二手的几百或一千的时候是哪些人在买,他们的职业、收入、其他消费状况等等。

接着当手机坏了时是直接扔掉或是到了维修站的手里?

什么人是直接扔掉,什么人是修过好几次的?

然后在某几个维修点蹲点调查,看能回收多少废弃手机,回收率有多大,回收效用有多大。

到后来再利用的方式是什么,什么人来消费?

最后手机成为垃圾,垃圾场的人把它用来干什么(一些人肯定会捡回去,比如当作孩童的玩具什么的),对人体还是否有伤害,如果有,伤害是多大等等。

  其他类别产品的调查类似以上程序。

(所以很多一次性消费的产品好像没有这么复杂的回收过程,在我们那儿,很多变质蔬菜和肉类当被城里人直接扔掉后,在垃圾山就会被很穷的村民们捡回去再煮或直接吃……这个不好反映丰富的分层状况,可是是贫富差距的强烈体现。

)3、具体拍摄内容

  对象

  a根据现在的垃圾分类标准,选取3-4个有代表性的垃圾,在北京(因为在这儿念书,方便实际操作,而且人多,垃圾品种也多也丰富,城市阶层分化也明显和严重)追踪这几种垃圾的历程为主线,展现同一个主题。

  b追踪调查与之有关的各个消费者、使用者,采用访谈的形式设计多个问题,以展现不同人群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显示不同阶层的不同特征。

大概涉及20—30人的访谈。

(问题的具体设计还没开始,如申请到后再跟我指导老师——他做过电视采编和一些社会学的老师请教讨论后再定。

每个访谈最少十个问题吧。

至于阶层,陆学艺先生作出了十大阶层的分化,

  其他社会学者也给出了其他的分化标准,现在我凭想象大概通过调查能显示出3—5个阶层的不同明显特征吧。

实际的还要等调查完了才能下结论。

)c最后追踪到处在这个消费链最末端的垃圾场周围(垃圾村)人的生活状况、人生观与社会观,反映一种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

(因为垃圾这个主题,所以追溯垃圾村看弱势群体,这也贴合第二主线的调查。

但怕一个纪录片内容和主题太杂,c也许会省略。

  4、拍摄时间

  片长约13—15分钟。

  每种垃圾约占3—4分钟,可以拍成独立的小故事组合起来,也可以几种垃圾同时展开发展线索,这个再议。

  XX年4月起开始前期资料搜集和拍摄方法学习,约2008年6月-2008年9月暑假期间进行调查和拍摄,10月11月后期制作,XX年底出成片。

  (但是考虑到奥运期间,不知这个特殊时期是否会影响到拍摄对象的常态,得到的记录是否真实的问题。

  5、设备和预算

  暂时能借到松下HDV190,不用租金吧。

不过不好说。

  交通费:

1000元

  餐费:

30元/天(约XX元)具体看人数

  磁带费用:

400元后期制作:

1500元

  总计:

5000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