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7599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docx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docx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篇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读后感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读后感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一年前读得文章,至今印象深刻,一曲,吟诵千古佳话。

未聆听此曲,已为伯牙子期知音之情而感动。

相知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钟子期从一樵夫变成了隐士,也许,他觉得这样高雅绝妙的曲子,这样出身名贵的瑶琴,一个山野樵夫是无力领会,无法知晓的。

但是知音不分贵贱,我想不管钟子期出身如何,伯牙都会视其为知音。

子期并不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心中唯有家中白发苍苍的爹娘让他牵挂,他的孝心也着实难能可贵,也正为此,伯牙对子期更是另眼相待。

  既为知音,信任为先。

伯牙江边不见子期,他并没有怀疑他爽约失信,更不为此郁闷不满。

他知子期为人至孝,不来相会,定是应了商弦中哀怨之音,家中定有人亡。

这便是知音,心有灵犀,毫不相疑。

  伯牙只料对了一半,但他万难料到,亡者并不是子期的父母,而是子期本人。

每每读到这里,我的内心百感交集,不禁感慨天意弄人,为何子期如此短命,知己难求,子期之后,伯牙再也寻找不到如此知音。

  虽然只是一面之缘,但就是因为子期听懂了他的曲子,伯牙便为之摔琴以祭,放弃高官厚碌,栖身山野,代其赡养高堂。

此情此景,曾感动无数读者,而高山流水,被千古流传,也是必然了。

  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就是少了这样至真至纯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即使是住在对十几年也不知道邻居姓什么名什么已不足为奇,当今社会会有几个人把自己一无保留地展现在朋友面前,又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拥有一个能够真正读懂自己的人。

所以,才有了“人生难逢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感叹。

  10文学C倪渊茹

  篇二:

浅谈中的知音情结

  浅谈中的知音情结

  [内容摘要]本文以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开卷第一篇为切入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浅略分析,在更为大众化、民间化的话本中窥探中国传统的知音情结。

本文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高山流水典故梗概;

(二)话本情结分析;(三)何为知音;(四)小结。

  关键词:

知音俞伯牙钟子期话文化

  两千年以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世人所传颂,、、、、、、、、、、、、、、、、、、、、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可谓是史不绝书。

虽版本各有差异且在细节方面有所出入,但其中或多或少流露出来的中国传统文人“觅知音”的情怀可见一斑。

  

(一)高山流水典故梗概

  俞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氏,出任晋国上大夫,善鼓琴作曲(经考证,“俞瑞”一说乃冯梦龙杜撰,而历史上确有伯牙其人。

曾记载:

“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

钟徽,字子期,楚国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相传其父是当时宫廷中的一位有名的乐师,精通乐理,擅长弹琴,对钟子期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此说法尚未经考证)。

一日,俞伯牙奉晋主之命修聘于楚国,拜辞楚王后思念故国家乡的胜景,与随从一行乘坐两只大船游览楚地美景。

八月十五月圆夜泊于山崖之下,醉心于雨后江月,琴兴大发掌琴奏乐。

琴音悠悠间主弦促断,即偶遇听琴樵夫钟子期。

俞伯牙欲试钟子期的才情,先志在泰山,奏;后志在流水,奏,钟子期每每得之,“辄穷其趣”并把曲中意象说得穷极通透。

由是二人结为知音之交,约定来年仲秋五六日相见。

到了约定之时,伯牙未见子期,心存疑惑亲自寻往,路遇钟子期之父,得知钟子期买书攻读,白天樵采负重,晚上苦心读书,导致心力交瘁,病重亡故。

俞伯牙痛失知音,认为世间再无知己,于是断琴绝弦,奉养钟子期双亲。

伯牙与子期情深义重,演绎千古佳话。

②①

  

(二)话本情节分析

  在话本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人的知音情怀。

冯梦龙如此说道: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所渴求的,无非是意趣相投的知己。

这种交情无关身份与利益,无关权势与目的,是精神上的平等与互助。

  有学者质疑,伯牙和子期,一个是身份高贵侍奉帝王的上大夫,一个是地位卑微出没于③

  山野之间的樵夫,这两人有太大的差距,太多的不同,怎么可能结成生死之交?

诚然,在的记载中,俞伯牙初遇钟子期的时候,仍是带有士大夫的桀骜不驯的。

  ④他听到一个樵夫居然敢妄称“听琴”二字时,大笑道:

“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

  ⑤二字!

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

左右的,叫他去罢。

”我们不妨设想,假设钟子期

  真的就此作罢转身离去,恐怕我们就无法感受到高山流水的情谊了。

偏偏钟子期是个倔强的

  ⑥汉子,非但不走,还毅然答道:

“大人出言谬矣!

”这一声“谬矣”揭开了两人结识的帷

  幕。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询问钟子期乐理知识,钟子期对答如流:

“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

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

其词云?

?

”由此看来,传说钟子期之父是乐师,其子深谙乐理的说法也并非无稽之谈,一个山野樵夫,能够精通乐韵,可见

  ⑧⑨⑩此人定非凡夫俗子。

伯牙请子期“登舟细讲”,钟子期“不慌不忙”“长揖不跪”,俞

  伯牙身处于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对此是有所不满的,“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

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

‘贤友免礼罢。

’”甚至“伯牙全无客礼,

  12把嘴向樵夫一努”,其中怠慢之意读者皆可领会。

哪知钟子期正是个不卑不亢的君子,“那

  13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

”读到这里,人们也许会认为两人身份地位悬殊,难有交集。

  恰恰伯牙心存疑虑,决定试他一试,属意于高山,拨琴一弄,子期随即赞道:

“美哉洋洋乎,

  14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伯牙而后属意于流水,子期再次称赞:

“美哉汤汤乎,志在流

  15水!

”短短两句,却正中伯牙肺腑。

这时俞伯牙的态度产生了360度大转变,“伯牙大惊,

  16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

连呼:

‘失敬!

失敬!

’”两人倾心交谈,“子期宠辱无

  1718惊,伯牙愈加爱重。

”最终俞伯牙道出: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这时,俞伯牙

  已把钟子期视为知音了。

  从俞伯牙初遇钟子期“微有嗔怪之意”到二人离别时叹道:

“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

  20迟,相别何太早!

”我们可以获得一种认识:

真正的知音,是不会拘泥于身份地位的悬殊

  的。

  又有人提出,俞伯牙并不了解钟子期,不知道子期的志向,并不是子期的知音。

我认为这种说法,在中,是可以找到例证加以质疑的。

当船夫禀告俞伯牙可以开船离开时,钟子期说道:

“承大人下问。

小子若讲话絮烦,恐担误顺风行舟。

”可见钟子期对仕途之事还是有所上心的,至少对俞伯牙归程迟缓有可能导致的后果有所上心。

又见“伯牙微笑道:

‘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

  22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赍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

’”钟子

  期对这番话并没有明确辩驳,我们可以大胆猜想,钟子期心中或许还是对成名出仕有所期盼的。

再见俞伯牙偶遇钟父时钟父所描述的“遇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

讲论之间,意气相

  23投?

?

吾儿买书攻读,老拙无才,不曾禁止。

”伯牙子期之交,若是意趣不相投,为何钟

  24子期何必偏偏“违心”地“旦则采樵负重,暮则诵读辛勤”呢?

另外,钟子期死后“乞葬

  25于马安山江边。

与晋大夫俞伯牙有约,欲践前言耳。

”也可以表明,钟子期是十分珍视与

  俞伯牙的情谊的。

  从“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我们可以体会到:

真正的生死之交,必是知心交心,意趣相投的。

  26211911⑦

  (三)何为知音

  我们说俞钟乃典型的知音之交,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音”一词已不再局限于友情,还泛化为恩情、爱情。

知音文化既是音乐文化,更是情感文化。

知心重情和诚信是这一文化的灵魂。

  

(1)知遇之恩

  豫让曰: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28荆轲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对于那些出身于民间,淡泊名利,注重气节,崇尚义气,身怀胆识与武艺的侠客们来说,知遇之恩即为知音之情,必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带着孤勇和一腔的热忱视死如归。

  

(2)忠贞爱情

  “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艳淑女处兰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

  29缘交颈为鸳鸯,相颉颃兮共遨翔。

”一曲让人们想起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的爱情佳话。

司马才子奏琴示爱,卓家千金芳心暗许,两人私奔携手共创幸福生活。

且问,世上有情人互为知音的又有几人?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102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成婚,这一对志趣相投的知心爱侣赏心乐事在于学问方面的共同研究,生活高雅而富有情调,两人携手度过了的二十九年美满生活,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志同道合的夫妇。

  “万里南天鹏翼,君正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廿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这是小凤仙吊蔡锷的挽联,民国奇女子小凤仙与蔡将军相知却无法相守的遗憾让后人叹惋。

313027

  (四)小结

  许多学者认为,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史不绝书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这种高妙的境界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万物圆融”“物我两忘”是相一致的。

知音难觅,壮志难酬似乎成了中国文人志士心中萦绕千年却难以排解的郁结。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

”(唐·白居易);“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

”(唐·孟浩然);“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头。

”(唐·贯休);“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唐·贾岛);“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宋·文天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宋·岳飞);“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宋·辛弃疾)?

?

有太多太多的文人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扼腕叹息,他们将历史的苇草揉碎、吞咽,即便肝肠寸断,却依旧噙着泪延续对知音的思求。

他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理解,更是精神上的支持和同行。

  所以说俞伯牙是幸运的,他遇到了钟子期。

这种知音的相遇,使得鼓琴听琴不在仅停留在技艺层次上,而是进入了更高一层的倾诉和理解的精神境界。

  正是蕴含在背后的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编织绵延不断的传统知音情结。

  知音——知心达意之人。

  觅知音——中国文人的宿命情结。

  知音文化是中国绵延千年的议题,其间蕴含着更多,更广,更深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延伸,在此,我谨就这一话本作品,发表自己对知音情结的浅薄见解,若有错误之处,请指正。

  ①,潘嘉卓译注,广州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第8页

  ②,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③,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④,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⑤,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⑥,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⑦,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⑧,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⑨,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⑩,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1,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2,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3,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4,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5,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6,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7,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8,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19,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0,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1,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2,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3,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4,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5,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6,冯梦龙,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第一卷

  27,刘平、赵良宇等著,齐鲁书社,2011年1月第一版,第32页28,刘平、赵良宇等著,齐鲁书社,2011年1月第一版,第45页29,孟庆文、张桐主编,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1月第二版,第九页30,鸿柏昭选注,花城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417页31,舒畅、左书谔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321——322页

  篇三: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课题: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本小说的形式特点。

  2、认识课文的结构,理解文章的内容

  3、对小说所表现的封建士大夫的交游观念有所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小说的形式特点。

  2、认识课文的结构,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具:

录音机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预习提示。

  1.掌握生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桑梓兰桡徵忖度

  

(2)解释下列词语。

  修聘赍志嗔怪酬酢桑梓僭谈忖度汤汤爽信

  2.阅读思考。

  

(1)这篇话本小说为什?

开始先讲了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用一首绝句诗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

  

(2)俞伯牙是怎样逐渐引钟子期为知音的?

  (3)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为什么会在他墓前摔琴绝弦?

  二、检查预习。

  三、导入新课。

  播放古琴曲,听完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在评价学生感受的基础上指出:

这首古琴曲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四、指导自读。

  1.指名让学生简介作者作品。

  明确:

本文选自。

  冯梦龙,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长洲(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

编纂宋元及明代话本小说为“三言”,即、、,还曾搜集整理大量民歌和戏曲作品。

  2.讨论解决预习提示中的思考题。

  

(1)这篇话本小说为什么一开始先讲了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用首绝句诗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

  讨论、分析:

开头讲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主要用于引出下文,是话本小说“人话、

  正文、结语”中的“人话”部分。

用一首绝句诗开头和结尾,可以起到吸引读者和点明题旨的作用。

  

(2)俞伯牙是怎样逐渐引钟子期为知音的?

  讨论、分析:

可结合课后练习二来体会。

  俞伯牙是晋国上大夫,钟子期是楚国的一个樵夫。

因而俞伯牙先以为钟子期。

‘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对他不屑一顾。

及至见他出言不俗,便“回嗔作喜”;见钟子期“对答如流”,便对他客客气气;见钟子期见闻广博,便“大喜”;见钟于期能道出自己的心事,便“大惊”,施宾主之礼,并进一步引为知音,结为兄弟。

  (3)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为什么会在他墓前摔琴绝弦?

  讨论、分析:

俞伯牙认为“子期不在对谁弹”、“欲觅知音难上难”。

他认为,钟子期去世了,自己弹琴再没有知音欣赏,琴、弦已经没有保留的意义。

从中可以看出俞伯牙对钟子期推举之至、对全中的去世悲痛之深。

  五、课堂练习。

  复述课文内容,要求简明扼要,字数300字左右。

  六、布置作业。

自拟题目,写一篇读后感。

  阅读思考。

  

(1)这篇话本小说为什?

开始先讲了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用一首绝句诗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

  

(2)俞伯牙是怎样逐渐引钟子期为知音的?

  (3)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为什么会在他墓前摔琴绝弦?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