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7854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docx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

第28卷第5期

2009年10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RESEARCHANDDEVEL0PMENT

Vo1.28No.5

0ct.20o9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

——

以北京大都市区为例

张芸,梁进社,李育华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

主要从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不同集聚机制对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路径着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市资本,

就业与基础设施三大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北京大都市区几个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实例,在探讨其不同形

成,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演化具有怎样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聚对北

京大都市区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

主导资本流动格局,重塑劳动力市场分布和推动周边房地产市场

3个方面;并以此推动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摊大饼"向轴向发展延伸,促进了近郊区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区新

城的形成,使得北京城市空间向多极核,多功能的结构模式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聚;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

F127.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2363(2009)05—0006—06

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引擎驱动,城市生产要素

在不同集聚机制的作用下快速流动并重新组合,在重塑

原有城市空问组织的基础上引导新的城市空问功能单

元出现,导致多核心大都市区逐渐形成并发展.各类专

业化产业集聚区,一方面作为城市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

部分,多数位于所依托的大城市的郊区地带,受母城扩

散和辐射效应影响,基础设施与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在

此基础上发展为新城区和卫星城市;另一方面作为带动

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吸引了大量专业化及协作

企业聚集,并受产业依存效应影响,一般服务业与具有

典型CBD特征的部分高级服务业及支持机构随之跟进,

使其成为中心城区以外的资本与就业的流入节点,重塑

城市的资本,就业与人口分布格局,引起城市的经济,社

会结构的变化以及空间模式的转换.作者就不同集聚

机制对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原理加以总结,并以北京市

城市产业与空间发展为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市土地

利用,就业,基础设施,资本市场4个方面的作用机制,

进而从动态与微观层次探讨了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组

织的影响.

收稿日期:

2008—12—10;修回日期:

2009—04—0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35026)

作者简介:

张芸(1981一),女,山东临朐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

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lilyun9902@hotmail.tom.

1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西方城市经济理论认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是

城市经济的空间集聚效应,其主要内容是劳动力市场的

规模和整合(1aborpooling).由此,一个有效的空间组织

是保证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

础和重要因素.

1.1城市空间结构的内涵

Bourne"认为城市形态,内部联系和组织原理是构

成城市空间的三大要素.城市形态是指城市的构成元

素,如建筑,土地利用等在空间上的组合特征;内部联系

是指城市内不同地点的物流,人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

系;组织原理则是上述2个要素在城市空问一tz分布和作

用的机制.可见,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空间结构是完全

不同的2个概念,从系统哲学论看两者是动态与静态,

过程与格局的关系.城市空间组织则侧重要素的空问

运动机制与过程,即形成这种空间形态和内部联系的作

用原理.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要素的空问分布

及其组合关系,是城市经济,社会要素在空间上的投影.

因此,产业集聚过程中的要素流动与空间重组很好地实

现了空间组织与空间结构的概念统一.

1.2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传统的城市空间理论主要堤从经济,政策两方面来

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一些西方学者也试图从人类

生态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其他学科的角度来探讨城市

第5期张芸等: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7.

空间的形成机理.其中,土地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城市

中,土地价格决定了土地资源的配置,是形成,影响和主

导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的驱动力量.在此基础上,一

些学者引入居民收入,交通成本,城市经济结构及发展

阶段等因素来分析空间结构的演变.例如,Fujita与

Ogawa(1982)在不同框架下对一些单中心和多中心空间

模式进行研究后,认为城市空间模式的影响因素主要取

决于企业间交易与居民交通的相对成本.美国学者

哈里斯(C.D.Harris)和乌尔曼(E.L.Ullman)在对现

代大城市空间分异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行业区位,地

价房租,集聚利益和扩散效益是主要制约因素,在这些

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大城市除了中央商务区外还存在一

些支配一定地域的其他中心,由此提出了城市空间多核

心模式(multiple—nucleimode1).

总结不同研究视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解释,可以认

为其主要由七大因素共同决定:

市场力量,城市规划,土

地政策,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住房制度,城市土地发展的

融资机制和私有经济.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产

要素如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等在扩张的城市经济系

统中重新组合,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些

变化主要体现在3个大的方面: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城

市土地利用强度,就业密度空间分布.需要指出的是人

口密度与就业密度的空间分布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别.

2集聚对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原理

经济地理学主要从企业生产组织及空问区位的角

度来研究城市空间,并延伸到对城市产业及空间功能分

区的研究范畴.从城市经济学角度来看,城市空间结构

的合理性取决于城市效率的发挥,而集聚作为城市经济

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会直接影响城市效率,并主要反

映在4个方面:

土地市场效率,资本市场效率,劳动力市

场效率及有效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利用.集聚经

济对提高城市空间要素配置效率的作用原理主要有以

下几个方面.

2.1规模经济和外部性

马歇尔(1890)指出,正是由于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外

部经济性(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使得产

业集聚成为可能.奥古斯特?

勒施在对集聚区进

行分类后,分析了集聚的特点和成因,指出公共基础设

施,外部经济,基础工业为辅助工业提供的生存前提和

偶然性是产生集聚的原因.基于此,规模经济和外部性

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原理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业,土地开发,基础设施投资.一方面,世界城市发展经

验表明,大且整合的劳动力市场及其规模递增性是大城

市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城市内部,产业集聚所提

供的集中的就业机会,易于形成和培养专业化的劳动力

市场,主导就业人员的空间分布.而城市的就业密度空

间分布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是单中心,多中

心还是无中心,也揭示了城市外围是否有卫星城或者边

缘城市的存在.另一方面,当土地成片开发时,其成本

由于规模经济效益,要远低于分散开发的成本.土地开

发成本的空间变化对城市空间发展成集聚模式起到了

积极的作用.此外,企业和就业的集中分布带动了城市

基础设施和周边房地产市场的开发.空问集聚效益与

劳动力市场表现的规模递增的相关性表明,只有当新增

的城市建设与已有的劳动力市场链接起来,新增的城市

建设的效率才能达到最大.

2.2竞争与协作——专业化与劳动分工理论

杨小凯等(YangandRice,1994)认为:

分工深化是

企业集聚进而产生城市的内在动因,市场会自发形成分

层的城市结构和合理的城市规模;城市的规模与分层取

决于分工的水平和交易效率.产业集群作为一类新

的产业空间组织,高度专业化分工和跨产业发展是其显

着特征,本地社会关系网络是其深层基础.一方面,对

于存在着辅助产业的企业来说,集聚是因为地理上的接

近可以降低企业之问合作的成本,并获得专业化收益

(GoldsteinandGronberg,1984);可以提高企业竞争活

力与营造创新环境,促进地区产业升级,推动文化和社

会结构进步.另一方面,集群企业具有快速"分蘖"和

"繁衍"的特点,集群一旦形成,便能够不断促进中小企

业的发展创新,催生新企业.当集群达到一定规模

时,支持性和服务性企业的产生和集聚就具有了经济

性,并会使集群所根植的区域形成一个经济增长空问.

2.3交易成本,信息溢出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大城市作为一个国家融人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前沿

阵地,其产业集聚和空间组织方式必定会受到全球生产

网络组织下劳动分工机制的影响.其中核心城区由产

品生产制造和商品服务向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价值

链高端环节转变,而生产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则进一步

向郊区工业区和高科技园区集中.由城市的核心功能

所决定的CBD内,集中了大量跨国企业总部,吸引了大

量金融,法律,咨询,广告设计等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

(或称知识型服务业KBS)集聚,具有全球性的辐射力和

控制力.区域内的高就业密度提供的人员面对面交流

的机会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信息溢出,培育创新

氛围.高就业密度,高资本密度,高城市效率的组织特

征使该区域能够承担起高地价和高密度的基础设施投

入,加速了城市中心的产业置换升级和土地优化利用.

?

8?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8卷

2.4知识外溢和集体创新一基于R&D的产业集群

以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北京中关

村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以其蓬勃的发展生机和

成长潜力备受研究者关注,其成功与集聚产生的创新优

势密不可分.它们往往靠近大学,科研院所等教育研究

机构,一方面企业可以享受知识外溢带来的好处,另一

方面大学和科研机构密集的智力资源吸引着高科技企

业在此集聚并衍生出新的企业,有利于集体创新.北京

中关村地区新技术集聚体的最初形成即是企业从科研

院所和大学衍生出来的过程.另外,高科技园区一般位

于城市边缘区甚至远离市区,以其优越的就业机会,优

美的生态环境,完备的工作生活设施以及良好的社会环

境,集聚了大量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成为智力资源密

集区,并带动了周边高档住宅社区及商业和服务等生活

配套设施的开发.使城市经济空间呈现中心的商业金

融区和外围的高科技园区相互联系又保持一定距离的

两极化发展,Castells形象地称之为"对偶城市".作

为一个新的城市功能单元,高科技园区日益成为带动现

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集聚对北京城市空间的作用机制

近年来,在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共同作用下,在北京

市区及其周边郊县区形成了各种产业集群,如西北部以

中关村科技园区为龙头的综合技术服务,计算机和电子

及其相关产业集群;顺义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

迅速;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承接东南郊的制药,化肥,

炼焦化学,电解等工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有机化学,

生物科技产业集群,带动了北京东南区域的城镇体系建

设.这些产业集聚区不仅带动了所在区域的经济增长,

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变

动方向.下面以几个典型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来证实上述

产业集聚机制对城市空间要素影响机制的理论分析.

3.1企业集聚区主导了资本流动的空间格局

作为企业集聚的节点区域,各类产业区无疑已成为

资金流入和资本创造的主导力量.其中以金融,咨询,

总部机构等高度集聚的CBD,发挥着企业战略决策和组

织管理的中枢作用,其区位选择及服务功能的空间扩

散,在大都市多核结构演变乃至边缘城市的形成中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北京高级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变化来看,20世纪90

年代以前主要集中在西城,东城2个中心城区,布局较

为松散,尚未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特点.而随着东部CBD

的建设,集聚了大量金融,保险,咨询,商业服务企业,逐

渐成为北京的金融中心,位于西城区的金融街也因其金

融业传统优势占据重要地位,成为高级生产性服务的次

级节点.此外,作为北京发展最成熟的次级就业中心,

海淀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包括中关村科技园主体园

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生产服务功能配套亦日趋完善,

已形成继CBD,金融街之后的高级服务业集聚中心,城

市功能得到强化,成为北京大都市区多核模式形成中的

重要一极.根据北京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选取金

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三类生产性服务业

的地区分布(表1),依此来考查商务功能集聚对城市空

问结构的影响.

表12004年北京市及城八区三大类服务业地区生产总值构成

Tab.1AddedvalueofthreeservicesinBeijinganditseightdistrictsin2004

亿元

10.yuan

说明:

数据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05)整理所得.

可以看出,西城,朝阳,海淀已成为北京市3个主要

的生产性服务业所在地,上述三类高级服务业总产值占

到全市64%,其中金融业占全市70%左右,共同发挥着

重要的城市中心功能和功能区中心职能,承载这些高级

服务功能的三大集聚体——金融街,CBD,中关村则成

为北京大都市区的资本中枢与一级节点,占据城市空间

系统的核心地位.一方面,CBD,金融街组团的中心职

能不断强化,是城市从单核均质空间模式向多核多功能

空间模式过渡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关村高级服务功能

的配套集聚,是促进大都市区次级就业中心向既与CBD

有机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功能区过渡的重要力量.此外,

大都市区周边19个开发区(国家级3个,市级l6个),

已逐渐成为吸引北京市实体资本和外资流入的主体,

2007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年增长率达

23%;吸引外商实际投资196亿美元,占全市比例逐年

E升.

第5期张芸等: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9.

3.2产业集聚区重塑了劳动力市场的空间分布

郊区化带动的大都市化过程中,如果人口与产业向

外无序扩散,则会造成城市空间呈"摊大饼"状向四周均

衡蔓延,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限制城市效率的发

挥,阻碍城市结构向多核多功能的大都市空间模式转

变.因此,在市场,政策引导的共同作用下,一些专业化

生长点,产业区在中心城周边区域发展起来,专业化劳

动力市场不断扩大,集聚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并吸引其他

生产性和支持性服务功能跟进.对此,以北京市发展较

为成熟的产业集聚体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来分析产业

集聚对就业格局的影响.中关村科技园区在主体园区

基础上整合北京市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后,形成

了"一园八区"的空间格局(图1),并以专业园区的形式

发展,引导产业功能在空间上分解集聚,表现为西北方

向的高新技术研发,服务功能以及东南方向的高新技术

制造功能的分工与合作布局逐步形成,吸引了大量专业

化技术人员和相应生产服务性从业人员涌人.园区从

业人员由2002年的40万人增至2007年的90万人,年

均吸纳就业人数达10万人,增长率为17.6%,高出北京

市平均水平近11个百分点;2006年新增雍和园,石景山

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通州光机电一体化基地,国

家环保产业基地4个新园区,规划总面积达到23252.29

hm,2007年新增就业10.8万人,占北京市三次产业从

业人员增加总量的47%,从目前发展情况看,海淀园,亦

庄组团,丰台园,电子城,昌平园构成了中关村科技园区

吸纳就业的主体部分,成为中心城区周边的高密度就业

节点和郊区就业中心.

图1中关村科技园区空间格局示意图

Fig.1Thespafi~pattern

ofZhongguancunScienceandTechnologyPark

3.3重点产业集聚区推动周边房地产市场发展

国际经验及理论表明,当城市发展的轨迹是土地利

用驱动城市交通,城市交通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城市土地

利用时,城市的发展是理性的(smartgrowth).近年来北

京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展和交通网络的建设也证明了这

点(图2),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带动了中心城区指向各

节点快速交通通道的建设,将城市主要中心与亚中心有

机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出于产业集聚所吸纳的大量就

业对邻近寻找住所的需求,并受快速交通轨道建设的拉

动,周边房地产市场得以快速发展,大型服务设施进驻,

郊区就业中心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具体来说,在近郊

区,随着上地信息产业基地,软件园,生物城等中关村科

技园主体园区就业密度的增加,城铁l3号线的开通将

其与中心城区联系起来,并带动了沿线产业区,东侧回

龙观,天通苑等大型居住社区的开发建设;地铁4号线

又打通了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航天城和丰台园等

就业节点与中心城区的联系;受酒仙桥电子城以及13

号线,机场快速路与中心城区联通的共同带动,望京住

宅区得以开发;此外,机场高速(京顺路)也将东北部空

港工业区与中心城区联系起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的发展则带动了亦庄轻轨线的规划建设和大都市区东

南部功能组团亦庄新城的开发建设,并通过5号线,10

号线与中心城区,CBD相连接.在远郊区,通州经济开

发区,大兴经济开发区,林河经济开发区(顺义)等市级

产业园区,已成为大都市周边区域吸纳资本与就业的增

长极,也将成为推动重点新城建设的经济引擎.

图2北京大都市区主要产业区与交通示意图

Fig.2Themainindustrial

districtsanditstrafficinBeijingmetropolitanregion

4集聚对北京城市结构的作用结果

由专业化和外来投资双重推动的产业功能郊区化

进程中,生产要素在城市空间层面呈现一种相互关联的

分散和重新集聚趋势,性质相同的城市功能在空问分布

上更趋于集中,一个具有多个亚中心的网络化空间结构

?

10?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8卷

逐渐形成.产业集聚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

在2个方面.

4.1城市功能组团的重新整合

4.1.1促进CBD组团中心功能强化.在20世纪90年

代以前,同中国的许多城市一样,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

发展成"统一而标准的城市面貌,其中混杂着工业区和

居住区的合成体"(Gaubatz,1995).这种混合的土地使

用方式在空间上重复创造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所谓细胞

结构,微观上整合但宏观上非常混乱,造成了中心城区

高人口密度和低资本密度的用地结构,限制了城市功能

的发挥.随着中心城区三产的兴起和工业的外迁,由于

靠近北京东部,南部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加之区内使馆

区和首都机场提供的优越对外联系条件,使朝阳区具备

了建设CBD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在集聚机制和规划

引导的双重作用下,该区域集聚了众多跨国企业代表

处,地区总部和高级服务业,已发展成为集金融,保险,

信息,咨询,商业,文化和商务办公等多种服务功能的商

务中心.而快速的,高容量的交通网络将CBD与其他经

济亚中心和城市就业人口有机联系起来,CBD为郊区工

业园区提供金融,信息,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服

务,对整个城市经济系统实行统一组织和管理;而郊区

工业园区在生产制造方面给予CBD提供支持.

4.1.2推动城市空问扩展由"摊大饼"向"轴向"发展延

伸.尽管北京早在1958年就提出按照分散集团模式进

行城市布局,但1980年代以来,各个集团迅速扩张,基

本连接成片,表现出明显的"摊大饼"式扩展."摊大

饼"圈层式模式适合于早期城市发展,但对于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大都市来说,已被证明是一种低效的城市扩展

方式(E.W.Burgis,1933),而"轴向发展"与"点一轴"模

式适合于经济较为发达阶段的区域发展与城市扩张(陆

大道,1997).但是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的转换不会自动

发生,需要强有力的内在机制来推动其发展.北京近郊

和周边几个重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在北京城市空问推

进方式的转换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首先,集聚带动

的城市用地集中连片开发节约了成本,增强了基础设施

的有效利用,当同类或相关企业集聚到一定程度,支持

性和服务性机构涌入,高密度就业中心逐渐形成;其次,

就业的集聚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和中心城区

指向各节点快速交通通道的建设,成为推动城市空间沿

"轴向"扩展转换的关键因素.目前,城铁13号线,地铁

4号线北段,八达岭高速等快速通道构成了中心城区通

向西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发展轴线;京通快速路,八

通地铁线联接了中心城区通往东部重点拓展区的发展

轴线;京津塘高速,亦庄地铁线将构成中心城通往东南

部现代制造业组团的发展轴线;机场高速,机场地铁,京

顺路联通了中心城到空港工业区,顺义新城的发展轴

线.规划连接顺义,通州,亦庄等11座新城的轨道s6

线方案已经初步确定,届时将成为联通中心城与新城及

新城与新城之间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模式的交通通道.

4.1.3促进多功能,多极核城市空间结构形成.随着

郊区各类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壮大,中心城区的制造业转

移与土地置换速度得到提升,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

展,除市区CBD功能的充分发挥以外,金融街副中心作

用也日益明显;此外,受产业依存影响,各类城市功能区

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一般服务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

始向外转移,形成城市亚中心,共同发挥着服务,辐射与

集散功能,带动各区协同发展.2007年北京的现代服务

业创造了50%的GDP,其中金融业为13.8%;文化创意

产业的发展也备受瞩目,占到了10.6%;另外,信息产

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分别占17%,7.8%和

8.2%.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天竺空港工业区等功能区已经发

展壮大,逐渐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中关村科技园

区作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

业和投资机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开发

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发展的理想之地;北

京天竺出口加工区作为国家首批出口加工区和全市唯

的出口加工区,已经开始成为外向型企业的集中区和

出口创汇的重点地区.北京已逐渐发展成为"多中心,

多极核","开敞式"的城市空问结构.

4.2诱导新城的形成

在发达国家过去的30~40年的城市发展中出现了

新的形态——边缘城市(edgecity).边缘城市的地理位

置在中心城市劳动力市场范围之内,经济上与主城区有

着密切的联系.边缘城市承担着双重功能:

一方面与城

市中央商务区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同时又是周边地区

的经济实体.边缘城市的出现和发展无疑将单一中心

的城市发展成多中心的城市.

在北京过去十几年产业与人口向郊区转移的过程

中,虽然一开始就提出了"三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

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政策导向,但

由于区县,乡镇,村各级行政主体均拥有投资管理权限,

受各自利益驱动,导致郊县区各级产业园区布局凌乱,

发展良莠不齐.相对分散的布局不仅使得工业用地的

经济效益大大降低,而且难以形成郊区新的人口聚集

点,造成居住和就业分离,加重了交通拥堵;其次,也阻

碍了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导致周边地

区难以形成功能完善的副中心,限制了国际大都市城市

第5期张芸等:

产业集聚对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机制.11.

功能的发挥.基于此,北京市自2003年起对各类开发

区,工业园区进行了清理整顿,保留国家级开发区3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