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8002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docx

《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docx

试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人体解剖学

实验讲义

 

制药与生命科学学院

主编:

王永录

2008年9月

目录

实验一小白鼠、大白鼠及兔的解剖实验1

实验二人体解剖学实验2

实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4

实验四心音听诊9

实验五人体心电图的记录12

实验六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16

实验一小白鼠、大白鼠及兔的解剖实验

【目的】:

掌握小白鼠、大白鼠及兔的基本解剖结构。

【实验对象】小白鼠、大白鼠、兔

【实验器材和药品】乌拉坦、手术台、手术器械(止血钳、手术刀、动脉夹、手术剪、手术镊等)、注射器、手术线、纱布、脱脂棉等

【实验步骤及观察项目】

取实验动物,乌拉坦麻醉后固定于手术台,解剖。

观察以下组织器官,注意与人体组织结构的区别。

1.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

大脑、小脑、间脑、脑干。

脊髓。

2.骨骼肌:

肌肉的构造和形态。

3.皮肤:

表皮、真皮结构。

皮肤的附属器,汗腺、毛发、指甲、皮脂腺。

4.消化系统: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胰腺、肝及胆囊。

5.呼吸系统: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膜及胸膜腔。

6.循环系统:

心脏(心壁、心腔、瓣膜、乳头肌、腱索、冠状血管)。

7.泌尿系统:

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8.生殖系统:

雌性生殖系统:

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雄性生殖系统:

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射精管。

【思考题】

小白鼠、大白鼠及兔与人体结构的区别?

 

实验二人体解剖学实验

【目的】:

1.了解人体主要系统器官的概貌。

对人体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掌握人体各个系统主要器官的基本结构。

3.重点掌握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实验对象】

1人体各组织器官模型标本。

2人体实物标本。

【实验步骤及观察项目】

观察以下组织器官:

1.骨骼系统:

骨的基本形态构造,骨连结的形式,关节的基本构造,骨骼组成,颅骨、脊柱、胸廓及骨盆的组成。

上肢骨,下肢骨。

2.骨骼肌:

肌肉的构造和形态。

肌肉的连结与肌肉的作用。

头面肌群、胸腹肌群、腰背肌群、上下肢肌群。

3.皮肤:

表皮、真皮结构。

皮肤的附属器,汗腺、毛发、指甲、皮脂腺。

4.消化系统: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胰腺、肝及胆囊。

5.呼吸系统: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胸膜及胸膜腔。

6.循环系统:

心脏(心壁、心腔、瓣膜、乳头肌、腱索、冠状血管)、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体循环、肺循环、淋巴循环。

7.泌尿系统:

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8.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男性生殖系统:

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射精管。

9.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脑:

大脑、小脑、间脑、脑干。

脊髓。

周围神经:

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

10.内分泌系统:

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性腺、垂体、下丘脑、松果体。

【思考题】

问题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本实验,说说你对这句话在科学工作中应用的理解。

 

实验三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目的】1.通过学习实验历史更好地理解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学习ABO血型鉴定的原理、方法以及交叉配血的方法。

3.掌握血液的生理作用的基础上,理解临床上输血的重要意义。

【原理】血液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失血后能不能向心血管系统输送同种动物其它个体的血液以补充失去的血液呢?

试验表明,将某个动物的血液输送给同种的另一动物有时会造成受血动物的死亡。

后来发现,许多动物的血清能使其它动物的红细胞凝集并溶血,这就是造成受血动物死亡的原因。

1901年KarlLandsteiner根据人体红细胞与血清混合后是否凝集,首先发现人类血液中存在着不同的血型。

这一发现使输血可以成为安全的医疗措施因而被广泛应用。

血型就是红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上有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onogens),在血清中有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凝集原与凝集素的反应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reaction),它实际上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

而血清使均匀混合在血液中的红细胞聚集成团,这便是凝集(agglutination)。

Landsteiner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凝集原A、B的情况而将血液分为A、B、AB、O四型。

血型鉴定是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加入标准A型血清(含抗B抗体)与标准B型血清(抗A抗体)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上有无A或/和B抗原。

交叉配血是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血清分别同供血者的血清与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为确保输血的安全,在血型鉴定后必须再进行交叉配血,如无凝集现象,方可进行输血。

若稍有差错,就会影响受血者的生命安全,千万不可粗心大意。

【实验对象】人。

【实验器材和药品】显微镜、离心机、采血针、双凹玻片、滴管、1ml吸管、小试管、试管架、牙签、消毒注射器及针头、棉球、消毒棉签;标准A、B型血清、生理盐水、75%酒精、碘酒。

【实验步骤及观察项目】

ABO血型鉴定

一、玻片法

1.制备红细胞悬液

用75%酒精棉球消毒左手无名指端,用消毒采血针刺破皮肤。

滴1滴血于盛有1ml生理盐水的小试管中,混匀,制成红细胞悬液(浓度约5%)。

2.混合血清和血浆

在双凹玻片的两侧,分别标明A与B。

用滴管吸取红细胞悬液,分别滴一滴于玻片两侧,然后将标准A型与B型血清各一滴,滴在两侧红细胞悬液上,用两支牙签分别混匀(注意严防两种血清接触)。

3.观察结果

15分钟后用肉眼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根据下表判定血型。

 

表1血型

血型红细胞凝集原血清凝集素

O型无抗A(α)、抗B(β)

A型A抗B(β)

B型B抗A(α)

AB型A、B无

表2凝集反应

是否凝集受检者的血型

B型标准血清(抗A血清)A型标准血清(抗B血清)

-+B

+-A

--O

++AB

二、试管法 

取干净小试管2支,分别标明A、B字样。

分别加入A、B型标准血清与受试者的红细胞悬液各1滴,混匀后室温放置5min离心1分钟(1000转/min)。

取出试管后用手指轻弹试管底,使沉淀物被弹起,在良好的光源下观察结果。

轻弹管底时,若沉淀物成团漂起,表示发生凝集现象。

若沉淀物之边缘呈烟雾状逐渐上升,最后使试管内液恢复红细胞悬液状态,表示无凝集现象。

试管法较玻片法结果准确。

 

交叉配血

一、玻片法

1.制备红细胞悬液

以碘酒、酒精消毒皮肤后,用消毒的干燥注射器抽取受血者静脉血2ml。

取其1滴加入装有1ml生理盐水的小试管中,制成红细胞悬液,其余血液装入另一小试管中,待其凝固后离心出血清备用。

以同样方法制成供血者的红细胞悬液与血清。

2.混匀红细胞和血清

在玻片的两侧分别注明“主”、“次”字样。

于主侧分别滴加受血者的血清及供血者的红细胞悬液各一滴;于次侧分别滴加受血者红细胞悬液及供血者的血清各一滴。

分别用牙签混匀。

15分钟后观察结果。

若两侧均无凝集现象表示血型配合,可以输血。

二、试管法

取试管2支,分别标明“主”“次”字样,各管按玻片法加入相应内容物各1滴,混匀后离心1分钟(1000转/min),取出试管,观察有无凝集。

此法比玻片法迅速。

【注意事项】

1.吸A、B型标准血清及红细胞悬液时,应使用不同的滴管;用于混匀红细胞悬液与标准血清的牙签应分开;红细胞悬液滴管尖端(管口)不能接触标准血清液面。

2.肉眼看不清凝集现象时,应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3.红细胞悬液及标准血清须新鲜,因污染后可产生假凝集。

4.红细胞悬液不能太浓或太淡,否则可出现假阴性反应。

牙签沾取血液切勿过度。

5.注意区别红细胞凝集和聚集,后者加一滴生理盐水混匀可分散,前者不能分开。

6.判断红细胞是否凝集,要有一定时间(一般要10~15min),尤其是室温低时,凝集所需时间更长,但直接涂血更快凝集。

【思考题】

1.血液有何生理作用?

试试了解临床的输血法则。

2.如果有标准A型红细胞和标准B型红细胞,但无标准血清时,能否进行血型鉴定?

3.为什么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输血仍要做交叉配血试验?

4.先根据实验结果,判定受试者的血型;并讨论受试者在临床输血时能给何型病人输血?

能接受何型给血者的血液?

为什么?

5.说说你在平时的学习中,是如何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的?

谈谈你的经验。

6.Landsteiner发现ABO血型只是消除了输血中主要的危险,仍有部分病人因输同型血而发生溶血,为什么?

 

实验四心音听诊

【目的】1.学习心音听诊方法。

2.了解正常心音特点及其产生原理。

3.学习听诊器的用法。

【原理】心音(Cardiacsound)是由于心脏瓣膜关闭及血液撞击心室壁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可在胸壁的一定部位用听诊器听取。

心音有四个,分别为第一心音(S1)、第二心音(S2)、第三心音(S3)和第四心音(S4)。

第一心音发生在心缩期,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它是由房室瓣关闭、心室收缩时血流冲击房室瓣引起心室振动及心室射出的血液撞击动脉壁引起的振动而产生的。

第二心音发生在心室舒张早期,它是由于主动脉瓣何肺动脉瓣迅速关闭,血流冲击大动脉根部及心室内壁振动而形成的。

第三心音发生在快速充盈期末,此时血流速度的突然改变可造成心室壁和瓣膜振动,从而产生第三心音。

第四心音又称心房音,由于心房收缩使血流进入心室,引起振动而产生。

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一般都可听到两个心音S1和S2,在某些健康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听到S3,一般听不到S4,如能听到可能为病理性。

【实验对象】人。

【实验器材】听诊器。

【实验步骤与观察项目】

一、确定听诊部位

1.受试者多采取仰卧位,检查者站在床的右侧,也可采取坐位,检查者坐在对面,应试者应解开上衣,面向亮处。

2.心脏瓣膜听诊区传统的心脏瓣膜听诊区为四个瓣膜五个区,①二尖瓣区M位于心尖部,即左侧第五肋间锁骨中线稍内侧②肺动脉瓣区P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③主动脉瓣区A在胸骨右缘第二肋间④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E在胸骨左缘第三肋间⑤三尖瓣区T在胸骨体下端左缘,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

此外,对疑有心脏病的病人还可听诊其他部位(如颈部、肩胛间)。

二、听诊顺序

心脏听诊的规范顺序是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听诊,即从二尖瓣区开始→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

三、区分两个心音S1和S2

检查者戴好听诊器,以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轻持听诊器体件,置于受试者胸壁上,用力要适度,听取心音同时,可用手触诊心尖搏动,另外,要根据心音特点(音调、强度、性质、持续时间等)、间隔时间,仔细区分。

区分两个心音的要点是:

⑴S1音调较低,持续时间长,在心尖部听得最清楚;S2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在心底部听得最清楚。

⑵S1与S2时间间隔小于S2与下一个心动周期的S1之间的间隔。

⑶S1与心尖搏动(或几乎与颈动脉搏动)同步。

四、比较不同瓣膜听诊区两个心音的强弱

【注意事项】

1.听诊心脏时,环境要安静,检查者思想要集中,为了更好地辨别心音,有时可让受试者改变体位、暂停呼吸或深呼吸气等。

2.听诊器的耳件方向应与外耳道的方向一致(向前),胶管等勿与他物摩擦,以免产生杂音,影响听诊效果。

【思考题】

1.心音听诊区是否在各瓣膜解剖的相应位置?

2.试述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产生机制。

3.根据听取心音的特点,说明两心音S1和S2分别标志心动周期中的哪个期?

4.描述所听到的心音及不同听诊区两心音各自有何不同。

5.了解心音的临床意义。

 

实验五人体心电图的记录

【目的】1.学习人体心电图的记录方法。

2.了解人体正常心电图、各波形及间期的生理意义。

【原理】正常人心脏由窦房结发出兴奋,按一定途径和时程,依次传向心房和心室,引起整个心脏的兴奋。

因此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各部分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电变化的方向、途径、次序和时间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心脏兴奋的部位与未兴奋的部位之间形成无数对极性相反的偶极子。

这些偶极子具有一定的电量和方向。

这种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反映到身体表面使身体表面也随心动周期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将测量电极置于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通过心电图机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即为目前临床上常规记录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

因此心电图是整个心脏在心动周期中电活动的综合向量变化。

根据电极所置放的位置和导线的连接不同,所测得的心电图波形也不一样。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无直接关系。

它反映心脏正常机能活动,但心脏发生病态时它的电活动亦发生改变,因而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

【实验对象】人。

【实验器材和药品】心电图机(或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导电膏、分规;棉球、酒精。

【实验步骤及观察项目】

一、心电图机连接电源

心电图机接好地线、导联线和电源线,预热5分钟。

二、电极的安放

受试者安静仰卧,肌肉放松,裸露腕部和踝部,用酒精棉球擦净置放电极处的皮肤,待皮肤干燥后涂上导电膏,再将电极与皮肤固定,保证导电良好,防止肌电干扰和基线漂移。

肢体导联电极应安放在前臂屈侧腕关节上方及内髁上方胸导联电极按图6-9所示部位安放。

图6-9胸导联电极安置部位

三、连接导线

按规定的导联接好导线(有一定的颜色标志):

红色-右手,黄色-左手,绿色-左足,黑色-右足,白色-胸导联导线。

四、心电图的记录

(1)校正输入信号电压放大倍数旋动校正键,1mv标准电压应使描笔振幅恰好为10mm。

(2)描记各导联心电图用导联选择开关分别选择标准肢体导联Ⅰ、Ⅱ、Ⅲ,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胸导联V1、V3、V5等九个导联进行描记。

(3)在记录纸上注明各导联代号,受试者姓名、年龄、性别及记录日期

五、心电图的分析

(1)辨认波形取下心电图记录纸,辨认P波、QRS波群、T波、P-R间期、S-T段以及Q-T间期。

图6-10Ⅱ标准导联心电图的测量

(2)测量波幅及时间纵坐标表示电压,每小格代表0.1mv(每小格为1mm),横坐标表示时间,每小格代表0.04s(每小格为1mm)。

用分规测量。

测量波幅值时,凡向上的波均应测量从基线上缘至波峰顶点的距离,凡向下的波,均应测量基线下缘至波谷底点的距离。

以标准导联Ⅱ为例,参照图6-10,测量各波电压幅值、P-R间期及Q-T间期,观察S-T段有无移位。

(3)心率的测定测量相邻两个心动周期的R-R间期(或P-P间期),代入下式即可。

如心率不齐,应测量5个R-R间期,求其均值,再代入公式

60

心率=次/分

R-R间期(秒)

(4)心律的分析包括主导心律的判定;心律是否规则;有无期前收缩或异位节律。

分析时,首先要认出P波、QRS波群,根据P波决定基本心律。

窦性心律心电图表现为:

P波在Ⅱ导联中直立,aVR导联中倒置;P-R间期在正常值范围(0.12~0.20s)。

成年人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率为51~100次/分。

【注意事项】

1.受试者宜静卧数分钟,肌肉尽量放松,避免大呼吸动作,防止寒冷引起肌紧张,甚至寒战,影响记录。

2.记录心电图时,先将基线调到中央,使图形能在纸的中央描出。

防止造成基线不稳和干扰的因素。

基线不稳或有干扰时,应排除后再进行描记。

3.在变换导联时,必须将输入开关关上,再转动导联选择开关。

4.记录完毕后,将电极和皮肤擦净,心电图各控制旋纽转回关的位置,最后切断电源。

【思考题】

1.正常心电图的主要间期各为多少?

有何生理意义?

2.为什么不同导联引导出来的正常心电图波形有所不同?

为什么各波形和间期等总是规律的出现?

 

实验六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

【目的】1.学习间接测定人体动脉血压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确定的人体正常血压及脉压标准。

【原理】血压(Bloodpressure,BP)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血压的单位通常用kPa或mmHg来表示,1mmHg=0.133kPa。

血压的形成是由于心血管内有血液充盈、心脏射血、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及外周血管对血流的阻力和弹性贮器作用。

测量动脉血压的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

生理学实验中测量动物血压的经典方法,是将导管的一端插入动脉、静脉或心腔,将导管的另一端与一个装有水银的U形管相连,U形管上有刻度,读得的U形管两边水银液面的高度差即为测定部位的血压值。

用U型水银检压计测得的压力读数为平均压。

这是一种直接测量血压的方法。

临床上常采用听诊法间接测量血压,使用血压计、听诊器测量人体动脉血压(Arterialbloodpressure)。

其原理是,通过血压计的袖带在动脉外施加压力,改变血管口径和血流,产生不同的声音,根据听诊音的变化来判断血压数值。

通常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没有声音,但当血流经过血管狭窄处,形成涡流,撞击血管壁,发出声音。

当缠于上臂的袖带内的压力超过收缩压时,可完全阻了肱动脉内的血流,此时,听诊器听不到声音也,也触不到该侧桡动脉的脉搏。

当袖带内压力比肱动脉的收缩压稍低的瞬间血液在动脉压作用下,突破袖带压进入肱动脉,形成涡流。

通过听诊器可听到声音,同时可触得桡动脉脉搏,此时袖带内的压力读数即为收缩压。

当袖带内的压力降至等于或稍低于舒张压时,肱动脉内血流恢复,听诊音消失,此时袖带内压力即为舒张压。

我国健康成人在安静状态时血压的正常参考值:

收缩压为100~120mmHg(13.3~16.0kPa);舒张压为60~80mmHg(8.0~10.6kPa),脉压为30~40mmHg(4.0~5.3kPa)

【实验对象】人。

【实验器材】血压计,听诊器。

【实验步骤】

一、受试者准备

受试者静坐5~10分钟,取仰卧位或坐位。

裸露被测侧的上肢(常为右上肢),肘部应与心脏同一水平,上臂伸直并轻度外展。

二、绑袖带

检查者松开血压计橡皮球的螺旋阀,将血压计袖带展平,排尽余气后,将螺旋阀旋紧。

将袖带气囊部分对准肱动脉,紧贴皮肤缚于上臂,袖带下缘应距肘窝横纹上半部2~3cm。

松紧要适度。

三、放置听诊器

检查者戴好听诊器,先于肘窝处触及肱动脉搏动,再将听诊器胸件置于肘窝可触及肱动脉搏动处。

轻压听诊器胸件使之与皮肤紧密接触。

四、充气与放气并记录

挤压气球向袖带内充气,边充气边听诊,待肱动脉搏动消失后继续充气,血压计读数升高20~30mmHg(2.6~4.0Kpa)后,松开气球螺旋阀,缓慢均匀地放气,两眼平视汞柱,仔细听诊。

听到第一声时的血压计读数即为收缩压,随着汞柱下降,声音逐渐加强,继而出现吹风样杂音,然后声音突然变小而低沉,最终声音消失,声音消失时血压计读数即为舒张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为脉压。

血压常以收缩压/舒张压的形式记录,例如收缩压为15.6kPa,舒张压为10.4kPa,应记为15.6/10.4kPa。

【注意事项】

1.室内必须保持安静,以利听诊。

2.听诊器胸件置于肱动脉上时不可压得太重,不得与袖带接触,更不可塞在袖带下。

3.发现血压超出正常范围时,应让受试者休息10min后复测。

4.血压计用毕,应将袖带内气体驱尽,卷好,放置盒内。

将检压计向右略倾斜,使管内水银退回储槽内,然后关闭,防止水银外泄。

【思考题】

1.思考哪些因素会影响动脉血压的测定?

2.思考用间接法测得的血压值与直接法测得的是否一样?

为什么?

3.思考受试者将手臂垂下测量,血压是否有变化?

4.测量血压时,测左侧上肢与测右上肢所得的血压值是否相同?

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