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8190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docx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docx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等法规,结合医院是集,制定本措施。

一、标准预防的原则

隔离对象:

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预防。

防护目的:

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根据传播途径执行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

重点是认真洗手和掌握洗手的时机。

标准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预防血源性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手卫生(洗手和手消毒)

戴手套

实时戴口罩、面罩、护目镜

标准预防措施防护服装和屏障技术

小心使用医疗锐器

医疗器械正确的消毒措施

1、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后,不论是否戴手套,都必须立即洗手。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对同一患者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洗手或手消毒。

3、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进行处理,以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医务人员、患者、探视者与环境之间传播。

对于需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确保在下一患者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消毒灭菌。

4、进行内窥镜检查等与病人血液接触时,须穿防护衣、戴口罩、手套、防护镜。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手套。

6、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7、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如要回针帽,可用单手技术;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8、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9、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

10、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别人,实施手术时操作者在手术过程中传递刀剪等锐器时应使用弯盘。

11、在加药液折安瓿时戴手套,采用专制折安瓿器折断安瓿,不用手直接折断安瓿,要有效避免折安瓿时玻璃划伤双手。

12、诊疗和护理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患者,尽可能使用具有安全保护性装置的产品,如真空抽血设备、安全留置针、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带有安全滑套的针筒,可阻止和减少锐器伤害的发生。

13、给躁动患者进行操作时应有助手协助和必要的约束措施。

14、污染物品应及时处理,避免接触患者的皮肤与粘膜,以防污染其他物品,引起微生物传播。

二、不同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一)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

、支原体肺炎、SARS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有肺结核、.

流感、肺炭疽、麻疹、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嗜肺军团菌肺炎等。

1、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具体措施如下:

(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2)应严格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的物品;

(3)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应戴手套;

(4)应严格空气消毒。

2、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水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取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具体措施如下:

(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2)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的物品;

(3)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防护面罩,穿隔离衣.

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4)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如果患者的血液、体液等不慎溅洒于皮肤或粘膜,应立即先用肥皂,再用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边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然后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部位的局部挤压。

伤口冲洗后,再用消毒液如0.5%的碘伏或75%的酒精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二)经消化道传播疾病的预防

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有甲型肝炎(HAV)、戊型肝炎(HEV)、幽门螺杆菌、霍乱弧菌、志贺菌、沙门菌、轮状病毒及大肠埃希菌感染等。

其传播途径有:

1、经水传播;2、经食物传播;3、经接触传播;4、经昆虫传播。

医务人员预防控制措施:

1、早期发现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及时进行隔离(单间隔离或同种病原体感染同住一室)治疗;

2、对肠道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可采取医学观察、留验、检疫、给予预防接种和药物预防;

3、注意手卫生,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摘手套后洗手和手消毒;

4、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消毒;或使用一次性.

隔离衣,用后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5、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6、医务人员保护性措施包括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抗病防病的能力;进行主动免疫(接种疫苗、菌苗等),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或进行被动免疫(如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使机体获得免疫力。

如果患者的血液、体液等不慎溅洒与皮肤或黏膜,处理方法同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

(三)经接触传播疾病的预防

经接触传播的疾病有巨细胞病毒感染、疱疹病毒感染、多重耐药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医务人员预防控制措施:

1、将患者收入隔离病房或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同住一室;

2、注意手卫生,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摘手套后洗手和手消毒;

3、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和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4、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照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5、对于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医务人员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防护镜;

6、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四)经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

经血源性传播的疾病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丁型肝炎病毒(HDV)、EB病毒感染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其中最危险的3种病原体为HIV、HBV、HCV。

感染途径主要为:

1、医务人员通过医疗操作,经血与血的接触传给患者或者患者传给医务人员;2、医务人员被污染的针头或锐气刺伤,病原体进入血液而感染,临床多见于医护人员,尤以护士为多。

血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为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外科手术、口腔科、内镜、实验室等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防护措施:

1、当皮肤与血液、体液、组织液、黏膜、血制品等直接接触时,应戴手套;

2、当存在血液和体液飞溅、泼溅或喷溅至眼、口和其他黏膜时,应带防护性眼罩和口罩;

3、在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

4、正确处理锐器;

5、不要讲针头重新戴帽、折断或进行其他人工操作;

6、禁止在可能存在血液暴露的工作场所进食及吸烟或其他;

7、不得将食物和饮料存放在放置感染性材料的冰箱内;

8、凡与血液或感染性物质接触后的所有设备、环境和物体表面均应消毒;

9、离心或处理血液是如存在溅泼、飞溅或产生气溶胶危险时,应在有防护的区域内进行;

10、个人防护设施在离开工作场所时应立即除去,将所有的污染物放在特定的区域进行清洗、去污和其他处理。

三、医务人员防护用品使用

(一)口罩的使用

1、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

2、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3、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更换。

4、应正确佩戴口罩,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附录A。

医用防护口罩的佩戴方法

1、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的一面背向外。

2、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

、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

3.

4、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

5、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

口罩的摘除方法

1、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

2、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

3、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

(二)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1、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a)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b)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c)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2、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

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3、护目镜、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见附录B。

、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佩戴与摘除方法4.

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方法

戴上护目镜或防护面罩,调节舒适度。

摘除护目镜或面罩的方法

捏住靠近头部或耳朵的一边摘掉,放入回收或医疗废物容器内。

(三)手套的使用

1、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2)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2、无菌手套戴脱方法

(1)戴无菌手套方法

A、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

B、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的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上。

、掀起另一只袋口,以戴着无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C.

只手套的翻边内面,将手套戴好。

然后将手套的翻转处套在工作衣袖外面。

(2)脱手套的方法

A、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

套脱下。

B、戴着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内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

C、用手捏住手套的里面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

D、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四)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应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

防1.

护服应符合GB19082的规定。

隔离衣应后开口,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

2、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A、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B、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C、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3、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

A、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B、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4、应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

D见附录

5、防护服穿脱方法

(一)穿防护服(联体或分体防护服),应遵循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锁的顺序。

(二)脱防护服

1.脱分体防护服时应先将拉链拉开。

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

脱袖子、上衣,将污染面向里放入医疗废物袋。

脱下衣,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脱下后置于医疗废物袋。

2.脱联体防护服时,先将拉链拉到底。

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脱袖子;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直至全部脱下放入医疗废物袋内。

(五)鞋套的使用

1、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

3、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

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六)防水围裙的使用

1.分为重复使用的围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围裙。

2.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它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3.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

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4.

时更换。

(七)帽子的使用

1.分为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

2.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3.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4.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

5.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

(八)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一)从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

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二)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

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九)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一)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

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罩→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二)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

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三)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