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8333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资企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外资企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外资企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外资企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外资企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外资企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外资企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外资企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外资企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外资企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外资企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外资企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外资企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外资企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外资企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外资企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外资企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外资企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外资企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外资企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资企业.docx

《外资企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资企业.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资企业.docx

外资企业

二、外资企业

(一)晚清时期的外资企业

汉口开埠以后,外商和洋行凭借资金、运输和技术的优势和汉口及其周边地区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在汉口租界内外开办出口商品加工厂以及从事制茶、肉禽蛋加工冷藏、精炼桐油、纸烟生产、皮革、棉花、苎麻、打包以及面粉厂等一批农副产品及原料的出口加工厂和轻工业产品的生产工厂,就地取材加工制造,就地倾销或转运重洋,获利甚丰。

这些工厂较传统手工作坊规模大、工人多,采用机器生产,生产效率高、质量好。

以汉口租界为基地的外国工厂在当时汉口某些行业拥有垄断地位。

如俄商曾长期垄断武汉制茶工业,德商、英商先后垄断制蛋工业,日商垄断榨油、面粉,英商垄断卷烟业等。

此时,开始出现中外合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

外商工厂多集中在租界内及其附近,管理者多为外国人。

至1911年,江岸地区有记载的各类外资企业就有54家之多。

(表11)

晚清时期江岸地区部分外资工厂一览表

表11

工厂名称

国别

时间

主要业务

地点

备注

汉口熔金厂

19世纪70年代

熔炼金银

英租界

不久即停办

怡和洋行

澄油厂

1871年

精炼桐油其他油脂

英租界

年制桐油5万担以内,木油4万担以内,牛油等2万担以内。

德商澄油厂

1871年

精炼桐油木皮油

德租界

备有较大的储油和检验设施

英商砖茶厂

1872年

制造砖茶

英租界

不久停办

顺丰砖茶厂

1873年

机制砖茶

英租界下首(今沿江大道黎黄陂路口)

资本100万两,1916年时日产768担

新泰砖茶厂

1874年

机制砖茶

兰陵路

资本100万两,1916年时日产384担

阜昌砖茶厂

1874年

机制砖茶

南京路口

资本200万两,1916年时日产256担

隆昌砖茶厂

1874年

机制砖茶

日产20篓

汉口压革厂

1876年

皮革加工

英租界

美最时蛋厂

1887年

蛋品加工

德租界

每日用蛋200担

礼和蛋厂

1887年

蛋品加工

大智门

每日用蛋300担

元享蛋厂

1889年

蛋品加工

和盛蛋厂

澳大利亚

1891年

蛋品加工

瑞兴蛋厂

1891年

蛋品加工

日租界

资本40万元,日用蛋190担,产干蛋白12担

汉口制冰厂

1891年

机制冰

资本20万两,汉口冷藏、制冰由此开始

和利冰厂

1891年

机制冰、冷藏

岳飞街

资本25万元,1950年结束。

屈臣汽水厂

1891年

机制汽水

英租界

1916年停业。

公兴蛋厂

1893年

蛋品加工

法租界

每日用蛋100余担。

嘉利蛋厂

1895年

制造蛋黄蛋白

大智门外

资本4万两,每日用蛋100担

棉籽榨油厂

1905年

棉籽榨油

日租界

每天榨棉籽1200担。

平和洋行棉花打包厂

1905年

机器打包

青岛路

资本182662镑,每日1000表。

日本棉花股份公司打包厂

1905年

棉花打包

日租界

每天打棉花1000包。

英商电厂

1905年

1935年直流发电总容量5750千瓦

合作路

资本18.2万元(3万英镑),向租界供电,1941年停业

隆茂洋行打包厂

1906年

机器打包

胜利街

隆茂洋行所办,每日1200表。

礼和机器面粉厂

英德合办

1905年

面粉加工

德租界

资本7.5万元

日信第二油场

1906.5

生产豆饼、豆油

日租界洋书昌

资本48.7万元

美最时电厂

1907年

直流发电857.5千瓦

原江岸街二码头,今二曜路口

资本4万两,向租界供电,1937年8月停办

东亚制粉株式会社

1907年

面粉工厂

资本48.7万元

和记洋行冰冻食物厂

1908年

冷冻、冷藏

资本35.1万元

英美烟草公司烟厂

英美合资

1908年

机制纸烟

德租界六合路

资本980万两,是辛亥革命前武汉最大的外资企业。

振兴烟叶厂

大智路

英美烟草公司办

首善印刷厂

大智路

英美烟草公司办

普尔赛电灯公司

中英合资

1908年统计

电力、供电

俄租界内

华经理史晋生

拔维晏牛皮芝麻厂

1908年统计

牛羊皮加工

英租界一码头

瑞记牛皮芝麻厂

1908年统计

牛羊皮加工

德租界内

禅臣牛皮芝麻厂

1908年统计

牛羊皮加工

英租界一码头

咪也牛皮芝麻厂

1908年统计

牛羊皮加工

德租界内

波弥文牛皮芝麻厂

1908年统计

牛羊皮加工

英租界二码头

美最时牛皮芝麻厂

1908年统计

牛羊皮加工

英租界四码头

锦泰牛皮芝麻厂

1908年统计

牛羊皮加工

英租界四码头

礼和牛皮芝麻厂

1908年统计

牛羊皮加工

英租界三码头

福来德牛皮芝麻厂

1908年统计

牛羊皮加工

英租界三码头

和昌牛皮芝麻厂

1908年统计

牛羊皮加工

德租界

公兴牛皮芝麻厂

1908年统计

牛羊皮加工

法租界

万顺牛皮芝麻厂

1908年统计

牛羊皮加工

英租界五码头后

立兴牛皮芝麻厂

1908年统计

牛羊皮加工

法租界

加利牛皮芝麻厂

1908年统计

牛羊皮加工

英租界二码头

义孚牛皮厂

1908年统计

牛羊皮加工

英租界五码头后

杜德牛皮芝麻厂

1908年统计

牛羊皮加工

英租界一码头

良济牛皮芝麻厂

1908年统计

牛羊皮加工

法租界

源发牛皮芝麻厂

1908年统计

牛羊皮加工

英租界一码头

和记蛋厂

1911年

蛋品加工

六合路

资本400万元,职工2000余人年出口7000吨。

汉口机械修理厂

1911年前办

机械修理

资本6万元

民丰机械修理厂

1911年前办

机械修理

资本4万元

制茶业

制茶业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口最大、最重要的工业,汉口亦为全国茶叶加工和出口的中心,输出砖茶约占全国60%,年输出总值200余万两白银。

最早在江岸地区开设工厂的是俄商阜昌、新泰、顺丰等洋行分别设立的砖茶厂。

最先建立的是俄商顺丰砖茶厂,该厂也是武汉地区最早的外资工厂。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俄商顺丰茶厂由崇阳迁入汉口英租界下首江滩边,改手工制茶为蒸汽机压制砖茶,常年职工800—900人,一年可压制砖茶15万筐,每筐1.5担,是为当时全国同类工厂中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企业。

1873—1874年,俄商特芬诺夫又将设于蒲圻的阜昌、新泰等茶庄迁来汉口。

阜昌砖茶厂汉口工厂规模宏大、设备完善,在欧洲人监督下工作的中国人约有1300~2000人。

上述三个砖茶厂一年可压制砖茶15万筐。

至1876年,汉口砖茶从陆路、水路运俄者达96373担,占全国输俄茶叶量的62%。

19世纪末,在俄租界有两座砖茶厂,还有两座在英租界,它们是汉口最重要的工业企业。

其中三个早已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之前已经存在,第四个于1893年创建。

这些厂装备最先进的砖茶制作机、发电设备,负责向当地居民提供照明用电。

清宣统二年(1910年),兴商公司茶砖获得中国首届商品博览会(时称“南洋赛会”)一等赤金牌奖。

蛋品加工业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后,德国美最时洋行和礼和洋行相继在汉口开设美最时、礼和、元亨等5家蛋粉厂,是全国最早建立的蛋品加工厂。

其后,法商公兴、澳大利亚和盛、瑞典瑞兴、英商和记蛋厂陆续建成投产,其中英商和记蛋厂规模最大。

这些厂利用湖北及其邻近地区出产的鸡鸭蛋为原料,用蒸汽打蛋机将蛋白打成一层薄胶体,备供工业应用。

蛋黄加工后作染革和掺制漆料,并加工冰蛋,制造蛋粉和蛋液,出口南洋及德、英、法、美等国,市场销路大增。

华中各地鲜蛋源源集中汉口加工出口,蛋品成为当时汉口大宗出口的商品。

至1910年,汉口输出量产值占全国50%以上。

(表12)

1887—1911年江岸地区蛋品加工企业情况一览表

表12

工厂

国籍

开设年代

工厂

国籍

开设年代

美最时

1887

和记

1911

礼和

1887

瑞兴

1891

元亨

1889

公兴

1893

嘉利

1895

和盛

1891

贝格尔

1909

立太

1910

永源

1908

公益

1911

1887—1911年为德国蛋品加工企业最有势力的时期,列表中德国工厂占5家,主要制品为干蛋白、液体蛋黄,多输德国。

和记蛋厂拥有冷冻设备,从此冷冻蛋制品才开始由汉口输出。

加之国内市场需用皮蛋、盐蛋的数量也相应扩大,促进汉口蛋业的发展。

1907年,英商和记洋行在六合路搭茅棚加工蛋品,进行季节性生产。

和记蛋厂是英国在中国建立的最大蛋品厂。

卷烟业

英美商人合资创办的汉口英美烟厂是辛亥革命前武汉最大的外资企业。

该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动工兴建,1908年投产。

英美烟草公司汉口分公司资本达980多万元,雇女工5000~6000人,该公司六合路烟厂有制烟机64台,月产烟7000~8000箱(每箱5000支)。

生产“哈德门”、“红锡包”、等牌卷烟。

据《海关十年报告,江汉关,1902~1911》记载,“英美公司在汉口的烟厂其规模堪与任何一家大企业匹敌。

日产纸烟1000万支,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它的产品已经打败了烟草市场的所有竞争对手。

这一方面得益于出色的广告宣传,另一方面是它薄利多销的经销政策,每包纸烟的利润极其微薄,工厂的原料主要取之于本地。

”1926年大革命时期和抗战初期,英美汉口烟厂曾两度停工。

武汉沦陷时期,该公司为日军占领,其产品由丸三洋行等3家日商洋行垄断。

桐油和皮革加工业

清末,汉口成为全国桐油最大集散地。

清同治十年(1871年),英商怡和洋行率先在英租界设立澄油厂,同时德商美最时洋行也开始设立澄油厂,并备有较大的储油和检验等设施。

汉口开埠后,牛羊皮的出口逐渐增多。

清光绪二年(1876年)英商在汉口设压革厂,使得皮革运到欧洲的运费得到很大节省。

汉口皮革出口量猛增,由1875年的5000担增至2万担,1877年更增至5万担。

汉口在清末成为国内最大的牛羊皮市场的原因之一。

当时,“汉口路”山羊板皮是国际上公认的优质皮革原料。

经洋行外销之牛羊皮及皮毛占全国出口量的半数以上。

汉口最大的牛羊皮加工厂是美最时洋行。

棉花打包和制冰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武汉棉花市场渐趋繁荣,棉花打包业应运而生。

“初仅英商平和洋行一家设立,除代客将棉花打包外,兼打苎麻、猪鬃、牛羊皮等,独家经营,获利颇丰。

……嗣后乃有英商隆茂洋行、华英合办之汉口打包公司,华商穗丰公司等”。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英商在法租界霞飞将军路36号(今岳飞街42号)开设制冰厂。

汉口冷冻、冷藏业自此开始。

在此基础上,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英商和利冰厂投产。

电力工业

英商电厂又称英商汉口电灯公司,1905年开办。

1906年,英商电厂前开路灯3盏。

其电力在租界内独立成网,主要为英、俄、法租界供电,同年电厂营业区内天津路江边,出现最早的电动排污站,用15匹直流电动机带动气压排污泵为租界排除粪污入江。

以后装机容量逐步增加,发电能力不断扩大。

此外,还有俄租界普尔赛电灯公司。

榨油和船舶修理业

汉口榨油业主要被日商垄断,在江岸地区有日商第二油厂等榨油工厂。

第二油厂所用原料黄豆主要由河南(驻马店)和蔡甸运来,日产量平均为豆饼2000枚,豆油80担。

汉口开埠,外轮进入,外商创办的修理船舶工业由此产生。

英商太古和怡和、日商大阪、法商强华等轮船公司先后建立修船坞地,设厂维修本公司运输船舶。

法商建立的民丰机器修理厂、汉口机械修理厂、容记洋行也经营船舶修理业务,为外轮运输公司服务。

(二)民国时期的外资企业

1911—1920年为民族资本工业大勃兴时期。

这一时期,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工厂逐渐扩大发展。

随着德商的撤退,德国蛋品加工工厂遂由华人经营,或由中国代管,或由其他外国人租赁经营。

江岸地区外资企业有所减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外资企业虽有恢复发展,但结构有所变化,制茶工业衰落,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业和电力生产有所发展。

以美最时、顺丰、礼和、安利英、沙逊、和记、怡和、慎昌、立兴、三井、日信等洋行所办的工业占较大数量和较大规模。

德、美、法等国洋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日、英等国洋行以其他轻工业产品占重要地位。

1920—1930年,华人工厂没落,英商工厂兴起。

华商蛋厂在战前主要承担外商的加工订货,其优厚利润多由外商占有,其发展受到限制。

大战后虽将大部分蛋及蛋制品运往欧洲及南洋一带销售,但在市场上受到英美排挤,各国实行养鸡和保护加工政策,禁止和限制中国蛋和蛋制品输入,导致公兴(法)、慎昌(美)、煊记(日)、贝格尔(德)等厂倒闭,但这时德国人回来再经营礼和、美最时、嘉利三厂,英人蛋厂除和记外,又先后设立安利英(1922年)、培林(1923年)2厂,英商蛋厂处于垄断地位。

(表13、14)

1911—1920年江岸地区蛋品厂情况一览表

表13

工厂

国籍

一日使用鲜蛋

工厂设备

和记

720—900担

冷冻设备

慎昌

94担

美式飞粉燥室

公兴

94担

美式干燥室,中式干燥室

瑞兴

190担

6匹马力锅炉

煊记

100担

中国式干燥室

礼和

中国政府接管

133担

中国式干燥室,德国式真空干燥室

嘉利

中国政府接管

190担

中国式干燥室,德国式真空干燥室

元丰

300担

中国式干燥室,德国式真空干燥室

立泰

94担

德、美式干燥室

景康

38担

德、美式干燥室

公益

170担

德、美式干燥室

中华

94担

德、美式干燥室

民国时期江岸地区外贸蛋品工厂一览表

表14

工厂

国籍

资本额(万元)

职工数(人)

一日使用鲜蛋最高量(担)

和记

400

2000

1500

培林

40

58

600

安利英

250

礼和

50

140

200

美最时

190

350

嘉利

600

310

350

瑞兴

37

50

据江汉关年报,1919年汉口干蛋品、冰蛋品出口16640吨,价值975万关两;1925年出口突破1000万关两;1928年创1177万关两最高纪录。

汉口蛋品行销美、英、法、德、意、比利时、荷兰等国,其中销往英国最多,占出口总额的30%—40%;美国次之,占20%—30%。

1930年,60%以上的出口蛋品输往英国。

蛋品出口额常居全国第一,占全国的比重为30%。

鲜蛋的产量和集中量,在抗战前与上海、天津、青岛并列为中国蛋品出口的四大商埠。

汉口蛋品加工业规模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汉的华商蛋厂有元丰、立泰、公益、中华、景康,加上接管的德商蛋厂共8家。

20世纪20年代起,渐为英、美蛋厂垄断。

1938年武汉沦陷后,英、美、法、德等外资工厂受战乱影响,大部停产倒闭。

日本侵略军强行霸占部分外资企业资产。

日本成立武汉输出业联合蛋品业公会,有三菱、瀛华等8家洋行参加,所制蛋品全部供给日本。

1941年,日本丸三烟草公司强占英美烟草公司卷烟厂,(1942年改为颐中烟草公司)将桥口厂的机件搬到六合路厂,烟草业为日本人控制。

日资企业垄断市场,生产萧条。

抗战胜利以后,日资企业被接收。

英、美、法、德等国在江岸地区的企业逐步恢复,主要仍然集中在与出口有关的蛋品、打包等加工工业、食品、电力工业和其他轻工业。

(表15)

1911—1949年5月江岸地区部分外资工厂一览表

表15

工厂名称

国别

时间

主要业务

地址

资本(银元)及其他

大正电厂

1913年

直流发电

在今旅顺路

供日租界用电。

华昌澄油厂

1917年统计

精炼桐油

其他油脂

英租界

年制桐油5万担以内,木油2万担以内,牛油等2万担以内。

义华澄油厂

1917年统计

精制木油牛脂

法租界

年产木油2万担以内,牛油等1万担以内

怡和澄油厂

1917年统计

精制木油牛脂

英租界

年制桐油5万担以内,木油4万担以内,牛油等2万担以内

美最时澄油厂

1917年统计

精制桐油、

木皮油

德租界

年制桐油15万担以内,木油6万担以内,牛油等3万担以内

和记宰牛厂

1917年统计

冷冻、食品制造

德租界

每日鸡蛋400担及牛、豚、鸡、鸭冻制,高额年约200万两

德泰净皮厂

1917年统计

精净牛羊皮

英租界内

无定额

福泰净皮厂

1917年统计

精净牛羊皮

英租界内

无定额

永兴牛皮芝麻厂

1917年统计

牛羊皮加工

英租界

四码头

永兴澄油厂

1917年统计

精制桐油、

木油、牛油

大智门

年额桐油5万担以内,木油2万担以内,牛油等1万担以内。

襄河制革厂

1917年

年产1.5万张皮革

英租界内

资本5万元,日商武林洋行所办,职工20余人。

其来澄油厂

1917年统计

精制桐油

法租界内

年额桐油20万担以内。

万兴净皮厂

1917年统计

精净牛皮

法租界外

无定额

礼和澄油厂

1917年统计

桐油、其他油脂精制

大智门

桐油15万担以内,木油6万担以内,牛油等2万担以内。

瑞记澄油厂

1917年统计

桐油、其他油脂精制

德租界内

年额桐油15万担以内,木油8万担以内,牛油等3万担以内。

禅臣澄油厂

1917年统计

精制桐油、木皮油

德租界内

桐油10万担以内,木油3万担以内,牛油等2万担以内。

机昌机器铁厂

1917年统计

各种铁工

法租界

无定额

三井澄油厂

1917年统计

精制桐油、木皮油

德租界内

与禅臣澄油厂类似

日华澄油厂

1917年统计

精制桐油、牛脂

日租界

与华昌澄油厂类似

日华榨油厂

1917年统计

豆饼及棉饼制造

日租界

每日大豆饼2000块,棉饼160担。

泰孚腿带子工场

1917年统计

腿带子织造

三元里

每月制带120打。

汉口打包股份有限公司

中英合资

1919

棉花打包

鄱阳街-胜利街

资本100万两,刘季五等5人

慎昌蛋厂

1920年统计

蛋品加工

日用蛋94担,产飞蛋白16担。

和利汽水厂

1921年

和利牌汽水

岳飞街42号

柯三、克鲁奇

赞育汽水厂

1921年

日产汽水100余打

车站路9号

赞育药房所办

隆华皮革厂

中日合资

1930年

军用皮革加工

汉景街

资本10万元(日钞),罗子简

邦可面包房

1930年

俄式糕点

鄱阳街131号

资本100万元

吉田玻璃厂

1941年

玻璃器皿

慎昌街

培林蛋品厂

1945年以后

冷冻蛋黄、蛋白和全黄

法租界

安利英蛋品厂

1945年以后

液体并液蛋白

特1区四码头

礼和蛋厂

1945年以后

液体并液蛋白

大智门

美最时蛋厂

1945年以后

液体并液蛋白

大智门

嘉利蛋厂

1945年以后

液体并液蛋白

五族街

瑞兴蛋厂

1945年以后

液体并液蛋白

日租界

永兴洋行蛋厂

1945年以后

液体并液蛋白

大智门

福来洋行蛋厂

1945年以后

液体并液蛋白

特1区六码头

美记洋行蛋厂

1945年以后

液体并液蛋白

特1区二码头

天成洋行蛋厂

1945年以后

液体并液蛋白

大智门

利华打包厂

中英合资

1947年统计

机器打包

鄱阳街

日夜打包900件。

英商颐中烟草公司汉口分公司1934年以前称英美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汉口分公司,1908年在汉口六合路建成卷烟厂,1924年又在桥口建成第二烟厂。

汉口英美烟厂是辛亥革命前武汉最大的外资企业。

汉口分公司资本达980多万元,雇女工5000~6000人,该公司六合路烟厂有制烟机64台,月产烟7000~8000箱(每箱5000支)。

生产“哈德门”、“红锡包”、等牌卷烟。

据《海关十年报告,江汉关,1902~1911》记载,“英美公司在汉口的烟厂其规模堪与任何一家大企业匹敌。

日产纸烟1000万支,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它的产品已经打败了烟草市场的所有竞争对手。

……每包纸烟的利润极其微薄。

工厂的原料主要取之于本地。

”1934年改名英商颐中烟草公司汉口分公司,负责鄂、湘、赣、豫、川5省的香烟销售。

抗战期间,英美烟草公司桥口烟厂、六合路烟厂被日本丸三烟草公司强占,连同被日本商人强占的南洋烟草公司,武汉的烟草业全为日本人所控制。

1944年12月六合路烟厂被美机炸毁。

抗战胜利后,颐中恢复营业,继续开展业务。

英商电厂开办于1905年,地址在界限路8号(现合作路22号武汉供电局变压器修造厂所在地),开办后在厂前开路灯3盏。

其电力在租界内独立成网,主要为英、俄、法租界供电。

1911—1924年,该公司先后购置发电机4台,使总容量达到2825千瓦,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直流发电厂。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趁机攫取英商汉口电灯公司管理权。

三镇电业由日伪华中水电株式会社经营。

1942年该厂供电量比1937年减少430.58万千瓦,下降55.06%。

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厂由既济水电公司接收代管,发电机容量为4750千瓦。

武汉解放后,英商电厂改名为合作路电厂。

1949年该厂发电机可用容量仅为2250千瓦。

1950年8月合作路电厂徐炳林、张春庭等人将2500千瓦直流发电机改成交流发电机,受燃料工业部授予“为完成国家任务而奋斗!

”锦旗嘉奖。

1952年,合作路电厂被正式命名为第四发电厂。

1953年12月,该厂所有三台仍可运行的直流发电机全部改装成交流发电机。

1955年,合作路电厂停止发电。

1956年,合作路电厂1000千瓦发电机1台调往甘肃玉门,该厂当年改名为电力修试工厂(场),从事电气设备的修试。

现为武汉电力博物馆。

大正电厂又称汉口居留民团电气部、日租界工部局电灯房、日商大正电气会社,1913年,日商大石洋行在日租界内上小路(今中山大道吉林路口)开办。

1928—1929年间,该厂被租界内日本商民购买,改名为汉口居留民团电气部。

1931年遭洪水浸淹。

1936年时总容量达到505千瓦,供电量为57.2万千瓦时,其中用于电灯48.91万千瓦时、电力8.29万千瓦时,供电户700户。

1937年8月7日晚日侨撤离汉口时,日军陆战队用长杆敲碎租界内所有路灯,又拆走电厂发电机,使租界内一片漆黑。

日本驻汉领事请求中方供电。

8月9日,由既济水电公司接通领事馆内电流,并在租界内安装13盏路灯,此后,租界内电流就由既济供电,日本电厂再未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