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8370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7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部分专题通关攻略专题十二区域地理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含答案Word下载.docx

工业区

初期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生产、生活构成和方式单一

以耕作业为主,发展缓慢,分布范围小

资源开发规模小,工业结构简单,工业部门少

成长阶段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生活范围扩大,方式增多

耕作面积扩大,农业生产类型增多

资源开发规模加大,区域内工业结构日趋复杂

转型阶段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开始意识到人地之间的矛盾

产生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生产能力下降

产生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区域经济衰败、萎缩

再生阶段

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谋求人地和谐发展

注重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发展清洁生产,降低消耗,减少排放,避免污染

[悟·

方法技巧]

典题感悟

【典例1】 (2017·

课标全国Ⅱ,6~8)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

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

据此完成

(1)~(3)题。

(1)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

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

A.用水便利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D.植被缺失

(2)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3)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

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

A.热带雨林气候区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D.热带季风气候区

审答指导 草绘非洲气候分布图,结合图示分析问题。

解析 第

(1)题,刀耕火种是热带地区较为原始的耕作方式,主要方法是将地上的树木或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

尼罗河泛滥区植被缺失可直接耕种。

(2)题,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泥沙主要来源于上游热带草原气候区,那里全年高温,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降水季节变化量大。

第(3)题,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植物生长受尼罗河水位高低影响很大,因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则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在11月到次年5月,冬季为植物生长期,植物是从周边地区引入的,生长期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故地中海气候区符合。

答案 

(1)D 

(2)A (3)B

【典例2】 (2017·

课标全国Ⅱ,4)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

芬兰伊瓦洛(位置见下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

据此完成下题。

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

A.冰雪路面B.湿滑路面

C.松软路面D.干燥路面

解析 首先结合地理图像进行区域定位,本地区纬度超过66°

34′N,属于高纬度地区,本区域地面较长时间被冰雪覆盖,汽车轮胎测试重点考虑诸如坚硬冰雪路面、防滑、大风等。

答案 A

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方法

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过程如下所示:

[练·

高考重点]

题组一 区域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1.(2017·

泰安模拟)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

(1)~(3)题。

(1)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abcB.cab

C.cbaD.bac

(2)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3)能分别正确反映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差别的排序是(  )

A.abcB.cab

解析 第

(1)题,三轴坐标的读图,应以每条横坐标的原点位置确定相应的纵坐标,利用与纵坐标平行的原则读数即可,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2)题,结合上题分析,a时期,第一产业比重最高,判断为区域发展的早期,城市化水平低;

b时期第二产业比重最高,判断为工业化阶段,环境污染严重,B错误;

c阶段以第三产业为区域发展的主体,C错误。

第(3)题,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分布特征,第一产业比重由东向西递增,故选C项。

答案 

(1)A 

(2)D (3)C

题组二 区域国家地理特征分析

2.下图为世界某国家区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描述该国的地理位置。

(2)据图判断该国的陆地地形特征,并说出判断依据。

(3)据图描述该国西部近海等深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该地区多地震、火山的原因。

(4)分析该国城市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解析 第

(1)题,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半球位置三方面分析。

(2)题,结合图中山峰的高度以及各山峰高度差异不明显,可以判断出地形以高原为主,且较平坦。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等深线基本与海岸线平行,且较为密集。

结合板块分布,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

第(4)题,图中显示城市多分布在内陆的高原地区,结合地形和气候特征即可分析原因。

答案 

(1)位于北半球、西半球;

总体上地处低纬度;

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

(2)地形以高原为主,且较平坦。

从图中山峰高度可以看出该国各地海拔较高,且高度差异不大。

(3)等深线与海岸线基本平行(大致沿西北—东南向延伸),且分布密集。

位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地震和火山。

(4)城市主要分布在内陆高原地区。

原因:

地处低纬度,内陆高原海拔较高,气候凉爽。

考点二 区域地理特征差异比较(全国卷近5年2考)

1.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

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2.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地区比较的侧重点

(1)比较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南亚等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比较我国秦岭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水文特征的差异。

(3)比较中亚地区与同纬度的西欧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4)澳大利亚和巴西自然环境的异同比较(位置、气候、地形、资源等)。

(5)马达加斯加岛与台湾岛都有回归线穿过,可以比较两者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异同。

(6)南极洲和北冰洋都位于极地地区,可从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科学考察、特有动物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中山站、长城站、泰山站和黄河站的位置进行比较。

江苏地理,25~26)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

读图回答

(1)~

(2)题。

(双选)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  )

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

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

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

D.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

(2)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  )

A.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B.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C.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

D.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在2000~2015年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趋势;

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差异不大,但不相同,其中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故选BD。

(2)题,由图可知,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差异较大,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西部地区2000~2015年增速最快,反映了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取决于东中西部整体增速,C错;

图中反映的是增速并不是经济发展水平,D错;

故选AB。

答案 

(1)BD 

(2)AB

广东惠州模拟)读世界某两区域分布简图,回答

(1)~(3)题。

(1)关于图中E海域和F海域洋流特征及其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E海域洋流为寒流

B.两个海域洋流流向均自南向北

C.E海域洋流使该海域西侧等温线向北弯曲

D.F海域洋流对沿岸地区具有增温增湿作用

(2)下列关于图中两个区域气候特征及成因的判断正确的是(  )

A.G岛屿西侧气候类型与H半岛不同

B.G岛屿东侧降水比西侧少

C.M区域东侧受洋流和地形的影响降水较多

D.P、Q两地均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

(3)关于G、W两岛地理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两岛按成因均属大陆岛

B.G岛西侧建设港口条件比东侧好

C.W岛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D.两岛所在国家海运便利、经济发达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知,E海域为莫桑比克海峡,有莫桑比克暖流自北向南流过,使该海域等温线向南凸出。

F海域属于大西洋,附近有墨西哥暖流经过,暖流具有增温增湿作用。

(2)题,G岛为马达加斯加岛,其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H半岛为尤卡坦半岛,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P、Q两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

第(3)题,G岛所在国家是马达加斯加,W岛所在国家是古巴,经济较为落后。

答案 

(1)D 

(2)C (3)D

区域差异比较的技巧

1.四步审题是关键

2.三项联系是答题依据

3.“二定”力求答案要周全

“二定”是指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

根据分值定要点,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答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

根据内容定格式是指采取要点纵列化或者采取列表比较,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定。

一般来说,比较异同时列表比较更直观些。

题组 两区域地理特征差异与经济联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新疆与浙江两区域图。

新疆地形为“三山夹两盆”;

浙江地形复杂多样,西南部山地高峻,中部多丘陵、盆地,东北部则为冲积平原。

材料二 下图为2006~2010年浙江和新疆生产总值和增速示意图。

(1)据材料一及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两省区河流开发利用方式的主要差异及原因。

地区

差异

原因

新疆

浙江

(2)根据浙江地形特点,分析该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根据材料二,比较两省区的生产总值和增速的异同点。

(4)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近年来开始实施纺织服装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

试分析新疆承接浙江省纺织服装加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解析 第

(1)题,分析河流开发利用方式主要从灌溉、航运、水能开发等角度考虑。

(2)题,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一般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延长产业链,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第(3)题,依据材料中信息回答即可。

第(4)题,发展服装加工业,新疆具有原料优势;

此外,新疆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有利于纺织工业的发展。

答案 

(1)

主要提供灌溉水源

气候干旱,水源短缺

西南部主要提供水能;

地形平坦的河段可发展内河航运

浙江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

西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行优势农产品的系列开发;

封山育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推广农业科技。

(3)相同点:

两省区的生产总值都呈上升趋势;

增速的变化波动均较大,且波动趋势基本一致。

不同点:

两省区的生产总值相差很大,浙江省的生产总值较大;

浙江省的增速波动幅度更大。

(4)新疆发展纺织服装加工业的原料(如棉花和羊毛)丰富,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

专题提升训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南疆是我国重要的棉产区。

近年来,基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新疆政府决定调整农业结构,压缩棉花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以核桃、红枣、葡萄为主的优质特色林果业。

读和田河流域图,完成1~3题。

1.南疆种植棉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B.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C.光照强,有灌溉水源D.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2.和田河流域特色林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是(  )

A.科技发展快B.地理位置优越

C.市场需求大D.劳动力充足

3.图示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土地沙漠化

C.石质荒漠化D.森林砍伐

解析 第1题,新疆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山麓地带夏季冰雪融水多,灌溉水源丰富。

第2题,和田河流域特色林果品质好,其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市场需求大,交通便利。

第3题,新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过度的人类活动会加快该地的土地荒漠化进程。

答案 1.C 2.C 3.B

读某国家简图,完成4~5题。

4.下列有关该国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全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B.森林茂密,河流纵横

C.动物有随季节变化而大规模迁徙的习性

D.地势低平

5.图示国家为世界重要的茶叶生产国,其生产茶叶的优势条件是(  )

A.技术先进B.市场广阔

C.气候适宜D.土壤肥沃

解析 第4题,图示国家为肯尼亚,该国地势较高,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动物有定期迁徙的习性。

第5题,茶叶生产对水热条件要求较高,肯尼亚所处纬度较低,水热充足,利于茶叶的生产。

答案 4.C 5.C

下图为某岛屿简图,该岛是其所在国的“育种天堂”、“天然温室”、“种子基地”,尤其是南部更是南繁基地的核心区。

图中虚线为某自然要素年均等值线,且a>

b>

c>

d。

读图,完成6~8题。

6.根据图示等值线分布特征可判断该自然要素为(  )

A.降水量B.日照时数

C.正午太阳高度D.热量

7.农业科研人员选择在该岛育种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条件好,可缩短育种周期

B.土壤肥沃,作物产量高

C.自然灾害少,作物生长环境好

D.劳动力丰富、廉价

8.下列关于该区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建设航天基地的有利条件为纬度低和海运便利 ②图示盐场的形成与气候条件有关 ③现代工业基础雄厚 ④决定该岛山地基带植被类型的因素为水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第6题,图示等值线分布特征大致是从东北向西南递减,中部山区数值较大,据此可判断该自然要素为降水量。

第7题,海南岛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是我国农业科技人员选择在该岛育种的主要原因。

第8题,海南岛现代工业基础较薄弱,决定该岛山地基带植被类型的因素为热量。

答案 6.A 7.A 8.D

下图为甲、乙两岛示意图。

读图回答9~11题。

9.图中(  )

A.甲、乙两岛均位于东半球

B.甲岛位于乙岛的东北方向

C.甲岛的南北距离比乙岛大

D.甲岛日出东北时乙岛昼短夜长

10.甲、乙两岛的共同特征是(  )

①终年盛行西北风 ②地形类型为盆地 ③河流流程比较短 ④地热资源较丰富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岛气候温和,人口密度大

B.甲岛以阳光海滩、椰林风光闻名

C.乙岛西南海域有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

D.乙岛对外交通方式主要为航空和海运

解析 第9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甲岛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乙岛位于西半球、南半球,甲岛位于乙岛的西北方向。

甲岛南北跨越约4个纬度,乙岛南北跨越约7个纬度,所以甲岛的南北距离比乙岛小。

甲岛位于北半球,日出东北说明北半球昼长夜短,乙岛位于南半球,此时昼短夜长,所以D选项正确。

第10题,由图可知,甲岛为日本的北海道岛,乙岛为新西兰北岛。

甲、乙两岛河流流程都比较短。

甲、乙两岛位于板块交界处,两岛的地热资源都比较丰富。

甲岛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乙岛主要受盛行西北风影响。

从河流分布可知,两岛中部地势高,不是盆地地形。

所以③④正确。

第11题,甲岛为日本的北海道岛,气候较为寒冷,人口密度小。

甲岛纬度较高,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没有椰林风光。

乙岛为新西兰北岛,其西南海域没有世界著名渔场。

乙岛四面环海,对外交通方式主要为航空和海运,所以D项正确。

答案 9.D 10.B 11.D

二、综合题(4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 图中R河是内流河,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R河流经的甲平原是R河所在国政治、经济的核心区域,人口约1亿。

(1)比较分析R河MN段和EF段水文特征的差异。

(6分)

(2)比较X、Y两地年积雪期的长短,并说明原因。

(3)简述甲平原南部种植冬小麦的有利自然条件。

(4)分析R河所在国在甲平原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MN段位于河流上游,汇水面积较小,水量小。

MN段的纬度高,结冰期较长。

EF段位于河流下游,且有支流汇入,故水量较大。

EF段纬度相对较低,结冰期较短,汛期出现较早、时间较长。

(2)题,读图可知,X地距离大西洋较近,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较大,这里位于东欧平原地区,地势较低,冬季寒冷期较短;

Y地距大西洋远,位于乌拉尔山区,地势较高,冬季寒冷时期长,积雪期长。

所以X地年积雪期比Y地短。

第(3)题,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考虑。

甲平原南部地区纬度相对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灌溉水源充足,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地形平坦,便于耕作、收割;

冬季积雪覆盖,利于小麦越冬;

春季积雪融化,土壤水分条件好;

冬季寒冷,害虫不易过冬,病虫害少。

第(4)题,根据图中的城市和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分析,该国城市分布集中地区,资源分布很少,该国农矿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布不平衡,货物运输量大;

水运运价低、运量大,适合大宗货物的运输;

甲平原河网密集,河流流速较慢,河道间有运河相连,发展内河航运投资较少,效益高。

答案 

(1)①EF段位于MN段的下游,水量较MN段大;

②EF段纬度较MN段低,结冰期较MN段短;

③EF段汛期出现较早,汛期较长。

(2)X地年积雪期比Y地短。

与Y地相比,X地距离大西洋较近,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较大;

地势较低;

冬季(或寒冷期)较短。

(3)①平原南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

②地形平坦;

③灌溉水源充足;

④冬季积雪覆盖,利于小麦越冬;

⑤春季积雪融化,土壤水分条件好;

⑥病虫害少。

(4)①该国农矿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分布不平衡,货物运输量大;

②水运运价低、运量大,适合大宗货物的运输;

③甲平原河网密集,且有运河相连;

④河流流速较慢。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2分)

材料一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局部区域图。

材料二 下表为1991年和2008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表。

年份

水田

旱地

林地

草地

园地

城镇

陆地水域

滩涂

未利用

1991

28.08

12.3

18.72

0.32

0.21

9.65

7.96

0.35

0.22

2008

21.87

9.89

17.27

0.02

0.03

23.91

6.35

0.63

0.01

(1)说明地形因素对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有利影响。

(2)舟山群岛新区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的区位优势。

(8分)

(3)描述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及其对该地区水循环的影响。

解析 第

(1)题,要注意审题,本题要求说明地形因素对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有利影响。

(2)题,考查城市发展的区位优势,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入手分析。

第(3)题,注意要回答变化和影响两方面。

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描述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其对水循环的影响应从径流、下渗、蒸发等角度分析。

答案 

(1)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地形开阔,便于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平原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

(2)①地处我国南北海运和长江水运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

②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油气资源、旅游资源等)丰富;

③有优良港湾,海运便利;

④国家政策支持;

⑤经济发达,产业基础好。

(3)变化:

土地利用以水田为主,但城镇、滩涂比重上升(城镇比重大幅度上升);

水田、旱地等其他用地比重都在下降。

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