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46842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方面,它要同“左”倾机会主义作斗争,另一方面,它乂要同右倾机会主义作斗争。

不同这些危害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有害的倾向作斗争,并且彻底地克服它们,正确路线的建设和革命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我在这本小册子中时常提到错误方面的意见,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第二章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

第•节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不承认、不知道、或不愿意知道中国革命战争有其特点的人,把红军对国民党军队的作战,看做和一般战争相同,或和苏联内战相同。

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内战的经验是有世界的意义的。

所有的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同样,都是以这个经验和列宁斯大林对这个经验的理论综合作为指南的。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条件下机械地运用这个经验。

中国革命战争的许多方面都有其自己的不同于苏联内战的特点。

不估计到这种特点,或否认这种特点,当然是错误的。

这点在我们的十年战争中已经完全证明了。

我们的敌人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

他们不承认和红军作战需要有和其他作战不同的战略和战术。

他们依仗其各方面的优势,轻视我们,固守其老•套的战法。

这是一九三三年敌人的第四次“围剿”时期及其以前的情形,其结果就是招致了他们的历次的失败。

首先在国民党军队中提出在这个问题上的新意见的是国民党的反动将军柳维垣,后来有戴岳。

最后他们的意见被蒋介石采纳了。

这就是蒋介石庐山军官训练团⑼及其在第五次"

围剿”中施行的反动的新军事原则(10)产生的过程。

然而当着敌人改变其军事原则使之适合于同红军作战的情况的时候,我们队伍中却出现了回到"

老套”的人们。

他们主张回到一般情况的方面去,拒绝了解任何的特殊情况,拒绝红军血战史的经验,轻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力量,轻视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对敌人采用的反动的新原则视若无睹。

结果,是丧失了除了陕甘边区以外的•切革命根据地,使红军由三十万人降到了儿万人,使中国共产党由三十万党员降到了儿万党员,而在国民党区域的党组织儿乎全部丧失。

总之,是受了一次极大的历史性的惩罚。

他们自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其实一点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没有学到。

列宁说:

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11)。

我们的这些同志恰是忘记了这…点。

由此可知,不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就不能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就不能引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胜利的途径。

第二节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什么

那末,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什么呢?

我以为有四个主要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乂经过了…九二四年至…九二七年的革命。

这个特点,指出中国革命战争有发展和胜利的可能性。

当着一九二七年冬天至…九二八年春天,中国游击战争发生不久,湖南江西两省边界区域——井冈山的同志们中有些人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这个疑问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指出来了(湘赣边界党的第…次代表大会⑫)。

因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

一九二八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3),把这个问题乂作了…次答复。

中国革命运动,从此就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

现在把这个问题分开来看一看: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业都市和停滞着的广大农村同时■存在,儿百万产业工人和儿万万旧制度统治下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同时■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同时存在,反动军队中有隶属蒋介石的所谓中央军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所谓柴牌军这样两部分军队同时存在,若干的铁路航路汽车路和普遍的独轮车路、只能用脚走的路和用脚还不好走的路同时存在。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的不统一,影响到中国统治集团间的不统一。

数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和一国支配的殖民地是有区别的。

中国是•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

中国是经过了…次大革命的——准备好了红军的种子,准备好了红军的领导者即共产党,乂准备好了参加过…次革命的民众。

所以我们说,中国是•个经过了一次革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第…个特点。

这个特点,不但基本地规定了我们政治上的战略和战术,而且也基本地规定了我们军事上的战略和战术。

第二个特点是敌人的捆大。

红军的敌人国民党,它的情况是怎样呢?

它是夺取了政权而且相对地稳定了它的政权的党。

它得到了全世界主要反革命国家的援助。

它已改造了它的军队——改造得和中国任何…个历史时代的军队都不相同,而和世界现代国家的军队却大体相同,武器和其他军事物资的供给比起红军来雄厚得多,而且其军队数量之多超过中国任何…个历史时代的军队,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常备军。

它的军队和红军比较起来真有天壤之别。

它控制了全中国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枢纽或命脉,它的政权是全国性的政权。

中国红军是处在这样捆大的敌人的面前。

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第二个特点。

这个特点,使红军的作战不能不和•般战争以及苏联内战、北伐战争都有许多的不同。

第三个特点是红军的弱小。

中国红军是产生于第…次大革命失败之后,从游击队开始。

不但处在中国的反动时期,而且处在世界上反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比较稳定的时期。

我们的政权是分散而乂孤立的山地或僻地的政权,没有任何的外间援助。

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同国民党区域比较是落后的。

革命根据地只有乡村和小城市。

其区域开始是非常之小,后来也并不很大。

而且根据地是流动不定的;

红军没有真正巩固的根据地。

红军的数量是少的,红军的武器是差的,红军的粮食被服等物质供给是非常困难的。

这个特点和前…个特点是尖锐的对比。

红军的战略战术,是在这种尖锐的对比上发生的。

第四个特点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这个特点是第…个特点的必然结果。

这个特点产生了两方面的情形。

在-方面,中国革命战争虽然是处在中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反动时期,然而是能够胜利的,因为它有共产党的领导和农民的援助。

根据地虽小却有很大的政治上的威力,屹然和庞大的国民党政权相对立,军事上给国民党的进攻以很大的困难,因为我们有农民的援助。

红军虽小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人员是从土地革命中产生,为着自己的利益而战斗的,而旦指挥员和战斗员之间在政治上是•致的。

另•方面,则和国民党成了尖锐的对比。

国民党是反对土地革命的,因此没有农民的援助。

其军队虽乏,却不能使兵士群众和许多小生产者出身的下级干部自觉地为国民党拚命,官兵之间在政治上是分歧的,这就减少了它的战斗力。

第三节由此产生我们的战略战术

经过了-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捆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

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第…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

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这就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两方面。

这两方面同时存在着,即是说,既有顺利的条件,又有困难的条件。

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规律,许多规律都是从这个根本的规律发生出来的。

我们的十年战争史证明了这个规律的正确性。

谁要是睁眼看不见这些根本性质的规律,谁就不能指导中国的革命战争,谁就不能使红军打胜仗。

很明显的,正确地规定战略方向,进攻时反对冒险主义,防御时反对保守主义,转移时反对逃跑主义;

反对红军的游击主义,却乂承认红军的游击性;

反对战役的持久战和战略的速决战,承认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的速决战;

反对固定的作战线和阵地战,承认非固定的作战线和运动战;

反对击溃战,承认歼灭战;

反对战略方向的两个拳头主义,承认一个拳头主义;

反对大后方制度,承认小后方制度;

反对绝对的集中指挥,承认相对的集中指挥;

反对单纯军事观点和流寇主义。

4),承认红军是中国革命的宣传者和组织者;

反对土匪主义曲,承认严肃的政治纪律;

反对军阀主义,承认有限制的民主生活和有威权的军事纪律;

反对不正确的宗派主义的干部政策,承认正确的干部政策;

反对孤立政策,承认争取•切可能的同盟者;

最后,反对把红军停顿于旧阶段,争取红军发展到新阶段——所有这些原则问题,都要求正确的解决。

我们现在要讲的战略问题,就是要就中国革命战争的十年血战史的经验,好好地说明这些问题。

第四章“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

十年以来,从游击战争开始的一天起,任何一个独立的红色游击队或红军的周围,任何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周围,经常遇到的是敌人的“围剿”。

敌人把红军看作异物,一出现就想把它捕获。

敌人总是跟着红军,而且总是把它围起来。

这种形式,过去十年是没有变化的,如果没有民族战争代替国内战争,那末,直到敌人变成弱小者、红军变成强大者那一天为止,这种形式也是不会变化的。

红军的活动,采取了反“围剿”的形式。

所谓胜利,主要地是说反“围剿”的胜利,这就是战略和战役的胜利。

反对一次,,围剿,,是一个战役,常常由大小数个以至数十个战斗组织而成。

在…次“围剿”没有基本地打破以前,即使得到了许多战斗的胜利,还不能说战略上或整个战役上已经胜利了。

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

敌人的"

围剿”和红军的反“围剿”,互相采用进攻和防御这两种战斗的形式,这是和古今中外的战争没有两样的。

然而中国内战的特点,则在二者的长期的反复。

在•次"

围剿”中,敌人以进攻反对红军的防御,红军以防御反对敌人的进攻,这是反"

围剿”战役的第-个阶段。

敌人以防御反对红军的进攻,红军以进攻反对敌人的防御,这是反“围剿”战役的第二个阶段。

任何的“围剿”,都是包括这两个阶段的,而旦是长期地反复的。

说长期反复,是说战争和战斗形式的反复。

这是事实,任何人•看就知的。

“围剿”和反“围剿”,是战争形式的反复。

敌以进攻对我防御、我以防御对敌进攻的第一阶段,和敌以防御对我进攻、我以进攻对敌防御的第二阶段,是每一次“围剿”中战斗形式的反复。

至于战争和战斗的内容,则不是简单地反复的,而是每次不同的。

这也是事实,任何人一看就知的。

这里的规律,是“围剿”和反“围剿”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情况-次比一次复杂,战斗一次比一次激烈。

然而不是没有起落的。

第五次“围剿”之后,因为红军极大地削弱了,南方根据地全部丧失,红军移到了西北,不是如同在南方那样处在威胁国内敌人的最重要的地位了,"

围剿”的规模、情况和战斗,就比较小些,简单些,缓和些了。

红军的失败是什么呢?

在战略上说,只有反“围剿”根本没有成功,才叫做失败,而旦也只能叫做局部的和暂时的失败。

因为国内战争的根本的失败,就是整个红军的覆灭,然而这样的事实是没有的。

广大根据地的丧失和红军的转移,这是暂时的和局部的失败,不是永远的和全部的失败,虽然这个局部是包括了党和军队和根据地的百分之九十。

这种事实,我们把它叫做防御的继续,而把敌人的追击叫做进攻的继续。

这就是说,在'

'

围剿”和反"

围剿”的斗争中,我们没有由防御转到进攻,反而被敌人的进攻打破了我们的防御,我们的防御就变成了退却,敌人的进攻就变成了追击。

然而等到红军到达…个新的地区时,例如我们由江西等地移到了陕西,“围剿”的反复乂出现了。

所以我们说,红军的战略退却(长征)是红军的战略防御的继续,敌人的战略追击是敌人的战略进攻的继续。

中国国内战争和任何古今中外的战争一样,基本的战斗形式只有攻防两种。

中国内战的特点,是'

围剿”的长期地反复和攻防两种战斗形式的长期地反复,并旦包括着一次一万多公里的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16)这样…种东西在里面。

所谓敌人的失败,也是如此。

他们的战略失败,就是他们的“围剿”被我们打破,我们的防御变成了进攻,敌人转到防御地位,必须重新组织才有再一次的“围剿”。

敌人没有如同我们所谓-万多公里的战略转移的那种情形,这是因为他们是全国性的统治者,他们比我们捆大得多的缘故。

然而部分的事情是有过的。

若干根据地中被红军围攻的白色据点内的敌人突围而出,退却到白区里去重新组织进攻,这样的事是发生过的。

如果内战延长,红军胜利的范围更广大时,这种事情会多起来。

但是他们的结果不能和红军相比,因为他们没有人民的援助,官兵之间乂不-致。

他们如果也学红军的长途转移,那是一定会被消灭的。

在一九三O年的立三路线时期,李立三同志不懂得中国内战的持久性,因此看不出中国内战发展中"

围剿”又“围剿”、打破乂打破的这种长期反复的规律(那时已有湘赣边界的三次"

围剿”(17),彳髓的两次“围剿”(18)等),因此在红军还幼小的时代就命令红军去打武汉,命令全国举行武装起义,企图使全国革命迅速胜利。

这就犯了“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的“左”倾机会主义,也不相信“围剿”反复这一规律。

在鄂豫皖边区根据地则有所谓“偏师”(19)说,那里的一些领导同志认为第三次"

围剿”(加)失败后的国民党不过是偏师了,要进攻红军,就得由帝国主义亲身出马担当主力军。

在这个估计之下的战略方针,就是红军打武汉。

这和江西的•些同志号召红军打南昌,反对进行使各根据地联成•片的工作,反对诱敌深入的作战,把•省胜利放在夺取省城和中心城市的基点上,以及认为“反对而次'

围剿’是革命道路和殖民地道路的决战”等等,是在原则上•致的。

这个“左:

”倾机会主义,种下了鄂豫皖边区反对第四次“围剿”(21)、江西中央区反对第五次“围剿”斗争中的错误路线的根苗,使红军在敌人的严重的“围剿”面前不得不处于无能的地位,给了中国革命以很大的损失。

跟否认“围剿”反复的“左”倾机会主义直接联系,而说红军根本不应该采取防御手段的•种意见,也是完全不正确的。

革命和革命战争是进攻的——这种说法当然有它的正确性。

革命和革命战争从发生到发展,从小到大,从没有政权到夺取政权,从没有红军到创造红军,从没有革命根据地到创造革命根据地,总是要进攻的,是不能保守的,保守主义的倾向是应该反对的。

革命和革命战争是进攻的,但是也有防御和后退——这种说法才是完全正确的。

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军事运动。

上述两个论断中的前一论断,在政治上说来可以是对的,移到军事上就不对了。

在政治上,也只是在某一种情况说来(革命前进时)是对的,移到另••种情况(革命退却时:

全部退却,例如俄国在…九。

六年(22)、中国在…九二七年;

局部退却,例如俄国在一九一八年的布列斯特条约(23)时)也就不对了。

只有后一论断,才是全部地正确的真理。

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的“左”倾机会主义,机械地反对使用军事防御的手段,不过是•种非常幼稚的思想。

“围剿”反复的形式何时

结束?

据我看来,如果内战延长的话,那是在敌我强弱对比起了根本变化之时。

如果红军一旦改变到比自己的敌人更为捆大时,那末,这个反复就结束了。

那时是我们围剿敌人,敌人则企图反围剿,但是政治和军事的条件将不允许敌人获得如同红军一样的反"

围剿”的地位。

那时,“围剿”反复这种形式,即使不说完全结束,但是一般的结束是可以断言的。

第五章战略防御

这个题目中,我想说明下列各问题:

(一)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

(二)反“围剿”的准备;

(三)战略退却;

(四)战略反攻;

(五)反攻开始问题;

(六)集中兵力问题;

(七)运动战;

(八)速决战;

(九)歼灭战。

第一节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

为什么从防御说起呢?

一九二四年至…九二七年的中国第•次民族统一战线失败后,革命成了极深刻极残酷的阶级战争。

敌人是全国的统治者,我们只有…点小部队,因此,我们…开始就是和敌人的“围剿”奋斗。

我们的进攻是密切地联系于打破“围剿”的,我们发展的命运全看我们能不能打破"

围剿”。

打破“围剿”的过程往往是迂回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

首先而且严重的问题,是如何保存力量,待机破敌。

所以,战略防御问题成为红军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

在我们的十年战争中,对于战略防御问题,常常发生两种偏向,一种是轻视敌人,又一种是为敌人所吓倒。

由于轻视敌人,许多游击队失败了,红军对若干次敌人的“围剿”不能打破。

革命的游击队初起,领导者对于敌我形势往往看得不正确。

他们看见自己在一个地方用突然的武装起义胜利了,或从白军中哗变出来了,一时的环境很顺利,或者虽有严重的环境而看不到,因此往往轻视敌人。

另-方面,对自己的弱点(没有经验,力量弱小),也不了解。

敌强我弱,原是客观地存在的现象,可是人们不愿意想一想,一味只讲进攻,不讲防御和退却,在精神上解除了防御的武装,因而把行动引到错误的方向。

许乏游击队因此失败了。

红军因为和这同样的原因不能打破“围剿”的例子,则有•九二八年广东海陆丰区域的红军的失败(24),以及•九二二年鄂豫皖边区的红军,在所谓国民党偏师说的指导之卜,使得反对第四次“围剿”丧失了措置裕如的能力的事实。

为敌人吓倒而受挫折的例子,是很多的。

和轻敌者相反,人们太看重了敌人,太看轻了自己,因而采取了非必要的退却方针,精神上同样地解除了防御的武装。

其结果或者是游击队失败,或者是红军的某些战役失败,或者是根据地丧失。

丧失根据地的最显著的例子,是在反对第五次“围剿”中丧失了江西中央根据地。

这里的错误是从右倾的观点产生的。

领导者们畏敌如虎,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不敢举行本来有利的向敌人后方打去的进攻,也不敢大胆放手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结果丧失了整个根据地,使红军做了…万二千多公里的长征。

然而这种错误,往往有一种“左”倾轻敌的错误为之先行。

一九三二年进攻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主义,正是后来在对付敌人第五次“围剿”中采取消极防御路线的根源。

为敌人吓倒的极端的例子,是退却主义的“张国奏路线”。

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西路军在黄河以西的失败(25),是这个路线的最后的破产。

积极防御,乂叫攻势防御,乂叫决战防御。

消极防御,乂叫专守防御,乂叫单纯防御。

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

据我所知,任何一本有价值的军事书,任何一个比较聪明的军事家,而且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战略战术,没有不反对消极防御的。

只有最愚蠢的人,或者最狂妄的人,才捧了消极防御当法宝。

然而世上偏有这样的人,做出这样的事。

这是战争中的过失,是保守主义在军事上的表现,我们应该坚决地反对它。

后起而且发展得很快的帝国主义国家,即德日两国的军事家中,积极地鼓吹战略进攻的利益,反对战略防御。

这种思想,是根本不合于中国革命战争的。

德日帝国主义的军事家们指出防御的一个重要的弱点是不能振奋人心,反而使人心动摇。

这是说的阶级矛盾剧烈,而战争的利益仅仅属于反动的统治阶层乃至反动的当权政派的那种国家。

我们的情况不同。

在保卫革命根据地和保卫中国的口号下,我们能够团结最大多数人民万众…心地作战,因为我们是被压迫者和被侵略者。

苏联内战时期的红军也是在防御形式之下战胜敌人的。

他们的战争不但在帝国主义各国组织白党进攻时,是在保卫苏维埃的口号下进行的,就是在十月起义的准备时期,也是在保卫首都的口号下进行军事动员的。

一切正义战争的防御战,不但有麻痹政治上异己分子的作用,而且可以动员落后的人民群众加入到战争中来。

马克思说的武装起义之后一刻也不应该停止进攻(26),这是说乘敌不备而突然起义的群众,应该不让反动的统治者有保守政权或恢复政权的机会,趁此一瞬间把国内反动的统治势力打个措手不及,而不要满足于已得的胜利,轻视敌人,放松对于敌人的进攻,或者畏缩不前,坐失消灭敌人的时机,招致革命的失败。

这是正确的。

然而不是说,敌我双方已在军事对抗中,而旦敌人是优势,当受敌人压迫时,革命党人也不应该采取防御手段。

如果这样想,那就是第一号的傻子。

我们过去的战争,整个地说来是向国民党进攻,然而在军事上采取了打破“围剿”的形式。

在军事上说来,我们的战争是防御和进攻的交替的应用。

对于我们,说进攻是在防御之后,或说进攻是在防御之前都是可以的,因为关键在于打破“围剿”。

"

围剿”没有打破以前是防御,"

围剿”一经打破就开始了进攻,仅仅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阶段,而敌人的•次“围剿”和它的乂•次“围剿”是衔接着的。

这两个阶段中,防御的阶段比进攻的阶段更为复杂,更为重要。

这个阶段包含着怎样打破“围剿”的许多问题。

基本的原则是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从国内战争说,假如红军的力量超过了敌人时,那末,一般地就用不着战略防御了。

那时的方针只是战略的进攻。

这种改变,依靠于敌我力量的总的变动。

到了那时,剩下的防御手段,只是局部的东西了。

第二节反"

围剿”的准备

对于敌人的一次有计划的"

围剿”,如果我们没有必要的和充分的准备,必然陷入被动地位。

临时仓卒应战,胜利的把握是没有的。

因此,在和敌人准备"

围剿”同时,进行我们的反“围剿”的准备,实有完全的必要。

我们队伍中曾经发生过的反对准备的意见是幼稚可笑的。

这里有一个困难问题,容易发生争论。

就是,何时结束自己的进攻,转入反"

围剿”的准备阶段呢?

因为当自己处在胜利的进攻中,敌人处在防御地位时,敌人的“围剿”准备是在秘密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