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8427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反应单肩抖动.docx

微反应单肩抖动

.单肩抖动------不自信。

2.注视对方眼睛------撒谎中(为了看看自己的把戏是否得逞)。

3.中断眼神交流------不代表撒谎(回忆中)

4.回答时生硬的重复问题------典型谎言。

5.抬起下巴------十分尴尬。

6.揉鼻子------掩饰真相(男人的鼻子里的海绵体在撒谎时容易痒)。

7.眼睛向左看是在回忆,向右看是在思考谎话。

8.惊讶表情超过一秒就是假惊讶。

9.男人右肩微耸一下就是在说假话。

10.当不能倒着将事情回忆一遍,那么事情肯定是编造的。

11.用手抚额头-----表示羞愧。

12.瞳孔放大-----恐惧,性欲。

13.话语重复声音上扬-----撒谎。

14.肢体阻抗向后退一步,表示刚说的话不可信

15.抿嘴经典的模棱两可的动作

16..摸脖子人撒谎的时候会摸脖子,典型的强迫行为

17.纵火与强奸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宣张自己的力量

18.撒谎的时候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表情,往往没有任何表情

19.在学校越受欢迎的学生越会撒谎。

20.手一直摩挲,一种自我安慰的姿态,当你不相信自己的在说什么的时候,使自己安心们说谎的时候会摸脖子,这是个经典的动作。

21.当真正的凶手看到被害者照片的时候,会表现出恶心、轻蔑甚至是害怕。

但绝对不会是吃惊。

22.要是有人要将要实施血腥的罪行,就会出现这样的表情:

眉毛朝下皱紧,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

23.亮出中指(fuck的手势),这是象征性的还有特定意识的下意识手势,充满敌意。

24.鼻孔外翻,嘴唇紧闭,生气。

25.下巴扬起,嘴角下垂,自责。

26.眉毛向上,拉紧,恐惧。

27.当你不相信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就会摩挲自己的双手来使自己安心。

28.如果先突然大声说话,然后再用手猛拍桌子,这是对可怕事情反应的手势时间差。

如果是真的发火,这两个动作会同时进行。

29.提高右边的眉毛,表示你很疑问。

  1.说到某事时吞口水--强烈的情感体现,说明心理承认,认同某件事,但嘴上却否认。

  2.身体和语言不一致--撒谎。

  3.惊奇、害怕的表情在脸上超过一秒,表示是假装的。

  4.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轻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5.手放在眉骨附近--羞愧。

  6.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7.对方对你撒谎时,会有更多的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的谎言。

  8.对你的问题生硬的重复是典型的撒谎方式(eg:

”你去过他家吗?

“”我没去过他家。

“)9.一男一女之间:

看对方一眼然后转移视线,对方轻微抬起下巴-尴尬--有一腿。

  10.(男人)挠鼻子--试图掩饰某事(男人鼻子上有海绵体,想掩饰的时候就会痒,女人未知)。

  11.摇头否认之前有一瞬间的点头动作--撒谎。

  12.说话时一直把手放在裤兜里或抵着大腿--紧张。

  13.情绪不激动却气喘吁吁--隐瞒事实。

  14.说类似”我怎么会知道?

“的话时眉毛上扬--就是知道答案。

  15.在叙述中不直呼其名,而使用代词,如”那个人“,在语言上拉开距离,通常是厌恶、试图隐瞒的表现。

  1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如果事情是编造的,他可以按虚构好的顺序说,但是却无法倒叙重复。

  17.人在害怕时,会做些事情来使情况维持现状,而不论这些事情会不会造成更坏的影响。

  18.性兴奋会使人的瞳孔放大。

  19.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20.微笑的时候眨眼睛说明真的想到令人幸福的事。

  21.在和某人的对话中五指向上紧贴在身体的一侧--正在争吵(让某人住嘴)。

  22.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回腿部,做好逃跑准备,手部会先变冰凉。

  23.谈到某人时抓拳--厌恶此人。

(第二部分)

1.人说谎时,有时会下意识的退缩--不自信。

  2.说话很急,将物品放在胸前形成一种障碍--刻意与对话者保持距离--焦虑。

  3.眉毛上扬,下颚下垂--惊讶。

  4.嘴角向下瘪,是经典的犯错表情,表明对自己的话没信心--说谎。

  5.说话的时候会摸脖子--说谎,除非他脖子疼。

  6.纵火和强奸高度相关,这两种犯罪通常都是想证明自己的权力。

  7.没有表情也是一种表情!

  8.说话时手腕甩动--说谎。

(这个动作可以发生在手臂放在桌面,站立时双手指尖交叉或者自然下垂,同时带着小臂的自然摆动)9.下巴用力或抬起--生气。

  10.受害者谈到案情时,通常会表现出恐惧。

  11.眉毛上挑,挤在一起--恐惧。

  12.五官向面部中心聚拢--暗暗反感。

  13.重读音过高--说谎,但是人耳难以分辨。

(第三部分)

  1.皱眉并且嘴唇紧闭伴随上翘,劲部以上有后移--厌恶。

  2.话语重复,音调升高--说谎。

  3.哀伤的人额头上没有表情只有两种原因--撒谎或者做了拉皮手术。

  4.越受欢迎的孩子,越会撒谎。

  5.当人的脸部表情两边出现不对称时有可能表现的感情不真实。

  6.说话缓慢而柔和,表明内心极度悲伤和焦虑。

  7.双手紧握并有摩擦--一种典型的自我安慰的姿态,表明在自己并不完全相信自己说的话时,尽量打消自己的疑虑。

  8.真正发怒时会突然大声说话同时伴随强烈的肢体语言,如果二者有时间差,则是假装的。

  9.只有清白的人才会承认和被害人发生过争执,罪犯是不会承认任何让自己有嫌疑的事情。

  10.真正的凶手面对受害人时表现出厌恶、轻视,甚至害怕,但不会惊讶。

(第四部分)

  1.眉毛朝下紧皱,眼睑扬起,眼袋紧绷--进行有计划的行动,带有攻击倾向。

  2.眉毛上扬,挤在一起--害怕、担忧和恐惧。

  3.”欺骗的快感“--说谎者发现他的谎言被人相信时,所产生的满足感。

  4.在过去40年里,亚洲有超过1000起自杀抗议的例子,而在越南,印度,韩国尤甚。

  5.90%的持枪凶手是男性,大多在17~49之间。

  6.连带的心理活动,频繁地眨眼--在隐藏什么。

  7.说话时犹豫和重复,没法组织自己该说的话--说谎。

  8.眼睛朝一个方向,而手指(或其他肢体)指向另一个方向--说谎。

因为人在绞尽脑汁捏造事实时,肢体则完全跟不上。

  9.说话音调比平常更高,语速更快--敢情加重,在试图控制自己的感情。

  10.无意的竖中指是一个象征性的,无意识的,有特殊含义的手势--有敌意。

  11.在必要的情况下,说谎者会说更多的谎来圆前面的谎。

  12.人们在听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时,尤其是听到赞扬他的话时,常会出现轻蔑的表情。

  13.在韩国,鞠躬的程度可以表明两人的关系。

  14.耸肩表明在隐藏什么。

  15.动物受惊后的反应是惊呆,眼睛、嘴巴紧闭,当回过神来会保护重要的东西。

(第五部分)

  1.每100个美国人就会有一个人入狱。

  2.咬嘴唇,摸耳朵--控制欲在增长也是焦虑的表现。

  3.反应潜伏期是指问答之间的时间差。

通常而言反应潜伏期越长,越能说明回答者对真相有所隐瞒,但这是谎言突然说出时的情况,如果谎言已提前准备好,就会迫不及待说出来,反应潜伏期也就很短。

  4.鼻孔外翻,嘴唇紧闭--生气。

  5.下巴上扬,嘴角下垂--自责。

  6.两手交叉紧握,食指对齐竖直紧贴着嘴唇说明很矛盾该不该说某事。

  7.眉毛往下,眼皮上扬,说明这个人很好斗。

  8.当我们说”是“时,头无意识的微微摇动--说谎。

  9.眉毛上扬、拉紧--恐惧。

  10.生气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

  11.说到某事的时候突然转身环抱--说谎,因为想呆在最小的空间里。

(第六部分)

  1.当人们在被质问到事实时,会出现些小动作。

(如摸耳朵、握拳、吞口水等)第七集1.只有犯人才知道罪证(如指纹)不可能对他们不利,所以他们欣然接受检查想证明自己的清白。

  2.语气的轻重表明说话人的重视程度。

  3.”我只说一次“是典型的掩饰性陈述。

  4.咬嘴唇表明焦虑。

  5.当我们想表现的更有权势是都会尽力抬头挺胸(还有猩猩、豚鱼--能使自己身体鼓起来的鱼……)6.对话时把目光转向地板可能表明羞愧。

(第八部分)

  1.自杀维特效应(即自杀消防现象)--自杀会造成自杀效仿(如玛丽莲梦露、科特柯本)

  2.说话时不停地转换时态--说谎。

  3.说话使用大量的消极词汇,说明心里有愧。

  4.有25%的低收入妇女会患产后忧郁症。

  5.咬下嘴唇--说谎。

  6.说话时眉毛上挑说明说话人知道事实的真相。

(第九部分)

  1.当人们内心感到愧疚,通常会往下看或看向旁边,直视为说谎。

  2.瘾君子通常只能识别厌恶这一种情绪,因为可能经常从家人和朋友脸上看到这种表情。

  3.抿嘴、眼皮拉紧--恐惧,是隐藏的恐惧。

  4.工作场所暴力和家庭暴力息息相关。

  5.对男女间的暴力行为感到厌恶,但不害怕,说明对夫妻间的家庭暴力不敏感,不被虐待过。

  6.谈话时两人间的距离很能说明其亲密关系。

  7.说话时眼皮在跳,表明在隐藏什么。

  8.男人说不爱一个女人的时候,表现出愤怒的表情,说明还爱着她。

  9.人们在说谎时一般不会使用比喻。

  10.当一个人说话时,示例动作减少而小动作(如搔痒,舔嘴唇,摸首饰……)增多时,这就是说谎的迹象。

  11.当罪犯看到别人因自己所犯罪行而被指控时会松一口气。

(第十部分)

  1.屏住呼吸--不安。

  2.真正的愤怒眼睑会上扬,嘴唇抿的比较厉害。

  3.大多数人都能只从面部表情就能分辨出Gay,这和面部肌肉活动的规律有关。

  4.纵火一般是为了权力,女纵火犯一般是为了报复。

(第十一部分)

  1.当人们对自己所说的话没有信心时,音量就会下降。

  2.对别人撒谎时,问题别回答得太快,反应时间过短是致命的的泄漏点之一,另外,有说错的地方要纠正过来,避免过多的眼神交流,要加入些不大相关的细节。

  3.听到某句话时,咬紧牙关--听到的是谎言。

  4.有的时候卧底警察会有人格分裂症状,装扮成另外一个人会造成焦虑和多疑的问题,这使他们即使在说实话看起来也像在说谎话。

  5.当人们被质问某事时,出现撅嘴的表情,说明被这个说法伤害了,若说谎则不会出现这个表情。

(第十二部分)

  1.挺胸、下巴抬起、微笑--自豪的表现。

  2.太专心于撒谎的对象可能会放慢手上正在做的事情的动作(Lightman在Jenkins走过来的时候放慢了叠衣服的速度)。

  3.真正的愤怒会慢慢开始,逐渐形成,而假装的愤怒会是突然爆发。

  4.感激并没有普遍性的标志。

(第十三部分)

  1.在恐怖分子眼里的世界,非黑即白(当Torres把头巾摘下来时,很多人反映的是震惊,好奇,少数人反映出愤怒)。

  2.袭击者或和他共事的人脸上会显出憎恶。

  3.恐怖分子通常害怕被监控拍到会一直低着头,避免与人目光接触。

  4.典型的歪头动作,臀部绷紧,面对对方微微倾斜--调情。

  5.眉毛扬起,堆在一起--紧张。

  6.声音的震颤可能是反感或厌恶。

抿嘴巴,法令纹加深,表示说谎前紧张的神情

2.挠头发、后脑勺(说谎时,有点不自在)

3.瞳孔涣散,目光流离(谎言没有准备好时在编织时的思考)

4.眉头微皱,刻意表现出严肃/语速极快,表现出随口说说的玩笑性质(根据个人的个性不同)

5.颈动脉一张一缩频率加快,表示心跳加快紧张不已

FBI教你识破谎言

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即使最常说谎的人,当他的大脑转换成假装模式时,也会有下意识的信号可以被抓住。

普通人可以像测谎仪一样,抓住说谎者的某些微小特征。

这项研究已经开始帮助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职员审问嫌犯了。

招数1:

反复问同一个问题

  当反复问同一个问题时,嫌疑人会不在说谎的状态中,他们如果不是恼羞成怒,就会倾向于坦白。

如果一个人说:

“我不是已经和你说过这件事了吗?

”然后才勃然大怒,这多半是在欺骗。

招数2:

看眼睛

  大部分人,当大脑正在“建筑”一个声音或图像时(换句话说,如果他们在撒谎),他们眼球的运动方向是右上方。

如果人们试图记起确实发生的事情,他们会向左上方看。

这种“眼动”是一种反射动作,除非受过严格训练,否则是假装不来的。

招数3:

听声音

  人说谎的时候声音会不自觉地拔高,说谎时音调升高往往是因为说谎者为了掩饰虚弱的内心。

招数4:

虚伪的笑容

  真正的微笑是均匀的,在面部的两边是对称的,它来得快,但消失得慢。

招数5:

说慌者从不忘记

  记住一个时间段的所有细节是很困难的,人们通常会反复纠正自己,把思绪理顺,恰恰是这种精心的设计会让他们暴露出来。

招数6:

撒谎的人老爱触摸自己

  心理学家试验表明,说谎者在回答问题时语气会变得更加简短,而且还伴有下意识地摆弄手指,抚摸身体某一部位等细微的动作。

微反应研究最神奇的地方,也是它最高端的价值,是能够分析他人是否说谎。

也就是说,可以判明对方所说的是否就是其所想的,从而为自己的应对找到依据,采取相应的措施。

心理学家们在心理学研究范畴中对谎言作出过很多种定义,每种定义都各具其合理性,而且,为了寻求学术上的缜密,专家们对定义的表述又都相对复杂或晦涩。

有的论证到极端的时候,竟然发现表演魔术完全符合说谎的定义,还要特别把它作为例外剔除。

学术的严谨其实很多时候是怕被同行挑错,其实说谎是什么,大家心里都有数。

所以我在这本书里不求百分之百的严谨,只是简单地定义为,说谎就是故意把假的信息传达给别人。

根据说谎者的需求,谎言的表达形式有很多,从一言不发到滔滔不绝,从一个眼神到连篇累牍的满纸文字,都可以是谎言。

说谎从形式上分大致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否认真实的信息,“不知道”或者“不是这样的”,学术上称为“掩藏型说谎”;另一种是编造虚假的信息来代替真实的信息,把黑说成白,或者把黑说成有点黑也有点白,学术上称为“捏造型说谎”。

说谎的形式非常复杂,但目的却是简单的四个字——趋利避害。

说谎,要么就是为了逃避危害(批评、损失甚至惩罚),有个坏东西摆在那,说真话就得倒霉,说假话就有机会规避;要么就是为了获得利益(奖励、收益以及被喜爱),有个好东西摆在那,说真话就肯定没份,说假话就有机会得手。

趋利和避害都会存在掩藏与捏造的情况。

根据我们的测试和实验统计,在趋利中,捏造的情况更多,而且是捏造事实以提高自己的情况居多;在避害中,否认的情况更多些,将对自己不好的信息都掩藏起来或者否认掉,当然,捏造的情况也不少,一般会是捏造与事实不同的信息或者把负面信息的主体更换成别人,进行责任推卸和转移。

如图2-1。

谎言是经过思维和推导之后的复杂反应,归属于大脑中的高级功能管理,其逻辑复杂程度非常之高,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问题:

你是不是获得过专业比赛的冠军?

(积极信息)

说谎的回答:

是。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属于捏造,目的是趋利。

因为这个专业比赛冠军的头衔,能够带来更多的收益(精神的被崇拜和被喜爱,或者物质的奖励)。

如果回答“没有”,那么说谎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否认自己拥有这种好的头衔,不能趋利,不能避害,没有说谎动机。

问题:

你是不是偷偷挪用过公司的钱给自己消费?

(负面信息)

说谎的回答:

没有。

直接否认负面信息,目的是避害,逃避可能面临的惩罚(精神层面的不信任,或者物质层面的处罚、开除)。

如果回答“是”,那么说谎的可能性就比较小。

承认自己犯过错误,会引起惩罚,或者失去获得利益的机会,没有说谎的动机。

不过,上面的两个例子,只是一层逻辑的直接判断,如果事件本身的规则就很复杂,或者被测试人有什么宏大的欺骗计划,则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现在让我们把上面的两个谎言复杂化一些。

我们会发现,当问道第一个问题“你是不是获得过专业比赛的冠军”时,如果对方回答“没有”,那也不一定就是实话。

因为可能存在这样的一种规则,只有非职业选手(业余选手)才能参加这项比赛,大家都是业余的,比赛选手在同一水平区间内,比赛胜利了,奖金很丰厚。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专业的选手隐藏自己的履历,以强欺弱,获得好处。

趋利!

而对于第二道问题“你是不是偷偷挪用过公司的钱给自己消费”,如果被测试人回答“是”,也有可能是在说谎。

真实情况可能是,钱是朋友(儿子、老婆、女友、上司)挪用的,自己很干净,但是为了保护朋友(朋友安全潜伏下去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实现更大的利益,自己认也就认了。

传说中老大作案,小弟自己跳出来顶包就是这种情况。

这样可以迅速摆平整个事情,不但自己将来能上位,全家老小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安家费),否则的话,自己和家人还可能遭到迫害。

这种复杂规则下的说谎,趋利和避害兼具。

情绪,要抓住情绪。

情绪是人内心深处的原始反馈,是直接与动物性的生存、繁衍需求相关的神经系统反应。

人如果没有情绪,就是机器人;人如果全部都由情绪主导,就是低级动物。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

同样一个刺激,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情绪反应(没反应也算一种);另一方面,每个人也都会有关心则乱的刺激源。

人类常见的情绪有(排名不分先后,也不分简单和复杂):

平静、满足、得意、高兴;惊讶、轻蔑、厌恶、担忧、恐惧、愤怒、威胁、恨;不悦、委屈、惭愧、为难、尴尬、悲伤、悲痛等。

情绪是真实的心理反应,刺激有效的前提下,人就会产生情绪。

但是,有的人即使被刺激了,表面上看起来也会波澜不惊,很难被观察到。

很难被观察到,并不是观察不到。

完全没有反应,说明刺激不够有效,应继续加大刺激力度或更改刺激源;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那家伙服用了镇静剂或者神经系统有疾病。

更多的人属于另外一种情况——快速调整。

在受到有效刺激的最初瞬间他们出现的反应非常真实,但随后会很快控制住自己的反应,甚至改变和伪装成另外一种反应,还要故意表现给你看,让你印象深刻。

那一点点真实的反应,时间很短、幅度很小,而且因为人人都有,见惯不惊,不足为奇,不以为意,很容易被忽略。

但这些微小的反应才是重点,通过分析它们才有可能获取真相。

所以,如何分辨情绪反应以及它们的真假,则成为了新的更高级别的问题。

情绪的作假可从种类和程度两个方面来分析。

该愤怒的时候却貌似微笑,该恐惧的时候却貌似愤怒,该高兴的时候却貌似悲伤(惋惜),这种情绪种类错位相对容易分辨。

分析情绪的真假,难在对程度的判断。

反应程度太小或者太大,都会让人不太容易确定反应是不是真的。

那怎么办?

我们可以遵循情绪和能量匹配原则。

情绪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与情绪所引发的反应(肌肉运动)需要的能量相比,情绪需要消耗的能量更大。

小刺激产生的情绪程度轻,情绪需要的能量小,表现出来的动作幅度就应该小,时间短;大刺激产生的情绪程度重,情绪需要的能量大,动作的幅度就应该大,时间相对长。

因此,表现出来的反应如果与刺激的程度不匹配,就是在作假。

比如女士常见的动作是将双手拉住置于身前(常被人认为是羞涩可爱状),因为如果不拉住进行相互约束的话,两只手就会跑到身体两边,不知道该怎么摆放了;男士常见的动作是将双手拉住背在身后(常被人认为是成熟或者有秩序感)。

如图3-3。

另有几种比较隐晦的动作,看似双手的拘束有着合理的原因,而且可能很酷,比如将双手插入裤兜。

类似的变形动作还有新手主持人用一只手拿住麦克风,另外一只手插入裤兜。

如图3-4。

这种姿态一般只发生在未经世事(没见过大场面)的较青涩男士身上(年龄可以放大到40岁),他们也认为这样好像是挺潇洒的样子。

不潇洒的也有,比如用袖筒将手拢起来,合理解释是冷。

有气温作借口,两只手的拘谨就可以藏得很好(当然也有可能是真冷)。

如图3-5。

其实,这一类的姿态是借助外力拘束双手的运动,这些手的反应在具体的情境中,都可以解释为“不知所措”的冻结反应,映射了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如果你觉得这样判断太勉强,可以回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

什么时候看到过国家领导人在正式场合中双手做插兜状?

这几种手的冻结反应有着其内在的心理规律。

扩张的肢体动作表示积极和扩张的心理状态,多样的肢体动作表示丰富多样的心理状态,而收缩的肢体动作则相应代表了隐藏、示弱的消极心理状态。

无论把手放在身前身后或插在兜里,其背后的心理状态都是将自己的肢体面积缩小(军人的背手军姿不在此列),或者是减少肢体动作的多样性和被关注程度,以期达到减少被批评否定的目的。

反之,对情境很有掌控感的人,比如一档很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就基本不会在节目中出现手插兜的情况,因为他(她)自信(已经被很多人认可了)。

我们可以想见,老板在自己的地盘里也很有掌控感。

当他们训斥下属的时候,是不会把手局限在一个地方或一种姿态的。

训练有素的专业演员对表演场地也有掌控感,上台表演或者发言的时候,也不会把手插在裤兜里或者拘束为别的姿态,而是会非常自然地摆放在身体两侧,随着剧情适时运动;手的动作也很优雅,不用担心被诟病。

即使不是拥有掌控感,而仅仅是对情境有安全感,也不会出现冻结反应。

比如朋友聚会的时候,真正开心的人也都是谈笑风生、觥筹交错,身体做出轻松随意的姿态和动作,不会拘束在那里。

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要有一个人呈现手的拘束冻结反应,就会看起来特别明显,要么是生疏,要么是自卑,非常容易辨认。

在对局面没有掌控感,没有安全感,担忧(害怕)被否定,不够自信等心态下,会出现手的冻结反应。

最典型的反应是把手拘束起来,或者藏起来,普通人的经验是认为他(她)紧张,但其实质是逃避,希望逃避负面刺激。

一旦被测试人出现这样的反应,就说明其心理呈弱势定位,没有进攻趋势,甚至连防御心理都很弱,比较容易实施刺激,而且刺激的效果会相对明显。

脚的拘束

站姿中最常见的脚的冻结反应,是双腿并拢挺直,肌肉紧张。

在明知不能逃跑的状况下(如果能逃跑,则会出现在第5章中讨论的准备逃跑的起跑姿态),比如受训或挨批,神经系统受到负面刺激后,不会出现大喇喇的叉开双腿站立的情况,或者完全无所谓的随意站姿,而是紧张地并拢站直,断了自己逃跑的后路,一动不动地承受着接下来的刺激。

微表情:

不受思维控制的,可能由情绪引发,也可能是习惯使然,持续时间短暂或面部肌肉收缩不充分的表情。

其中习惯的表情动作不是因情绪而产生的真表情,但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心理状态变化的重要衡量基准,对于分析表情变化背后的真实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最用;并不是所有的微表情持续时间都很短。

额肌收缩,睑裂增大;皱眉肌与眼轮匝肌协同动作,可将眼眉向下、向内拉扯,使眉毛在眼睛上方形成凸起,以避免眼睛受强光照射,还形成鼻上前额部的垂直皮纹;降眉间肌可将眉头向下拉扯,附带产生双眼内侧角之间、鼻顶端的皮肤横纹,也可以避免过强的光线照射;眼睑的位置依赖于眼轮匝肌和上睑提肌的协调运动以及眼球的凸出程度,上睑提肌收缩,上眼睑向上提起,睁眼,眼轮匝肌收缩,上睑提肌舒张,闭眼;眼轮匝肌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紧闭双眼,或者让上下眼睑做出闭合动作,同时命令眉毛下压、皱紧,协同动作来减少进入眼中的光线量,此外眼轮匝肌收缩,还会牵扯到下半张脸的各束肌肉,间接影响到上唇轻微提升和脸颊隆起。

口轮匝肌的收缩,会造成嘴部的抿紧或者撅起;上唇鼻翼提肌收缩,中间部能使鼻孔扩大,外侧部可使上唇上提并外翻,使鼻唇沟顶部上升、加深,并增加起弧度;提上唇肌收缩使上唇上提、外翻,并与其他肌肉一起改变鼻唇沟的形状;颧小肌收缩能提起上唇,暴露上颌牙,协助加深并抬起鼻唇沟,主要表达厌恶类情绪和悲伤类情绪;颧大肌只有一个作用,就是向上、向外侧拉扯嘴角,产生笑容;提口角肌能在笑的时候辅助颧大肌向上提升嘴角,并间接改变鼻唇沟的形状和深度;颧大肌向耳侧拉伸嘴角,颈阔肌则像两侧,向下拉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