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8433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评报告文档格式.docx

近三年本专业教师已获得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学校等科研、教研项目32项,发表论文110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3篇。

本专业在校外已建有中国电信咸宁分公司、中国联通咸宁分公司、咸宁咸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众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鑫合欣电子有限公司、东莞展恒电子玩具有限公司和许昌瑞新电气有限公司等7个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设施较好,指导队伍稳定,管理规范,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实习要求。

目前,本专业以“湖北省高等学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正在校内建设和完善工程训练中心。

实验室总面积5945平方米,配套实验设备总值1065.88万元。

拥有理学、工学类纸质图书197520册,电子图书66383册,纸质期刊29448册,电子期刊197812册。

能满足本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的学习要求。

本专业现有2006级、2007级、2008级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共计276人,其中2006级121人,2007级77人,2008级78人。

2008年首届毕业生154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6.8%。

2008届毕业生中,荣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一等奖1人,三等奖1人。

2009年第二届毕业生161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1%。

2008、2009两届毕业生中有18人考取了研究生。

继2003年彭江、翁志福等同学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后,2009年罗静等同学制作的“低频功率放大器”荣获“NEC”杯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G题全国一等奖,王瑞冬等同学制作的“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获A题湖北省一等奖。

2007年第二届“达盛杯”全国电子毕业设计曁创新设计竞赛中,周文和李苗苗同学制作的“数控电源”获大学组二等奖;

2008年湖北省“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周凯等同学制作的“位移测量装置”和宋迎富等同学制作的“高功率因数电源”均荣获湖北省二等奖;

2006年湖北省第四届“挑战杯”人福科技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周敏和张铮同学的“医用点滴自动监控仪”荣获优胜奖。

2008年蒋辉同学获得湖北省第十五届外语翻译大赛二等奖。

本专业的建设按照“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要求,以满足学生成人成才、就业创业为导向,遵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课程设计原则,优化理论、实践两大教学体系,着力打造本专业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技能等课程模块,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基本条件、加强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严格教育教学基本规范,坚持“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数学、物理基础和专业基础扎实,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强,具有本专业领域所必须的专业知识,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备获取、运用知识能力和较强工作适应能力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应用人才。

2.专业建设过程及成效

2.1专业建设规划与培养方案

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要,学校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思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等学科为依托,开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并进行了科学规划。

遵循本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训练,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执行情况良好

2.1.1专业设置

电子信息产业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潜力大,能对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其他各部门起带动作用。

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是改造我国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电子信息技术与机械、汽车、能源、交通、轻纺、建筑、冶金等技术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技术领域和产品门类;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相互渗透,3C技术的融合,使传统家用电器、计算机、通信终端逐步融为一体的信息家电出现。

电子信息产业被列为国家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湖北省,特别是咸宁市实施经济强市的重要举措。

学校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理学、数学等专业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创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立足鄂南,为基层培养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设立既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学校条件和学校文、理、工、管、史、经等学科竞相推进的专业发展思路以及人才定位目标和服务面向。

2.1.2专业建设规划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满足学生成人成才、就业创业为导向,遵循该专业的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课程设计原则,优化理论、实践两大教学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基本条件、加强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严格教育教学基本规范,坚持“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目标定位,努力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良好的政治理论基础,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应用能力,以及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所必须的专业知识,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备获取、运用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人才。

努力把本专业建设成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学术成果、教学质量、服务社会等方面在校内一流、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校级品牌专业。

(1)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按照“转型改造、培养提高、按需引进、优化结构”的要求,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促进教师教育类师资向理工类师资转型改造;

采用在岗培训、校外访学、学历提升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知识、能力素养和教学水平;

根据专业教育教学的具体需要,引进优秀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力度;

开展“教学名师”评选,树立教学楷模和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等促进师德、师风的建设。

同时还选派部分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教学研讨和学术会议。

通过几年的建设,使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在数量、结构、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观。

(2)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规范建设课程;

调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

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

以精品课程促进课程建设。

已有大学物理(2007年)、数字电路(2007年)和微机原理(2008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学校对精品课程按每门2万元投入进行建设。

(3)教材建设。

本专业中63%以上的专业主干课程都是选用省、部级优秀教材或国家规划教材。

为了加强对本专业的教材建设,特别是实验教材的建设,学校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对出版省、部级优秀教材给予了经费支持。

目前,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计算机原理学习指导与实验教程、电路理论等教材正在编写之中。

(4)教研科研。

大力鼓励教师跟踪本专业学术前沿开展教学和学术研究,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发表有较高层次的科研论文,学校对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也给予了奖励。

发挥本专业应用广泛的特点,动员教师走出校园,服务社会,与企业合作,为咸宁乃至湖北的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目前,本专业教师与咸宁咸丰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汽车指纹防盗系统已获得成功,使该企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与咸宁市水文局合作的“基于3G通信网络的水文信息监测系统”项目也初步完成,正在推广之中。

(5)学科建设。

以学科研究方向为导向,对现有的教师资源进行了整合,凸显“应用电子技术”和“通信工程”两个研究方向。

加强与企业在通信网络、智能图像信息处理、电子监控和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合作,继续进行指纹防盗系统、3G通信网络技术、医用智能输液系统等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技术转化。

2.1.3培养方案

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后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电子信息领域技术密集、技术更新和发展十分迅速和教育教学的实际这一特点,2006年和2007年先后两次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与完善。

新的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构建了理论与实践两大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含人文社科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由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任选课程等模块组成。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由人文社会实践、基本技能、基础与专业实验、综合设计和应用创新五大模块组成。

人文社会实践模块由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毕业教育等组成,主要是人文社科等综合素质的教育训练;

基本技能模块以电子元器件的辨别与使用、基本电工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测试方法,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学习和工作中常用的仿真软件等内容为主,重点针对电工电子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基础与专业实验模块重点为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设置;

综合设计模块主要包括各门课程的课程设计、电子综合设计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为目标;

应用创新模块包括毕业设计、学生科研、创新实践、学科竞赛等,主要对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培养与训练,帮助学生深入掌握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以及开发部分功能模块的能力。

五大模块相互衔接,相互补充,贯穿本科四年学习的全过程,形成本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全程教学体系。

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学时压缩,实践环节增加,强化学科专业基础、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环节。

目前,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已达到30%以上。

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更合理、科学,教学计划符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和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本专业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亦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2专业基础条件

本专业的教学科研设备投入逐年增加,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教学实验室配备合理,利用率高,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了较好作用;

逐年增加实习基地投入,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

学校图书馆和院资料室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文献保障;

校园网基本设施完善,网络在辅助教学和教育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教学经费投入,并逐年增加,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1)本专业的教学科研设备投入逐年增加,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实验条件逐年改善,实验室面积、实验仪器设备均能满足本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

2004年本专业开办初期,实践教学主要依托原信息工程学院物理系的基础物理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和计算机系的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实验室面积约2000平方米,配套实验设备总值约450万元。

2005年,学校对实验室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成立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增加了实验教学设备经费投入,经过两年的建设,于2007年申报了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专家评审和考核,被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

本专业依托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

物理学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微机原理与应用实验室、EDA实验室、电子与通信实验室、电工与电气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目前,正在建设完善工程实训中心。

现在,实验室面积、实验仪器设备均能满足本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

(2)本专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基地建设经费也在逐年增加,校内外实习基地设施较好,指导队伍稳定,管理规范,能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学校设立了实习基地建设专项资金,该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实习基地教师培训、双方共建项目的资助、双方研究成果的奖励、以及共建研讨、检查、总结等开支。

本专业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校外建有中国电信咸宁分公司、中国联通咸宁分公司、咸宁咸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众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鑫合欣电子有限公司、东莞展恒电子玩具有限公司和许昌瑞新电气有限公司等7个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设施较好,指导教师队伍稳定,管理规范,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目前,校内的工程实训中心正在建设与完善中。

同时,学校与中国电信咸宁分公司、东莞展恒电子玩具有限公司等共建实习、科研、就业基地。

(3)本专业图书资料种类齐全,校园网基本设施完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完整,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科研工作提供了保障。

本专业有纸质图书197520册(其中,理学中文类93964册;

理学外文类4589册;

工学中文类98650册,工学外文类317册),电子中文图书66383册(其中,理学40575册,工学25808册);

纸质期刊29448册(其中,理学中文类15656册;

工学中文类12477册,工学外文类1315册);

电子期刊197812册(其中,理学中文类31580册,理学外文类38671;

工学中文类102300册,工学外文类25261册)。

图书资料包括光电子技术、电子工程技术、物理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物理、数学、力学等方面,涉及到本专业的各个领域,能满足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学校校园网基本设施完善,网络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师生可便利地获取相关信息和资料,能随时通过网络进行交流。

语言学习中心不仅为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提供方便,而且为学生与国内外其它大学的学生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

(4)实习经费、毕业论文(设计)经费、专业建设专项经费安排到位,逐年增加,能满足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

学校为每个新办的专业安排有专项建设经费。

三年来,学校和学院两级在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等方面的专项经费逐年增加。

2006年、2007年分别投入专项经费31.92万元和37.12万元,2008年投入专项经费40.46万元,学生实习经费4.62万元,毕业设计(论文)经费7.07万元。

2.3师资队伍建设

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了建设目标,通过稳定、培养、引进、外聘等措施,使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且发展趋势好;

主讲教师中符合岗位资格的比例为100%;

近三年来,教授、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的年授课率均为100%;

专业负责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有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主干课程教学队伍稳定,教学效果整体较好,师资能满足本专业的教学要求,正逐步形成以博士和硕士学位教师为主体的具有梯度层次的学术团队

2.3.1专业负责人简介

熊钢,男,1968年5月出生,博士,副教授,湖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2007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研究方向为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主要教授电磁场与电磁波、电路理论及通信原理等课程。

先后参与完成了国家863高技术发展项目(2001AA-2B3201-02)“高性能通信用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及器件研究”和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4AA102A01)“移动通讯用功能陶瓷材料与器件开发”的研究工作。

主持完成咸宁学院重点项目一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二十余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EI收录7篇。

2.3.2师资队伍整体情况

(1)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水平逐步提高,发展趋势良好。

按照“转型改造、培养提高、按需引进、优化结构”的要求,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一方面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促进教师教育类师资向理工类师资转型;

另一方面按照在岗培训、校外访学、学历提升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知识、能力素养和教学水平;

同时,按照专业教育教学的具体需要,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力度。

近三年,引进硕士8人(其中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教师1人);

学成归来博士3人,硕士3人。

经过几年的建设,本专业专任教师由开办初期的13人发展到现在的27人。

其中,正高职称教师1人,副高职称教师8人,中级职称教师15人,分别占专任教师的3.7%,29.6%和55.6%,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为33.3%;

教师的学历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原来的1人增加到4人,硕士由原来的3人增加到1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74.1%;

学缘结构合理。

教师中有湖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2名,省学术骨干、校学术带头人、校教学名师1人,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学历和学缘结构基本合理的教师队伍,教学、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发展趋势良好。

(2)本专业课程主讲教师均由具有硕士学位或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达100%,主干课程教学队伍稳定,教学效果好。

学校把岗前培训是否合格作为教师评专业技术职务的必备条件,新进教师均通过岗前培训。

本专业专任教师符合岗位资格的比例为100%,教授、副教授均为本科生授课,授课率为100%。

近两学年,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学生评教优秀率分别为31.3%和57.9%,良好率达90%以上。

本专业教师的授课效果整体较好,学生认可度较高。

在2008年学校组织的第二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周令老师荣获三等奖,王九云老师荣获优秀奖。

(3)专业负责人以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师有较稳定的科研方向,逐步形成了高学历教师为主体的学术团队。

学院高度重视团队的建设,发挥团队作用,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立项、成果鉴定和获奖申报工作,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

近三年本专业教师已获得省科技厅、教育厅和学校等教研、科研项目32项,教研、科研经费总计30.8万元;

发表论文110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3篇。

2.4课程建设

按照人才培养目标,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由“通识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模块组成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确定了清晰的改革思路,并认真组织实施,执行情况较好;

教材选用整体水平高,使用效果良好。

有教材编写规划和措施;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努力营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鼓励教师进行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手段改革取得成效,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学时达到59%,教学效果较好。

课程建设效果较为显著,3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1)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了本专业理论与实践两大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人文社科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由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任选课程等模块组成。

按照这一思路,修订完善了培养方案,强化学科专业基础、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环节,形成“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与学为一体,课内与课外为一体,校内与校外为一体,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按照“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以优质课程为重点,以精品课程为示范和特色”的课程建设原则,做好课程建设。

以“课程团队”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研究立项的运行机制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

以课程或课程群为依托组建教学团队,确定团队负责人,明确职责。

通过教学团队开展活动,促进本专业的科研和教研。

目前,本专业已有“数字电路”、“微机原理”和“大学物理”3门校级精品课程,还有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等院级重点建设课程。

计划将这些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努力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

为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学校还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分别提供了10万、5万和2万元的资助。

(2)规范教材选用工作,确保选用优秀教材,保证教学整体水平。

本专业主干课程基本选用省、部级优秀教材或国家级规划教材,如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电路等课程使用的教材均属于“十五”或“十一五”规划教材,使用效果较好。

学校在教材建设方面也有具体规划,分别按3万和2万元的标准对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部省级优秀教材进行资助。

本专业正在编写的3部教材纳入学校资助。

(3)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确保了课堂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课程特点,教师自觉运用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网上互动式、自学辅导式及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如倪浩老师设计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混合式学习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以章节为单位的课程资源,学生可在线提交作业,教师也可通过在线参加讨论,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努力推行现代教学手段改革,鼓励和鞭策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通过组织参加学校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和比赛等来提高课件制作水平。

目前,本专业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学时达到59%,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倪浩老师制作的课件在2005年湖北省优秀课件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以教改课题为龙头,带动教学改革。

针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主要内容、必要环节,关注教育教学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教学团队为组织形式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

阮若林老师主持的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一种新型的智能协作平台的研究”获咸宁学院2009年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徐武雄老师的“Prdteus软件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程伟老师的“高频电路教学改革”、刘芳华老师的“网络环境下理工科课程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等课题也正在研究之中。

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会带动本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鼓励教师积极探索考试方法改革,以考试方法的改革引导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

结合课程的不同特点,实行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笔试与技能考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考核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考试方式逐步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2.5实践教学

构建了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的“人文社会实践、学科专业课程实验、综合创新实践”三者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达到总学时的30%;

实验开出率达到大纲要求的10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60%;

先后建立了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