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8544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报告Word格式.docx

茶叶销售品牌贡献率不断提高,据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2010年“毛尖”品牌价值达到41.39亿元,居全国第3位。

(六)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目前,茶产业已逐步成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成为南部大别山区、桐柏山区等地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009年市茶叶年产值占全市农业产值的比重达20%以上,茶叶合作社发展到480多家,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近2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已成为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趋势、竞争力分析及市场前景

(一)发展趋势

1.茶叶产销持续稳定增长。

世界茶叶主要产区在亚洲。

近年来,世界茶叶生产发展迅速,茶叶产量从1990年的252.3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395万吨,增幅达56.6%;

贸易量从1990年的113.4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155.7万吨,增幅达37.3%。

从主要出口大国的出口走势看,近五年来,肯尼亚、中国和斯里兰卡3国的出口仍在扩大。

2.绿茶、红茶需求增长强劲。

近年来,世界围绿茶、红茶销量不断增长,正在成为世界茶饮料的主导产品。

2009年我国绿茶出口量达到22.93万吨,欧美发达国家的绿茶市场需求仍在进一步扩大。

红茶因其特殊的保健功效,消费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在国际市场红茶份额已占到80%以上,我国的、、、等省出现了“绿改红”的趋势,仅2009年国红茶品牌数量增加了近百种。

3.质量安全要求日益严格。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受到广泛关注,检测标准越来越严格。

我国专门制定实施了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国家标准,欧盟茶叶检验由原来的100多项增加到2000多项,日本设限的茶叶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144种。

4.茶叶综合利用明显增加。

茶饮料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市场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年增长率多年保持在10%以上。

同时,随着茶皂素、茶多酚等茶叶有效成份的广泛开发和利用,茶叶深加工将进一步深化与发展,茶叶原料需求量也将同步增加。

5.“南茶北移”趋势明显。

由于受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我国茶叶生产一直局限于长江流域以及云贵川等地。

近年来,随着引种技术的成熟,已经突破了北纬38°

不能种植茶叶的界限,的、日照、莒南、及的灵寿、的等地绿茶生产均获得成功,种植规模、产量及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实践证明,“南茶北移”已成为可能和趋势。

(二)竞争力分析

1.优势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

我省茶区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和汉水流域,年均温度在15摄氏度以上,年降雨量900-1200毫米之间,相对湿度70-80%,年有效积温4800-5100摄氏度,土壤呈酸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种茶面积约400万亩,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适宜区之一。

目前,全省尚有300多万亩宜茶荒山坡地可以利用,而且这些区域污染和病虫害较少,是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理想地区,发展空间大。

(2)茶叶在品质佳。

我省茶区属高纬度茶区,茶叶芽肥叶嫩,具有持嫩性好、芽叶肥壮、水浸出物丰富、耐冲泡等品质特色,特别是影响香气和滋味的芳香物质、氨基酸等含量高,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适中,奠定了生产优质绿茶的良好基础。

“毛尖”、“赛山玉莲”、“仰天雪绿”等多次获得国际、国大奖,豫炒青茶已成为出口眉茶提升品质必不可少的拼配成分。

(3)区位优势明显。

一方面,我省地处中原,南接我国茶叶优势主产区,北连广大北方主销区,与周边大中城市距离均在600-800公里以;

另一方面,我省交通优势明显,京广、京九、陇海铁路交汇,高速公路网络纵横交错。

加之近年来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加快,这些都为我省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茶文化底蕴深厚。

我省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唐煮”、“宋斗”、“明冲泡”等独特的中原茶文化,极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深刻涵。

随着我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地位的确立,茶文化已渗透于我省经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茶文化节、茶博会、禅茶文化等的影响力日益提升,茶文化对茶产业的促进作用更大,饮茶、品茶的消费群体更加广泛。

2.劣势分析

(1)茶园基础相对薄弱。

全省30%左右茶园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园基础差,建设标准低,产出水平低。

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不足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5个百分点,与先进省份50-60%的推广率差距更大。

(2)产业链条延伸不够。

我省茶产品结构单一,仍以散形茶为主,普遍重视春茶、轻夏秋茶生产,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中低档茶叶数量少。

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茶叶综合利用水平较低,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茶具、茶旅游等开发尚处起步阶段。

(3)组织化程度偏低。

我省茶叶生产多为农户分散种植和小茶厂加工,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抗风险能力较弱。

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公司与生产基地、农户结合不紧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尚未形成。

(4)流通体系不健全。

我省茶叶产地市场多是地头、马路市场,基础设施差,档次偏低,经营和交易方式落后。

销区市场布局不合理,市场总体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缺乏覆盖面广的综合性批发市场。

销售渠道开拓不够,以本省消费为主,省外、国外销地仅在、、等少数城市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出口依赖等省转口,农村销售市场延伸不够。

(5)省消费水平低。

目前,我省人均年消费茶叶0.26千克,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0.7千克的1/3强,特别是农村人口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豫东、豫北及豫西的多数农村居民和城镇中的低收入居民尚无饮茶习惯。

省茶产品消费市场不足以支撑茶产业大跨度发展,有待开发。

(6)政策支持有待加强。

与茶产业发展的形势相比,各级政府对茶产业的扶持、引导有待加强,特别是在急需解决的科研、科技推广、良种补贴等方面扶持不足,导致品牌知名度不高,影响了新技术引进推广、企业的做大做强和茶产业的发展及整体水平提升。

(三)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善,全球对茶叶认知度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程度的提高,茶叶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从国际市场看,近年来,我国茶叶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特别是绿茶在国际市场上优势明显。

2009年我国出口茶叶30.29万吨,金额达到7.05亿美元,数量、金额分别较上年增长2.02%和3.3%。

从国市场看,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向品牌化、安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无公害茶、有机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仅0.7千克,潜在的国市场规模使茶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省市场看,我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随着经济的崛起,茶叶消费将呈刚性增长,如果年人均茶叶消费量由现在的0.26千克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0.7千克,省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7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达2.8万吨以上;

如果提高到、等地年人均年消费茶叶1千克的水平,省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10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5.8万吨以上。

可以预见,今后10年我省茶产业发展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发展思路、原则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我省茶叶生产和消费潜力优势,围绕做大、做强、做优茶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开发省茶叶消费群体为基础,以“建设基地、调整结构、创建品牌、培育龙头、文化带动”为重点,不断完善科技支撑、良种繁育、标准生产、市场流通、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提高茶叶综合利用率,提升茶叶精深加工能力,扩大茶产品的消费水平,增强茶产业带动增收能力,推动我省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原则。

1.统筹规划原则。

把茶叶生产结构的调整、流通渠道的完善和消费群体的培育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生产、销售和消费问题,把产业建立在有效消费基础上,形成茶产业科学发展的关联链条。

2.市场导向原则。

瞄准国、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占领传统消费市场和努力发掘我省潜在的茶产品消费市场,大力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前景广阔、有特色的茶叶产品,重点发展适合我省乡村居民和中低收入居民的茶叶产品。

3.比较优势原则。

综合考虑各区域在资源禀赋、生产规模、市场区位、环境质量、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突出重点,相对集中,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4.科技支撑原则。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推进茶产业发展,提高茶产业整体素质,完善茶产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茶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

5.集聚发展原则。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快茶产业区域集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

6.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速度与质量相统一,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生产基地,延伸产业链,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加快茶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省茶产业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茶园种植的良种化、生态化、规模化和茶叶加工的机械化、标准化、清洁化;

茶产业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品牌效益进一步凸显,市场份额大幅提高,中原茶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

把、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茶叶交易批发、信息发布中心;

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优质无公害茶叶生产加工基地、茶叶流通集散地、茶树良种“南茶北移”驯化基地和扩繁中心和重要的茶文化旅游休闲区,建设中国北方茶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

2.具体目标。

——茶叶种植规模。

到2015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20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80万亩;

采摘面积达到160万亩;

茶叶总产量9.6万吨,其中春茶、夏秋茶产量比达到7:

3。

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30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50万亩;

采摘面积达到260万亩;

茶叶总产量18.2万吨,其中春茶、夏秋茶产量比6:

4。

——茶产业产值结构。

到2015年,亩产值达到6500元,茶叶总产值104亿元,流通业增加值40亿元,精深加工业增加值10亿元。

到2020年,亩产值达到9000元,茶叶总产值234亿元,流通业增加值90亿元,精深加工业增加值20亿元。

——茶产业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

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龙头企业3-5个,销售额超0.5亿元的龙头企业10-15个,上市公司1-2个;

新创建国知名品牌2-3个,省知名品牌5-8个。

到2020年,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龙头企业6-10个、销售额超0.5亿元的龙头企业20-25个,上市公司2-3个;

新创建国知名品牌4-6个、省知名品牌10-15个。

——茶产品交易市场建设。

到2015年,建成年交易额超5亿元的茶叶批发交易市场1-2个,建成年交易额超3亿元的茶叶批发交易市场2-3个。

到2020年,建成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茶叶批发交易市场1-2个,建成交易额超5亿元的茶叶批发交易市场2-3个,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茶叶交易平台和网络交易系统1个。

——茶产品消费市场培育。

到2015年,全省年人均茶叶消费水平由0.26千克提高至0.5千克,人均增加消费0.24千克,茶叶消费总量达到5万吨。

到2020年,全省茶产品年人均消费量提高到1千克,比2015年增加0.5千克,茶叶消费总量达到10万吨。

——茶产业带动增收能力。

到2015年,涉茶农户达到50万户,茶农从事茶产业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占其纯收入的60%以上。

到2020年,涉茶农户达到75万户,茶农从事茶产业人均收入8000元,占其纯收入的65%以上。

四、产业规划布局

按照我省气候、土壤条件、资源优势及茶产业现状,全省茶产业布局总体规划为“三带三区二网一线”。

(一)三带。

即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茶叶生产加工开发带和茶叶生产加工辐射带等,涉及7个省辖市、35个县(市、区)。

1.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

该区域地处淮河和汉水流域,属大别山北和桐柏山区,现有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占全省的95%以上,主要包括市浉河区、市平桥区、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桐柏县、西峡县10个县(区)。

2011年-2020年,不断扩大基地规模,大力发展“毛尖”、“红”、“桐柏玉叶”、“桐柏红”等名优茶,着力提高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和生态茶园比重,建立大型茶叶出口基地,加快发展茶叶精制、精深加工,打造茶产业集聚区,力争到2015年茶园面积发展到180万亩,到2020年茶园面积发展到260万亩。

2.茶叶生产加工开发带。

该区地处伏牛山以南和汉水流域、淮的浅山丘陵区,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基础,现有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约占全省的4%,主要包括卢氏县、乡县、唐河县、淅川县、镇平县、邓州市、市卧龙区、市宛城区、新野县、南召县、方城县、社旗县、确山县、泌阳县、遂平县、西平县、息县、淮滨县18个县(市、区)。

2011年-2020年,以恢复茶叶种植为重点,积极扩大种植面积,改造现有低产低效茶园,发展茶叶初、精加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效益,力争到2015年茶园面积发展到20万亩,到2020年茶园面积发展到40万亩。

3.茶叶生产加工辐射带。

该区域以浅山丘陵为主,自然生态条件良好,具备茶树的生长条件,现有零星或少量种植,主要包括济源市和巩义市、登封市、嵩县、叶县、鲁山县、县、新蔡县7个县(市)。

2011年-2020年,以开展茶叶品种试种为重点,积极进行“南茶北移”试验、示,并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发展茶叶初制加工,力争到2015年“南茶北移”等试验、示获得成功,到2020年茶叶种植有较大发展。

(二)三区。

即根据我省人均茶叶消费现状及潜力,将我省的茶叶消费区规划为传统消费区、城镇消费区和农村消费区,涉及全省各县(市、区)。

1.传统消费区。

该区域为我省的茶叶主要产区,主要包括、和等豫南、豫西南等区域,现有茶叶消费基础好,人均茶叶消费水平高、消费量大,消费的茶叶涵盖高、中、低档。

2011-2020年,继续稳固、提高茶叶消费水平,形成我省茶叶的核心消费区。

2.城镇消费区。

该区域为我省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乡镇等,现有茶叶消费基础较好,人均茶叶消费水平较高、消费量较大,消费的茶叶以高、中档为主。

2011-2020年,在不断提高区域高收入者的人均茶叶消费水平的基础上,加快提高中、低收入者的人均茶叶消费水平,形成我省茶叶的重要消费区。

3.农村消费区。

该区域为我省的广大农村地区,主要包括我省的豫西、豫东和豫北的农村地区,现有茶叶消费基础差,人均茶叶消费水平低、消费量少,消费的茶叶以中、低档为主。

2011-2020年,以销售中、低档茶为重点,加大引导力度,培养区域消费者的喝茶习惯,深入挖掘茶叶消费潜力,形成我省茶叶的主要消费区。

(三)二网。

即规划建设茶叶产地交易网络和茶叶销地交易网络,涉及4个省辖市、10个县(区)。

1.茶叶产地交易网络。

根据我省茶叶生产区域布局和产量,在、和等茶叶主产市各建设1个综合性茶叶批发交易市场;

在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的10个县(区)建设一批销售市场,形成较为完善的茶叶产地交易网络。

2.茶叶销地交易网络。

依托及周边城市的交通、区位等优势,在茶叶主销区建设1-2个综合性茶叶批发交易市场,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茶叶销地交易网络。

(四)一线。

即规划建设一批茶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涉及2个省辖市、11个县(区)。

依托现有茶叶主产区的生态风景旅游资源,整理开发鸡公山、浉河区环南湾湖、平桥震雷山、光山净居寺、灵山寺、固始妙高寺、商城金刚台、新县香山湖、桐柏淮源、乡宝天曼、西峡伏牛山、丹江库区等地的茶文化,建设茶文化设施,打造一批融茶文化、民俗文化及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带动当地茶经济发展,提高中原茶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发展重点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综合考虑我省茶叶生产三大区域的现有基础、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重点建设“六大工程、五大体系”。

六大工程包括:

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产业结构调整、知名品牌创建、茶文化与茶旅游开发、消费群体培育。

五大体系包括:

科技支撑体系、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体系、市场流通体系、质量监控与预警体系。

(一)生产基地建设工程。

坚持改造老茶园与新建良种茶园相结合,抓好60万亩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建设200万亩新茶园,支持茶园采用无性系茶树良种。

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各类合作组织等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在茶叶生产加工开发带和辐射带建设标准茶园。

支持茶叶生产基地集中连片开发,加快形成以市浉河区、市平桥区、县、新县、光山县、潢川县、商城县、固始县等为主的“毛尖”、“红”集中茶区,以桐柏县等为主的“桐柏玉叶”、“桐柏红”集中茶区,以市浉河区、商城县、新县、光山县、固始县南部、县南部等为主的有机茶集中茶区,打造一批茶叶专业县(市、区)、乡镇和村。

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基地建设,支持建设一批万亩示基地、千亩示方、百亩示点,建成2个千吨级边销、出口茶生产基地。

强化投产茶园管理,推广生态有机茶园管理新技术,规栽培技术,推动茶园机采、机修、机耕水平明显提升。

(二)产业结构调整工程。

坚持春茶、夏秋茶并重原则,着力开发夏秋茶,到2020年夏秋茶产量比重提高至40%以上。

实施高、中、低茶产品协调发展战略,稳步提高高档茶产量,积极扩大中低档茶比重,支持企业开展夏秋茶生产示。

加快茶产品深加工步伐,不断提高茶叶的综合利用率,鼓励支持企业开发红茶、乌龙茶、紧压茶、速溶茶、袋泡茶、花草茶及蒸青茶等茶叶新产品。

实施新产品开发计划,重点支持五云、文新、卢氏、灵山、桐柏茶种场等茶叶龙头企业开发茶食品、茶日化用品、茶药品、茶保健品、茶饮料、茶多酚等。

加快茶叶初制企业改造和优化,支持企业开展清洁化生产示,力争到2015年全省60%以上的企业实现清洁化生产,到2020年全省90%以上的企业实现清洁化生产。

(三)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按照扶优扶强原则,支持五云、文新、卢氏、新林、申林、九华山、德茗、淮源等茶企业,采取联合、参股、兼并和租赁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龙头企业,推动全省茶产业不断升级。

优先扶持以经营名优茶或大宗茶为主、拥有注册商标、建有基地、获得相关茶叶质量或质量体系认证的龙头企业。

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向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及开发带集中,培育一批上连市场,下连基地的核心龙头企业,发挥规模效益,打造茶产业聚集区。

(四)知名品牌创建工程。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实施茶叶品牌带动工程,做大做强“毛尖”、“红”、“桐柏玉叶”等品牌,提升茶叶的影响力。

加大对“毛尖”、“红”、“桐柏玉叶”等公用品牌的保护力度,实施公用茶叶品牌市场准入制,加强知名商标的管理。

鼓励支持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申报中国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等,力争打造4-6个国知名品牌、10-15个省知名品牌。

支持开展茶产业示县建设,创新机制,强化支持,着力打造1-2个全国茶产业品牌县,探索特色农业引领经济发展的路子。

(五)茶文化与茶旅游开发工程。

依托我省丰富的茶文化历史资源和人文资源,整理、开发毛尖茶、唐茶、宋茶、孔明茶、济源卢仝家茶、少林禅茶等传统茶文化,不断提升中原茶文化的影响力。

坚持茶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在茶叶主产区和文化旅游城市,积极开发“茶之旅”等旅游项目,研究开发茶旅游产品,打造一批融茶文化、民俗文化、禅文化及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线路,鼓励支持建设一批茶文化休闲农庄,引导建设茶博馆、观光茶园和各种档次的茶楼、茶馆等,增强旅游对茶产业的带动作用。

充分运用载体,组织开展展示展销、品茶、斗茶等活动,定期举办茶叶博览会、茶文化节、茶产业论坛等活动,支持茶文化节等提升档次和规模。

鼓励支持茶企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开展茶文化推广活动。

(六)消费群体培育工程。

坚持以省消费支撑茶产业发展战略,深入挖掘省茶产品消费潜力,不断扩大省茶产品消费人群,形成茶叶产销区统一的产业格局。

积极实施饮茶文化宣传和氛围营造计划,以城镇消费区的中小城镇居民及低收入群体等为重点,培养广大城镇居民饮茶兴趣和习惯。

积极挖掘开发农村潜在的茶叶消费市场,以销售中、低端茶产品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村消费区农民的茶消费水平,引导农村居民健康消费、健康休闲,让农民想饮茶、饮得起茶、有地方休闲品茶。

广泛开展茶文化教育活动,鼓励开展“茶文化进校园”等活动,通过在中小学及高等院校等开设茶艺、茶知识、茶文化等课程,举行各种形式的茶文化知识活动,推动茶文化和知识普及。

(七)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依托市现有科技机构,整合科研力量,创建省级茶叶科技创新中心,着力研究解决制约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以现有茶学专业为基础,组建茶学院(系),为全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结合国家茶叶技术产业体系的建立,建设2-3个茶叶重点实验站,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茶企业建立茶叶科技研发中心,承担新技术、新品种及“南茶北移”的试验、示工作。

完善市、县、乡三级茶叶科技服务体系,支持茶叶生产加工核心带的县(市、区)、乡镇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实用技术的示推广。

把茶叶科技人才引进纳入省辖市、县(市、区)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专业人才到茶叶基地工作。

积极开展茶艺师等职业技能鉴定。

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电化教育,多渠道、多手段开展对茶农和企业人员开展培训。

(八)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坚持外引与自繁自育相结合的原则,依托现有设施条件好、技术优势明显的生产场、科研教学单位和龙头企业等,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改扩建20个面积500亩以上的茶树无性系良种母本园,改扩建30个年产1000-2000万株的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圃,建设1—2个“南茶北移”试验、示点,加大对良种的培育、改良和推广,提高我省茶树育种水平和良种覆盖率,满足我省及我国北方茶区用种需求。

(九)完善标准化体系。

在地理标志产品毛尖国家标准和桐柏玉叶茶省级地方标准等基础上,按照国家茶叶无公害和有机茶产品的生产标准,建立完善全省茶叶标准化体系,推行茶叶标准化采摘与制作,规茶叶生产、加工、包装和储藏等,加快推进红茶、桐柏红茶生产工艺标准化,逐步实现我南茶产品标准化。

建立和完善茶业标准化推广、检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