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8798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Word格式.docx

第三节环境规划

第四节现代环境管理途径

第五节中困环境管理与实践

第十章全球环境变化

第一节全球环境问题概述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节臭氧层耗损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锐减

第十一章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概述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附录:

题型举例

1、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环境科学概论》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保护专业专科生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总体介绍了该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课程首先介绍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大气、水和土壤等主要环境要素的污染特征与规律,介绍了固体废物污染与处置以及物理环境污染与防治;

其次,论述了环境管理的理论框架和最新管理手段,介绍了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的基本理论与主要技术;

最后,探讨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以及人类应对环境问题挑战所做的必然选择,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与思考。

二、本课程的设置目的与要求是:

1了解环境科学的总体轮廓,包括环境科学的特点、研究对象、任务、分科以及过去的演变和未来的发展。

2重点掌握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的污染,以及物理环境的污染,包括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要素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污染物扩散模式、污染的主要危害和污染的防治,了解固体废物污染及综合管理模式。

3基本掌握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立法、环境规划及其他环境管理新途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4跟踪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环境变化问题,明晰今后人类应遵循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教材的重点(或难点)章节为:

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十章;

次重点章节为:

第四章、第六章、第七章;

一般章节为:

第一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

第一章掌握环境和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了解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第二章了解大气的结构和组成以及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掌握大气污染的危害以及大气污染的防治方法。

第三章了解主要的水体污染物,掌握水体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第四章了解主要的土壤污染物,掌握土壤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第五章了解固体废物的分类和危害,掌握固体废物的管理和处理处置方法。

第六章了解主要的物理性污染和防治措施。

第七章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主要环境监测技术。

第八章了解环境评价的概念和分类,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第九章了解环境管理的概念、目的、对象、内容和手段,环境立法与标准,环境规划和现代环境管理途径。

第十章了解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

第十一章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2、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1章绪论

一、自学和考试基本要求

本章概要介绍了环境的基本概念、基本作用和基本特征,阐述了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并对环境科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环境和环境问题的概念;

了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了解环境科学的特点。

本章重点:

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难点:

环境科学研究热点。

2、课程内容

1、环境与环境问题

2、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3、环境科学进展与展望

三、考核知识点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的作用和基本特征。

(二)环境科学的形成、发展与分科极其特点。

(三)环境科学研究热点、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四、考核要求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识记:

(1)环境、生态、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概念

(2)环境的作用和基本特征

2、领会: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二)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科学的形成、发展与分科

环境科学的特点

(三)环境科学进展与展望

环境科学研究热点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1、自学和考试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化学转化,理解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形成过程;

了解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模式和影响因素;

掌握大气污染的危害以及大气污染的防治。

主要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的危害和防治。

光化学反应,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和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二、课程内容

1、大气环境污染基本概念

2、主要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

3、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

4、大气污染的危害

5、大气污染的防治

(一)大气结构、大气污染和污染源

(二)大气污染物的分类、转化和扩散

(三)大气污染的危害和防治

(一)大气环境污染基本概念

1、识记:

(1)大气结构和组成

(2)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源

(3)大气污染物

(4)大气污染类型

(二)主要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

1、领会:

(1)光化学反应基础

(2)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的化学转化

(3)硫氧化物的转化

(4)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5)酸性降水

(三)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

(1)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子

(2)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3)影响大气污染的其他因素

(四)大气污染的危害

(1)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3)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影响

(4)大气污染对能见度和气候的影响

(5)室内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五)大气污染的防治

1、简单应用:

(1)颗粒物净化技术

(2)气态污染物净化技术

2、综合应用:

(1)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第三章水体污染与防治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水的分布、水的循环、天然水的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等基础知识;

掌握水体污染的来源与主要污染物、水体污染的特征及其危害;

了解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转化规律,掌握水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原理与处理方法。

主要的水体污染物,水体富营养化,水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原理与处理方法。

水体富营养化和重金属在水中的迁移转化。

1、水资源与水质指标

2、水体污染概述

3、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转化

4、水体污染防治

(一)水资源与水质指标、水体污染源和污染物、水体自净和水环境容量。

(二)水体富营养化和重金属在水中的迁移转化。

(三)水体污染的危害和防治。

(一)水资源与水质指标

(1)水资源和水循环

(2)水质指标

(二)水体污染概述

(1)水体污染源

(2)水体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

2、领会:

(1)不同水体的污染特征

(2)水体污染的危害

(3)水体自净作用与水环境容量

(三)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转化

(1)水体中耗氧有机物的降解

(2)水体富营养化过程

(3)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四)水体污染防治

(1)水体污染控制模式

(2)水体污染的源头控制

(1)水体污染的集中处理

(2)尾水的生态处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和土壤的自净作用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掌握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级、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了解持久性有机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种类,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分类、特点。

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级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1、土壤污染源、污染物、自净能力和环境背景值

2、土壤重金属污染

3、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3、考核知识点

(一)土壤污染的概念和特点、土壤污染源、污染物和土壤的自净能力。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和修复技术。

(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分类、特点和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一)土壤污染源、污染物、自净能力和环境背景值

(1)土壤污染的概念和特点

(2)土壤污染源、污染物和土壤的自净能力

(3)土壤环境背景值

(二)土壤重金属污染

(1)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

(2)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1)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分级

(2)土壤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三)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和特点

(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类和来源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

3、简单应用:

(1)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修复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特点、来源和分类,掌握固体废物的危害及其管理的原则、措施,理解矿业废弃物、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险废弃物等不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的原理与途径。

固体废物的管理原则和措施,各种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的途径。

各种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的原理与途径。

1、固体废物概念、污染特点、来源与分类

2、固体废物污染危害与管理

3、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

(一)固体废物概念、污染特点、来源与分类。

(二)固体废物的危害、管理原则和措施。

(三)各种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原理与途径。

(一)固体废物概念、污染特点、来源与分类

(1)固体废物概念

(2)固体废物污染特点

(3)固体废物来源与分类

(二)固体废物污染危害与管理

(1)固体废物污染危害

(2)固体废物管理

(三)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

(1)矿业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

(2)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

(3)城镇垃圾处理与利用

(4)农业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

(5)危险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热污染等物理性污染的基本概念、原理;

了解物理性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和影响;

了解各种物理性污染的控制和防范措施。

噪声污染的控制和防范措施。

各种物理性污染的的原理。

1、噪声污染与防治

2、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3、热污染与防治

(一)噪声污染的定义、分类、危害和控制

(二)放射性污染的概念、危害和防治对策

(三)热污染的概念、危害和防治对策

(一)噪声污染与防治

(1)噪声的定义和特点

(2)噪声的分类

(3)噪声的危害

(1)噪声污染的评价

(2)噪声污染的控制

(二)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1)放射性污染的概念与特点

(2)放射性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3)放射性污染防治对策

(三)热污染与防治

(1)热污染的概念

(2)热污染的危害

(3)热污染的防治对策

第7章环境监测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程序过程,了解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和土壤污染检测技术以及连续自动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的概念和分类。

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地表水环境监测技术和土壤污染检测技术。

1、环境监测的概念、分类和中国环境监测网络

2、主要环境监测技术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分类

(二)空气质量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和土壤污染检测的污染检测技术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分类和中国环境监测网络

(1)环境监测的概念

(2)环境监测的分类

(3)中国环境监测网络

(二)主要环境监测技术

(1)环境监测程序

(2)空气质量监测技术

(3)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

(4)土壤污染监测

第8章环境评价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环境评价的概念、类型,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目的、程序、技术方法、评价内容。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目的。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1、环境评价的概念和分类

2、环境质量的现状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评价的概念和分类

(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概念和方法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内容和方法

(一)环境评价的概念和分类

(1)环境评价的概念

(2)环境评价的分类

(二)环境质量的现状评价

(1)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概念和目的

(2)环境质量现状评定顺序

(3)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基本内容

(4)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技术方法

(三)环境影响评价

(1)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和目的

(2)环境影响评价的顺序

(3)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方法

第9章环境管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环境管理的目的、基本原则、环境立法、环境标准、环境规划的内容和主要规划技术、现代环境管理新途径(生命周期评价、环境审计、排污交易和风险分析等)等。

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现代环境管理新途径。

环境影响规划的内容和现代环境管理新途径。

1、环境管理的概念、目的、对象、内容和手段

2、环境立法与环境标准

3、环境规划

4、现代环境管理途径

(一)环境管理的概念、内容和手段

(二)环境标准

(三)环境规划

(四)现代环境管理途径

(一)环境管理的概念、目的、对象、内容和手段

(1)环境管理的概念和目的

(2)环境管理的对象、内容和手段

(二)环境立法与环境标准

(1)环境法的定义

(2)中国环境立法

(3)环境标准

(三)环境规划

(1)环境规划的定义

(2)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环境规划的类型、内容和作用

(四)现代环境管理途径

(1)生命周期评价

(2)环境审计

(3)排污权交易

(4)环境风险评价

第10章全球环境变化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主要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原因以及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采取的措施;

臭氧层耗损的机制、应对措施及其变化趋势;

生物多样性概念、现状与防止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损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臭氧层耗损的机制。

1、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及应对

2、全球气候变化

3、臭氧层损耗

4、生物多样性锐减

(一)全球环境变化问题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原因和人类的对策

(三)臭氧层耗损的机制、应对措施及其变化趋势

(四)生物多样性概念、现状与防止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措施

(一)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及应对

(1)全球环境变化问题

(2)全球环境变化的应对

(二)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趋势

(2)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3)气候变化的影响

(4)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和对策

(三)臭氧层损耗

(1)臭氧层概念

(2)臭氧层破坏及原因

(3)臭氧层破坏的后果

(4)人类保护地球大气臭氧层活动

(四)生物多样性锐减

(1)生物多样性概念

(2)生物多样性现状

(3)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第11章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1)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要素

(2)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落实,特对相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

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

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及命题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

本大纲对考核的要求是适当体现的,并与选用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是一致的。

命题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目标来确定,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突出重点章节。

不出死题,着重学生识记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关于自学教材

指定教材:

《环境科学概论》,仝川主编,科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四、本课程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自学考试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形式,它主要是通过考生个人自学以及社会助学,来达到国家考试所规定的考核目标。

从考试类型上看,自学考试又是一种“标准参照性考试”,考生只要能够达到自学考试各科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即可通过这一科目的考试。

认真自学是考生能否顺利通过自学考试并取得学历资格的基础。

本课程的考试,既要考核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又要考核环境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

因此,在系统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重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各章的基本要求中也指明了各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在自学中注意各知识点、基本原理的比较,综合和归纳,及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注意分析实际问题。

考生如果希望以自学为主通过《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应在自学中注意以下事项: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5)本大纲分考试大纲说明、各种课程内容、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自学应考者必须全面阅读。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应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应注意对考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应引导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

本课程建议总课时48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次

内容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

8

第三章

水体污染与防治

第四章

土壤污染与防治

4

第五章

固体废物污染与处置

第六章

物理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七章

环境监测

第八章

环境评价

第九章

环境管理

第十章

全球环境变化

6

第十一章

可持续发展

合计

48

 

六、对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说明

这是本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本要求:

指考生对考试范围内的各章教材的基本概念、原理、史料,应该熟记,达到牢固掌握的程度。

为使考生更好地把握各章节的基本要求,本大纲在下面“考核目标和具体要求”中,做出具体规定。

(二)考核知识点:

指各章中需要考核的部分。

在本大纲中,对于各章节的内容规定了若干个知识点,具体的知识点又可分成若干个知识细目。

(三)考核目标和具体要求:

指考生应该把握知识点的程度,它是本课程进行命题时的基本依据。

本大纲结合设计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在“考核目标和具体要求”中,提出了4个不同认知层次的具体要求:

1.识记:

能正确认识和表述科学事实、原理、术语和规律,知道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并能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2.领会:

能将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