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8878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docx

《《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docx

《古代汉语》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汇总

《古代汉语》200710考试考前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1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1

注音题复习指导1

默写句子题复习指导2

解释词语题复习指导3

翻译题复习指导5

简答题复习指导6

标点翻译题复习指导9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一、考核形式:

闭卷。

二、考试时间:

2小时。

三、试卷结构:

《古代汉语》的考试题目全部为主观试题,题型有注音题、默写句子题、解释词语题、翻译题、简答题、标点翻译题。

各种题型的题量及所占的分值为:

注音题为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默写句子题(繁、简字均可)为1小题,共5分;解释词语题为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翻译题为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简答题为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标点翻译题为1小题,其中,标点10分,翻译20分,共30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注音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给字词注音,重点要注意三类词语。

一是多音多义词。

给这类词注音时,首先要正确理解词义,正确理解词义是正确标注读音的基础。

例如:

A、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B、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C、王曰:

惡,是何言也。

A例,“恶”是罪恶的意思,读è;B例,“恶”是厌恶的意思,读wù;C例,“恶”是疑问代词,读wū。

A、B例“恶”的音、义是现在常用的,一般不会考,通常都是考C例。

关于多音多义词,要特别注意其中古今不同的读音。

二是通假字。

标注通假字的读音,首先要明通假。

通假字的读音要按其本字去读。

例如:

爲叢敺爵者,鸇也。

爵,通“雀”,当按“雀”的读音读què。

三是特殊的专名。

如:

皋陶yáo,不读táo;

单于chán,不读dān;

这类词语很少,需专门去记。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复习注音题,需要重点掌握以下课文中的字词的读音:

《论语》、《齐桓晋文之事》、《许行》、《鲁仲连义不帝秦》、《魏其武安侯列传》、《孟子去齐》、《逍遥游》、《离骚》。

三、练习题

1、十月隕蘀。

2、我决起而飛。

3、吾將瞯良人之所之。

附:

参考答案

1、十月隕蘀。

解答:

tuò

2、我决起而飛。

解答:

xuè

3、吾將瞯良人之所之。

解答:

jiàn

✧默写句子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背诵文选,是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古代汉语“语感”的基本途径,也是考试内容之一。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死记硬背,要弄明白关键的字、词、句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默写句子题,需要重点掌握《桃夭》。

三、练习题

1.默写《诗经·周南·桃夭》。

(只要求默写正文)

附:

参考答案

1.解答: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解释词语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复习这部分内容,需要我们重点掌握三类词语。

一是现在还在使用,但古今词义不同的词语。

如:

楚子使屈完如师。

如:

往。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

或者。

动词“如”现在常用义是“如同”、“及”、“适合”等,连词“如”现在常用义是“如果”。

古代动词“如”的“往”义、连词“如”的“或者”义,今天已经消亡了。

这是“如”的古今不同之处,也是考查的重点。

二是发生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

如:

不介马而驰之。

上例中,“介”用作动词,如果解释为“甲”是不准确的,因为在上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介”是“给……披上甲”的意思。

又如: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上例中,“远”是使动用法,如果解释为“远离”就不准确了,因为在上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远”是“使……远离”的意思。

解释词语是解释该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因此,凡活用者,一定要把活用后的意思解释出来。

三是通假字。

通假字要按其本字释义,如:

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通“啎”,逆,倒着。

通假字解释的时候一定要写“通”。

因为“寤”并没有“逆”的意思,只是由于声音与“啎”相同而成为“啎”的借字。

“啎”是“逆”的意思。

上述三类词语是阅读古书的障碍,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

此外,还要能够根据语言环境指出虚词的类别及其作用。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我们复习解释词语这部分内容时,需要重点掌握《论语》、《齐桓晋文之事》、《郑伯克段于鄢》《许行》、《晋灵公不君》、《鲁仲连义不帝秦》、《齐晋鞌之战》、《魏其武安侯列传》《逍遥游》、《七月》、《崧高》、《离骚》、《逍遥游》等课文中字词的意思。

三、练习题

1.絕雲氣,負青天。

2.霾兩輪兮縶四馬。

3.靡不有初。

4.夫起舞屬丞相。

5.朋酒斯饗。

6.君除吏已盡未?

7.余旣滋蘭之九畹兮。

8.是無世而不常有之。

9.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10.相得驩甚,無厭,恨相知晚也。

11.子倍子之師而學之。

12.有如兩宮螫將軍。

13.宣子驟谏。

14.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

15.虜使其民。

附:

参考答案

1.絕雲氣,負青天。

解答:

穿过。

2.霾兩輪兮縶四馬。

解答:

通"埋"。

3.靡不有初。

解答:

没有谁。

4.夫起舞屬丞相。

解答:

邀请。

5.朋酒斯饗。

解答:

两。

6.君除吏已盡未?

解答:

任命。

7.余旣滋蘭之九畹兮。

解答:

栽种。

8.是無世而不常有之。

解答:

通"尝",曾。

9.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解答:

通"斑",花白。

10.相得驩甚,無厭,恨相知晚也。

解答:

遗憾。

11.子倍子之師而學之。

解答:

通"背",背叛。

12.有如兩宮螫將軍。

解答:

通"奭",恼怒。

13.宣子驟谏。

解答:

多次。

14.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

解答:

求。

15.虜使其民。

解答:

像对待奴隶一样。

✧翻译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复习翻译题时,要重点掌握文选中一些特殊的句子。

一是词语的位置特殊的句子,如宾语前置的句子、主谓倒置的句子。

如:

大热在上,民清是走。

/酷热在上,民奔往清凉之处。

一句之中有二个难点:

a、“民清是走”是宾语前置句,宾语“清”前置,用助词“是”作为标记;b、“清”临时活用作名词,指清凉之处。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百姓说我吝啬是应当的啊。

一句之中有三个难点:

a、谓语“宜乎”置于主语“百姓之谓我爱也”之前;b、“之”取消句子独立性;c、“爱”非常义,是“吝啬”的意思。

二是一些特殊句式,像判断句、被动句。

如: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怕被大王您欺骗而辜负赵国。

这个句子是以“见”为标记的被动句。

三是省略句。

如:

佗邑唯命。

/其他的城邑听您的吩咐。

“唯命”是“唯命是听”的省略。

四是含有特殊词语的句子。

如: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一句之中有三个难点:

a、“奚以……为”是表示反问的格式,“为”非常义,是语气词;b、“之”是动词,是“到……去”的意思;c、“南”在句中用作动词,是“向南飞”的意思。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翻译题要重点掌握《论语》、《晋灵公不君》、《齐桓晋文之事》、《郑伯克段于鄢》、《逍遥游》、《许行》、《伯高死于卫》、《离骚》等课文中一些比较特殊的句子的意思。

三、练习题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3、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4、我之懷矣,自詒伊慼。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7、豈不穀是為?

先君之好是繼。

附:

参考答案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答:

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2、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解答:

给贵族做奴仆三年了,不知道母亲是否还活着。

3、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解答:

先父察看我降生的时日,开始赐给了我美好的名字。

4、我之懷矣,自詒伊慼。

解答:

我怀念祖国,却给自己带来了那忧愁。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解答:

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6、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解答:

用权诈之术役使他的士人,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他的百姓。

7、豈不穀是為?

先君之好是繼。

解答:

这难道是为了我吗?

只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简答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回答简答题,一定要抓住重点,观点明确。

对要求举例说明的题目,一定要按照要求,举符合要求的例子。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1、文字知识:

(1)六书说。

(2)文字通假。

2、词汇知识:

(1)词的本义。

3、语法知识:

(1)词类活用。

(2)能够掌握常用介词“于”的用法。

4、古书的标点和翻译:

古注的种类。

5、语音知识:

(1)常用的注音方式。

(2)反切。

三、练习题

1、按“六书”说,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并说明其本义。

(1)隻

(2)疆

(3)來

(4)皿

2、指出下列句中带下划线的字与()中的字的关系。

(1)庄公寤(啎)生。

《左传·隐公元年》

(2)越竟(境)乃免。

《左传·宣公二年》

(3)八月剥(攴)枣。

《诗经·豳风·七月》

(4)韓厥俛(俯)定其右。

《左传·成公二年》

(5)初,宣子田(畋)於首山。

《左传·宣公二年》

(6)若火之始然(燃)。

《孟子·公孙丑上》

(7)蚤(早)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孟子·离娄下》

(8)王説(悦),曰。

《孟子·梁惠王上》

3、举例说明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活用后词义大致有哪几种变化?

4、举例说明宾语前置的语法条件。

5、说明下列句中带下划线的介词“于(於)”的用法。

(1)遂置姜氏于城颍。

《左传·隐公元年》

(2)子於是日哭。

《论语·述而》

(3)葉公问孔子於子路。

《论语·述而》

(4)苛政猛於虎。

《礼记·檀弓下》

(5)郤克伤於矢。

《左传·成公二年》

6、古注的种类主要有哪几种?

各举一例。

7、什么是“反切”?

8、常用的注音方式有哪三种?

附:

参考答案

1、按“六书”说,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并说明其本义。

(1)隻

(2)疆

(3)來

(4)皿

解答:

(1)会意,从手,从隹,本义是抓获。

(2)形声,从土,彊声,本义是田界。

(3)象形,象小麦之形,本义是小麦。

(4)象形,象盘、盂之类饮食器具之形,本义是器皿。

2、指出下列句中带下划线的字与()中的字的关系。

(1)庄公寤(啎)生。

《左传·隐公元年》

(2)越竟(境)乃免。

《左传·宣公二年》

(3)八月剥(攴)枣。

《诗经·豳风·七月》

(4)韓厥俛(俯)定其右。

《左传·成公二年》

(5)初,宣子田(畋)於首山。

《左传·宣公二年》

(6)若火之始然(燃)。

《孟子·公孙丑上》

(7)蚤(早)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孟子·离娄下》

(8)王説(悦),曰。

《孟子·梁惠王上》

解答:

(1)寤(啎),通假字。

(2)竟(境),古今字。

(3)剥(攴),通假字。

(4)俛(俯),异体字。

(5)田(畋),古今字。

(6)然(燃),古今字。

(7)蚤(早),通假字。

(8)説(悦),古今字。

3、举例说明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活用后词义大致有哪几种变化?

解答: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活用后词义大致有四种变化。

(1)事物--成为该事物,例如:

微禹,吾其鱼乎。

《左传·昭公元年》鱼--成为鱼。

(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例如:

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2年》肘--用肘制止。

(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例如:

大庖不豆。

《吕氏春秋·贵公》豆--排列豆。

(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

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32年》东--向东(进发)。

4、举例说明宾语前置的语法条件。

解答: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如:

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

曰:

"奚冠?

"曰:

"冠素。

"《孟子·滕文公上》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

我若求之,其与我乎?

《左传·昭公十二年》

(3)用"是"、"之"等作标记。

例如:

大热在上,民清是走。

《吕氏春秋·功名》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僖公十五年》

5、说明下列句中带下划线的介词“于(於)”的用法。

(1)遂置姜氏于城颍。

《左传·隐公元年》

(2)子於是日哭。

《论语·述而》

(3)葉公问孔子於子路。

《论语·述而》

(4)苛政猛於虎。

《礼记·檀弓下》

(5)郤克伤於矢。

《左传·成公二年》

解答:

(1)引进处所。

(2)引进时间。

(3)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

(4)引进比较对象。

(5)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6、古注的种类主要有哪几种?

各举一例。

解答:

古代文献常见的古注主要有以下几种:

(1)传。

《诗经》(汉)毛亨传。

(2)笺。

《诗经》(汉)郑玄笺。

(3)章句。

(汉)王逸《楚辞章句》。

(4)正义、疏。

(唐)孔颍达的《毛诗正义》。

(5)集解。

(魏)何晏《论语集解》。

(6)音义。

(唐)陆德明《毛诗音义》。

7、什么是“反切”?

解答: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拼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例如:

"栋,多贡反。

""栋"是被切字,"多"叫切上字,只取其声母;"贡"叫切下字,只取其韵母和声调;"反"是标志字(隋唐以前用"反"字,唐代以后通用"切"字)。

换成现代的话来说,"多"字代表"栋"字的声母d-,"贡"代表"栋"字的韵母-ong和去声,"反"标志d-与-òng相拼,"栋"字的读音就是dòng。

8、常用的注音方式有哪三种?

解答:

(1)直音。

即用同音字注音。

如《康熙字典》中的"戌音恤"、"汜音祀"之类。

(2)反切。

反切是用两个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

如:

同,徒红切。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标点翻译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标点古文,一定要通读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断句标点。

将古文译成现代汉语要尽量直译,尽可能按原文的词义、词序、语法结构、语气进行表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戰國策·齐策三》、《戰國策·秦策二》是复习的重点。

三、练习题

1、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曰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戰國策·秦策二)

2、淳于髡一日而見七人於宣王王曰子來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聖若隨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見七士則士不亦衆乎淳于髡曰不然夫鳥同翼者而聚居獸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葫桔梗于沮澤則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皋黍梁父之陰則郄車而載耳夫物各有疇今髡賢者之疇也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於河而取火于燧也髡將復見之豈特七士也(戰國策·齊策三)(注:

郄,后退。

言所获甚多,车重不前。

附:

参考答案

1、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曰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戰國策·秦策二)

解答:

(标点)

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

左右曰:

"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

"君以告扁鵲。

扁鵲怒而投其石曰:

"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

使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

"(戰國策·秦策二)

(译文)

扁鹊医生谒见秦武王,武王让他看病,扁鹊请允许把病除掉。

武王身边的侍从说:

"君王您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除掉它未必能治愈,反而将会使您的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清。

"武王把这些话告诉扁鹊。

扁鹊生气地扔掉他的石针说:

"君王您跟懂医术的人谋求治病,却跟不懂医术的人败坏它。

如果这样治理秦国的政事,那么君王您一下子就会亡国了。

2、淳于髡一日而見七人於宣王王曰子來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聖若隨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見七士則士不亦衆乎淳于髡曰不然夫鳥同翼者而聚居獸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葫桔梗于沮澤則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皋黍梁父之陰則郄車而載耳夫物各有疇今髡賢者之疇也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於河而取火于燧也髡將復見之豈特七士也(戰國策·齊策三)(注:

郄,后退。

言所获甚多,车重不前。

解答:

(标点)

淳于髡一日而見七人於宣王。

王曰:

"子來!

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聖,若隨踵而至也。

今子一朝而見七士,則士不亦衆乎?

"淳于髡曰:

"不然。

夫鳥同翼者而聚居,獸同足者而俱行。

今求柴葫、桔梗于沮澤,則累世不得一焉。

及之皋黍、梁父之陰,則郄車而載耳。

夫物各有疇,今髡賢者之疇也。

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於河,而取火于燧也。

髡將復見之,豈特七士也。

"(戰國策·齊策三)

(译文)

淳于髡一天就给齐宣王引见了七位贤士。

宣王说:

"您过来!

我听说千里出一位贤士,这就多得像是肩挨着肩站着;百代出一位圣人,多得就像后脚随前脚而来。

如今您一天就引见了七名贤士,那么贤士不也太多了吗?

"淳于髡说:

"不是这样。

鸟类,翅膀相同的聚居一处;兽类,脚趾相同的一起行走。

如今如果在沼泽地找桔梗、柴胡,那么,在那里几代也找不到一棵;等到到了睾黍山、梁父山的北面,那么就会满载而归。

万物各有其类,如今我淳于髡是贤人一类。

大王您通过我访求贤士,就好像从河里汲水,从燧石里取火一样。

我将再引见贤士给您,何止这七位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