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9301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docx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docx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

浮山中学高一语文同步质量检测卷(必修三第一二单元)

  满分:

120分时间:

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怯弱(qiè)纨绔(kù)戏谑(xuè)敛气屏声(bǐng)

B.拓片(tuò)负疚(jiù)悚然(sǒng)沸反盈天(fú)

C.吞噬(shì)脊髓(suí)撬开(hào)韬光养晦(huì)

D.石栈(jiàn)朔漠(sù)迁谪(zhé)群山万壑(h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洗漱纳罕孽根祸胎懵懂顽童

B.寒喧踌躇惴惴不安瘦消不堪

C.残骇桅杆司马轻衫咀嚼赏鉴

D.抚赝缭倒恬然自安赴汤蹈火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个行动计划十分,策划时没有遗漏一点细节。

②汶川地震发生后,灾民的工作立即展开。

③《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我看了三次。

A.周全安置不只B.周密安顿不只

C.周密安置不止D.周全安顿不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李明海已经是高三学生了,还藕断丝连地和他两个初中同学在一起吃饭,尽管三个男孩儿都不在同一个班。

B.经理表示: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一定要在去年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增加产量,拓宽销售渠道,争取更好业绩。

C.这座小学庭院狭小,房屋破旧,室内光线阴暗,同对面富丽堂皇的县委办公大楼不可同日而语。

D.老实说,大家经过这么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这的确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B.鲁迅,原名周树人。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祝福》《药》就选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C.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他在50年代塑造了一批以《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为代表的“硬汉”形象。

D.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他们虽然写作风格不尽相同,但都在文学世上留下了辉煌的诗篇。

6.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青泥何盘盘B.为君翻作《琵琶行》

隐隐何甸甸于人为可讥

C.开国何茫然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凄凄不似向前声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明年秋,送客湓浦口D.猿猱欲度愁攀援

8.下列各句所含修辞格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个核桃。

B.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C.两面坟墓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D.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9.下面三句是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对三个人的描写。

所写人物及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②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③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A.①林黛玉②贾探春③贾惜春

B.①林黛玉②贾迎春③贾探春

C.①贾迎春②贾探春③贾惜春

D.①贾元春②贾迎春③贾探春

10.填入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①顺着眼②乌裙③月白背心④脸色青黄

⑤眼角上带些泪痕⑥蓝夹袄⑦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A.⑥③②①⑤④⑦B.⑥⑤④⑦②③①

C.②⑥③④⑦①⑤D.②③⑥①④⑦⑤

二、阅读部分(共30分)

(一)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18分,每小题3分)

(甲)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

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①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②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③。

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乙)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④,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1.画线①“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

A.鲁镇所有的人

B.“我”和所有认识祥林嫂的人

C.受封建礼教毒害而厌恶祥林嫂的人们

D.鲁四老爷等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人们

12.画线②“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一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至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

D.祥林嫂终于死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13.画线④中“惊醒”的含义是()

A.从沉思中惊醒B.从睡梦中惊醒

C.从麻木中惊醒D.从迷惘中惊醒

14.上面两段话都提到雪花的描写,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B.衬托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深化小说的主题。

C.以有声衬托无声,表现冷寂凄凉的气氛,衬托“我”心境的孤寂沉重。

D.突出雪下得大,时间又很长。

15.乙段文字采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A.描写议论B.描写抒情

C.记叙议论D.记叙说明

16.对甲段中画线句子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祥林嫂活着无依无靠,受穷受苦,死了倒是一种解脱,鲁镇活着的人从此可以清静了,这对双方都很合适。

B.这是反语,表达了“我”对黑暗社会和鲁镇阔人们的憎恨。

C.语句流露激愤,也带有沉痛,表现了对祥林嫂的深切同情。

D.句中的“无聊”一词与“在无聊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中的无聊意思不完全相同。

(二)阅读下面诗段,回答问题。

(10分)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7.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18.以下对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

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强调了弹者和听者都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19.分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对描写音乐的作用。

(4分)

答:

(三)下面是一则有关“五丁开山”传说来历的文言文(有改动),阅读后回答20-24题(15分):

五丁开山

蜀国弱,然道难,秦强收不能得之。

秦王诈,责匠凿五牛,朝坠金于其后,曰:

牛便金。

许于蜀。

蜀王贪,欲五牛。

时蜀有五力士,千斤力,无人敌。

王遣五丁开山迎牛。

五牛归蜀,成都怒。

秦闻道通虽悦,然惧五丁勇,不进。

时三十二,秦悉其好色,故以胭粉惑之:

“牛,虽吾过;今有女,数五,绝色国香,愿许之,以谢罪。

”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还到梓潼。

有穴见大蛇,为患。

五人欲诛之,遂竭五人之力,以手揽之,抴蛇出洞。

霎,山崩,即压杀五人及秦女,而山分为五岭。

闻五丁亡,蜀道通,秦无惮,军至,蜀王卒。

2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王诈诈:

欺骗B.许于蜀许:

答应

C.有穴见大蛇见:

通“现”,出现D.蜀道通通:

通达

2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然道难然惧五丁勇B.以谢罪以手揽之

C.愿许之五人欲诛之D.许于蜀朝坠金于其后

22.下列各句都是省略句,括号中补出的词语是省略的部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蜀王)三十二B.(五丁)还到梓潼

C.(蜀王)闻五丁亡D.(五丁)以手揽之

翻译上文中的画线句。

23.责匠凿五牛,朝坠金于其后(3分)

24.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3分)

三、默写(共10分,每空1分)

25.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在横线上填入相关的内容。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②,枯松倒挂倚绝壁。

③江间波浪兼天涌,。

④,独留青冢向黄昏。

⑤,不尽长江滚滚来。

⑥,别时茫茫江浸月。

⑦千呼万唤始出来,。

⑧去来江口守空船,。

⑨同是天涯沦落人,。

⑩,蓝田日暖玉生烟。

四、诗歌鉴赏(共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

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

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各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

2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写到了“雨”和“柳”的意象,它们的作用基本上是相同的,都营造出一种朦胧的、凄美的离别氛围。

B.《渭城曲》中诗人对“朝雨”和“柳色”稍事描写后便引出下文的劝酒送别,结构相对简单;《台城》诗将一座古城隐藏于江雨、江草、春鸟、春柳之中,一“梦”字道破多少存亡兴衰的历史,情与景密切交融。

C.王维诗带有盛唐气象,全在最后两句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韦庄诗则是晚唐光景,“六朝如梦”几个字体现了他浓厚的、悲凉的虚无人生况味和历史观。

D.两首诗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用了叠字,用“青青”和“霏霏”分别来形容柳色和江雨,不但使得所描绘的景象更生动,也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致的音韵美。

27.你认为《台城》最后两句诗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好,请加以分析。

(4分)

答:

五、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28-30题。

(共12分,每小题4分)

幸福倒计时

李世民

搅拌机像一个巨大的蜗牛突突啦啦旋转着,民工三元认真而自然地扳动着离合器,把黏糊糊混凝土倒在了伙伴们的小车里。

三元已经彻底地喜欢上了这个巨大的蜗牛一样的搅拌机,尽管搅拌机的声音尖厉刺耳,尽管搅拌机还常常会把星星点点的灰浆喷溅到三元黑红色的脸膛儿和敞开衣扣的肚皮上,三元还是觉得,搅拌机就像自家喂熟的大黄牛一样听话,让它吃料它就吃料,让它旋转它就旋转,让它停下它就停下。

每天上班的时候,三元总是比伙伴们早到一会儿,看看搅拌机的线路是不是有问题,给轴承和齿轮加些油什么的;每天下班的时候,三元总是晚走一会儿,冲刷一下搅拌机的里里外外,或者是紧一紧螺丝。

三元越发觉得,搅拌机就是自家喂养的那头牛,你只要好好侍候它,它就听你的使唤,卖力的干活。

搅拌机的左侧,有一根柳木柱子。

说它是柱子,其实是不对的,春天工地开工的时候,大家安装搅拌机,随意插了一根柳木,现在已经是夏天了,柳木的梢头居然抽出了几根枝条,生出了翠绿的嫩芽来,应该算是一棵柳树了吧。

柳木上挂着一块黑板,黑板上写着一行醒目的字:

工程离竣工还有120天。

在黑板的最下面,还有一行用粉笔写的小字:

离三元结婚还有30天。

这行小字,除了三元之外,工地上其他人可能都不知道,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在意也看不清楚。

这是三元的秘密,也是三元无法掩饰的幸福,看着这行字,三元常常会无端地发出嘿嘿的笑声,他觉得那个不断变化的数字,像一根根火柴,一次又一次地擦亮了自己的眼睛,映红了自己的脸膛,这样的时候,三元的心里也会像涨潮的海水一样,涌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幸福。

三元的对象叫柳琴,是过年的时候村里的媒人介绍的。

有时候,三元使劲地想柳琴的模样,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其实,这也不是三元的错,三元和柳琴,总共才见了三次面,头一回,是三元和柳琴相亲,第一眼,三元就相中了柳琴,他觉得柳琴好看,越是好看,三元越不敢多看,三元越是不敢多看,好看在哪里,三元也说不上来。

第二回,三元去柳琴家送彩礼,带去了一台大彩电,和一堆花花绿绿的衣服,记得当时柳琴说,这么多衣服,啥时候才穿得完啊,三元直搓手,不知道说啥好。

第三回,三元来城里打工,柳琴送他去车站,那天是正月十六,天冷得厉害,柳琴的手冻得通红,有几回,三元都想拉住柳琴的手,这样一是给她暖暖手,二就是两人牵牵手。

三元只是这样想,却没有拉住柳琴的手,现在三元想起来多后悔呀,他真的想不出拉住柳琴的手是什么样的滋味,他想等结婚以后,天天都要拉住柳琴的手……

工地的对面有一个超市,休息的时候,三元常到里面看,三元看中了超市里的一条毛巾被,粉红色,带点暗花,上面有鸳鸯戏水的图案。

三元不止一次地看那条毛巾被,他想柳琴一定会喜欢的,想着想着,三元的脸就红了。

三元还想,城里的东西就是好,城里的东西也很贵,一条毛巾被二百多块钱,顶两只山羊呢,顶好几袋玉米呢。

但是,三元还是拿定了主意,等到回家结婚那一天,一定要带回这条毛巾被。

工地上,每天都要用一袋又一袋的水泥,这些水泥,是三元一袋又一袋从仓库搬到搅拌机前的,用过了水泥,三元就把一条又一条的水泥袋收藏起来,隔上三五天,就有收废品的小贩上门收一次,三元计算着,到了临走的时候,卖水泥袋的钱差不多也能买一条毛巾被了。

黑板下方的数字在三元的期盼中一天比一天变小了,三元结婚的日子也来临了。

那天,三元怀揣着水泥袋换来的二百块钱,一阵风催着一阵雨地朝对面的超市赶去,就要推开超市的玻璃门时,三元禁不住回头望了一眼,三元看见,搅拌机还在像蜗牛一样旋转着,伙伴们还像过年一样装着石子推着沙子;三元听见,搅拌机还呼呼啦啦地响着,伙伴们还嘿嘿呀呀地喊着号子……

从超市走出来的时候,三元左手拎着一只烧鸡两只板鸭三条炸鱼,右手拎着四瓶高梁酒。

其实三元是在看到超市门前那个巨大的酒瓶才改变主意的,三元像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一样涨红了脸,他在想,这个时候为什么不请兄弟们喝杯酒呢?

那天晚上,高梁酒的香味在整个工地上荡漾着,伙伴们呼天喊地的猜拳声也响彻了整个工地,大家都说喜酒不醉人,实际上大家都喝醉了。

喝醉了伙伴们说就稠了,有人问三元你媳妇好看不好看,三元说好看,有人说三元你媳妇好看带过来让大伙也看看呀,三元说这回俺请了半个月的假,结婚后,就把媳妇带到工地上来,让大家好好地看两天……

第二天,三元在伙伴们的簇拥下乘上了火车。

三元还不知道,自己的行李包里,多了一条粉红色暗花的毛巾被;三元更不知道,工地上黑板下面的那行小字,此刻已经变成了醒目的大字:

离三元回工地还有15天。

(选自《百花园?

小小说原创版》)

28.小说中的“三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说在刻画三元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

请简要说明。

(4分)

29.小说的题目是“幸福倒计时”,请结合全文说明“幸福”的具体含义。

(4分)

30.小说多次写到“搅拌机”这一劳动工具,试分析它在小说中的具体作用。

(4分)

六、语言运用。

(10分)

31.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后面语段的横线上。

(只填序号)(4分)

①如果没有微风,没有树叶的坠落和林鸮的鸣叫,周围本是一个万籁俱寂的世界。

②几株稀疏的白桦在微风中摇曳,在这平静如镜的光海里变成了几处漂浮的岛屿。

③流淌的小河在这树林间时隐时现,河水辉映着夜空的群星。

④对岸是一片草原,草原上沉睡着如洗的月光。

天鹅绒般的淡蓝的月光照进树林,把一束束光芒投射到最深的黑暗之中。

___________。

远处不时传来的尼亚加拉瀑布低沉的咆哮,穿过重重荒原,最后湮灭在遥远的森林之中

32.这次活动后,校刊“文学形象我来评”栏目向同学们征稿,请你从下面给出的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位进行点评,向该栏目投稿。

(不超过60字)(6分)

凤姐(《林黛玉进贾府》)祥林嫂(《祝福》)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参考答案

1.A(B.拓tà片沸fèi反;C.脊髓suǐ撬qiào开;D.石栈zhàn朔shuò漠)

2.A(B.项寒暄瘦削不堪;C.项残骸司马青衫;D.项抚膺潦倒)

3.C4.C

5.B(鲁迅原名周树人,《朝花夕拾》是他的散文集,另一部小说集是《故事新编》。

6.A7.D8.B9.B10.C11.D12.D13.A14.D15.B16.A

17.D(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

18.B(“无声胜有声”强调了弹者和听者陶醉在乐声之中,解说不当。

19.最后诗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通过周围环境的侧面烘托,(2分)说明了乐曲的动人效果,使人陶醉在琵琶弹奏所造的艺术氛围中。

(2分)(共4分)

20.D(通:

通行,畅通)

21.A(然:

然而)B(以:

①表目的,可译为“来”;②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可译为“用”)C(之:

①代蜀王,②代蛇)D(于:

①介词,向;②介词,在)

22.C(应该是“秦王”)

23.秦王责令工匠凿五头牛,每天在牛屁股后摆上一堆金子。

(补出主语1分,“责、朝”译对得1分,意思正确1分。

共3分。

“后”解释为“牛后面”也可以)

24.蜀王忘记了旧仇,知道这个好消息,再次派遣五个壮士去秦国。

(“旧”“重”译对得1分,“之”译对或补充出“去秦国”得1分,意思正确1分。

共3分。

25.①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②连峰去天不盈尺

③塞上风云接地阴④一去紫台连朔漠

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醉不成欢惨将别

⑦犹抱琵琶半遮面⑧绕船月明江水寒

⑨相逢何必曾相识⑩沧海月明珠有泪

26.A.完全不同。

《渭城曲》意在描绘出离别的场景,而《台城》里的“雨”营造出一种凄迷的氛围,“柳”则成为一种“无情”的意象。

(3分)

27.此句中“依旧”两字,它使人油然想起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中的“还”字,它们都形成了今昔对比,并在里面蕴含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喟。

如果选择“笼”字亦可。

28.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

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

29.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

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30.三元是一个勤劳、善良,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感情纯真、丰富,做事细心、认真的农民工形象。

(共2分。

“农民工”1分,“勤劳”、“善良”“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感情纯真、丰富”“做事细心、认真”,1分)

手法:

①心理描写。

小说在刻画三元时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

如三元对搅拌机的看法,三元对谈对象情景的回忆,三元给对象买礼物时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等都形象的表现了三元的性格特征。

②侧面描写。

如通过搅拌机的“听使唤”衬托三元的勤快,通过对柳树的描绘暗示三元的纯真及其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通过伙伴们喝得大醉、替三元买礼物、改动黑板下面的小字等表现三元的善良、与工友相处的融洽等。

(共2分,任选一种手法分析即可,手法1分,分析1分,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若答其他方法,分析合理也可)

31.“幸福”既包含着三元结婚日期这一幸福时刻的到来,也包含着工友们对三元返回到工地的期盼。

(共4分,每一方面2分)

32.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三元的劳动和生活情景始终围绕“搅拌机”来组织;“搅拌机”是三元在工地上的主要劳动工具,通过它可以真实地描绘三元的劳动生活;“搅拌机”的听使唤、卖力地干活儿恰是三元性格特征的写照。

因此,“搅拌机”也就是三元这位农民工的象征。

(共4分,“线索”作用1分,分析3分)

33.(4分)③④②①

34.本题共4分,要求从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位进行点评。

只能说出人物某一两方面的特点,表述过于简单,得1~2分;

能对人物进行点评,内容较充实的,得3~4分;

能对人物进行点评,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且语言流畅,得5~6分。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蜀国弱小,然而道路艰险,秦国想要强行攻占一直没有办法。

于是秦王就欺骗蜀王,他责令工匠用石头凿了五头牛,每天在石牛屁股后面摆上一堆金子,谎称石牛会下金子的,并答应把它们送给蜀国。

蜀王很贪婪,想要得到这五头牛。

当时蜀国有五个大力士,力大无比,无人能敌。

蜀王就派他们打开山路迎接五头金牛。

五头牛到达蜀国,其实只是石牛,蜀王很生气。

秦国知道道路已通虽然很高兴,然而还是害怕五个壮士的神勇,不敢进兵。

当时蜀王只有32岁,秦王知道他很好色,因此想用女色迷惑他。

他派人告诉蜀王:

“金牛事件是我的不是,但我现在有五个绝色美女,愿意送给你来谢罪。

”蜀王忘记了旧仇,得知这个好消息后,再次派五个壮士去秦国接美女。

回到梓潼时,看到一个山洞中有一条大蛇,担心它危害百姓。

五个壮士想要杀死它,于是五人竭尽全力,用手拉着蛇,要把蛇拖出洞。

霎时间,山倒塌了,就把五人和秦国的美女压死了,那座大山也分为五座山岭。

听说五个壮士死了,蜀国的道路也通了,秦国感到没有什么害怕的了,于是进军蜀国,蜀王也就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