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散文儿女.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9304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丰子恺散文儿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丰子恺散文儿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丰子恺散文儿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丰子恺散文儿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丰子恺散文儿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丰子恺散文儿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丰子恺散文儿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丰子恺散文儿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丰子恺散文儿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丰子恺散文儿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丰子恺散文儿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丰子恺散文儿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丰子恺散文儿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丰子恺散文儿女.docx

《丰子恺散文儿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丰子恺散文儿女.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丰子恺散文儿女.docx

丰子恺散文儿女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丰子恺散文儿女

  篇一:

《儿女》教案

  课题:

儿女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儿女》是一篇以父爱为主题的抒情性散文,在这篇散文中丰子恺站在儿童的角度

  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天真的、自由广阔的儿童世界,又以此映衬出了成人世界的虚伪与

  病态,充分体现出了人性与生俱来的对天伦之乐的彻底觉悟,也体现出了一个父亲对子

  女们的全部关爱和他对儿童世界的由衷的向往和赞美。

所以本文的重难点定为感受亲子

  之爱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文本。

  二、学生学情分析

  《儿女》这篇文章曾经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8课拓展提升之中,所以如果将其入

  课堂的话,《儿女》这篇文章面对的则是一群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正是处于懵懂时期,

  正是从儿童的世界在逐步跨入到成人的世界,他们身上既带有儿童的天真与自由,也向往着

  像大人那样成熟稳重,但真正让他们去理解这两个世界是有难度的。

而且这个时期的孩子多

  半都是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年代里的孩子一个人

  有一大家子疼着,他们习惯了被爱,觉得一切理所当然,所以让他们理解《儿女》中父亲对

  子女的爱是有困难的。

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

  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

  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

  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学会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子。

  2、鉴赏本文的轻松自如,平易流畅的语言,体会儿童的天真与活泼和成人的老成

  与死板。

  3、知道白描的表达方式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父亲对儿女们的深情厚意,并沟

  通个体体验,体会天下的至情——亲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亲子之情。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除了讴歌童真以外的更深一层含义——即作者对大多数失

  去本性的成人的深沉而痛苦的叹息。

  三、教学设想

  1、整体设计思想:

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

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

  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

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

  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

  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

  主体性原则:

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

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

丰子恺散文儿女)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

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

要让学生预习时

  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

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

  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

  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

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

  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除

  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新课的导入:

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

  兴趣。

  

(2)问题情境的设计:

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

  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

  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3)典型环节的设计:

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

  白内心。

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

  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

  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

  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5、教学时数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散文。

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

  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学生学起来要掌握的东西也比较多,所以我安排了两

  个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

  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提升学生的内心感悟。

  6、教学手段(教学资源):

运用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图书馆藏资源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作者简介

  1、他一生有七个子女,他对儿女那种深沉的爱,通过他的漫画,他的散文淋漓尽

  致的表现了出来,在他三十岁的时候,曾为膝下的四个子女写过一篇美轮美奂

  的散文《儿女》,这个父亲就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

(课件展示丰子恺关于儿女

  的漫画,板书:

标题:

儿女)用一个他,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同时用漫画引

  起同学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也为作者的介绍做了一层铺垫。

  2、了解丰子恺及作品。

首先让学生就自己所知道的有关丰子恺的情况向全班同学

  介绍,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教师将相关资料用投影仪打出:

  作品简介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

中国现代画家,

  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中国现代散文家中,丰子恺是手握一支现代艺术家的笔开始散文创作的。

他以漫画家

  的眼光对世界进行哲学思考,他用中国画的白描技法绘画他所经历的人生,正如他的

  画一样,他的散文显示了他的正直、宽厚、“蔼然仁者”鲜明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丰子

  恺的散文,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甘美

  的回忆》和《率真集》等。

这些作品除了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多数都是叙述他自

  己的亲生经历和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蕴含了浓厚的生活情趣和人生哲理。

在现

  代白话散文中别具一格,自成一家,它的美,一篇短短的《儿女》就真实的体现了丰

  子恺散文的创作特色,也体现了丰子恺对孩子的眷恋和他的童心与童趣。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学生快速阅读,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思考问题(课件展示,课文配图配乐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组:

  A:

这篇课文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事情?

请你简单的概述一下。

  b:

读了这篇课文,你又那些感受。

(可以从“我”的角度,也可以从“儿女”的角度。

  学生讨论回答,相互补充。

(老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在针对提问。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受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

有对儿女的爱,对儿童世

  界的喜爱与向往,对成人世界的厌恶与惋惜的思想内容。

课文有集中表现了“我”的空

  虚、寂寞、欢喜、生气、后悔、痛恨的情感。

我们要抓住“我”的情感经历即情

  感变化这条主线,为感悟作品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为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

  导,尊重教师的独特感受。

  3、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生共读(提问暗示:

作者是怎样根据我的心理感受来安排文章结构的?

  讨论明确:

送走儿女(孤独)——想儿女——和儿女在一起(快乐、充实)——思考(板

  书)

  4、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与作品对话,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预习的情况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以四人为小组单位,选出有共性和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

  作探究。

  

(2)学生与学生对话:

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

下节课每

  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

  发下全班讨论。

(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

  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5、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丰子恺的散文至少一篇。

  

(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对课

  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

师生与作品对话:

  师范读一、二自然段,学生思考[问题情境一]

  1、为什么是“小燕子似的一群女儿”?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联系下文)

  2、为什么“我”要把儿女送走,送走儿女后“我”的目的有没有达到?

送走儿女

  后“我”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联系原文)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1]“小燕子似的”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恰当的写出了儿女的活泼、单纯、好动、灵性。

为后文做了铺垫。

  [讨论明确2]离别儿女,独居上海,本来是有“旨意”,有“计划”的,但是在那种社会环境下都成为了“虚空”,“只赢得事故尘劳,做弄几番欢愁的感情,增加心头的创痕罢了”。

当送走儿女后就内心就感到虚空。

师补充丰子恺与佛的渊源。

  [指明朗读课文3、4段]思考[问题情境二]

  1、当他把所有的东西都送给了帮佣之后,却唯独留下了四双破旧的小鞋整齐的摆在床下,何以一个父亲会有如此的痴态呢?

(文中找出作者自己的回答)

  [讨论得出]“我对儿女的关心······除了本能之外似乎尚含有一种更强的加味”。

  3、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加味”呢?

为什么他说孩子们成人之后又不复有那种加味

  了呢?

  老师讲授:

在《给我的孩子们》中,丰子恺是这样说的:

“我在时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这样出肺肝相示的人,时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的真实而纯洁。

——但是,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这是我经验过来的情形,也是大人们谁也经过的情形。

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绵阳的地步。

我自己也是如此。

‘后之视今,亦有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丰子恺文集《给我的孩子们》(课件展示)

  篇二:

《儿女》读后感

  《儿女》是《朱自清散文》中的一篇,讲述的是朱自清先生从青年到中年这一段时间对待儿女的态度的变迁。

青年时代,朱自清在胡适之先生的一本书中见过这样一条,说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是不结婚的;文中还引用了培根的话,“有妻者,其命定已。

”这让他吃了一惊,仿佛如梦初醒。

可是,朱自清19岁那年就已经由家人做主取了媳妇,而且紧接着来了五个孩子。

光每天的午饭和晚饭就如同两次潮水一般,饭前你来他去地催着“开饭”,接着来回抢着搬凳子、争座位,你打我闹;饭桌上你要小碗他要大碗,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笑声、叫声、闹声阵阵袭来,妻子安慰无效时不得不由当父亲的大声呵斥来征服。

礼拜六、日时常摊开书竟看不下一行,提起笔写不出一个字。

叶圣陶喜欢用“蜗牛背了壳”来比喻他,有些亲戚笑话他“要剥层皮呢!

”那时的他正像一匹野马,无法容忍这些家庭的累赘,不自觉地随时在摆脱着。

长子阿九一不见母亲或者见到生人就会哇哇大哭,对于这一点,血气方刚的朱自清十分懊恼,有一回竟特地将妻子骗出去,关了门将孩子按在地上打了一顿。

第二个孩子阿菜两周岁的时候,也是因为缠着母亲的缘故,做父亲的将孩子紧紧地按在墙角落里,直哭喊了三四分钟,后来还生了好几天病。

他曾经给叶圣陶写信,说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可奈何,甚至想自杀。

这虽然是气话,但从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年轻时的确因为孩子的吵闹、顽皮而十分痛苦。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的锋棱渐渐磨钝了,朱自清对待儿女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变得能够忍耐了,并逐步开始反思自己的育儿态度,认为自己从前是一个“不成材的父亲”。

老父亲来信时说起阿九:

“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

”就为这句话,他哭了一场,悔恨自己不像父亲一样仁慈,悔恨自己不该忘记父亲如何对待自己和兄弟。

他开始回忆,孩子们年幼时相对于别人家的孩子来说,似乎的确特别不安静,但这大约是因为自己抚育不得法的原因,从前一味地责备孩子,让孩子代自己负起责任,未免太可耻和残酷。

他开始体会拥有孩子时那正面意义的幸福:

“五个月的阿毛张开没牙的嘴咯咯地笑,笑得像一朵正开的花;”三岁的闰儿是个小胖子,“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因为工作缘故,没有按原来说定的时间将远在扬州与祖母一起生活的阿九和转儿接回北京,心中很是挂念,想着“小小的心儿,怎样忍耐那寂寞来着!

”好朋友丰子恺和叶圣陶等人都非常关心子女的成长,面对他们,朱自清非常惭愧,他渐渐觉得自己对于子女应该负起一定责任。

可是在一个动荡不居的时代,孩子还年幼,很多事情必须交给将来去定夺,但是一代文学大师认为自己此时能做的是从小处着手培养孩子的基本力量——胸襟与眼光。

光辉也罢,倒霉也罢,平凡也罢,让他们各尽齐能,只希望自己从此能好好地做一回父亲。

阅读着《儿女》一文,我似乎看见一位年轻教师逐步走向成熟、稳重,有一根弦一直在我心头响着:

作为教师,应少一些暴躁,多一些宽容,从小处着手,培养孩子的胸襟与眼光。

  篇三:

女儿很近父亲很远

  女儿很近父亲很远

  一

  是从什么时候,他突然深沉起来,全然没有了小时候对我亲昵的举止?

从10岁开始?

还是11岁?

抑或是

  12岁呢?

  小的时候,他用胡子扎我、告诉我,我是他眼里最美的白雪公主。

  小的时候,他在打雷时将我从小床抱到他和***大床上,因为他知道,我是个胆小的女孩子,雷雨的夜里,

  只有抱着他的胳膊才能甜甜地做梦。

  可是,后来,我数次想冲到他怀里扭来扭去,他都慌乱地奔向厨房或者卫生间,留下我不知所措地周身上下打量着自己,我除了个子比同龄人高以外,身上并没有长刺啊,他怎么突然变得像一个陌生人般地拘谨

  而客气呢?

  刚升到初一,我便有了月经的初潮,那之后我对男女两性有了一种自我的石破天惊般的醒悟,我似懂非懂

  地明白我不可能像儿时那样在他背上嬉戏,在他身边撒娇了。

  初中要上晚自习,从城东到我们城西的家,有些路段坎坷不平,很不好走。

可是每次我在前面蹬着车子,他也骑着单车跟在离我近10米的后面,如果发现两个人的距离近了些,我都要吃力地猛蹬几下。

长大之后,我常常想起他陪我下晚自习的时光,昏暗的灯光下,一对隔着10米左右、沉默前行的父女,他们不说话不

  打招呼,父亲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那种亦步亦趋、不离不弃的感觉是不是就是父爱的距离?

  二

  刚上初中不久,我居然接二连三地收到一位初三男孩子的求爱信,他每次都固执地约我。

  接连九封信之后,第十封信他下了最后通牒:

如若我再不理他,他将在学校门口、食堂门口、我家门口等

  我!

  完了完了,我如临大敌一般惶惶不安!

让老师和同学们还有父母发现有这样一个人他非要“喜欢”我这可怎

  么办?

我是不是要被学校处分啊?

  捧着那封信,晚上我咬着枕头哭得天昏地暗,告诉妈妈吧,她是个火暴脾气,特别喜欢找老师,可能还会

  找男孩家长,她不会替我保密。

  我顾不上不好意思,把他拖到我的房间,抽抽泣泣地向他讲述事件的原委,从床板下取出所有的信件全交

  给了他。

  他的脸上露出了令人琢磨不透的笑容,他轻轻地拍了拍我的头:

“吾家有女初长成啊!

小贝,这是你成长

  中遇到的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周末我陪你去见这个男孩子,玫瑰很美丽的,该收就收啊!

  天!

他是不是加夜班加昏了头了?

我直愣愣地看着他,摸不清头脑,但是他的目光是坚定的、不容置疑的、

  慈祥可亲的。

  男孩子看到我和他一起出现的时候、紧张地把拿着花束的双手背到了身后。

  他却很绅士地向男孩子行了个礼,温和地说:

“小先生!

谢谢你喜欢小女,我家这个女儿啊,比较笨,她要能下厨洗衣挣钱自立最快也需8年,小女满20岁后,欢迎你来寒舍提亲,你对这样的安排可满意?

  男孩子像是研究一般地审视着他的脸,过了一会儿,定定地点了点头,把花束递到了我手里,向他鞠躬

  90度,微笑着离去。

  我却不乐意了,狠狠地把花儿塞到他手里:

“你怎么能跟人家说我是个笨女孩呢?

多丢人啊!

”我撒腿就

  跑,不想跟他一起回家。

  他在我身后哈哈地大笑起来,回家居然大言不惭地把玫瑰花送给了妈妈,说特意给妈妈买的,妈妈高兴地

  找了个漂亮的花瓶插进去。

  三

  等我品尝到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滋味时,正逢高三,繁重的课业和暗恋的压抑,让我心灰意冷到极点。

  请了病假从学校逃回到家里,想放松一下,换一种心情。

正好妈妈去外地学习,家里只有我和一天到晚在

  外奔波的他。

  深夜里没法睡,拿着偷偷买来的烟到阳台,在漫飞的烟雾中挥洒眼泪。

身后的灯亮了,他站在身后。

  他沉默地和我对峙着,我想我可能用一种仇恨的目光看着他,年少的时候,因为生命中的很多不懂和成长

  的压力,对最亲爱的亲人,我们往往除了对立,还是对立。

  他的眼睛渐渐地有两团火焰在燃烧,我冷冷的目光最终令他的手扬了起来,我倔强地扬起了脸,不闪也不

  躲。

  灯光下,他的左眼角,突然有晶莹的东西滴落下来,他的手在半空中像只突然被放了气的气球,无力地垂

  了下来。

  他看着我挑衅的目光,叹了口气,扭头走了,顺手关了客厅的灯,我继续在阳台点着一支烟。

  第二天晚上,我夹着燃烧的烟,怔怔地发呆,他再次出现了,将我手里的红河拿走,换了一包绿摩尔:

“如

  果,你觉得这个对你有帮助,还是吸点劲儿小的,至少不会很伤身体!

  说完,他静静地回到他的房间,捏着那盒绿摩尔,我终于在阳台上失声痛哭。

而他那边,再无任何声息。

  第四天,将他送的摩尔放进抽屉里,赶早便回到了学校。

  全身心地埋首到课本中,偶尔会想念那个心仪的男孩子,心里不再觉得只有苦,也有了些许的甘。

  四

  最近一次和他长时间接触,是20XX年夏季,大学毕业半年里,我一直找不到工作。

  卷起行李跑回了家乡,将自己关在卧室里,长时间地看碟、听歌,没白没黑地上网,凌乱而颠倒地过日子。

  妈妈劝啊哄的,也会哭,我索性戴上耳机,拒绝与他交流。

  他刚刚退休,赋闲在家。

常常听到他在我房间门口踱来踱去,也听到他的长吁短叹,他的着急与担忧不亚于妈妈。

他开始源源不断地给我买一些小女孩子才会喜欢的东西,芭比娃娃啊、棒棒糖啊、润唇膏啊,在

  我偶尔出现在饭桌上的时候,郑重其事地递到我手边。

  后来妈妈说他不要在家里走来走去的,腰疼的毛病早点去看看吧,南门外的医院针灸效果挺好的。

妈妈让

  我陪他一起去,帮他挂号排队,可能需要好几个疗程呢。

  常常地,他慢慢挨到我身边来,让我去排椅上休息一会儿,他来排队。

我不允许,学着***口吻命令他坐

  回原位,他不肯,坚持让我去坐。

他的身体随着人流的拥挤摇摆着,我们两个人又开始了对峙。

  就是在那样一个人声嘈杂的夏日,我突然发现他老了。

他的头发蜷曲着伏在头顶,灰白的发根雪一样扎眼,他的整个人都不复旧日的挺拔茁壮,多年的腰病令他的背部向前弓着。

他的手里,颤巍巍地拿着一瓶矿泉水,他打开盖子,笑眯眯地举到我嘴边,有人挤了他一下,他趔趄了两下,我去扶他,他的双手却急于护着递给我的矿泉水,当他站稳后,他脸上的笑容呈菊花状地荡开来:

“还好,没有洒出来,快,喝两口吧。

  我接过来,别过头去,有什么热辣辣的东西从咽喉一直烧炙到胸膛。

  身为一个即将长大成人的人,有什么样的理由将自己的丁点苦痛放大了给父母看?

有什么理由让一个知天

  命的人这样小心翼翼地呵护着?

  五

  终于在省城有了一份安稳的职业,而且有一个叫枫的阳光男孩陪伴在我左右。

  某一个周日,当我和枫逛街回到我租的小窝前,发现他蹲在门口抽烟。

我惊喜地扑过去,问他什么时候来

  的,怎么没有提前打招呼?

  他迟疑地打量着我身边的枫,愣愣地说:

“你不是也经常做不打招呼的事吗?

  枫连忙欠身作自我介绍:

“伯父,您好,我是小贝的大学同学。

”他狡猾地笑了,说:

“嘿嘿,同学,同学。

  他坚持为我们俩下厨,还不许我们帮忙。

  我和枫两个人在沙发上正襟危坐着,没来由地都有一种紧张。

客厅和厨房是连体的,在他擦汗的间隙,还

  不停地偷偷瞄着枫的身影。

  吃完饭他便要去赶班车,还是坚持不让我们送他。

  枫追了出去大声喊了句:

“伯父,我会对小贝好的!

  他停住了脚步,缓缓地回过头来,我发现他的笑容那么勉强,却又夹着些许欣喜。

而他背着包远去的身影,

  落寞而孤单。

  六

  现在,在灯下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正好翻到了一本丰子恺的散文集,丰子恺在女儿阿宝即将长成一个少女时悄悄叹息:

“我突然觉得,我与你之间似乎筑起一堵很高、很厚、很坚的无形的墙,你在我的怀抱中长大起来,在我的提携中长大起来,但从今以后,我和你将永远分居于两个世界了。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双泪成行,是不是中国人的父爱,在女儿长大后,总让人有一种心酸的失落?

在女儿眼中父亲很近,而在父亲眼中女儿又似乎很远……

  请你告诉我,一个父亲和女儿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到底有多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